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颅骨破裂或外伤导致颅骨或硬脑膜的破裂,使脑组织暴露在外。
此种损伤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长期残疾甚至死亡。
以下是关于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详细说明。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1. 外伤后立即出现大量头皮、颅外出血,并伴有颜面部挫伤、骨折等外伤征象。
2. 患儿神经系统症状较重,表现为昏迷、抽搐、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
3. 颅骨骨折、脑组织破裂及溃疡等创伤部位可见脑膜突出,出现脑脊液渗出。
4. 外伤后,患儿可能出现发热、颅内感染等感染症状。
5. 影像学检查可见头颅骨折、大量脑积血、脑挫伤等。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治疗:1. 急救措施:立即将患儿送往医院,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2. 手术治疗:对于确诊的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需要进行紧急手术。
手术包括清创缝合、止血、颅骨修复等。
3. 缝合关闭伤口:手术后,应用适当的材料将颅骨和硬脑膜修复,防止脑脊液渗漏和感染。
4. 控制颅内压:使用排出脑脊液的方法减轻颅内压力。
5. 神经保护治疗:给予患儿适当的解痉、降颅内压、降低脑代谢等药物治疗,以减少脑细胞损伤。
6. 伤口管理:要对伤口进行密切观察,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和再出血。
7. 监护和护理:对患儿进行密切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治疗过程中,应侧重于早期救治,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轻脑组织损伤,保护脑功能,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还需要及时康复治疗,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和康复训练,以促进儿童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特点、治疗。
开放性颅脑损伤颅脑开放性损伤除头部开放创伤外,常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出血、水肿、感染等继发损害。
与闭合性脑损伤相比较,除了损伤原因不同外,因有创口存在,可致失血性休克、易招致颅内感染等特点。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1)病史询问受伤时间、致伤物种类及经过何种处理。
(2)头部创口检查应仔细检查创口大小、形状、有无活动性出血、有无异物及碎骨片、脑组织或脑脊液流出。
(3)意识障碍取决于脑损伤部位和程度。
局限性开放伤未及乳房重要结构或无颅内高压病人,通常无意识障碍;而广泛性脑损伤,脑干或下丘脑损伤,合并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4)局灶性症状依脑损伤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失语、癫痫、同向偏盲、感觉障碍等。
(5)颅内高压症状创口小、创道内血肿或(和)合并颅内血肿以及广泛性脑挫裂伤而引起严重颅内压升高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了解失血失液情况。
2)腰椎穿剌主要了解有无颅内感染和颅内压情况,但要慎重。
(2)神经影像学检查1)颅骨平片了解颅骨骨折的部位、类型、颅内金属异物或碎骨片嵌入的位置等情况。
2)头颅CT扫描对诊断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中线移位、脑室大小形态等有意义;亦可显示颅内异物以及颅骨骨折。
治疗原则1、非为器性颅脑损伤(1)及时清创处理,预防感染应尽早清除挫碎组织、异物、血肿,修复硬脑膜及头皮创口,变有污染的开放性伤道为清洁的闭合性伤道,为脑损伤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2)清创手术尽可能在伤后6~8小时内行清创,但清创时间多取决于病人伤后来院就诊时间。
目前应用抗生素的条件下,早期清创缝合时间最晚可延长至48小时。
清创完毕后应缝好硬脑膜与头皮。
伤道与脑室相通时,应清除脑室内积血,留置脑室引流管。
如果脑组织膨胀,术后脑压仍高,可以不缝硬脑膜,并视情况做外减压(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
伤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
开放性颅脑损伤概述*导读: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颅骨和硬脑膜破损,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临床表现因受伤原因、方式和暴力大小不一而差别悬殊,但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创口及伤道内出血、局源性脑症状以及易并发感染,特别是火器性颅脑损伤,其伤情多较严重、变化快、疗效较差、后遗症多和死亡率高。
……[概述]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颅骨和硬脑膜破损,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约占颅脑损伤的17%。
平时多因锐器、钝器打击和坠伤与跌伤所造成,战时则多由火器致伤。
临床表现因受伤原因、方式和暴力大小不一而差别悬殊,但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创口及伤道内出血、局源性脑症状以及易并发感染,特别是火器性颅脑损伤,其伤情多较严重、变化快、疗效较差、后遗症多和死亡率高。
[症状体症]1、头皮破损,创口或伤道内出血,可见骨碎片及其它异物,有时见脑脊液漏和脑组织溢出,大量出血则发生休克。
2、伤后多有昏迷,其中部分为广泛脑挫裂伤和脑干伤。
少数无昏迷,但可因颅内血肿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继发昏迷。
3、局源性脑症状如偏瘫、失语、局源性癫痫等。
4、易并发伤道感染,出现颅内化脓性炎症和脑脓肿。
[诊断依据]1、有头伤史,可见伤道出血,部分见脑脊液和脑组织外溢。
2、常有昏迷,少数可无昏迷。
3、局源性脑症状如偏瘫、失语、局源性癫痫等。
4、部分病人可因颅内血肿或颅内感染而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
5、头颅X线摄片显示出颅骨骨折、颅内异物(如骨碎片、弹片或子弹等),头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脑挫裂伤和血肿。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摘要】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脑部损伤,常见于意外事故中。
