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 格式:docx
- 大小:6.89 KB
- 文档页数:1
灌阳油茶,香飘千里胡黎敏--“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出门在外,最放不下的就是对亲人的牵挂,最想念的还是那家乡的味道。
都说胃知乡愁,异国他乡嗦一口家乡的味道,那种满足,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方式,同时也限制了我们日常的活动范围。
足不出户的留守时光里,意外增添了许多打油茶的乐趣。
色香味俱全的灌阳油茶在我的家乡桂林灌阳,家家户户一天两锅油茶是常事,有的甚至一日三餐都有油茶上桌。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喝油茶的好处多,冬天暖胃,夏天消食。
早上几杯茶香意浓的油茶配上一个鸡蛋几个糍粑或者包子馒头,出门下地,神清气爽。
劳动了大半天,中午回到家,午饭前先来一锅健胃消食的油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杯我一杯,言谈笑语间,既解乏又增进家人感情。
过年回到湖南永州,用油茶填补空闲时光灌阳油茶相对桂林其他县的油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往油茶锅里加肉类、蔬菜。
先将茶叶,红豆,绿豆,花生,姜、蒜混在锅里一起翻炒,用一个7字形的木制茶锅挝(音zhua四声)捣烂,然后趁锅热加水煮沸熬制,滤出汤水到事先加了米花、米粉、香料的小碗里,入口前可加泡椒、油果或者花生。
近几年,油茶逐渐由农村包围城市,并成功站稳城市餐饮业一席之地。
总之,油茶,不论是家常餐食,还是待客之道,在桂林人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说来咱们灌阳的油茶与老挝还有一点妙不可言的缘分。
打油茶必不可少的工具茶锅挝的“挝”(音zhua去声)字与老挝的“挝”(音wo阴平)字,字同音不同。
老挝很有名的Dao牌咖啡生产地,就在华侨公学所在的省份占巴塞省,而灌阳油茶也享有“东方咖啡”的美誉。
据说,大桂林的油茶还有一个美称,叫“长寿茶”。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可是隔离病毒又怎能隔断我们对桂林油茶的偏爱?隔三差五,起个大早,把油茶打好,盛满电饭锅内胆连同炒米,油果,香料,米粉等放在厨房大餐桌上,然后微信告知,喜欢油茶的亲就自带碗筷,自助取食,各自享用。
翻天五郎与梅山文化王永胜——“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狭义的梅山指湖南新化、冷水江、安化、益阳一带,广义上的大梅山延自湘西。
梅山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涉及水师、巫傩、山歌、风土民情、美食、远古历史等,但梅师传统水师的民间道法文化,是梅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例如翻坛咒:奉请翻坛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
要知翻坛身出处,从头一二说言章。
丙子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
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程。
在峨眉山上歇一夜,望见眉山大天光。
峨眉山上黄樟树,冬月热来夏月凉。
五郎牛角吹一声,吹得樟树叶翻黄,一翻翻来天也动,二翻地来百草黄,三翻南岳金城庙,四翻邪鬼走忙忙,五翻高山作平地,六翻平地起仓皇,七翻冲头是冲尾,八翻冲尾是冲头,九翻邪师无出路,十翻邪精化成汤,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柱香。
左手拿起飞毛剑,右手雄鸡祭五猖,若有邪师来斗法,菜篮担水洒法场。
处处坛前有名氏,处处殿前有旗扬。
梅山张五郎在湖南湘中、湘西和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被供奉为猎神,在湘中新化等地,被视为?“五方五路猖兵猖将”的首领。
《邵阳市志·人物志》记载:“张虎,南宋邵州人,自幼好武,疾恶如仇,南宋景炎二年元月起兵宝庆抗元……”。
新化,在宋代属邵州,出生于杨源村虎岩院子(原属新化县现属冷水江市)的黑虎公张虎,是宋末元初时虎岩寨寨主,也是当时杨源张氏法坛的主持者。
公元1277年,也就是南宋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兵南侵,湖南沦陷,以武功名传梅山又兼修道法的张虎,利用虎岩寨寨主与法坛主持的双重身份,假托梅山教主张五郎送梦之说,创建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梅山黑虎教,并以此联络梅山民众,招览信徒,同时,又在原梅山蛮王苏氏的后人处借得一支骑兵,正式起兵抗元,并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
