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谱系
- 格式:pdf
- 大小:317.16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思潮及其影响研究作者:李林洪来源:《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要]西方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流派。
自诞生以来一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左派思潮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其重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文化研究中所折射出的泛文化主义问题、民粹主义问题也值得人们反思和再研究。
[关键词]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03(2017)04-0063-05[收稿日期]2017-03-31[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重点课题“哲学释义学视阈下宣传思想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关系研究”(2015a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林洪(1979—),男,广东肇庆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
一、文化研究的起源及主要观点西方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流派,自诞生以来一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左派思潮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其重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文化研究中所折射出的泛文化主义问题、民粹主义问题也值得人们反思。
针对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性问题,针对文化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在现时代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文化研究起源于广义的文学政治学在西方,文化研究的第一个成型理论流派是英国伯明翰学派及其持有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雷蒙德·威廉斯及其弟子伊格尔顿等人最先从注重“细绎”的精英主义文学批评中脱离出来,吸收英国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开创了所谓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其主要观点是“重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日常的”、“文化活动是物质生产力”,等等。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化思潮评析来源:作者:时间:2009-10-30 点击:对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西方思想理论界如何进行文化的研究,以及自然分化出的种种流派;二是当代西方社会在新的背景下所呈现的诸种文化现象。
但在具体的分析研究中,这两者又无法完全分离。
在此,不妨作个模糊处理,将两种情况揉在一起,从总体上加以分析和阐释。
一、表现与特征1·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兴起———回归日常生活的努力在西方,狭义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是指二十世纪50年代诞生、在60年代以后以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英国学者的研究取向与研究成果。
广义的“文化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是指包含了许多传统、理论和方法的有关文化的种种研究。
英国之外,法国、德国、美国都有基于本国传统且蔚为大观的文化研究。
在研究的范围上,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是一个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的领域:婚姻、时尚、玩具、身体、身份认同、公民性、全球经济力量、城市贫民、消费、广告、肥皂剧、寡妇殉葬、性别歧视、黑人政治、同性恋、地理政治等无数对象或领域;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各种主义和理论;文学、社会学、媒体与传播研究、语言学和历史学等若干学科和专业。
这里,我们会问为什么要研究文化,或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意义的研究?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的观点可以算作一种回答:在战后的西方,文化首次成为整个物质再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被明确地纳入了它在高度现代主义时期所极为蔑视的商品生产领域。
而且,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象征性的宗教领域、艺术等全都渐渐地从政治机构和经济机构中分离出来,艺术被转入了市场。
也就是说,在战后的西方,文化已成为整个物质再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力量。
在经历了现代性的分裂和陌生化之后,文化生产重新加入到一般生产的行列,如今更是完全受制于商品形式。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起源和发展(转载)••发帖者1983•1楼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特征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最初作为一种文化政策出现在70年代以来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以后逐渐遍及美国和其他一些移民国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发展,多元文化主义越出了政策领域,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在西方移民国家发展起来。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并没有统一的派别,内部有激进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保守的多元文化主义、温和的多元文化主义等。
从国别上说,多元文化主义也应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各有不同,如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和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就存在很大差别等。
由于不同思想家身处不同国家,所处语境各异,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就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因此,对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也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定义。
不过,总体上看,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有下列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性。
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其文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
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人是深受其所生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对他来讲是生存之本。
文化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
其次,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自己的认同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把任何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也不能用一种同质的文化来代替多元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存的现实。
再次,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文学作品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形式和主题,而是涌现出各种新的文体和写作方式。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对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进行评析。
首先,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多声部、模糊不清的叙事方式呈现,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强调文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复杂的文本结构和模糊的主题,挑战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布鲁赫的《城市》等作品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
其次,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思潮之一。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上的权利和角色。
这些作品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并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化中的生存与自我实现的方法。
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自鸣》等作品都是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三,后殖民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关注了殖民主义对于原住民和后来者造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重新审视和重构历史,表达了对旧权力体系的批判和对被压迫者的声援。
例如,奥尔兰多·弗斯的《宽容》、阿赫迈德·萨义德的《国度与生死》等作品都是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尽管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关注个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体验。
当代西方文学作品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追求表达个体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也是当代西方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样性。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出现不仅充实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思考的视角。
当代西方思潮的全景梳理与学理解读——评《思想的谱系:
西方思潮的左与右》
曾红宇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提起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中国学者并不陌生。
身为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史家,安德森的主要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后现代性的起源》、《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交锋地带》均已有中译本面世,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英国著名的左翼知识分子,近半个世纪以来,安德森一直是国际左翼核心刊物、英国著名杂志《新左翼评论》的编辑和灵魂人物,被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称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总页数】7页(P403-409)
【作者】曾红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穿越时空的理论旅行——评佩里·安德森力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J], 江轶
2.完美架构·犀利批判·艺术表达——评《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J], 戴海
光
3.别样的思想景观——《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的左与右》读后 [J], 周德清
4.启蒙与审美:当代西方思潮史——《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的左与右》评论 [J], 冯樨;
5.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全景图谱——《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的左与右》评介 [J], 袁银传;康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西方文化发展思潮趋势及派别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西方的文化思潮涌动,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化,映在的领域内,又出现了一些派别,关于西方文化思潮发展趋势特征及其派别,下文将分述。
(1)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空前的灾难。
战后,面对废墟和混乱,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面临崩溃和严峻挑战。
在反思、探索的氛围中,西方文化思潮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和演变。
这个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趋势就是力图在痛苦的反思中,批判过去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等,寻求使西方社会摆脱精神苦闷的新价值观、新人生观、新社会观等。
所以,新思潮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科学学、情报学、未来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层出不穷。
这个时期,新思潮既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成为社会大众的精神新寄托和渴望,同时,也是思想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经济学家的时尚。
客观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恰好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尽管也存在着变形的反映,但不是它的主流特征。
(2)主要派别①哲学领域在哲学领域出现的派别主要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等a.存在主义是二战后在法国盛行并传播和影响到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法国哲学家萨特。
存在主义是从人存在的前提出发,揭示和探寻主观与客观即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中的人的自由本质属性。
b.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不同,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是一种包括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理论等在内的思潮,基本特征是用结构主义这样一种方法论来表述不同领域内的问题。
c.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思想流派,而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思潮概念。
20年代在西欧国家中,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以求有别于苏联,并能适应西欧的具体环境,因而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研一人文学科解读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在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对于研究人文学科的研究生而言,对其进行解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的关键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研究方法。
一、关键概念1. 文化多元性当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核心特点是多元性。
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社区和个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导致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得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在思想、艺术和审美观念上呈现出突破传统边界的趋势。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方向。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主义,突出对个体体验、语言游戏和多样性的关注。
文学中出现了自由联想、模糊边界和故事解构的手法,表达出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态度,以及对语言和符号的异化处理。
3.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关注殖民主义历史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持续影响。
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中的后殖民主义批判式反思来自欧洲扩张以及殖民地遗留下来的种族、性别和文化问题,探讨了殖民主义的后果以及如何消除或改变这些后果。
二、影响因素1. 全球化全球化是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全球化将不同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纳入同一平台,提供了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这种跨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多元性的产生和发展。
2. 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传播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互通更加容易。
技术创新对于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变革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这些变革对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人权意识的提高,推动了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发展和批判性的反思。
社会变革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当代西方文化与文学思潮的多样性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