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与广西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桂剧”起源
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
“桂剧”发展
晚清时期,桂剧史上公认的对桂剧编创最大贡献的是唐景崧,被誉为“桂剧第一剧作家”。
他组织“桂林春班”,写剧本编曲,先后创作了40出桂剧剧本,合称《看棋亭杂剧》。
“桂剧”改革
民国时期是桂剧的发展时期,抗战时期马君武和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桂剧的兴盛。
《木兰从军》《桃花扇》《渔夫恨》《人面桃花》被公认为抗战时期桂剧的“四大名剧”。
“桂剧”现状
1960年至1970年末,桂剧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改革开放时期,桂剧艺人们重拾传统,桂剧大师尹曦就以一剧《拾玉镯》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成为与常香玉、红线女、陈伯华齐名的“中南四大名旦”。
2006年,桂剧被录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众对桂剧的喜爱程度和接受程度比以往有了明显的增长。
“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改革作者:王玏来源:《歌海》2016年第03期[摘要]新桂系时期(1925—1949)是广西桂剧发展的重要时期。
“桂剧改革”是桂剧在此时期得以发展的强大推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桂林文化城掀起了文化救国运动,桂剧作为广西重要的传统戏曲也面临时代抉择,如火如荼的“桂剧改革”活动在此时期正式拉开帷幕。
从1927年到1949年期间广西桂剧改革经历了酝酿、推行、萎顿三个阶段。
[关键词]新桂系;广西;桂剧;改革“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
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
1924年初,陆荣廷与沈鸿英发生激战,李宗仁趁机发兵攻打陆荣廷,将陆荣廷的势力消灭。
随后,李宗仁与沈鸿英争夺广西的控制权,同时击退了企图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部。
战斗至1925年,李宗仁消灭沈鸿英的势力,统一广西。
此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势力控制了广西全境,其势力又被史学界称为“新桂系”,以区别于陆荣廷的“旧桂系”。
本文论述广西桂剧发展阶段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49年。
一、1927—1937年:桂剧改革的酝酿阶段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广西国民政府成立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会。
以审查和取缔桂剧等戏曲剧目为主要目的的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似乎并未对民间桂剧班社、科班造成极大的影响,以桂、柳为中心的平乐、鹿寨、融水等地的桂剧班社、科班依旧以其蓬勃发展的势态开展桂剧活动。
事实上,审查与取缔“旧剧”在客观上引起了新桂系当局者及文化工作者对桂剧的关注,在报纸、期刊上发文,为桂剧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担忧,或是集思广益为桂剧发展改良建言献策。
1934年,罗复在《新语林》半月刊发表《桂戏在桂林》,以“桂戏繁荣在赌城”“最可怜的寄生者”“太平歌舞结缘深”“女伶被捧男伶倒”为标题,从桂剧的生存环境、演出场所、表演形式以及桂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几方面指出当时桂剧发展的状况:“桂戏在桂林虽有他深入的潜势力,但保存他的减没却全靠赌场和密卖式的女伶本位,因此,桂戏在这种寄生的命运之下,结果,便也将渐渐地走上绝路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乐队的演变、发展和回归作者:李保江来源:《歌海》2020年第04期[摘要]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伴随国家的文化政策的变动,桂剧的伴奏乐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对于戏剧的改良和重视,桂剧开始丰富和增加传统乐器。
至“文革”时期,伴随移植样板戏的历程,开始大量加入西洋乐器,几乎在传统乐器基础上,形成了以单管制为主的西洋乐队编制。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洋乐器逐渐淘汰,至80年代中后期,逐渐回归至传统乐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桂剧乐队的编制变化,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中国戏曲改革历程中的共同现象。
通过口述访谈的调研,对这一时期乐队的变化能够有更鲜活的认知,体现了口述史料对于当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桂剧;广西桂剧团;乐队建制;口述访谈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剧种之一,因广西简称“桂”,从历史源流看桂剧主要形成于桂林地区,故称之为“桂剧”。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剧的历史研究是广西音乐史关注的重要课题。
音乐历史的研究首先依赖于文献的考证,然而,文本的文献总是会因为客观的原因而有所缺失和不足。
对于当代史的研究,口述史料的重要价值就凸显出来。
一些在档案史料中没有的涉及广西地方戏曲当代发展的一些重要口述史,如桂剧乐队的建制演变的问题,就不在档案史料中有太多体现。
接受访谈的代表历史见证者是宋德祥老先生(辽宁营口人),广西籍蔡立彤、韩德明和戴景强先生。
访谈主要通过受访人口述的方式,对访谈主题进行论述,同时对口述内容进行提问、解答。
在采访过程中以笔记、录音、录像的手段,来记录、整理、保存访谈资料。
