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9
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
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进入70年代,香港的经济逐步起飞,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能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服务需要,协调社工机构的服务工作,整合利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港英政府在80年代大力开展了服务热线和社会工作转介机构的建设。
进入90年代后,香港社会工作界进一步提出“发展全面照顾,提供优质服务”。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试行对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拨款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
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Social Work)体系,各种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专业社会工作是香港社会安全与调节机制中与社会救助性保障相辅相成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初期的香港社会工作是以福利性救济服务为主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香港回归后,专业社会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曾数次应邀赴港就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深感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特殊的积极功能。
这对于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地有着直接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美国、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对本土化的影响Author:xxx跟社会工作一样,学校社会工作也是一个外来语,是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与技巧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协调合作,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改善学校“教”与“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从而达成学校教育之目的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在实施效果上具有互补性,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前提。
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经验以及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运行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可以有这样三种模式:一是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单独存在于学校体制之外,可称之为体制外聘任模式;二是高校内设立独立的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可称之为体制内并存模式;三是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可称之为体制内整合模式。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普遍采用外聘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然而,当前在我国实行这样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仍然存在很多现实困难。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与认可,尽管已经在一些高校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但是学校社会工作未被我国高校正式和实质性采纳,这个过程还需要很长时间;再次,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较大进步,但作为社会第三部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间组织发育缓慢导致学校无法聘任或者政府部门无法购买这种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最后,从这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的自然发展来看,它是与国家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讲,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出现越早一些,这很容易导致各个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平衡。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在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障碍。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庄晓芸(福建师范大学 公关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工作;香港;启示摘 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弱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出现的一些成长问题值得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深思。
而香港社会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与完善,在探索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模式、方法、内容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9)02-0057-02收稿日期:2008-12-28作者简介:庄晓芸(1985— ),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
一、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况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针对青少年在社交、康乐、学业和成长方面的需要,协助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培养公民责任感,贡献社会。
它始于1950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青少年工作侧重于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福利,也有部分疏导青少年过剩精力方面的内容。
进入197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闲暇生活和个人发展逐步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因而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等社会化工作范式开始兴起。
1990年代至今,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又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拓展,青少年的特别需要开始引起服务机构的重视并成为青少年工作的重点。
如今,香港设有专门的青年事务办事处,负责统筹、组织、辅导各项青年服务工作,包括青少年中心的服务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外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综合服务队和建立各种青年活动小组,推行香港青年实践计划,举办各类青少年暑期活动和社区青年团体活动。
1997-1998年度,香港共有16个青年事务办事处。
此外,每2-3万人口须设立一个青少年中心,由政府资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办。
中心不仅是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还为青少年提供成长和发展方面的指导及个案辅导。
EDUCATION GROUPS集fl化办;中国香港经验香港地区的社会团体办学文|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教育集团倪中华李霞马红洁目前香港中小学有官立、津贴、直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五种类型。
除了政府以外,民间办学团体很多。
香港基础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团体是基础教育办学的重要力量。
90%以上的中小学由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社团等社会团体举办。
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东华三院和保良局两个非宗教办学团体所开展的教育服务,从中探究集团化办学的经验。
东华三院和保良局教育服务简介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东华三院共有55个教育服务单位,包括1所东华学院、18所中学、14所小学、16所幼稚园、2所特殊学校、1个教育心理服务中心、1个才艺教育中心、1所音乐学院及1个为幼儿而设的游戏学习中心。
