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数目.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4
人类正常细胞中染色体的类型
人类正常细胞中染色体的类型是指人类细胞核内可见的染色体种类。
人类的细胞核中通常含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是常染色体,男女的基本相同,和性别决定无关;还有一对是性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
性染色体分为X和Y染色体,决定了人的性别。
常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和带有的基因数目可进一步分为7组,从大到小依次是1、2、3、4、5、6和7号染色体。
其中,1号染色体是最大的染色体,含有最多的基因。
这些基因对于身体正常发育和功能的调节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遗传学家。
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1)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该细胞中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如右图每种形态的染色体有3条,则该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出现几次,该细胞或生物体中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例如:基因型为AAaaBBBB的细胞或生物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推算含有几个染色
体组。
染色体组数=
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如下图,共有8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数(形态、大小不相同)为2,所以染色体组数为8÷2=4(个)。
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一、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1、染色体组的概念和特征一种生物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一套基本的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genome)。
染色体组中所包含的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群上彼此不同,它们包含着生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全部遗传物质,并且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会造成生物体的不育或性状的变异,这就是染色体组的最基本特征通常用―x‖表示一个染色体组, 一个属的染色体基数一个染色体组所包含的染色体数,不同种属间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2、整倍体整倍体: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二倍体:具有2n=2x的个体或细胞多倍体: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同源多倍体:染色体组组成相同的多倍体,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的AA →AAAAAA ×AAAA →AAA →AAAAAA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组组成不同的多倍体,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AA ×BB →AB →AABBAABB ×CC →ABC →AABBCCAAAA ×BBBB →AABB →AAAABBBB同源异源八倍体3、非整倍体非整倍体:染色体数比该物种的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的非整倍体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双体:2n的正常个体三体2n+l=(n–l)Ⅱ+Ⅲ超倍体四体2n+2=(n-1)Ⅱ+Ⅳ双三体2n+1+1=(n-2)Ⅱ+2Ⅲ单体2n-1=(n-1)Ⅱ+Ⅰ亚倍体缺体2n-2=(n-1)Ⅱ双单体2n-1-1=(n-2)Ⅱ+ 2Ⅰ二、整倍体1、同源多倍体同源组:同源多倍体的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不是成对出现,而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成一组(1)形态特征巨大型特征:气孔和保卫细胞比二倍体大,单位面积内的气孔数比二倍体少;叶片大,花朵大,茎粗,叶厚(2)基因剂量一般基因剂量增加,生化活动随之加强二倍体加倍为同源四倍体,常出现异常表现型(3)联会和分离联会特点:同源组的同源染色体常联会成多价体。
染色体分类染色体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细胞结构,携带了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发育过程。
大部分生物体拥有双倍体染色体组,即细胞核内存在两套相同的染色体。
染色体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1. 根据形态分类:染色体按照外观形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单体染色体、亚单体染色体、亚二体染色体和二体染色体。
单体染色体是染色体发生着丝粒粘连后呈线状的状态;亚单体染色体是染色体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的中间状态;亚二体染色体是合成染色体在分裂前呈四臂状;二体染色体是染色体复制完成后呈两个相同染色体臂的状态。
2. 根据着丝点位置分类:染色体亦可按照其着丝点的位置进行分类。
着丝点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区域,通过此区域与纺锤体相连,确保染色体正确地分离到子细胞。
根据着丝点的位置,染色体可以分为中央着丝点型、末端着丝点型和细胞质型。
3. 根据染色体数目分类:染色体可以基于其数量进行分类,例如在人类中,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可以分为独体(单一染色体)、双体(两对染色体)和多体(超过两对染色体)。
人类正常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6个,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
4. 根据基因分布分类:染色体可以根据基因分布的方式进行分类,例如在人类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臂上,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则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在遗传中的作用。
除了以上分类,染色体还可以根据DNA序列、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类。
了解染色体的分类对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和遗传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不同分类的染色体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和进化规律,从而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1. Alberts, B., et al. (2020).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Garland Science.2. Lodish, H., et al. (2016). Molecular Cell Biology. Macmillan.3. Weaver, R. F. (2011). Molecular Biology. McGraw-Hill Education.4. Griffiths, A. J. F., et al. (2020). 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 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
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
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
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