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49年至1980年代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工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的社会工作教育主要以社会工作培训为主,以政府和党组织为主导,教育内容主要是基本的社会服务技能和理论知识。
2. 发展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发展起来。
1986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第一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在西南政法学院成立。
此后,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并逐渐扩大了培养规模和范围。
3. 建立阶段(2000年至2009年):2000年,中国社会工作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建立阶段的开始。
社会工作专业得到了更多的学术支持和研究,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
4. 发展成熟阶段(2010年至今):近年来,社会工作教育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不断发展,培养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有关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也日益活跃。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路径是从起步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建立阶段和发展成熟阶段的逐渐完善和提
高的过程。
这些阶段的转变是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对社会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相适应的。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
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
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
(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
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进行社会救助。
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
(四)建立资源网络。
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
(五)化解社会纷争。
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
(六)提供信息与机会。
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
(七)给予意见和建议。
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
(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九)提供政策依据。
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
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
温故创新: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后,新一代年轻人逐渐成长为大学生的主体。
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大学生问题。
面对如此局面,传统学校社会工作思路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干预势在必行。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等院校的策略有:在校内增设专职学校社会工作者;重视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家庭社会工作结合起来,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心理咨询一、温故: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史回顾社会工作(social work)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西方社会。
自其诞生以来,社会工作已经逐渐成长为一门专业甚至是职业,其理论体系也不断壮大,发展出一系列的分支,以应对不同领域的社会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也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体系之一。
学校社会工作这一术语是个外来词汇,由英语“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学校社会工作亦称为教育社会工作(education social work),泛指教育体系内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social work practice in education and school setting)。
学校社会工作乃为社会工作这一范畴中的一种专业服务。
就社会工作而言,其大致内容包括卫生、教育、福利、司法、家庭及其他社会团体等社会工作,于教育领域中,尤其在学校里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就是学校社会工作。
至于何为“学校社会工作”?并无统一定义。
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乃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其是将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专业价值、方法技巧等在学校中的具体运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学校改进“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恢复和增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一项专业服务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者区别在于广义的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狭义的学校社会工作则是以学习或者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为服务对象。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
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
1974年,香港政府在部分学校开展另一个试验计划,由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家庭服务中心将个案工作服务延伸至学校。
政府在1977年进行评估,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同年制定“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政策与经费上的承担,至此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正式的确立。
1982年,全港中学都获得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
香港政府于1979年发表的《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和1991年发表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需要,并制定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表明应有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所有中学提供服务。
香港政府在1991发表的白皮书中承诺,在1995至1996年度要达到为每2000个学生提供1名学校社工服务的目标,且已提前一年达到。
到了2000年,全港已完全实行了一校一社工的政策。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及理念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找出那些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问题的学生,并协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和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为成年做好准备。
1[1]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比例香港政府在于制定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数的过程中,如下表所示,每位学校社工的服务对象数量逐年减少,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时至今日,香港政府已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可以说这是政府、社工界、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1[1]至于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可参见香港明爱、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基督教社会服务处、男女基督教青年会(YMCA、YWCA)等组织学校社会工作组的宣传资料。
学校社会工作教材:学校社会工作,许莉娅主编,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
课堂讨论:就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讨论;观看专业视频后,提交观后感(联系专业知识)主要参考书(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王思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第一章学校社会工作概述主要内容: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征、基本性质;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对象和实施作用的基本领域;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对象难点: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对象学校: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
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影响:1.学校要求社工提供的社工服务必须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2.学校要求社工提供的社工服务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秩序。
3.学校要求社工提供的社工服务必须确保专业性与科学性。
中国社会工作的起源、背景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
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
上海浦东新区在2000年前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同年11月开始,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都标志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我国实行。
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过社工“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确定75个地区和90个民政事业单位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08年6月,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13.3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下证书。