此外还设有学生辅导部及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学童提供专业的评估、咨询及培训服务。
东华三院推行全人教育,为学生提供包括学术、文娱、服务、兴趣、体育、音乐及制服团队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德、智、体、群(让学生在群体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发挥特长和培养能力)、美各方面实现均衡而具个性的发展。
保良局创立于1878年,是香港历史悠久的具有规模的慈善机构之一。
保良局于1946年开始办学,目前共有122个教育服务单位,其中注册学校113所。
其属下教育服务单位包括社区书院、津贴中学/小学、直资中学/小学、私立小学、独立优质私校、特殊学校、宿舍、幼儿园、夜校、教育服务中心、领袖纪律训练营、教育研究及测试中心、中央图书馆及教案资源中心、英语学习中心、学前教育服务中心等单位。
其办学以“爱敬勤诚”为属校校训I,为学生提供充实知识、训练技能及锻炼体格的机会,亦着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高雅的情操及正确的人生观,以实现德、智、体、群、美五育之均衡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和责任。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
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
1974年,香港政府在部分学校开展另一个试验计划,由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家庭服务中心将个案工作服务延伸至学校。
政府在1977年进行评估,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同年制定“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政策与经费上的承担,至此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正式的确立。
1982年,全港中学都获得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
香港政府于1979年发表的《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和1991年发表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需要,并制定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表明应有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所有中学提供服务。
香港政府在1991发表的白皮书中承诺,在1995至1996年度要达到为每2000个学生提供1名学校社工服务的目标,且已提前一年达到。
到了2000年,全港已完全实行了一校一社工的政策。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及理念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找出那些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问题的学生,并协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和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为成年做好准备。
1[1]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比例香港政府在于制定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数的过程中,如下表所示,每位学校社工的服务对象数量逐年减少,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时至今日,香港政府已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可以说这是政府、社工界、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1[1]至于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可参见香港明爱、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基督教社会服务处、男女基督教青年会(YMCA、YWCA)等组织学校社会工作组的宣传资料。
作者: 张宇莲
作者机构: 深圳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科研中心 教师、教育学与社会学硕士
出版物刊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5-77页
主题词: 香港中学教育;学校社会工作
摘要: 香港的中学里有一类内地中学所没有的工作人员——学校社会工作者。
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及联结家庭、学校和社区。
他们在香港的基础教育中,担当着特殊的角色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深受学校的重视及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本文从起源与发展、工作目标与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对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探讨其可供借鉴之处。
当代国际社会工作结课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院系: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142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6年6月4日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摘要:香港社会工作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
本文主要从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过程、现状等对其做一个深入的介绍,并且结合我国内陆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探寻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史。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初期阶段:以救济性为特征20世纪40至50年代,香港的社会工作处于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社会慈善、社会救济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救济性的;与这一时期救济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
1946年香港难民福利会成立,开始从事难民社会福利服务。
1947 年香港华民政务司署设立社会局,负责香港的贫困救灾事务。
1958 年香港政府建立了社会福利署,这为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使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救助残疾人等多方面。
第二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全面发展阶段:确立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20世纪60至90年代,香港社会工作进入转折全面发展时期,其表现为社会工作目标、政策、实施方针的确定。
社会工作的范围由单一的为青少年服务,发展到涵盖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以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四份白皮书的发表为标志。
1965年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一部标题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社会福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
1990年港英政府发表了《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制定了90年代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规划。
1993年新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和公共福利金计划实施,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这些政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服务领域。
香港回归日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香港回归日是指1997年7月1日,香港由英国主权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自此以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断发展壮大,社区发展和社会工作在香港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1. 特别行政区的概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利益的社会。
其社区发展旨在推动社区共建、共融和共享,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特别行政区政府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区环境。
