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过程中_染色体形态、数目变化规律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一)过程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特点①变化: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①出现染色体,②核膜、核仁消失,③出现纺锤体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②核膜、核仁重现,③纺锤体消失,④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后期:一分为二向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新壁现。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同点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不同点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的_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由两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细胞壁,将细胞均分为两个子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央_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部分一、减数分裂(一)相关概念①. 同源染色体:两个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中要配对的染色体。
1和2或3和4 都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数目: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体细胞染色体数减半)②.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行为。
如图③.四分体: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的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1和2或3和4各组成一个四分体(一个四分体中有两个着丝点、两条染色体、四个DNA分子,四条染色单体)(数目:四分体数= 同源染色体对数= 体细胞染色体数减半)④.非姐妹染色单体:不是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染色单体(二)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形成过程为例)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特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出现,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同源染色体分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细胞种类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姐妹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分裂结果形成四个精子细胞细胞种类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三)、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区别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1个极体2个极体滋长(2N)(N)3个极体1个卵原细胞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2N)复制(2N)1个次级母细胞(N)1个卵细胞(N)精原复制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单体分开精变形精细胞精母分离(自由组合)精母细胞子染色体2N 2N N 2N N NDNA 2C 4C 4C 2C 2C C C比较精子卵细胞不同点形成部位动物精巢,植物花药动物卵巢,植物胚囊形成特点均等分裂,有变形期不均等分裂,无变形期三、DNA 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曲线图1、减数分裂DNA 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曲线图n n母细胞 母细胞 母细胞 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此时DNA 数目加倍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细胞的有丝分裂部分1.生物体的长大,既靠细胞分裂增加,还要靠细胞生长增大。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一是细胞的相对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体积越小,细胞相对表面积,细胞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能力。
二是,一个核内DNA是一定的,控制细胞活动也就有一定的限制,细胞不能太大。
3.细胞增殖的意义:①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②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个体;③ 生物体内,不断有细胞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
因此,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基础。
4.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特殊的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如蛙的红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5.只有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根尖分生区、茎尖生长点、形成层细胞、胚胎细胞、造血干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癌细胞。
的细胞和 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6. 不再增殖细胞群,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成 骨细胞、白细胞、植物韧皮部细胞、筛管细胞、某些免疫细胞等 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丧失了分裂能力,又称终末细胞。
7. 细胞周期以为起点,而不能以分裂期为起点。
无论什么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都较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 5 % ,因为分裂间期时,细胞在进行等物质准备。
8. 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G1期,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 主要是DNA 相关酶的合成以及能量储备。
S 期,DNA 的复制。
G2期,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9.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时间 图像 主要特点③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⑶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非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1)① 完成DNA 勺复制 ② 合成有关的蛋白质 ⑵① 染色质② 核仁解、八〃'亦谜化形成染色体7膜消失分裂 间期⑷染色体的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5)末①染色体角解螺旋变成染色质②纺锤丝消失L③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10.有丝分裂周期性重建和消失的结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纺锤体形成一-消失(期)(期)核膜、核仁消失f重建(期)(期)中心体(两个中心粒)倍增f移向两极f平均分配(期)(期)(期)1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后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前期中期后期制复为点行特Is 看丝点排列-着丝点_进入两个在赤道板上分裂细胞核染色体 1 :2 1 : 2:DNA -----_1 -2 1 : 2+1 : 1 1 : 1间期末期12.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1)当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2)当无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DNA F13.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加倍的时期是,染色体加倍的时期是,染色单体出现和消失的时期是,观察和计数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归纳高一生物,必修一,记忆的内容很多;必修二重点就在减数分裂;必修三讲稳态,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扩大而增加。
二、细胞增殖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间期又分为G1期、S期、G2期,G1期进行RNA和有关蛋白质(DNA聚合酶、解旋酶)的合成,为S期DNA的复制做准备;S期合成DNA;G2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微观蛋白(纺锤丝)2.前期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3.中期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口诀:形定数晰赤道齐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有丝分裂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2.阶段划分: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一般前者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后者约占细胞周期的5%-10%。
3.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适度生长。
(2)前期:染色质染色体,散乱排布,核仁解体,核膜消失,从植物细胞两极发出许多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3)中期:各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数目比较固定,形态比较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开后的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的两极。
(5)末期:染色体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锤体消失;植物细胞从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形成新的细胞壁。
4.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持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5.(1)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规律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染色质染色体(间、末)解螺旋,成为细长状(前、中、后)(2)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姐妹染色单体消失。
(3)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虽完全相同,但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6.染色体、DNA变化曲线前中后末DNA 染色体7.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1)线粒体:提供ATP。
(2)核糖体:合成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和其他蛋白质。
(3)中心体: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移动。
(4)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合成纤维素形成新的细胞壁。
8.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1)生物种类: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2)细胞类型:原始生殖细胞变成成熟生殖细胞。
