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踏莎行》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24
这篇《宋词名句精选:平芜尽处是春⼭,⾏⼈更在春⼭外》是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平芜尽处是春⼭,⾏⼈更在春⼭外。
[译⽂]平坦的草地尽头是青⼭,⽽你的远⾏⼈,更⽐青⼭远,你想看上⼀眼,可怎么会看得见。
[出典]北宋欧阳修《踏莎⾏》 注: 1、《踏莎⾏》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穷,迢迢不断如春⽔。
⼨⼨柔肠,盈盈粉泪,楼⾼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更春⼭外。
2、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五⼗⾥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薰:指草⾹。
征辔(pèi):⾏⼈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充溢貌。
粉泪:泪⽔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此指⼼上⼈。
3、译⽂1: 馆舍庭院⾥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路奔腾的春⽔⼀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柔肠⼨⼨,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不要凭倚⾼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那位⼼上的⼈,却在春⼭更远处。
译⽂2: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残瓣⼉;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远⾏的⼈,也都在这时动⾝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我也送⾛了你。
你渐⾏渐远,我的愁绪也渐⽣渐多,就像眼前这⼀江春⽔,来路⽆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映⼊眼帘的,只是绵绵⽆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
⽽你,更在遥远的青⼭之外,渺不可寻! 4、欧阳修⽣平见⼈⽣⾃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
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篇一」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①,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炷:燃烧1、“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动用的手法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篇二」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欧阳修诗文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欧阳修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
(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1)“残”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写出了柳条之初生。
“残”“细”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赏析】《虞美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
“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触,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
踏莎行欧阳修【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2、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
3、学会鉴赏羁旅行役类词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使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二、知人论世。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
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
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歌醉舞、惜春赏花之类(别恨),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
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六一居士”的来历: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三、词牌介绍。
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
《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属于小令(58字以内)。
四、总体把握。
1、学生朗读全词,体会这首词的题材内容。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碧藓回廊》碧藓回廊,绿杨深院,偷期夜入帘犹卷。
①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
密约如沉,前欢未便,看看掷尽金壶箭。
②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
【注释】①碧藓:碧绿的苔藓。
藓,隐花植物一类,无根,生于阴暗潮湿之地。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空室中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名曰圆藓,亦曰绿钱。
”偷期:谓男女偷情,私自幽会。
②金壶箭:古代计时器。
金壶即铜壶,内贮水,竖一箭,箭上有刻划,分十二时辰。
水从漏孔中下滴,箭上遂显示至何时,故称铜壶滴漏或玉漏。
唐·李白《鸟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译文】苔藓铺满了曲折的走廊,绿杨掩映着幽深的庭院。
为偷情半夜进来将帘儿卷。
可恼啊,明月照人太显眼,花下藏身又怕花丛浅。
私下的约会竟忘却,上前求欢又不便,看看光阴急如箭。
手拍栏杆她不应声,帘儿下分明听得在裁剪。
【赏析】这是一首纯粹的艳词。
王灼《碧鸡漫志》曾为之辩护云:“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
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
”本篇写一男子夜间赴一女子之约,及至帘前,那女子又装作不知。
于是他前进不能,藏身无处。
此类情词,比之柳永,毫不逊色。
谓非欧阳修之作,尚无确证。
盖欧亦是人,是人即有七情六欲。
何况词自“花间”以来,“类不出乎绮怨”;欧阳修作此词,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古今别肠词选》谓为明代袁宏道作,待考。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古诗带拼音版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古诗 带拼音版, 全词笔调细腻委婉, 寓情于景, 含蓄深沉, 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一起学习一下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古诗带拼音版,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阅读 答案 , 踏 莎 行 候 馆 梅 残 欧 阳 修 古 诗 翻 译 。
1 、古诗带拼音版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hòu guǎn méi cán , xī qiáo liǔ xì , cǎo xūn fēng nuǎn yáo zhēng pèi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lí chóu jiàn yuǎn jiàn wú qióng , tiáo tiáo bù duàn rú chūn shuǐ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cùn cùn róu cháng , yíng yíng fěn lèi , lóu gāo mò jìn wēi lán yǐ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píng wú jìn chǔ shì chūn shān , xíng rén gēng zài chūn shān wài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 阅读答案 1.近代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诗词 中, 送别怀人者, 或从居者着想, 或从行者着想, 能言情婉挚, 便称佳构。
” 请从这一角度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2.请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
参考答案: 1.①上片从行者落笔。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鉴赏及译文《踏莎行·候馆梅残》是由欧阳修所创作的,词写离情,但写法别致。
上阕由远行者落笔,下阕写远行者设想之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踏莎行·候馆梅残》宋代: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候馆梅残》译文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难心中愁情。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踏莎行·候馆梅残》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一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因为面对芳春丽景,不免会想到闺中人的青春芳华,想到自己孤身跋涉,不能与对方共赏春光。