2. 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区发展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社区共建、居民参与、公平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社区共建,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社区的规划和决策过程,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3. 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整合和利用社区内的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和福利,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社区设有各种设施和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区中心等,为居民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服务。
4. 社区发展计划的实施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区发展计划,包括改善社区设施、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关系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等。
这些计划的实施旨在提升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二、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工作1.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作用社会工作是一种关注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变革的专业工作。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工作扮演着连接政府、社区和个人的桥梁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咨询、辅导、援助和培训等服务,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
2.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工作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包括社会福利署、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中心等。
这些机构为不同人群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如儿童保护、老年人关怀、家庭服务和康复辅导等。
3. 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发展,设有多所大学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
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进入70年代,香港的经济逐步起飞,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能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服务需要,协调社工机构的服务工作,整合利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港英政府在80年代大力开展了服务热线和社会工作转介机构的建设。
进入90年代后,香港社会工作界进一步提出“发展全面照顾,提供优质服务”。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试行对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拨款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
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Social Work)体系,各种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专业社会工作是香港社会安全与调节机制中与社会救助性保障相辅相成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初期的香港社会工作是以福利性救济服务为主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香港回归后,专业社会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曾数次应邀赴港就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深感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特殊的积极功能。
这对于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地有着直接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及其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制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
本文将以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为例,探讨其历史、目的、实施情况、优点、挑战和建议,以期为内地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启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当时,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许多青少年出现了行为问题和心理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香港政府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制度,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为学校师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该制度旨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包括个人辅导、生涯规划、家庭教育辅导、危机介入、家访及社区联络等。
通过这些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优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它强调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它注重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社会工作者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专业能力的限制。
由于社会工作者属于学校员工,可能存在与学校管理方意见不合的情况。
针对以上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工作者的数量来提高服务覆盖面,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应对复杂问题。
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社会工作者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得到保障。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为学校师生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这种制度可以为内地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内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做出贡献。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周建民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2期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依然漫长。
文章尝试以邻为鉴,通过对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追溯,寻找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建立起来。
差不多同时,朱友渔博士开始进行社会工作推广工作。
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课程。
在实践领域,许仕廉在1928年开展了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室,晏阳初、梁漱溟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创了农村社会工作先河。
其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曾被中断,但社工实践却并未停止。
雷洁琼指出,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即王思斌所谓的“本土性社会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86年,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成立社工专业。
在1991年和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民政部与人事部颁布的《暂行规定》与《实施办法》被视为我国社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总体来看,我国社工发展可以分为建国前后两个阶段。
