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维生素的营养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44
营养学复习第一章绪论及营养学基础绪论食品中的有利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影响。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影响。
1.营养不良=营养缺乏+营养过剩2.1785年法国发生的“化学革命”,标志着现代营养学的开端。
3.2005年5月吉森宣言提出营养学的新定义。
4.1939年中华医学会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建议。
5.1959年第一次,1982年后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营养调查。
(1992,2002,2012,2022,共五次)6.“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营养学基础概述1.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3.营养素(nutrient)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4.宏量营养素:人体对宏量营养素需要量较大,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素经体内氧化可以释放能量,又称为产能营养素(calorigenic nutrients)。
5.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是为了保证人体合理摄入营养素,避免缺乏和过量在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
制定RDA 的目的是预防营养缺乏病;2000 年制定的DRIs 把RDA 的单一概念发展为包括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 UL)在内的一组概念,其目的是预防营养缺乏病和防止营养素摄入过量对健康的危害。
6.参考摄入量的指标:(1)平均需要量:EAR是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第七节维生素[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维生素的概念、分类、命名、共性和个性;重点掌握VA、VD、VE、VB1、VB2、VB6、VC、VD、Vpp的主要功能与其它营养素关系、营养障碍、供给量、食物来源;VA及VA原、VD及VD原、色AA与尼克酸的关系、转换及表示。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VA、VD、VE、VB1、VB2、VB6、VC、VD、Vpp的主要功能与其它营养素关系、营养障碍、供给量、食物来源;VA及VA原、VD及VD原、色AA与尼克酸的关系、转换及表示。
理解VC、VA、VB1等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视黄醇当量(μg-RE)、α-生育酚当量(α-TE-mg))、尼克酸当量(NE-mg)的表示及营养意义。
了解维生素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VA、VD、VE、VB1、VB2、VB6、VC、VD、Vpp的主要功能与其它营养素关系、营养障碍、供给量、食物来源;VA及VA原、VD及VD原、色AA与尼克酸的关系、转换及表示。
[教学内容]一、维生素概述(一)维生素的定义与共同特点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目前已知有20多种维生素,通常维生素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①以其本体的形式或可被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但是没有一种天然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维生素。
②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也不能大量储存于组织中,必须由食物供给。
即使有些维生素(如维生素K、B6)能由肠道细菌合成一部分,但也不能替代从食物获得这些维生素。
③维生素一般不构成人体组织,也不提供能量,常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酶的功能。
④维生素每日生理需要量很少,仅以mg或μg计,但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少。
⑤不少维生素具有几种结构相近、生物活性相同的化合物,如维生素A1与维生素A2,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等。
(二) 维生素的命名维生素可以按字母命名,也可以按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
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考纲:1、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学元素。
2、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
3、了解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
考点:1、组成动植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略有差异。
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氮、钙、磷、氯、钠、钾、镁、硫等。
微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铁、铜、钴、锰、锌、碘、硒。
2、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1)、三大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
(2)、饲料常规养分分析: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水。
粗蛋白质: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
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NPN)。
粗脂肪:动植物体内脂类物质的总称,又称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粗灰分:动植物体内的所有有机物质在550-600℃高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水: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两种状态存在:游离水:指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可以自由移动,容易挥发。
结合水:与细胞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难以自由移动及挥发。
3、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1)、动物体内水分含量较稳定,为45%-60%;植物体内水分差异大,为5%-95%。
(2)、动物体内粗蛋白含量稳定,为13%-19%;植物体内粗蛋白含量差异大,为1%-36%。
植物体内NPN多,动物体内真蛋白质多。
(3)、动植物体内脂肪种类各不相同,差别较大。
植物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还有蜡质、色素;动物体内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4)、植物体内糖类多,以淀粉和粗纤维为主,动物体内糖类少,小于1%,不含粗纤维。