经过多次的访谈工作,笔者的关注点开始聚焦于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发展,其中对桂剧团乐队建制的演变就是关注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于几位历史见证者的访谈,笔者将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背后发生演变的缘由作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从而梳理了桂剧乐队编制的历史发展变迁。
歌海2016年第3期“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改革●王玏[摘要]新桂系时期(1925—1949)是广西桂剧发展的重要时期。
“桂剧改革”是桂剧在此时期得以发展的强大推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桂林文化城掀起了文化救国运动,桂剧作为广西重要的传统戏曲也面临时代抉择,如火如荼的“桂剧改革”活动在此时期正式拉开帷幕。
从1927年到1949年期间广西桂剧改革经历了酝酿、推行、萎顿三个阶段。
[关键词]新桂系;广西;桂剧;改革“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
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
1924年初,陆荣廷与沈鸿英发生激战,李宗仁趁机发兵攻打陆荣廷,将陆荣廷的势力消灭。
随后,李宗仁与沈鸿英争夺广西的控制权,同时击退了企图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部。
战斗至1925年,李宗仁消灭沈鸿英的势力,统一广西。
此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势力控制了广西全境,其势力又被史学界称为“新桂系”,以区别于陆荣廷的“旧桂系”。
本文论述广西桂剧发展阶段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49年。
一、1927—1937年:桂剧改革的酝酿阶段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广西国民政府成立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会。
以审查和取缔桂剧等戏曲剧目为主要目的的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似乎并未对民间桂剧班社、科班造成极大的影响,以桂、柳为中心的平乐、鹿寨、融水等地的桂剧班社、科班依旧以其蓬勃发展的势态开展桂剧活动。
事实上,审查与取缔“旧剧”在客观上引起了新桂系当局者及文化工作者对桂剧的关注,在报纸、期刊上发文,为桂剧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担忧,或是集思广益为桂剧发展改良建言献策。
1934年,罗复在《新语林》半月刊发表《桂戏在桂林》,以“桂戏繁荣在赌城”“最可怜的寄生者”“太平歌舞结缘深”“女伶被捧男伶倒”为标题,从桂剧的生存环境、演出场所、表演形式以及桂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几方面指出当时桂剧发展的状况:“桂戏在桂林虽有他深入的潜势力,但保存他的减没却全靠赌场和密卖式的女伶本位,因此,桂戏在这种寄生的命运之下,结果,便也将渐渐地走上绝路去了。
现代桂剧特点简介民族声乐在新兴音乐艺术形式的变化、多元文化发展中,需要求得合时的拓展,不单要继承传统的精髓,更应当时辰秉着开放和创新的思想,本项目构成员作为广西高校的专业声乐教师,将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与需要,对桂剧唱腔特点的详细应用作出多元剖析二者交融的研究,希望借鉴亘古不变的“桂剧特点”,感觉广西地方戏剧艺术的时代风采的同时,努力研究民族声乐在时代文化发展中的运用以及创新,研究桂剧之于民族声乐的借鉴价值以及发展远景;用现代科学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来继承和弘扬桂剧唱腔艺术,不单使桂剧与时俱进,切合现代人的审雅观,同时为民族声乐注入桂剧音乐元素,拓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以此促使中公民族声乐的持续发展,借助桂剧元素而使民族声乐更为枝繁叶茂、繁华富强。
一、桂剧特点介绍中国戏曲剧各种类众多,据不完整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专业剧团有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于 1939 年正式成立了桂剧实验剧团,剧团成立了完美的导演制,汲取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纳布景以美化舞台,使桂剧表演呈现出一派勃勃活力,为桂剧此后的发展确立了坚固的基础。
1944 年,由该团排练的《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剧目成功参加西南剧展后,惹起了业内的巨大反应。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地的桂剧专业剧团获取较大发展,从演员声势到剧目创作、排练,都表现出一派新气象。
此间,苏国璋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一批剧目作品也获取了“五个一工程”及其余全国性大奖。
桂剧以其独具特点的艺术魅力在中华传统戏曲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2006 年,为保护广西传统戏剧,培育优异的桂剧表演人材,以广西桂剧团为龙头,申报桂剧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同意。
至此,桂剧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拾玉镯》到《打棍出箱》再到《战火南欧》,桂剧的剧目发展,不论从早期以移植剧目为主,仍是中期以发展剧目的体裁形式为打破口,或是后期以剧目创编为特点,在当时均获取了巨大成功。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总人口5000万,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占总人口的32.60%。