不同于民国时教育与实践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工走了一条教育先于实践的道路。
二、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虽然同样是作为“舶来品”被引入香港;不同的是,两个地区社工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一)20世纪50年代。
进入50年代,香港涌入大量难民、生活水平极低、社会问题多发,对社会服务事业的需求超出了承载能力。
鉴于此,香港政府在1958年成立了社会福利署,正式担负社会福利事业中的责任。
1950年开始香港大学开办首个社会工作课程。
(二)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经济转型带来的贫富分化使香港出现许多新问题。
心怀不满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危害社会安定。
社会福利机构也纷纷对此做出回应,大力推动青少年服务工作。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一、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香港的社会组织发源于慈善救济工作。
早在19世纪中后期,除了政府对穷困人群开展救济以外,香港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慈善团体,如东华三院、仁爱堂等,这些自发的非政府机构虽然未经政府注册成立,但在开展接济穷人、为病人看病等工作上发挥着很大作用。
上世纪40至50年代,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加上1953年圣诞夜一场大火,九龙石硖尾的整片木屋烧成灰烬,一夜之间徒增了5万多名无家可归的居民,使本来难民充塞的城市雪上加霜。
在这危困之际,政府及上述非政府机构对难民施予援手之外,基督教组织乘机而入,纷纷出面救济难民,为难民搭建屋棚、发放救济款以及食品和衣物等,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民间社会组织,整个香港呈现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分别开展救济工作的局面。
上世纪60、70年代后,香港社会组织开始朝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非政府机构不仅仅单纯提供慈善救助服务,还派生出家庭服务、儿童照顾、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康复服务等内容。
政府开始资助志愿机构,实行“酌情津贴”制度,即政府只是视乎机构的其它资金来源状况,以弥补其不足之数。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服务开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组织发展随之转型,突出以服务为本位,注重对社会问题和需要的响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手段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标准成本资助制度,即对社会组织的一切开支实报实销。
但是,由于这个制度一方面过于僵化及官僚,社会福利署要硬性规管资助机构的人手编制、薪酬水平及个别开支项目,另一方面又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于是,香港2000年度决定推行新的资助模式,即“整笔拨款资助计划”——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强调资源效益和效率评估,在此基础上,以员工薪级中位数及其他开支为基准核定金额,实行一次性整笔拨款,使受资助机构被赋予自由调配资源的弹性,以灵活回应服务的需要。
目前,香港社会服务机构约400家。
2012年度,社会服务团体的社会福利开支约为128亿元,共提供了90%的社会福利服务,接受服务人次超过5600万,动员义工服务超过780万小时。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作者: 黄哲[1]
作者机构: [1]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中国上海201620
出版物刊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20页
主题词: 社会工作;发展历程;香港经验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在欧美有近百年历史,香港有近50年的历史。
回顾香港社会工作的历程,从中学到一些有益于内地社工发展的经验:即本土化的过程,加上经济繁荣的推波助澜,以及香港政府的资助协助社。
会福利机构发展,才有香港社会工作专业的建构与发展。
其中重要的是自发性地扮演关键性及推动性的角色。
在自发性成为推力中,民主进程是一个极其重要影响因素。
指出内地社会工作成为一个热点与我们的民主进程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找到了一个极好契机。
香港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一、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香港的社会组织发源于慈善救济工作。
早在19世纪中后期,除了政府对穷困人群开展救济以外,香港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慈善团体,如东华三院、仁爱堂等,这些自发的非政府机构虽然未经政府注册成立,但在开展接济穷人、为病人看病等工作上发挥着很大作用。
上世纪40至50年代,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加上1953年圣诞夜一场大火,九龙石硖尾的整片木屋烧成灰烬,一夜之间徒增了5万多名无家可归的居民,使本来难民充塞的城市雪上加霜。
在这危困之际,政府及上述非政府机构对难民施予援手之外,基督教组织乘机而入,纷纷出面救济难民,为难民搭建屋棚、发放救济款以及食品和衣物等,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民间社会组织,整个香港呈现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分别开展救济工作的局面。
上世纪60、70年代后,香港社会组织开始朝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非政府机构不仅仅单纯提供慈善救助服务,还派生出家庭服务、儿童照顾、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康复服务等内容。
政府开始资助志愿机构,实行“酌情津贴”制度,即政府只是视乎机构的其它资金来源状况,以弥补其不足之数。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服务开始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组织发展随之转型,突出以服务为本位,注重对社会问题和需要的响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化为手段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标准成本资助制度,即对社会组织的一切开支实报实销。
但是,由于这个制度一方面过于僵化及官僚,社会福利署要硬性规管资助机构的人手编制、薪酬水平及个别开支项目,另一方面又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于是,香港2000年度决定推行新的资助模式,即“整笔拨款资助计划”——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强调资源效益和效率评估,在此基础上,以员工薪级中位数及其他开支为基准核定金额,实行一次性整笔拨款,使受资助机构被赋予自由调配资源的弹性,以灵活回应服务的需要。
目前,香港社会服务机构约400家。
2012年度,社会服务团体的社会福利开支约为128亿元,共提供了90%的社会福利服务,接受服务人次超过5600万,动员义工服务超过780万小时。
香港高校社会工作------考察及启示报告香港调研二组【目录】一、课题研究背景 (3)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三、课题研究方法 (4)四、学生社工专业研究 (4)(一)、访谈对比表(二)、结果分析(三)、分析结果启示五、内地的社工专业的发展建议 (7)(一)、内部建设(二)、对外扩展【摘要】社会工作者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社会学也是全世界学者在不断探索,日臻完善的一个课题。
而高校社会工作不仅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学发展的摇篮。
社会工作之于不同政治体系,经济体制,人文环境中又自然有所差异。
但交流心得,借鉴经验是驱动彼此进步共同的良方。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内地,一衣带水,一国两制。
社会工作的开展各有方向,高校社会工作也各有侧重。
本文以香港中文大学与江南大学为例,探讨比较内地与港校的高校社会工作异同。
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得出值得借鉴和改进的地方,以促进江南大学在社会工作专业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面工作的开展,深入与港校之间的交流,形成长期往来,优势友好互补的工作、交流关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社会工作专业是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专业知识、方法技巧以及伦理,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运用,帮助处于弱势的个人、群体走出困境。
它具有救难、解困和发展的基本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
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是亚洲最先进最具规模的。