本文通过对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以及手术、药物和康复治疗的介绍,旨在为了解和处理该病提供帮助。
在临床特点部分,我们将探讨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症状表现及诊断方法;在治疗方案部分,将详细介绍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方法;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所述内容,强调对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总结。
1. 引言1.1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概述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儿童头部遭受外伤,导致颅骨骨折或颅骨未破裂,但脑实质暴露在外界环境下,造成脑组织受损的严重情况。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儿童发育阶段,由于儿童头颅比成人更脆弱,损伤后的生理反应和恢复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常常包括头部外伤的症状,如颅骨骨折、脑组织暴露、颅内出血等。
儿童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因此在损伤后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使得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更为复杂和紧急。
针对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早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都显得至关重要。
手术能够及时清创、止血,减轻脑组织受损程度;药物能够减轻脑水肿、控制感染;康复治疗则可以帮助儿童康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综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脑部损伤,通常由外部物体直接撞击头部造成颅骨骨折或者头部创伤引起。
这种损伤会导致颅内出血、脑组织挫伤、脑水肿等严重后果,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儿童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1. 意识障碍:患儿可能出现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症状。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由锐器或严重钝器打击或由火器穿透造成头皮、颅骨、硬膜和脑组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创伤。
按致伤物的不同分为:非火器伤与火器伤。
两者均易造成颅内感染和出血。
但是它们的损伤机制、病理改变均有不同。
一、非火器性颅脑开放伤
非火器性颅脑开放伤是指由锐器或钝器严重打击造成的开放性颅脑损伤。
常见的锐器为刀、斧、锥、剪、钉或匕首。
锐器造成的损伤往往与致伤物与颅脑的接触面有关,具有阔刃的利器所造成的头皮裂伤,其创缘整齐,颅骨骨折多在受力处形成槽状,伴有相应部位的颅内血肿。
有尖端的锐器常引起穿刺伤,伤口形态与致伤物的横截面相似。
与火器伤不同的是它没有因能量的发散而造成的中心凝固性坏死区域,它也不会产生受力部位的对冲伤。
颅脑损伤往往局限于受力点附近。
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部位和深度。
一般来说,额部的损伤可引起个性的改变,但预后较好。
颞部的损伤是由于颞部与脑干和主要血管比较接近,故损害较大。
可造成海绵窦、3~6对颅神经或颈内动脉的损伤(前部),以及基底动脉或脑干的损伤(后部)。
后颅窝的损伤则会致命。
(一)诊断
非火器开放伤的诊断比较容易,根据受伤情况,体检可做出判断。
但对于颅骨骨折、脑组织损伤、颅内异物的诊断还需依靠X线和CT检查。
(二)治疗原则尽早、彻底清创,切除糜烂、坏死的脑组织,清除颅内异物或血肿,修复缺损硬膜和头皮创口,变开放性损伤为闭合性。
清创应争取在48~72小时内进行,如病人有休克,则先纠正休克。
手术前后应用大量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伤后3~6天者,伤口只作部分缝合或完全开放。
伤后7天以上者或创口已严重感染者,不宜行清创手术,应使创面引流通畅,待感染控制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二、火器性颅脑开放伤
火器造成的颅脑损伤在战时多见,和平时期相对较少。
它造成的颅脑损伤较重,死亡率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5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15%,近年的死亡率仍在10%以上。
损伤后的脑组织功能障碍、颅内血肿、合并伤及继发的颅内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损伤机制研究火器伤的损伤机制对诊断及治疗很有帮助,进入脑组织的能量多少决定了损伤的类型。
根据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物体的动能是速度的平方。
所以,火器伤的速度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越战时期,火器伤造成的死亡率在23%左右,而其中低速度的火器伤死亡率只有7.5%。
除了速度之外,致伤物的体积、直径、致伤时角度、运动类型及颅内组织的结构都能影响火器伤的范围和程度。
由于火器高速度通过脑组织,造成在弹道周围的脑组织被破坏,破损的脑组织或被排除在弹道的出入口之外或被挤压形成弹道壁。
这就形成了一个持久的、直径是火器的3~4倍的损伤通道。
同时颅内可形成“暂时性空腔”,产生超压现象,冲击波向
四周脑组织传递,使脑组织顿时承受高压和相继的负压作用而引起脑挫裂伤。
“暂时性空腔”的范围可以达到火器直径的30倍以上,它引起的损伤范围远远大于肉眼所见的弹道范围。
切线伤则是高速(>330m/s)的火器以切线方向冲击头部,但是并不进入颅内而造成的脑损伤。
它除了造成接触点的头皮挫裂伤之外,还可使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甚至更远部位的损伤。
这是由于接触部位瞬时的压迫和减压形成的“震波”所致。
波速为15~20米/秒,波幅在70~80kg/cm的“震波”在颅内可产生巨大的压力变化,引起损伤。
所以,火器伤的致伤机制主要为:①挤压和撕裂;②空腔形成;
③震波效应。
低速度的损伤机制为直接的挤压和撕裂,而高速的损伤机制主要是空腔形成和震波效应。
动物实验发现火器伤后还可造成系统血压的升高和心输出量的减少,继发形成颅内压升高,脑灌注压的下降。
另外,血液凝固系统的改变对伤后脑组织水肿和出血也有一定作用。
文章来源于:脑损伤最佳治疗方法/nss/
脑外伤后遗症的治疗/browser-tid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