而梅残、柳细、草熏、风暖等物像游或隐或显地联系着别离,因此三、四两句便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踏莎行·候馆梅残译文及注释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 ...相关赏析写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艺术手法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 ...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一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二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
它以对句开头。
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
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
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四词写离情,但写法别致。
上阕由远行者落笔,下阕写远行者设想之词。
一种离愁,两面兼写,情致深婉细切。
起三句即宕开离别场面,径写旅途所见。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分写所见、所闻、所感,冬 ...作者介绍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浅析欧阳修《踏莎行》“江西词派”中,欧阳修承袭冯延巳的词,形成了深婉的风格。
《踏莎行》这首词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
上片写行人在途中的所历所感,下片写他想象中的思妇之伤怀及他对思妇的劝慰之辞。
此词章法精巧,近代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价曰:“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
此词则两面兼写。
……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
”[1]下面具体分析之。
词的开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两句,候馆和溪桥点出抒情地点,梅残和柳细点明抒情时间。
古时有所谓“二十四花信风”,即将小寒到谷雨节气的整个春天分为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不同花卉的绽放来对应,表明在春风的逐渐感召下各种花开的信息。
春天梅花开得最早,“花信风”的第一候就是梅花风。
所以,“梅残”二字点出了此时还是初春时节。
而桥头的柳树刚刚吐芽,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词人这种以具体事物来比喻抽象情感,使之形象化的用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以实写虚”的手法。
以流水来比喻离愁,是词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在欧阳修之前,南唐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在欧阳修之后,秦观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杨炎正有“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蝶恋花蝇·别范南伯》)欧阳修的流水化用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的意境,但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比较而言,李词的“一江春水”是泛指,是想象中的一个喻象;而欧词的“春水”则是眼前实景,这样使比喻抒情更加自然。
李词用春水喻愁,是从量的角度着眼,侧重“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多”字上;欧词则是在强调量的同时更强调长,其春水和忧愁是迢迢不断、绵远悠长的,如春草一样“更行更远还生”,表达向空间的纵深处发展。
以上是上闋,写行者踏上征途的所见所感,抒发的是无法排解的离愁别恨。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
欧阳修〔宋代〕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译文
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
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
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雨霁:雨过天晴。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
此日,太
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
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玉笼:玉饰的鸟笼。
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bì)荔:常绿藤本植物。
又称木莲。
莓苔:青苔。
青楼:妓院。
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李煜《虞美人》欧阳修《踏莎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欧阳修诗文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欧阳修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
(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1)“残”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写出了柳条之初生。
“残”“细”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赏析]《虞美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
“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触,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
下片前两句,一“在”一“改”道尽了几多物是人非的酸楚与哀伤。
结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展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踏莎行》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描写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②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③【注释】①候馆:意谓旅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郑注:“候馆,楼可以观望者也。
”“远郊之内有候馆,可以休止沐浴也。
”薰:香草,词中引申为香气。
即蕙草,又名铃铃香。
《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
”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辔(pei配):缰绳,牵马之索。
②危栏:高高的栏干。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③平芜:草原。
平坦茂密的草地。
【译文】旅馆旁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边的柳枝尚还纤细。
暖风里飘洒着薰草的芳香,马鞍上缓缓而行着那浪迹天涯的游子。
马儿哟!越走越远,离愁哟!越远越深,越远越沉,无际无垠。
迢迢不断,恰似那绵远不尽的春水。
柔肠已经寸断,粉泪已经流尽,百尺高楼哟!你休去高楼处凭倚:你望得尽平坦茂密的草地,草地的尽头有山峰耸立。
而你那心上人哟,更在那春山之外浪迹。
(王洪译)【集评】明·李攀龙:“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又:“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洵一幅秋光图。
”(《草堂诗馀隽》)清·王士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杨慎)以为似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为工,未免河汉。
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
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
”(《花草蒙拾》)清·黄苏:“言时物暄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
”又:“言不敢远望,愈望愈远也。
”(《蓼园词选》)【赏析】上阕写征人忆家中,实从途中所见所感自道离情。
起三句写郊外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际摇动缰绳信马徐行。
实中寓虚,以乐写愁。
“离愁”二句,因见春水之不断,遂忆及离愁之无穷。
将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把无可感的愁绪化为可感的形象。
【诗词阅读及答案】欧阳修《踏莎行》阅读鉴赏赏析答案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每一寸柔情,每一寸粉红色的泪水,这座建筑的高度都接近危险。
平武的尽头是春山,行人在春山外。
(1)请为上片开头三句展现的画面内容,拟个标题:【分析】西山旅游地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放,只剩下几朵残花。
溪桥旁的柳树刚刚拔出娇嫩的枝叶。
暖风吹拂着春草的芬芳,游客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摇摇缰绳,驱赶着马匹。
)(2)上片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隐喻;把“离愁”比作“泉水”,写下悲伤就像泉水一样无穷无尽,把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更容易感受,更亲切。
(3)根据下片的内容可以推知,是从谁的角度来表达离愁的?后两句一向被奉为名句,试分析它在抒情上的特点。
【分析】居民或妇女远离泉山,步行者远离泉山。
将情感融入风景或用风景来表达情感,在想象中把爱护人的感觉带得更远。
【赏析】这是欧阳修关于男女分离的杰作。
主题一般,但技术精湛,意境优美。
读书很有趣。
最后一部电影描述了长途跋涉的丈夫分离的悲伤,而长途跋涉导致了思想的缺失。
“后观”和“西樵”都是黑点,走得很远;“梅残”和“柳薄”在早春旅行时出现:“草香风暖”,使春暖花开,衬托出离别的凝重哀伤。
“如泉水”,即取景用景来抒发感情。
它以细腻的笔触,极其精辟委婉的语言,描述了离别悲伤的长度和强度。
下一部电影的技巧很棒。
旅行者想象住客,想念行人,描绘住客归来的悲伤。
“温柔”和“粉红色的眼泪”表达了对人的深切感情。
“建筑高度”这句话跌宕起伏,关上镜头,摆动视野,望着行人的距离,望着所有的平坦和荒芜,望着泉水山,看见步行者,步行者仍然远离泉水山。
我不知道在哪里。
这是可想而知的痛苦。
风景是用来写爱情的,韵律是悠闲无边的。
这个词写在春天。
风景越好,悲伤就越深。
轻松的语言充满了情感,“我不厌倦读一百遍。
”(次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