政府补助民间机构,聘用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所服务的学校,是一种“驻站方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而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经由了专业起步阶段、多元化学生工作阶段和专业发展阶段。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經驗及其啟示莊曉芸(福建師範大學公關管理學院,福建福州350007)關鍵字:青少年;社會工作;香港;啟示摘要: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弱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出現的一些成長問題值得我們在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思。
而香港社會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與完善,在探索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模式、方法、內容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中圖分類號:C913. 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4755 (2009) 02 - 0057 - 02收稿日期:2008 - 12 - 28作者簡介:莊曉芸(1985 —) ,女,福建泉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問題。
一、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概況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基本目標是:針對青少年在社交、康樂、學業和成長方面的需要,協助他們健康成長,發展潛能,培養公民責任感,貢獻社會。
它始於1950 年代,由於當時的經濟發展水準較低,青少年工作側重於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福利,也有部分疏導青少年過剩精力方面的內容。
進入1970 年代後,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青少年的閒暇生活和個人發展逐步受到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因而鼓勵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參加社區義工活動等社會化工作範式開始興起。
1990 年代至今,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又得到了進一步細化和拓展,青少年的特別需要開始引起服務機構的重視並成為青少年工作的重點。
如今,香港設有專門的青年事務辦事處,負責統籌、組織、輔導各項青年服務工作,包括青少年中心的服務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外展青少年社會工作、青年綜合服務隊和建立各種青年活動小組,推行香港青年實踐計畫,舉辦各類青少年暑期活動和社區青年團體活動。
1997 - 1998 年度,香港共有16 個青年事務辦事處。
此外,每2 - 3 萬人口須設立一個青少年中心,由政府資助的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承辦。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
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
1974年,香港政府在部分学校开展另一个试验计划,由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家庭服务中心将个案工作服务延伸至学校。
政府在1977年进行评估,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同年制定“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政策与经费上的承担,至此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正式的确立。
1982年,全港中学都获得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
香港政府于1979年发表的《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和1991年发表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需要,并制定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表明应有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所有中学提供服务。
香港政府在1991发表的白皮书中承诺,在1995至1996年度要达到为每2000个学生提供1名学校社工服务的目标,且已提前一年达到。
到了2000年,全港已完全实行了一校一社工的政策。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及理念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找出那些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问题的学生,并协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和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为成年做好准备。
1[1]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比例香港政府在于制定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数的过程中,如下表所示,每位学校社工的服务对象数量逐年减少,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时至今日,香港政府已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可以说这是政府、社工界、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1[1]至于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可参见香港明爱、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基督教社会服务处、男女基督教青年会(YMCA、YWCA)等组织学校社会工作组的宣传资料。
表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者/学生比例表2[2]三、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形式及开展模式香港学校社会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在校的学生及其家人,服务范围包括所有与学生有关的问题:1.身心成长的适应问题;2.学校生活的适应问题;3.行为与情绪的困扰;4.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交友及恋爱等)问题。
其工作开展形式有:1.个案辅导;2.小组及群体活动(团体辅导活动);3.咨询服务;4.协调及组织校外社区资源。
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是十分典型的一种模式。
它采取社会福利署、教育署及社会服务机构(NGO、NPO)3[1]合作,由社会服务机构派出社会工作者入驻学校的模式。
四,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教训2[2]本表的数据综合了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的部分文件与台湾学者林胜义与李丽日的调查结果而得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港府与社工界的通力合作。
港府在政策与财力上的扶持,社会服务机构(NGO、NPO)等人力的投入,社工学术界的探索,使得香港三十年来的学校工作硕果累累。
当然遗憾也是有的。
1978年,港府取消在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的政策是最大的失误。
仅有老师担任小学的学生辅导主任,不仅减弱了整个学生辅导工作体系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小学,许多问题未能尽早加以预防与疏导,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减缓,且加重了中学学校社会工作的负担。
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青少年问题的突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探讨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发展我国学校社会工作提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社工一、学校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源于二十世纪初(1906-1907)美国东海岸的大都会纽约、波士顿,和哈福地区。
最初是由校外民间福利机构或市政单位的工作员以访问教师的形态提供服务,加强家庭和学校间的相互配合,以使学校方面能尽到照顾学生整体福利的责任。
这项工作逐渐引起各地学校董事会的认可,1913年罗切斯特城的学校率先建立访问教师制度,随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也群起效仿。
配合当时义务教育的实施,在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及教育生活化的呼吁声中,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日益确立,并最终成立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协会。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也曾出现过,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相关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