在南宋灭亡后,张虎仍率众坚持战斗,直到公元1281年,也就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张虎战败身死,幸存的徒众散入民间,仍以黑虎教的名义继续抗元,并尊张虎为梅山创派祖师,尊称为“黑虎公”。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位于镇区北侧,村内有较为完整的桂北古商贸街,街道宽窄有致,起伏不一。
其间,小桥、流水、古道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静祥优美的画卷。
在历史上,江口村曾出过赫赫有名的“同胞三翰林”,其中,“三翰林”之一的唐景崧曾在抗法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还在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力阻割让台湾,在当时获得了台湾民众的一致支持。
台湾沦陷后,唐景崧回到了故乡。
他把桂北的地方戏和中国戏曲相融合,亲自写剧本编曲,开创了桂剧一片天地。
如今的江口村,不仅流传着唐景崧的故事,更流传着他奠基开创的桂剧。
梨国赏桂林瑶乡红灌阳
灌阳,嵌在桂北大地的一颗明珠。
不仅是一块红色的沃土,还是一个古韵悠长的南方小镇。
新圩酒海井,便是当年红军长征两万里所留下的足迹,长征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为今天耀眼的红色文化,承载着我们的民族记忆。
文市月岭村,古色古香,饱经沧桑的老房屋,青砖黛瓦,低吟历史风云;古井幽巷,凝望岁月变迁。
大仁村梨园,春回大地,百花争放。
满山遍白,欣欣向荣之盛景;梨香满溢,累累硕果之欢喜。
随风而动的,还有桂剧演员的蝶衣,月听那一声悠扬的戏腔,传唱出桂乡人民朴素热情的愿景.....更多美景,与您共赏。
灌阳高中:唐美月。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广西桂林灌阳县江口村历史悠久,在江口古村村头,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约410平方米的建筑,大门上高悬“翰苑”匾额,进门后又看见“翰林兄弟”四个大字悬挂在堂屋正中央。
这便是唐景崧三兄弟故居。
“江口村是桂剧发源地之一,桂剧也是江口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把桂北的地方戏和中国戏曲相融合,亲自写剧本编曲,开创了桂剧一片天地。
如今的江口村,不仅流传着唐景崧的故事,更流传着他奠基开创的桂剧。
灌阳湘桂古道都庞散人--“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一、古道干线1.零陵——灌阳线灌阳古属零陵辖地。
零陵至灌阳有一条古道,长100公里,其中灌阳境内35公里。
由零陵经全州到灌阳县城,途经县内会湘、芝麻湾、响水岩、十字路、平田、立湾、新圩、龙桥、马渡桥,达灌阳县城。
路宽2米左右。
此路古为湖广工商要津。
2.灌阳一一桂林线灌阳至桂林有一条古道,其路线是自县城往南经土桥头、丁塘口、虎山街、三拱桥、湘溪村、马家坪、栗树林、邓背、狮山寨、石桥头、黄关、俊山、毛栗坪、太平庙、白竹铺、椅石、商家坪、倒风塘渡、东江峡、桃花井、小堰塘、田弯、永丰渡、观音阁、毛竹槽、七星台、椅山、洞井、牛江口、木渣塘,入恭城县泉会、灵川县黄泥江,越啸天狮山脊,下潮田、大圩,达桂林,全长约140公里,其中灌阳境内62.9公里。
路宽1至2米。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灌阳由湖广布政使司永州府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后,灌阳至桂林行人日益增多,至1951年11月全灌公路通车以前,该道一直为灌阳通往桂林的干线。
抗日战争时期,灌阳至桂林的长途电话,曾沿此路架设。
民国33年秋末,日本侵略军进攻桂林,其中一部亦走此路。
1949年12月14日,国民党灌阳县长白浪涛率部也走此路逃离灌阳。
1951年11月全灌公路通车以后,此路行人逐渐稀少。
3.全州一一灌阳线全州是桂北水陆交通枢纽,解放前有一条古道,由全州县城至灌阳县城,全长64公里,其中灌阳境内22公里。
其路线是:由全州县城,经水南、石冲门、鲁塘、古岭头,入灌阳钟家、陈家背、白竹山、新圩、板桥铺、老铺、枫树脚、排埠江、马渡桥、官塘、三里桥,达灌阳县城。
路宽2米左右。
4.道州一一灌阳线灌阳与道县(州),是桂湘两省毗邻县,以雷口关、永安关、高木关、清水关为界。
古时道州——灌阳线,为中原进入广西和兵家争战的要道之一。
清咸丰二年(1852)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军曾自全州,经灌阳东山(1951年划归全州),出清水关,入湖南道县。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提到桂剧,我们都能想起它的创始人——唐景崧;想到瑶乡,我们不得不提红色文化旅游地之一的灌阳。
