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 格式:pptx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3
《大学之道》(《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二、字词+句型(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三、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大学之道》优秀教案第一章:大学之道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学》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掌握《大学》的核心思想让学生了解《大学》的篇章结构1.2 教学内容《大学》的背景与地位《大学》的篇章结构《大学》的核心思想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1.4.2 新课内容:讲解《大学》的篇章结构和核心思想1.4.3 案例分析:分析《大学》中的重要观点1.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1.4.5 总结:强调《大学》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明明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明明德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明明德的实践方法2.2 教学内容明明德的含义明明德的价值明明德的实践方法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明明德2.4.2 新课内容:讲解明明德的含义和价值2.4.3 案例分析:分析明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明明德的理解和实践经验2.4.5 总结:强调明明德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三章:亲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民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亲民的实践方法3.2 教学内容亲民的含义亲民的价值亲民的实践方法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亲民3.4.2 新课内容:讲解亲民的含义和价值3.4.3 案例分析:分析亲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亲民的理解和实践经验3.4.5 总结:强调亲民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止于至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止于至善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止于至善的实践方法4.2 教学内容止于至善的含义止于至善的价值止于至善的实践方法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止于至善4.4.2 新课内容:讲解止于至善的含义和价值4.4.3 案例分析:分析止于至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止于至善的理解和实践经验4.4.5 总结:强调止于至善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五章:修身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修身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修身的实践方法5.2 教学内容修身的意义修身的实践方法5.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修身5.4.2 新课内容:讲解修身的意义和价值5.4.3 案例分析:分析修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修身的理解和实践经验5.4.5 总结:强调修身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六章:齐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齐家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齐家的实践方法6.2 教学内容齐家的含义齐家的价值齐家的实践方法6.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齐家6.4.2 新课内容:讲解齐家的含义和价值6.4.3 案例分析:分析齐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齐家的理解和实践经验6.4.5 总结:强调齐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七章:治国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治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治国的实践方法7.2 教学内容国治的含义国治的价值国治的实践方法7.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治国7.4.2 新课内容:讲解国治的含义和价值7.4.3 案例分析:分析国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7.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国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7.4.5 总结:强调国治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平天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天下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平天下的实践方法8.2 教学内容平天下的含义平天下的价值平天下的实践方法8.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平天下8.4.2 新课内容:讲解平天下的含义和价值8.4.3 案例分析:分析平天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8.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平天下的理解和实践经验8.4.5 总结:强调平天下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大学》与现代社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方法9.2 教学内容《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和价值《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方法9.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9.4.2 新课内容:讲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和价值9.4.3 案例分析:分析《大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9.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学》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9.4.5 总结:强调《大学》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十章:《大学》与个人修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方法10.2 教学内容《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含义和价值《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方法10.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与个人修养的关系10.4.2 新课内容:讲解《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含义和价值10.4.3 案例分析:分析《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方法10.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学》与个人修养关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10.4.5 总结:强调《大学》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大学之道》优秀教案,涵盖十个章节。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西汉-礼记《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大学之道西汉-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之道》汉.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德行变得光明正大,在于使人们亲近并照顾好自己的民众,在于使人们的行为达到最好的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人的心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心稳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安心处事;只有安心了,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了,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事物都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如果你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明白了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你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德行光明正大并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思。
想要端正心思的人,首先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要意念真诚的人,首先会努力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当你探究清楚了事物的原理,你的知识就会达到深刻的地步;当你的知识深刻了,你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当你的意念真诚了,你的心思就会端正;当你的心思端正了,你的身心就会得到修养;当你的身心修养好了,你的家庭就会和睦;当你的家庭和睦了,你的国家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你的国家治理好了,整个世界就会和平安宁。
从最高的皇帝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根本。
如果根本的部分被忽视,而次要的部分被过分强调,这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如“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大学》的思想内涵;(2)学会对比分析,将《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联系和区分;(3)运用文本解读方法,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3)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1)通读全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2)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总结各章要点;(3)深入解读关键句子,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
2. 对比分析:(1)将《大学》与《论语》、《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比,分析其思想内涵的异同;(2)探讨《大学》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大学》中的关键句子和概念;(2)运用文本解读方法,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大学》的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大学》,理解文本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大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2)对比《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探讨其思想内涵的异同。
4. 课堂讲解:(1)讲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2)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情感教育:(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