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
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后,各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如今,北部湾经济发展区战略又给广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的文化正在实施大发展大繁荣三年行动计划,这将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8个项目,其中布洛陀、刘三学者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四是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广泛吸纳有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二)推动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2003年初,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后,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成立了由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有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等部门参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起草小组,开展调研、学习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注重衔接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依法、有据、规范、简明”的要求,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初稿,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前后共修改了20稿),并发给有关部门和市、县(自治县)征求意见,举行了行政许可论证会,并在《广西日报》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218广西桂剧的传承保护与话语权重构温美媚(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近年来,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从事桂剧的演员与剧团不断的萎缩,发展困境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也很难有所改善。
本文分析了桂剧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桂剧发展保护与话语权重构的有效措施,为桂剧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桂剧传承;桂剧保护;桂剧改革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9-0218-01戏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之一,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与之不同的是,后者只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而中国戏曲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近年来,戏曲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戏曲的年轻观众日益减少,戏曲专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桂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有戏曲保护政策,但地方县城的戏剧团仍旧生存困难,出现了团里大部分演员已经转业,仅剩为数不多的几个演员每年为了执行政策要求上演几场戏。
剧团在数量上日趋减少、设施简陋、经济困难,在观众群上日趋老龄化和萎缩。
许多艺术同行、文化人士对此痛心疾首,共同呼吁桂剧要进行改革,拯救桂剧文化。
尽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宣传部等单位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出竞赛来推动桂剧的弘扬与发展,但桂剧依旧发展艰难。
对于国家的艺术瑰宝需要在保护扶持的条件下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戏曲学校: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精神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能够为剧团提供后备军,学校应该遵循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
桂剧专业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求练好戏剧的基本功,还应开设基础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学习桂剧,还应该学习了解其他剧种,如粤剧、邕剧、京剧、豫剧、黄梅戏。
甚至是一些国外剧种,如歌剧。
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戏曲的共同点与各个剧种的特性;另一方面,可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民间文学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民间音乐59 Ⅱ—28 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7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5.18传统戏剧181 Ⅳ—37 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09 Ⅳ—65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广西博白县桂南采茶戏220 Ⅳ—76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 226 Ⅳ—82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俗455 Ⅸ—7 京族哈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