今天我就从新街江口村这一桂剧发祥地和西山瑶族乡谈谈它们的魅力所在。
走进新街镇江口村,漫步在由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的道路上,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
街道两旁是各色各异的小店商铺,热闹非凡。
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座座或好或缺、古朴雅致的古建筑,散发着独特历史气息,也彰显着古人的勤劳与智慧,更铭刻着那遥远时代的历史与记忆。
来到江口首先要去的就是桂剧创始人唐景崧的故居,位于江口村老街上。
唐景崧、唐景崶、唐景崇“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的传奇,是灌阳乃至桂林人崇文精神的杰出代表。
该故居建筑雄伟,工艺精细,风景宜人,交通便利,是我县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名人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古民居、古商街、古石桥、古渡口,婉转的桂剧唱腔,构成了江口古村的灵魂,勾起人们关于江口历史的颇多回忆,那质朴的居民生活也都充满着简单的生活气息……或许这便是如今的江口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西山瑶族乡作为瑶、汉族聚居区之一,当地保留较明显的民族特点,民族内部以瑶语交流,少数老年妇女还穿本民族服装。
乡境内有一盘王殿,为西山和邻近乡镇瑶胞的传统祭祖(盘王)之地。
此外,在节日、住房以及经济生活等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建立瑶族乡以后,当地很好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瑶族的传统文化和各种风俗习惯得到全面的尊重和保护。
作为一个曾经在西山工作的人,当地的民风淳朴使我感受到瑶乡人民的真诚、热情和敦厚,世世代代流传下的不止是这种淳朴的民风,还有一些诸如语言、服装、民族舞之类的文化遗产。
在去年的7月,灌阳县千家峒第二届素食文化旅游节也在西山瑶族乡红豆杉广场举行,现场游客云集,人山人海,一个个美丽的舞蹈摇曳多姿,一阵阵美妙的歌声响彻云霄,一场场盛会精彩纷呈。
如果你想对灌阳有更多的了解,不妨亲自来这位于桂北的县城好好欣赏和领略它的独特魅力吧!。
灌阳的红色记忆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85年前,数万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兴安、全州、灌阳等地浴血奋战,为中国拼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85年后,在革命先辈们曾经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后辈们秉承伟大的红军精神,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强不息,奋力拼搏。
85年前,发生在灌阳县境内的新圩阻击战,打响了湘江战役的第一枪。
85年过去,红色遗迹遗址和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仍然闪耀着伟大的红军精神,向人们述说红军在灌阳浴血奋战的历史。
距离下立湾屯北约500米处,有一口特殊的井,井口宽约2米,上小下大,形似酒坛,故取名酒海井。
新圩阻击战红五师撤防时,由于战斗形势紧迫,来不及将救护所里的100多名重伤员转移,后被敌人残忍地丢到井里壮烈牺牲。
当地导游介绍,酒海井下有暗河相通,曾有村民用绳子拴着石头投入井中测量,绳子放了80米依旧没有触碰到底,井里到底投了多少红军战士没有精确的数字,粗略估计应该不少于108人,很多战士都是无名英雄。
如今,战地救护所和酒海井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灌阳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是到灌阳开展红色之旅的必去之地。
像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酒海井红军纪念园这样的红色遗址遗迹,在灌阳随处可见,如红三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九如堂、杨柳井红五师指挥所、文市灌江
渡口的红军亭等。
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央红军长征过灌阳的历史,更为灌阳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