目前事业单位从事民政社会工作的有40万工作者,全国社区从业人员约有40多万,加上基层的民政助理员、民政干部5万人。
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学校社会工作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将概述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我们将分析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其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家庭沟通、社区合作等方面的积极效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探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学校开始意识到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协助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
起初,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主要局限于提供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责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预防、干预、治疗等多个方面。
在20世纪中期,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社会工作者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与教师和家长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同时,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进一步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许多高校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教育和培训。
随着技术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也开始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在线咨询、社交媒体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回顾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从最初的单一职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专业化的领域。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学校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可,也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在应对社会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对于我国来说,借鉴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社会工作是一种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社会福祉的专业服务。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社会改革运动。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和变化,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
一、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1.早期的慈善和救济工作社会工作在早期主要以慈善和救济为主,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处于贫困和困境中的人们。
这一阶段的社会工作主要由宗教机构和慈善机构组织和提供。
2.社会改革运动的兴起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如儿童劳动法运动、妇女权益运动和社会福利运动。
这些运动促使社会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和解决方式的变革。
3.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和理论。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的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社会福利和康复领域外,社会工作还涉及到教育、医疗、环境、老龄化等各个方面。
2.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要求现代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如咨询技术、信息系统等,这些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3.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社会问题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领域也越来越注重国际间的经验交流,通过合作项目和研究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4.科学化和证据主义的推动科学化和证据主义的发展趋势也在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发展。
社会工作需要更多基于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有效干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工作效果和社会福祉。
5.倡导社会公正和人权社会工作始终关注着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继续强调这一点。
学校社会工作在教学中的发展[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入手,在查阅相关核心文献,结合自己想法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发展现状,目前具体教学中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解、应用及推广的困境来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从而推动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背景困境误区思考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学生的问题逐渐增加,并且表现形式各异。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生理上的变化促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变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半成熟状态,常伴随出现独立感和自身能力不足的矛盾。
这个阶段是他们人生中最敏感的时期,常表现出叛逆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偏差行为逐渐增加,问题少年逐年递增,这反映了很多与学校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
因此,学校急需找出一个突破口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融入社会。
这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有了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困境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建立时间短,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专业在社会上还没有被公众熟知,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遭遇到不少困境。
1.学校辅导工作的模式通常仅限于课堂教育,即心理辅导课的开设。
教育部在1999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是文件中并没有提到学校社会工作,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并未被社会广泛认知。
2.学校社工者的地位缺乏重视、角色冲突。
很多学校及教师都认为心理老师的配备已足够更甚是认为学校大部分教师已具备心理咨询证,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这样的观点使学校对社工的需求减少。
在实践中,社工较多的以“班主任助理”或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身份出现,这使得公众对学校社工产生错误的角色定位,认为社工就是学校派出来的解决学生问题的老师,从而对学校社工这一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
3.与资源连接不足。
由于社会对于学校社工的认可度不高,因此在实际开展中,与服务对象以及周围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以及行动缺乏配合度。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及对策【摘要】:在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中,社会工作伦理处于核心地位。
它规定着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者来说,伦理困境是客观存在。
笔者结合自己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联系和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学校社会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进行举例说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同行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总结经验,进行反思与改进,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1906年起,美国开始在中等学校推行“访问教师运动”,学校社会工作由此诞生并发展。
1945年,美国成立了“学校社工协会”,这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的正式成立,同时,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则是拥有了一个专属组织。
70年代,《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职业证书制度》正式出台。
1978年4月,第一届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会议上拟定了一套学校社会工作实施标准。
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始走向了制度化发展。
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社会工作开始引入我国。
社会工作的到来并不局限于“象牙塔”里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开始注重实践。
1922年,燕京大学应用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始到学校实习,主要工作是协助教师进行学生课业课业辅导和行为指导。
1934年,家庭福利会在北平成立,其职责在于为各个学校开展个案社会工作。
建国后,我国在各方面主要借鉴苏联的经验,由此,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停滞,在学校教育这块,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注重灌输,强调规范。
2002年5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教育处的推动下,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试点推行了“一校一社工”制度,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有益补充”而添加到现有的学校体制中。
[1]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