(3)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的一半。
2.精子的形成(1)场所:哺乳动物的睾丸中。
(2)过程: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两个精细胞(3)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特征: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保持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形状的稳定性,对遗传有重要意义
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上面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那么,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原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下面介绍其不同之处。
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
中心体是一对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位于邻近核膜的细胞质中。
在细胞分裂的前期,中心体内的两个中心粒已经过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第二,动物细胞到了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成细胞板(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
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由此可见,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
现将它们的异同点归纳如下: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重难点归纳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不可逆B.衰老细胞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特征C.分化过程中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D.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答案:C分析:1 .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2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A、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因此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A正确;B、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特征,B正确;C、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2、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处于分裂的某一时期的一个细胞,下列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有中心体⑨,其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C.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在后期有八条染色体D.在后期时,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各不相同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其中①和③为姐妹染色单体;②为着丝点;④⑤⑥⑦为染色体;⑧为星射线;⑨为中心体。
A、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A正确;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B正确;C、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在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有八条染色体,C正确;D、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图象,在后期时,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相同,最终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胞,D错误。
郑州市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名师选题单选题1、图表示动物细胞生命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B.②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③过程中细胞含水量增加,代谢降低D.④过程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意义答案:C分析: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的数量,细胞分化过程中增加细胞的种类。
A. ①过程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A正确;B. ②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增加细胞的种类,B正确;C. ③过程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含水量减少,代谢降低,C错误;D. ④过程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正常死亡,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意义,D正确。
故选C。
小提示:本题的易错点:细胞衰老的特点: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
2、对生物体而言,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都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都是由基因控制的B.人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C.动物体内仍然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D.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稳定性差异答案:B分析:1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归纳一、真核细胞分裂类型有丝分裂(体细胞)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细胞)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二、有丝分裂过程图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三、减数分裂过程图1.精子的形成过程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四、细胞分裂各时期图像的主要特征五、概念1.有丝分裂: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针对体细胞)(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这一周期实质上包括了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b b a b 分裂期 b a 分裂间期(2)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2.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1)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染色体=DNA+蛋白质)染色体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X,Y不同),一条来自父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交叉互换: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图为一个四分体图为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六、分裂各时期特点1、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数目未增加,DNA加倍,合成有关的蛋白质)图为染色体复制(染色体仍然是4条,DNA却变成了8个)2、有丝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前期特点:核膜核仁消失,出现了纺锤体和染色体(膜仁消失显两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特点: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出现四分体,交叉互换。
有丝分裂前期减数第一其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3、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特点: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形数清晰赤道齐)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特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特点:非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其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4、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变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增均两极)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其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5、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有丝分裂末期特点:染色体、纺锤体消失,出现核膜、核仁。
有丝分裂中遗传物质数量变化曲线 1、染色体数目何时增加,增加多少? 亲本细胞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了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染色体的数目并未改变。
只有进入细胞分裂后期时,伴随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才使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分别成为一条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图3)。
2、染色体数目何时减半? 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后,什么时候恢复正常,即何时由4N→2N。
常见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后期结束时(图4-甲),另一种认为发生在末期结束时(图4-乙),两种图形均未明确其含义。
第一种图形可理解为:进入末期时,出现“一胞两核”的特殊现象,此时每个核内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核出现前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图4-甲);第二种图形可理解为:细胞分裂结束时才形成两个独立的子细胞,此时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只相当于形成前亲本细胞的一半(图4-乙)。
如果不明确的给所画图形赋予其特定含义,学生难以明白其内涵。
因此,笔者以为,对所绘之图形进行说明是很有必要的。
对DNA含量减半的时间及意义可与染色体减半行为作相同理解(图5)。
3.关于染色单体的变化情况对染色单体的变化,各种资料比较统一,均认为在分裂间期随着染色体复制结束而产生,0→4N;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染色单体变成一条子染色体而消失,由4N→0,见图6。
4.结合上述讨论,建议使用两种图形 4.1 第一种为图7,其意义为DNA分子的复制为S期,DNA含量因复制由2a→4a,末期伴随着子细胞形成而减半;染色体数目于后期加倍,末期时形成两个独立的子细胞,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仅相当于形成子细胞前亲本细胞的一半;染色单体于分裂间期结束前产生、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子染色体而消失。
4.2 第二种为图8,与图7的主要区别在于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减少不在末期,而在后期结束时。
意义为:伴随着新核的形成每个核内的DNA含量和染体数目相当于前一时刻亲本细胞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