第二节畜禽对饲料的消化考纲:1、掌握畜禽消化、吸收、消化力与饲料可消化性的概念。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情况二、课程的性质及定位1.课程性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考科目,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包括相互密切联系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2.课程定位本课程处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在第三学期开设,其前续课程有《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概论》,后续课程有《预防医学实用技术》。
围绕本专业面向基层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本门课程定位是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以增强人群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营养与食品卫生问题具体分析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为从事个体和人群营养指导和食品安全等职业岗位任务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课程设计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人才培养要求,将所学内容分为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本课程采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线上与线下、学习与创新、学习与岗位相结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提升学生职业成就感;培养膳食指导中耐心和责任心职业精神;关注家人饮食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构建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具有服务于人群的健康四、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各种营养素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食源性疾病及食品污染;2.熟悉各类特殊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营养需求、公共营养措施、食物中毒调查处理;3.了解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二)职业技能(能力)目标1.能对食物中主要营养素和有害物质进行测定;2.能熟练开展人群营养调查与分析评价;3.能进行不同人群食谱编制;4.能够对人群及各类特殊人群开展营养指导;5.能熟练开展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
奶牛维生素ADE的需要一、脂溶性维生素奶牛、肉牛和役牛均需要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和维生素K。
一般牛都需要从日粮中获得维生素A和维生素E。
维生素D必须使牛在日光下得到紫外线照射、在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才能合成维生素D,全舍饲全封闭式牛舍所饲养的牛,则必须从日粮中获得。
近年来国内研究工作表明,高产奶牛在我国一般条件下饲养,虽有运动场,但因干草质量太差,也要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足够量的维生素K。
优质干草和优质青贮含有维生素A前体物,即β—胡萝卜素,也有足够的维生素E。
一般晒制的优质干草含有维生素D。
牛可在体内贮存足够的脂溶性维生素,可供数月的需要。
但饲喂较多量青贮饲料而又缺少阳光照射的高产奶牛,它们的日粮中需要另添加维生素D、维生素A和维生素E,用来保持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防止发生疾病。
(一)维生素A 维生素A 能保持各种器官系统的粘膜上皮组织的健康及其正常生理机能,还能保持牛的正常视力和繁殖机能。
维生素A缺乏症的表现为,上皮组织皮质化。
其早期阶段为呼吸道。
口腔、唾液腺、眼、泪腺、肠道、尿道、肾脏和阴道、粘膜变性,从而引起牛对感染的高度敏感,常发生感冒和肺炎、下痢、食欲减退、消瘦,随后而来的是多泪、角膜炎、角膜软化、干眼病、角膜云翳,有时会发生永久性失明。
妊娠母牛缺乏维生素A 会发生流产、早产、多发胎衣不下,产出底死胎、畸形胎儿或瞎眼犊牛。
由视神经孔狭窄使视神经萎缩而引起的瞎眼是是永久性的。
在饲喂高精料日粮的快速生长牛中,维生素A缺乏症主要是瞎眼和夜盲症。
荷斯坦牛血浆中维生素A的浓度,若低于20微克/100毫升,可认为已存在缺乏症;当浓度降至10微克/100毫升时,表明肝脏中贮存的维生素A已减少到临界点。
维生素A的需要量一般用胡萝卜素来表示。
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为其普通来源。
1毫克β—胡萝卜素对于单胃动物相当于1667国际单位(IU )的维生素A。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一、前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体营养,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含相互密切联系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预防医学领域内的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而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要加强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根据我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教学44学时。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营养、营养素、营养学、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食品卫生学的概念。
2.熟悉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营养素生理需要量。
3.了解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发展;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任务。
教学内容:营养、营养素、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
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进展,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任务。
营养素生理需要量的概念。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和应用。
第一篇营养学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人体构成(自学)第二节蛋白质目的要求: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要氮损失、氮平衡、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氨基酸模式、蛋白质的互补作用;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及缺乏症;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 1110128612.课程中文名称:临床营养学3.课程总学时数: 274.课程学分数: 1.55.授课对象:护理本科专业6.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为护理本科专业必修课,是护理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临床营养学是营养学的重要组成成份,是运用营养学知识来治疗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的科学。
