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
- 格式:ppt
- 大小:7.07 MB
- 文档页数:93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崇尚程序正义(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教版·第五版)【课题】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崇尚程序正义【教材版本】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教版·第五版)【年级】中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程序正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程序正义的基本原则和要求;3.了解程序正义在我国法律中的具体体现;4.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教学重点】1.程序正义的概念、原则和要求;2.法律程序中的程序正义。
【教学难点】1.程序正义的具体体现;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方法】1.讲授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优化学生思维方式;2.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模拟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提高思考与判断能力;3.案例分析,分析法律文书,让学生了解实际案例,并培养其判断力。
【教学准备】1.与程序正义相关的案例资料;2.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程序正义?”等问题,以此引出本堂课程的主题——崇尚程序正义。
Step2 讲解程序正义(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手写板书,向学生讲解程序正义的含义、特点、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程序正义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性。
Step3 法律程序中的程序正义(30分钟)引用相关的法律文书,教师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程序中程序正义的表现形式、实际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并指出程序正义的保障作用。
Step4 案例分析(15分钟)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程序正义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行分组,带着问题进行探究,结合自己的思考经验来分析这些案例,并在分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Step5 总结与归纳(10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和概括本节课讲解的程序正义内容。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课件标题: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Slide 1:- 标题: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背景图片:一张代表正义的符号或图案Slide 2:- 引言:什么是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是指在法律规定的程序上,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保障其法律权益。
- 程序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Slide 3:- 意义:为什么要崇尚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保障了公平竞争环境,维护了个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 程序正义保证了司法公正,确保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 程序正义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发展,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和信心。
Slide 4:- 依法维护权益的重要性- 依法维护权益是程序正义的具体体现。
- 依法维护权益可以防止滥用权力和维护个人和集体合法利益。
- 依法维护权益有助于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Slide 5:- 程序正义的实践-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 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公正审判、合理辩护和合法上诉权等。
- 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Slide 6:- 示范案例:程序正义的典型案例- 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案例,说明程序正义和依法维护权益的实践和重要性。
- 案例的选择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最新事件进行。
Slide 7:- 总结: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程序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 依法维护权益是程序正义的具体体现,可以预防滥用权力和维护合法利益。
- 我们应当崇尚程序正义,共同努力为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发展做出贡献。
Slide 8:- 结尾:- 背景图片:一张代表正义的符号或图案- 感谢观看/听取!- 提供联系信息等相关信息。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涉及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涉及法律的内容,教材通过设计系列专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本课内容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包括“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与“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三课内容。
本设计内容为“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该内容一方面能够帮助中职生充分认识法律程序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尊重法律、崇尚正义的意识;另一方面,中职生通过学习相关的依法维权的知识,了解基本的维权程序,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生活中利用法律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课重点和难点:1.理解调解与和解2.什么是证据?什么是举证?我过三大诉讼对举证责任是如何分配的?课时安排:两课时(80 分钟)。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法律实现正义的两种方式,认识两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明确实现程序正义的基本标准,知道实现程序正义的意义;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公民解决纠纷的非诉讼方式;知道三大诉讼的名称,列出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及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不同;认识法院管辖的分类;认识我国诉讼程序的一般过程,明确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明确证据的种类及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
运用目标:学会比较各种诉讼的主要方式,提高辨别能力;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予的案例或现象;提高收集分析材料、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教学组织及方法教学对象为中职二年级的学生。
在教学组织上,教师利用组间竞赛的方式,刺激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好胜心和寻求答案的急迫感,积极为小组增分。
在教学方法上,从案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浅入深,遵循感性-理性-实践运用的认知规律,结合声像动画等直观手段分析具体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合作交流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三大诉讼。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设计一教案头学时: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1)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2)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3)理解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基本程序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程序的内涵,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程序正义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主动将程序正义意识落实在行动上,学会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知道遵循法定程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①了解诉讼的概念和分类(案例:展示三个不同的教学案例)②诉讼的基本程序(案例:结合刚才的教学案例)③确保司法公正(案例:视频:青少年犯罪启示录教师结合教材第94页互动在线栏目内容)④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案例:1、教材P94页案例 2、教材第95页案例)参考资料1.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参考书. 张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指导. 张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职业道德与法律.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二教学设计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告知(教学内容、目的)内容:了解不同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公民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内容。