各地京族哈节日期不一样,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
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哈亭。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
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
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
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
唱哈的主角有3人,男歌手1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
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锣鼓声中常有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
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
桂剧与广西文化
摘要:桂剧是广西文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本文从桂剧的形成发
展史、桂剧与广西多民族文化氛围、桂剧与广西山水文化等三个方
面进行阐述。先是通过梳理桂剧的源流、发展和定型过程,指出桂
剧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广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广西文化的发展史。
而广西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多民族磨合交流的过
程中,形成的宽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也对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广西尤其是文化名城桂林所独有的山水文化,使桂剧朝着细
腻优美的南方戏曲特色之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
味。
关键词:桂剧 广西 文化
中图分类号: j617.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
编号:1672-1578(2011)08-0193-02
2010年10月2日,在上海世博会广西展馆内,上演了两台长袖
善舞、美轮美奂的传统戏曲——《桂韵新风》和《拾玉镯》。轻盈
的舞姿,细腻的做工,柔美的唱腔,深深吸引了世博会的游客们,
成为了广西展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两出戏剧,作为广西文
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在世博会上成为广西的活招牌,绝对是名副
其实实至名归的。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桂剧。
那么,桂剧是什么呢?是不是只是加上一个“桂”字,就能成为
广西文化的代表呢?它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就对
桂剧以及桂剧所体现的广西文化的特色进行探讨。
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主要流传于广
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与徽
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现存的剧目种类也有几
百部之多。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
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
艺术的剧种。
桂剧是以桂柳“官话”演唱的,虽和祁剧、湘剧等剧种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但是桂剧的不断发展和最终定型,是在广西这块饱含
艺术灵气的土壤下发展起来的。胡仲实在《桂剧源流考》一文中曾
对桂剧的起源和发展做了梳理,他认为要追溯桂剧的源流,首先要
确定广西是何时开始有戏的。①据史料记载,胡认为,在北曲以后,
传入广西、占主要地位的是南曲,而这之中,弋阳腔由于不禁方言,
在曲调中常有“滚白”和“滚唱”的穿插,因此成为了桂剧萌芽的
先决条件。②到了清代,桂剧成为一个高昆兼备的剧种,更兼融入
了徽调的吹腔、祁剧和湘剧的南北路弹腔,还不断从广西文场中汲
取一些“时尚小调”的养分,历经数百年时间,“腔跟字走,字随
腔行”,不断糅合,才使桂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也驳斥了“桂
戏的底子是徽班”、“桂剧出自祁剧”、“桂剧仅百余年历史”等论断。
得出了桂剧源流的相关结论:桂剧的声腔都是外来的,而之所以形
成桂剧,方言起了决定性作用。而顾乐真的《桂剧的源流与形成—
—与胡仲实同志商榷》一文则对胡仲实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胡
仲实所言“广西有戏之始和桂林出现戏班……是在明初的洪武或是
永乐年间”不能成立,而弋阳腔也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它是桂剧
的萌芽。戏剧真正传入广西,应该是明永历年间,而桂剧的形成,
也并不是外来声腔桂剧化的过程,而是如焦菊隐在《桂剧之整理与
改进》一文中提出的,桂剧来源于湖南,流入广西已有百余年以上。
顾乐真认为桂剧的发展脉络应该是这样:“清乾嘉间,乱弹勃兴,