营养治疗在临床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合理平衡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营养日益倍受重视。
掌握和运用营养学知识对所有医学生都是必要的,更是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整体护理所必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通过《临床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不同人群的营养和膳食需求、食品营养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医院膳食的种类和制备、熟悉各类常见疾病的膳食治疗,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护理工作实践,有效地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选取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选取针对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编撰的教材。
三、学时分配四、课程内容第一章营养学基础【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 掌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2. 掌握人体热能需要量及简易计算方法。
3. 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C 的主要生理功能。
4. 掌握钙、磷、铁、碘、锌、铜的主要生理功能。
5. 熟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的主要表现。
6.了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7.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生理功能。
8.熟悉水的生理功能和常见的水的种类。
9.掌握膳食纤维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1)饲料:2)化学元素按其在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和两大类。
前者在动植物体内含量包括后者含量,包括。
3)常量元素:4)微量元素:5)动植物体的六种化合物。
6)动植物体的两种水态。
7)自由水:8)结合水:9)动植物体的有机物无机物10)糖类在动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11)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
12)粗灰分Ash:13)粗蛋白质CP:14)粗脂肪EE:15)粗纤维CF:16)无氮浸出物NFE:17)动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差异:水:占动物体质量的;占植物体质量的。
粗蛋白质:占动物体质量的;占植物体质量的。
粗脂肪:动物脂肪由组成;包括植物脂肪由,包括。
动物体内无氮浸出物含量小于。
第二节:畜禽对饲料的消化1)消化:2)吸收:3)消化方式。
4)物理消化:优缺点:5)化学消化:目的;6)微生物消化:优点:7)反刍:8)畜禽的消化力:9)饲料的可消化性:10)消化率:11)真消化率:12)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2个因素、。
13)对饲料消化率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
14)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三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及非蛋白氮的利用1)蛋白质化学元素。
真蛋白质平均含氮量,故通常用饲料的总含氮量来估算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
2)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3)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常见的氨基酸有种。
根据氨基酸由机体自身提供还是必须由饲料供给,通常将氨基酸分为。
4)必需氨基酸:5)包括:6)必需氨基酸对反刍动物的意义小于单胃动物,但是高产奶牛适当多补充必需氨基酸,尤其是。
7)非必需氨基酸:8)包括:9)如果日粮中必需氨基酸不能满足需要,机体将利用必需氨基酸转化为,结果引起氨基酸的缺乏。
10)限制性氨基酸:11)限制性氨基酸包括:12)第一限制性氨基酸:13)玉米-豆粕型日粮,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禽类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14)反刍动物以吸收为主,以吸收为辅;单胃动物相反。
15)短肽的营养作用:16)蛋白质的营养作用:17)蛋白质缺乏后果:18)蛋白质过量危害:19)单胃畜禽的蛋白质消化:20)吸收氨基酸的主要部位是:。
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及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8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考试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一方面以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而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
《动物营养与饲料》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营养需要与营养源作为统一的研究中心,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并且通过对动物生长、繁殖和生产全过程的营养需要和营养源利用的测定,确定了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的营养价值,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研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转化规律的基础上,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动物营养需要的关系,为动物生产者提供理论根据和实际指南,以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达到以最少的饲料、最短的时间为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动物产品。
本课程培养学生识别常见饲料、测定饲料营养成分的能力;能根据具体饲料条件灵活设计日粮配方。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饲料的营养物质及其主要功能。
2、了解生长、繁殖、泌乳、育肥、产毛、产蛋等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3、掌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主要相互关系。
4、掌握运用反刍家畜、单胃家畜与家禽体内三大有机物质消化代谢特点,合理确定蛋白质、氨基酸、氨化物、粗纤维、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的供给。
5、在提供分析仪器设备等基本条件下,独立掌握按规程完成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方法。