时至2002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再次揭开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二、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强调以生态系统理论来协助学生,重视学校、家庭、社区互相连结的学校社会工作,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认识与接纳,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呼吁也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问题日趋复杂与多元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伦理价值的无情颠覆,学生的成长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而其问题也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趋势。
如今学生的问题已不仅是其个人问题,常涉及到家庭、学校、社区等问题。
问题的类型也不再限于学业、交友等,性、经济、法律、心理与生理的健康等问题交织。
学生问题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要求服务的多元化。
单一的心理辅导人员已无法满足学生需要,而社工则可发挥其专长,整合各个领域的专家与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2.学校原有心理辅导体系功能的有限性首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任务繁重,无心全力辅导工作。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通常仍需兼任教学任务,每周近二十节的心理辅导课已令其身心疲惫。
若要其再全力辅导学生,恐怕有所勉强。
其次,心理辅导老师受制于学校的氛围与教师的角色。
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受制于学校的氛围,其处理学生的问题必然以学校角度出发,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在学校外的情况,无法领会“人在情景中”的理念找出问题症结。
加之其以教师的角色使得其与学生的关系往往限于师生的传统关系之中,难以建立专业的辅导关系。
最后,心理辅导老师少有专业出身,且无社工相关知识。
大部分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都非心理辅导专业出身,通常只是在大学师范教育中修过心理学课程而已。
专业技能的缺乏,使其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常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工作仅限于运用校内资源,对于如何运用家庭、社区等资源则显得无所适从。
而学校社工的出现则可弥补其不足。
3.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老师相互配合可发挥巨大的功效通常而言学校辅导工作体系需要三类专业人员:心理辅导人员,教育谘商人员、学校社会工作者。
当我们强调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人员之间差异性的同时,亦不能忘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性。
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专业。
学校社工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虑;而心理辅导老师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做深度的心理辅导。
两者若相互孤立,则会出现纰漏;若相互弥补,则可以产生巨大的功效。
4.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预防功能的发挥诚如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其预防功能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的重要目的。
由于学校社工的职业敏锐性,使之可以比其他老师更容易体会学生的变化。
学生问题在轻度时发现及补救,既可提高辅导的功效,减少人力物力支出,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其次,许多预防性的团体活动,如自信心锻炼小组、性知识的学习小组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成长,降低问题的发生率。
所以这也是学校社会工作受到重视的原因所在。
三、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所面临的困难现状由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建立才十几年的历史,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这几年才有所好转,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仍遭遇到不少困境。
1.我国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建立时间短暂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学便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但仅限于个别发达城市与重点学校。
其模式通常仅限于课堂教育,即心理辅导课的开设,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辅导工作模式相去甚远。
直至1999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途径、原则、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意见。
至此,专业学生辅导工作体系才算初步建立,但文件却丝毫未提及学校社会工作。
由于学生辅导工作体系的建立,是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基石,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仍困难重重。
2.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未受重视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与专业形象都未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仅十五年时间;其二,本土化遭遇困难,社会参与、社会融合仍有罅隙;其三,职业资格未获确立,既无香港的社工注册制度,又无台湾的社会工作师法给予保障,且国家目前仍未将社会工作列为一种职业;其四,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与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
这样,要说服教育体系、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接纳学校社工进入学校存在困难。
3.“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二者观念上的混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两者虽有关联,藉着互相配合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功效,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
心理辅导工作注重"人的本体",而社会工作则注重"人在情景",这导致了两者的最终差异。
然而,我国教育界却普遍存在对二者观念上的混淆,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仅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简单重复,既然已有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则无需学校社工的存在。
4.我国民间社会服务团体严重缺乏近些年来,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原因之一便是第三部门的严重缺乏及其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香港、台湾的学校社会工作历史中,最先的倡导者与推动者便是民间社会服务团体,它们有着特别的敏锐性、灵活性、与奉献精神,这是政府机构无法替代的。
然而在我国,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民间团体严重困乏,少量的现有机构也能力有限。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之服务提供的缺乏,就成了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关键性因素。
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策略我国社会工作二十年的坎坷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工作事业任重而道远。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目前仍处于假想的状态,其真正的建构与实施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整个社工界的不懈努力。
以下从三个角度探究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策略。
第一,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制度层面推动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工作专业,专业化进程易受它的生存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体制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