目的: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讲授课件演示观看约5钟引入(创境激趣)教材P89页案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件演示观看、发言(引思明理)项目一:了解诉讼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诉讼的概念和分类案例:展示三个不同的教学案例案例分析、总结课件演示观看、讨论、发言约20分钟(引思明理)项目二:诉讼的基本程序了解诉讼基本程序,明白其重要性。
案例:结合刚才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件演示观看、讨论、发言约20分钟(引思明理)项目三:确保司法公正了解司法公正的内容、原则和重要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1.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A.比较法B.自评法C.他评法D.心理测验法2.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通常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3.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
4.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饰物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5.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A.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B.具有完善人格、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
C.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整个国有和全民族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6.个人礼仪重在养成A.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B.要懂得自尊自爱。
C.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
7.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8.交往礼仪的内容:A.以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日常交往礼仪。
B.以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习俗礼仪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场合礼仪。
C.涉外礼仪9.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
10.中职生要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民:A.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B.平等相待,尊重他人C.顾全大局,求得和谐D.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
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1.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2.职业礼仪的内容:A.求职面试礼仪B.社会服务礼仪C.职业场所礼仪D.商务活动礼仪3.敬业与实干是职场最大的礼仪。
4.敬业是职业礼仪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
奉献是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
5.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A.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
B.是职业人员自我推销的工具,是职业人员进入社会从事活动的“通行证”。
C.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组织形象的需要。
6.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A.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B.做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者C.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1.道德: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案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学内容: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授课对象:初中生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八课,主要介绍了程序正义、依法维权等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通过维权保障自己的权益。
本课涉及到的内容比较重要,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的必备基础,教师要认真钻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备课工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程序正义和依法维权等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和法律观念,使学生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3. 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尊重程序,珍视人权。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讲解程序正义和依法维权等概念和内涵。
难点则在于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PPT。
2. 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籍。
3. 合适的教学辅助材料,如实例、案例等。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段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程序正义和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二步:讲解接下来,老师可以进行概念和内涵的详细讲解,包括程序正义和依法维权的含义,特点和必要性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步: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积极交流,自由发言,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步:案例操作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阅读一些案例、材料,从中归纳总结维权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五步:总结老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用简明扼要地语言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六、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程序正义和依法维护权益的了解,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参与模拟维权案例操作,并在课堂上分享个人体验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崇尚程序正义和依法维护权益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知识学习效果较好。
中职《德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主要涵盖了四门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
德育课程的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生涯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经济政治与社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哲学与人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1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能掌握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王芳2016年3月7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计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
为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精神和我校学生的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木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H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四、教材简析全书共五个单元,在内容上可分为礼仪和法律两部分。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章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第五章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2.难点第五章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3.关键第二章知荣辱,有道德六、教学原则(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
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