6、熟练掌握各种饲料因素对动物产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7、熟练掌握常用各种饲料的特性、一般加工调制技术及其配合日粮技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办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标本)、多媒体、实验法教学内容:(按章节去写)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第二节畜禽对饲料的消化第三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及非蛋白氮的利用第四节糖类的营养作用第五节脂肪的营养作用第六节矿物质的营养作用第七节维生素的营养作用第八节水的营养作用第九节能量与畜禽营养第十节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的转换第二章饲料及其加工技术第一节饲料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青绿饲料第三节粗饲料第四节能量饲料第五节蛋白质饲料第六节矿物质饲料第七节饲料添加剂第三章配合饲料第一节畜禽的营养需要第二节畜禽的营养标准第三节配合饲料的配制技术第四节饲养试验教学内容安排表本课程总学时360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20 学时,实践教学140 学时,考试学时。
畜离营养与饲料第一章第7节练习题《畜禽营养与饲料》练习题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一、名词释义1、脂溶性维生素:2.水溶性维生素:3、应激:4.抗应激剂:二、填空1.与微量元素硒协同维持生物膜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生素为。
2.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不同动物出现不同的缺乏症,如家禽、年轻反刍动物、仔猪。
3、可促进钙磷吸收和利用,骨骼钙化的维生素是________。
4、含钴的维生素是_____________。
5.幼年动物佝偻病主要与钙、磷和钙有关,缺乏相关信息。
6.鸡多发性神经炎发生,雏鸡出现凝视星星的现象,这是由于缺乏饮食。
7.滚爪麻痹的发生是因为缺少。
猪的麻风病是由于缺乏饮食。
9、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利用矿物质元素钴合成维生素_______。
10.当动物缺乏时,导致皮下和胃肠道出血的脂溶性维生素是。
11.维生素中含有硫。
12、核黄素大多以两种形式存在,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3、泛酸缺乏时,家禽的典型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猪的第七节维生素的营养功能典型症状是__________。
14.维生素B6包括三种活性形式。
15.维生素B7也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维生素B11也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分子中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是___,也称为__。
118.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贫血和代谢紊乱。
三、选择1.当动物缺乏睡眠时,什么会导致夜盲症a、维生素ab、维生素dc、维生素k2、雏鸡()缺乏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
a、维生素B1B、维生素B2C、维生素B12d、维生素ed、维生素b53.抗坏血酸指()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bd、维生素d4、胡萝卜素可以转化为()a、维生素AB,硫胺素C,烟酸D,胆碱5。
能够维持动物正常视力的维生素()a、维生素ab、维生素dc、维生素cd、维生素k6.植物含有维生素a前体(a)、生育酚B、胆钙化醇C、胡萝卜素D和核黄素7、维生素a缺乏的典型症状为()a、皮下出血B,卷爪麻痹C,贫血D,夜盲症8、可在动物消化道内由微生物合成的脂溶性维生素是()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ed、维生素K9、缺乏维生素a和e会共同影响()a、消化机能b、繁殖机能c、皮肤健康d、饲料适口性10、畜禽出现“坏血病”是因为机体缺乏()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DD、维生素E11、维生素()和硒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基础代谢生化组合第一节:基础代谢概述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静息状态下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也被称为静态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和体成分等。
了解基础代谢的生化组合对于维持健康和管理体重至关重要。
第二节:基础代谢的生化过程基础代谢是一系列生化过程的综合体现。
这些过程包括呼吸作用、心血管系统的循环、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维持细胞内外化学平衡的代谢活动。
这些生化过程涉及多种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消耗,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运作。
第三节:蛋白质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蛋白质通过参与酶的合成和功能调节,促进基础代谢的进行。
此外,蛋白质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运作,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第四节:脂肪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源,也是基础代谢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可供细胞进行能量代谢。
此外,脂肪还具有保护内脏器官、维持体温和提供脂溶性维生素的功能。
第五节:碳水化合物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基础代谢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供给细胞进行能量代谢。
此外,碳水化合物还参与脂肪代谢过程,并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第六节: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正常基础代谢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具有调节酶活性、维持神经系统功能和参与能量代谢等作用。
矿物质参与酶的激活和催化,维持细胞内外的电解质平衡,确保基础代谢的正常进行。
第七节:调节基础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影响。
其中,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是基础代谢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年龄增长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而男性相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基础代谢率。
此外,体重和身高的增加也会导致基础代谢率的增加。
总结:基础代谢生化组合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物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