弋阳、徽调西传湖广,是为二黄,融合秦腔(梆子)发展为皮黄,北
上京都,再次吸收与融合昆、弋、吹、梆即成为京剧。皮黄西行入
川,是为川剧。南下变为湘、祁,祁班入桂,颇受欢迎,则久而演
变为桂剧。”由此得出桂剧是源于祁剧的结论,并重新界定桂剧的
形成时间,即从皮黄的形成,并南传湘桂,以及桂林最早出现有口
碑传忆的戏班,和庙宇戏台建造的资料,并上推若干年,大概在乾
嘉年间,即1780年左右,距今两百多年的历史。
这两种说法囊括了对桂剧起源的主要论断。尽管观点大相径庭,
但无论是“声腔桂剧化”还是“桂剧源于祁剧”,桂剧扎根于广西,
扎根于桂林,历经数百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大家都不能否
定的事实。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和壮族的人口大约占了广西总人
口的95%,除此以外还包括了侗族、回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
民族。在长期融合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宽容
和谐的多民族文化氛围,也深深影响着桂剧。《瑶妃传奇》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瑶家少女纪山莲为使瑶寨父老乡亲摆脱赋税徭役之
苦,应召入宫成为贵妃。纪山莲有着瑶家女儿,或者可以说是广西
女儿特有的山野气质,天真活泼,大胆泼辣;入宫之后,她无视封
建礼法,掀开纱巾迈出大脚打起长鼓,蔑视德言工容的教训,坐龙
椅,讥皇帝,为太监净身制打抱不平,不以身份尊贵为意,低头向
下人赔礼道歉。而这些山野气质并不代表她的不明事理,不顾大局。
为了皇家的前途和命运,她识大体顾大局,忍痛别夫离子,最后默
默死在瑶山。从纪山莲身上,可以看到广西友好和平的民族文化氛
围的影子。纪山莲作为一个当时算作“蛮夷”的女子,进入“中原
文化”的最高领地皇宫,不仅丝毫没有怯场和畏首畏尾,反而能够
在强大的封建礼法压迫下保持自己原始和天真的个性。这些富于人
性化的性格和气质,都有着广西少数民族女儿的烙印,也代表着许
许多多少数民族人民渴望民族平等和相互尊重,渴望在主流文化的
不断席卷中保留自己的民族个性和特色。值得注意的是,纪山莲在
剧中的身份设定为瑶族,而不是在广西少数民族中占绝对多数的壮
族,这恰恰是广西长期以来共生共荣,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民族
文化氛围的最好诠释。
桂林是桂剧发展的最主要的根据地,也始终是桂文化的中心地
带。晚清时期活跃在桂林的临桂词派,以及它的代表人物王鹏运、
况周颐等,一度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而对桂剧的发展功不可没的
先驱者唐景崧,在中法战争中支持黑旗军反抗侵略,继而转任台湾
巡抚。退隐之后来到广西,专心致力于桂剧改革和建设。抗战时期,
桂林更是汇集了诸如郭沫若、茅盾、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等等,
其中,欧阳予倩、马君武和田汉等对桂剧的进一步改革的发展也作
出了重要贡献。桂剧正是在桂林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深深浸染
了儒雅如水、坚韧如山的山水文化。而这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
近年来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历史题材巨制《大儒还乡》了:东阁大学
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是一位两袖清风、政绩斐然的贤臣,在告老还
乡之前,乾隆皇帝御封“大儒”称号。可陈宏谋却不愿就此返回家
乡桂林颐养天年,他始终惦记着自己在陕西为官时实施的“桑政”
到底进行得如何。却痛心地发现,“桑政”无疑成为了一个失败而
惨痛的“面子工程”。这个时候,下至自己的学生和妻子,上至乾
隆皇帝本人,都劝阻他将真相继续隐瞒下去,不要毁了自己一生清
廉的名节。但是经历了痛苦的忏悔和挣扎,陈宏谋甘冒天下之大不
韪,勇敢地将自己的错误公之于众,结束这一场由自己亲手造成的
“桑政”,可是乾隆不允许自己一手捧出来的“大儒”蒙尘,强行
将陈宏谋遣送回桂。一代忠臣,含恨而终。漓江水清,心清亦如漓
江水,山峦俊秀,担当人世良心重。其实如同陈宏谋这样的历史人
物,很容易选取一些清正廉明的题材,将他打造成完美无瑕的艺术
形象。然而在桂剧的创作中,却选取了大儒身上的“瑕疵”作为创
作的素材,虽不完美,虽是悲剧,却更真,更美。从中,我们看到
桂剧独特的审美眼光,看到清明正直的山水文化对于桂剧的内在影
响,看到桂剧艺术和桂林这块灵秀之地的血肉联系,看到桂剧发展
的新的精神力量,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胡仲实.桂剧源流考[j].学术论坛,1980.3.43—46.
[2]顾乐真.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与胡仲实同志商榷
[j].1981.4.
[3]朱江勇,陈桂成.驳“桂剧自徽调传入”说[j].四川戏剧,
2009.6.
[4]周然毅.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评桂剧《瑶妃传奇》[j].南
方文坛,1993.2.2.
[5]杨荫亭.唐景崧与桂剧[j].学术论坛,1984.1.88—91.
[6]梁士奇.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2.18—20.
[7]尹羲.田汉与桂剧[j].广西社会科学,1987.1.199—207.
[8]薛若邻.清新的构思 别致的形象——桂剧《瑶妃传奇》观后
[j].中国戏剧,1992.8
28—29.
[9]覃振锋.桂剧《瑶妃传奇》研讨会综述[j].南方文坛,
1992.1.27.
[10]杨戈平.文化精神彰显人格魅力——参与桂剧《大儒还乡》
创作心得[j].中国戏剧,2007.5.48—49.
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raduate education)系列论文之一,项目名称:从桂剧的传承开
发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发展新路——以桂林艺术学校为例 项目编
号:2010106020501m84。
①桂剧源流考.胡仲实.学术论坛.1980.3.43.
②桂剧源流考.胡仲实.学术论坛.198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