七、教学进度(参见下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表(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案教案主题: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教案目标:1. 了解程序正义概念及其重要性;2. 了解法律维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 培养学生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教案内容:一、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程序正义和维权问题的思考,引导他们讨论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例子,如在校内遭受不公平对待、在社会中遭受侵权等。
二、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1. 程序正义:讲解程序正义的定义和作用,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和处理事务,确保公正和公平。
2. 法律维权:介绍法律维权的概念和重要性,即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30分钟)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程序正义和维权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四、游戏活动(20分钟)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景下维权的过程。
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五、总结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这些理念。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2. 案例材料,以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3. 游戏规则和相关道具,以进行游戏活动。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程序正义和维权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对其他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1、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比较法:一是与别人比较,二是与自己比较。
自评法:通过分析认识自己。
他评法: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心理测验法:通过心理测试来认识自己。
2、认识自我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人生发展道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3、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独特存在及尊重自己价值的一种积极心态。
4、自尊的表现:①自己尊重自己②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③尊重他人5、自尊的意义自尊的人有着较强的荣辱观,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做有损于自己的尊严、荣誉、形象的事,并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
二、礼仪修养彰显个人魅力1、个人礼仪的含义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2、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饰物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3、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作用⑴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⑵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⑶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1、交往礼仪的含义:交往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指导,体现相互服务、竞争合作、团结和谐的关系.2、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3、交往礼仪的类型:日常交往礼仪: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等。
不同场合礼仪:做客与待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习俗礼仪等。
4、交往礼仪重亲和:(1)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2)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与交往对象的距离,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利于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公民诉讼权利的种类、法定证据的种类、非诉讼途径的种类(2)理解诉讼证据的内涵、非诉讼途径的含义、民事举证原则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的种类、诉讼证据的内涵及种类、非诉讼途径的含义及种类的了解学习,引导学生澄清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打官司太麻烦,二是不管什么争议或纠纷都试图用打官司的方式解决。
学会寻求法律帮助或援助。
增强证据意识。
从而提高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主动将合法维权意识落实在行动上,学会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遇到不法侵害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申请法律援助等)合适的途径,并严格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依法维权。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增强证据意识这个问题的理论理解难度虽然不大,但从学生教育角度来看,尽管证据对诉讼的意义十分重大,是维权途径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的证据意识却相对淡薄。
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这一重点问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1)在教学中把握诉讼证据的内涵要注意两点。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不论采用哪一种维权途径,都必须以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即诉讼证据,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
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证据意识,才能在维权时“有理说得清”。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当作诉讼证据,要注意区分诉讼证据与一般事实。
(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定证据的种类。
帮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可以当作证据的事实,学会对证据简单归类。
(3)通过理解民事诉讼举证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
中职学生最常接触的是民事诉讼,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结合实例讲解民事举证的原则。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增强证据意识对于诉讼维权的重要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中职学生从理论上好理解,但在具体行动落实上则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一、单项选择题1.B2.D3.C4.A5.C6.A7.B8.A9.D 10.C二、判断题1.√2.×3.√4.√5.×三、辨析题1、这种说法不全面。
仪容仪表只是个人礼仪的一部分。
个人礼仪还包括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吐露心声的文明言语。
个人礼仪是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它受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的制约,使我们精神面貌、内在品质、风度魅力的外在表现。
外在美是内在美的表现,所以,我们在研究仪容仪表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形体姿态礼仪和文明礼貌语言的训练与修养,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全面展示个人的良好形象。
2、这种说法不全面常用礼貌用语只是养成文明礼貌语言习惯的一种做法。
我们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一要强化文明意识,注重语言文明从我做起,常用礼貌用语,向不文明的语言说“不”;二要训练语态形象,使用自信得体的体态动作、温和有礼的目光、美丽大方的微笑与人沟通;三要塑造文明话语形象,用含蓄、文雅、礼貌的词语,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欣赏;四要关注声音形象,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语速适中,增强表现力和美感。
四、情境分析题1、导致双方发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午饭时间,饭堂人员较多而导致的肢体磕碰,然后由于双方没能理智的冷静下来,心平气和的相互谦让,从而引发从言语上的冲突到肢体上的冲突。
2、由于是自己不小心碰到人家的,所以应主动向人家说一声“对不起”,如果不小心把东西碰倒在人家身上,需主动帮人家擦拭干净。
3、由于是客观的饭堂拥挤原因而造成刘磊的磕碰,并不是他故意为之,所以应有容人之量,在刘磊说对不起时,能表示没关系,并反过来善意的提醒刘磊注意,别把他打的饭菜给碰倒了。
4、遇事必须冷静的处理,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否则就会酿成大祸,并且学会用文明幽默的语言化解纠纷。
学生中许多纠纷多由口角引起,而口角的发生大多与恶语伤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