近年来,灌阳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革命老区优势,做好“红色”文章,着力整合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灌阳油茶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灌阳的美食五花八门,品种多样,今天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灌阳油茶。
灌阳油茶是灌阳的最有名的小吃之一,灌阳人的早餐基本以喝油茶为主,有些人家一日三餐都喝油茶,灌阳的油茶也叫"炒米茶",顾名思义"炒米茶"就是以炒米为主打的食品。
灌阳的妹崽都会打油茶,是灌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正式打油茶之前要准备好相关材料:炒炒米,炒花生,烫米粉,切好葱花,夹好酸辣椒、摆好瓯子等,
灌阳油茶第一杯以“糖茶”为主,此后为咸的油茶,灌阳自古以来就有“茶三酒四”说法,意思是到灌阳来做客,喝油茶一定要喝三杯以上,酒一定要喝四杯以上,灌阳油茶第一杯有点苦,后面越筛越好喝,味道越来越香浓,让人欲罢不能。
欢迎大家到我们美丽的灌阳来做客!体会一下灌阳的油茶文化!#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恭城在灌阳的“飞地”——泉会村都庞散人--“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飞地,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
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我是一个喜欢到处走走的人,因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有点厌烦情绪,觉得出去转那么一转,象似一间房子,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驱走陈旧的空气,多少能使呆在屋内自己,感觉舒适一点。
我不太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这句话,有多么玄妙,我反而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思想。
如果一个人无思无想,我觉得这样的生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话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就是事实。
现实的世界,往往是残酷而刻板。
我不太爱往大城市走,去欣赏那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那车水马龙的大街,那忽高忽低的音乐喷泉,诸如此类的人造景致。
我喜欢到山里看看,看藏在树荫底下的房子,看石间跳跃的溪水,看怪石嶙峋或巍峨雄壮的大山,看陌生的村庄,遇到陌生的人,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的状态。
去年的国庆假期,我们驱车沿S325国道穿过了十万大山。
今年国庆的前几天,刚刚驾车穿过了雪峰山和越城岭。
这话实际上有点吹牛,我们的行车路线是灌阳、桂林、三江、通道、绥宁、城步、武岗、新宁、资源、兴安、灌阳,只能说是对雪峰山和越城岭的部分穿越。
回到家里,跑了趟全州的五福水库之后,在家休整了一天,国庆假期还剩二天,于是兴起了再出去转转的念头。
远的地方不想去了,选来选去,决定到狗尾洞去看看。
因为这地方远近合适。
狗尾洞这个源头,流入牛江河,因此,狗尾洞这个地方,要算灌江流域,但这个地方,却划归恭城县管辖。
整个狗尾洞源头,是恭城一个叫泉会的行政村,由恭城县栗木镇管辖。
泉会村到栗木镇,中间隔着大山。
因此,泉会人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就是经过灌阳的洞井乡,到达栗木镇。
我们到泉会,也是经洞井,过木渣塘之后,从左边的一小路岔进去,大约前行四五公里,终于见到了一个小山村。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在灌阳县大仁村,有近百亩,花开的时候,白花花的一片,正应了那句: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献身花丛中,摘一枝花,闻一闻花香,别有一凡风味;桂剧是明朝中后期在广西主要流行的地方剧种,主要在桂林一带比较活跃,特别是灌阳人唐景崧对桂剧有特殊的爱好,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瑶乡现在是灌阳主推的方向,这个湖南也在推广,据说灌阳有一处柳宗元的题词,俗称“柳字庵”在灌阳镇庙湾村(灌平高速公路灌阳出口这个地方),由于现在这个庵没有水了,所以开发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