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于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礼仪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在礼仪方面有很多的差异,这也是在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
1. 礼貌用语中西方社交礼节中,礼貌用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西方社交礼节中,人们会适度地使用一些寒暄语或客套话,如“您好”、“谢谢”、“对不起”等。
而在中文礼仪中,除了以上常用的礼貌用语,还有许多含蓄的礼貌用语,如“劳烦您”、“小心别走丢了”等等。
2. 问候方式在中文礼仪中,人们通常会用“你吃了吗?”作为问候语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关注。
而在西方礼仪中,人们则会使用“你好吗?”或者“最近怎么样?”来问候别人。
这两种问候方式直接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时的差异。
3. 礼物文化在中文文化中,礼物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感情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在送礼时,人们通常会传达出一种想陪伴、想关心的情感。
而在西方礼物文化中,则不强调礼物的价值,通常更注重于礼物的实用性和礼物本身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4. 饮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文饮食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菜肴的口感和颜色搭配。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则更注重餐桌上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在西方礼仪中,礼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各种高端酒会和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穿着礼服来表达对场合和主人的敬重。
而在中文礼仪中,礼服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大多数场合只要穿着庄重得体的服装就可以了。
6.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社交礼仪中,人们通常通过寒暄、轻松的交流方式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在中文社交礼仪中,则更注重尊重和谦虚,不会直接地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在国际交流和跨国业务往来中,了解中西方礼仪差异至关重要。
这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一、礼仪习惯中西方在礼仪习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礼仪被高度重视,人们习惯于尊重长辈、先来后到、礼让为先等传统礼仪。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仪习惯可能更侧重于直接、坦诚和独立。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询问对方的近况,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进入主题或进行简短的寒暄。
二、社交方式中西方在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社交方式通常较为正式和保守,人们更注重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社交方式可能更为轻松和随意,人们更注重个性和自由。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参加社交活动时通常会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自由交流和互动。
三、沟通方式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中的沟通方式通常较为含蓄和委婉,人们更注重言辞的谦逊和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沟通方式可能更为直接和坦率,人们更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委婉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建议,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传统等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被优先考虑。
五、文化背景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
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其文化背景与东方文化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影响了人们的待人接物方式。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人们更注重家庭和谐和亲情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成就。
六、行为准则中西方在行为准则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行为准则通常强调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等品质,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独立自主、勇敢创新等品质。
中西交往礼仪不同体现在哪里中西文化异彩纷呈婀娜多姿各自散发出独特的芬芳闪耀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那么中西交往中交往的礼仪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西交往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西交往礼仪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吃了吗?”或者“去哪儿啊?”而西方人见面的招呼礼仪一般都是围绕天气展开的,比如“今天的天气不错啊”等诸如此类的话。
或者说比较短时间的接触,中国人一般都是“忙着呐?”并没有说要得到你确切的答案,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忙着呢,跟对方打个招呼就要走了等等。
而西方人一般都是以“Hello”“早上好!”“晚上好!”等问候的词语一笔带过。
2、中西方问候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在西方人眼里,会有探寻别人隐私的成分,当然我们中国人并不这样认为。
比如中国人表示亲切的问候方式会比较直接“你最近都忙什么呢?怎么那么就不见你?”其实对于西方人来说我忙什么不需要向你汇报,你这样的问题属于探寻别人隐私。
对于西方人而言,简单的一句“最近好吗?”或者“好久不见”就可以概括了。
3、中西方的称谓方式不同我们中国人的称谓一般都会以辈分来区别,比如说我们会直接称呼“叔叔阿姨”或者“大伯大妈”,就连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问路的时候,也会拿出这样的称谓“大哥大姐”等等。
但是在西方国家,我们往往听到最多的就是“夫人”、“先生”、“小姐”等等,家人之间不论辈分可直呼其名。
所以小编认为中国的称谓礼仪一般都带有一些亲情色彩。
4、中西方告别方式不同中国人的告别语一般都很直接的表达出自己要走了,请主人留步不用送了,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尽量简单带过。
但是在西方的告别礼仪中,往往是要得到对方同意的。
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离开。
而且中国人的送别礼仪一般都是要把客人送到楼下,而西方人的礼仪一般都是把客人送到门口即可。
所以中西方礼仪的不同也影响着我们众多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应该注意表现自己的礼仪,看看我们究竟用什么方式最合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最新整理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引言:礼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来说,礼仪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礼仪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
现代社会主要以西方的礼仪为主,西方礼仪也就是国际礼仪,因此,在注重我国本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也可以更方便的在各种场合进行交流。
一、日常交际中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体现(一)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在平时的生活里,中西方基本的礼仪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比如,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中国人一般习惯于介绍自己的年龄、工作等基本情况,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都是不可以轻易透漏给别人的。
再者,例如在语言的习惯上,中国人总是喜欢用一些自谦的语句,总是喜欢说自己的缺点,就算受到表扬,也总喜欢说不敢当、谬赞等等这样的词语,这样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人谦虚的品质,而在西方人看来,则是这个人虚伪的表现。
再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显得十分随意,比如,我们再见到熟人时时常会问,吃了吗?这样的问法在西方是恢复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西方人更注重的不是事情有没有发生,而是事情的过程如何,因此,他们在日常打招呼时常会用到什么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语句。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在正式场合礼仪的差异当前国际礼仪采用的就是西方的礼仪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在见面时一般都会采用我收的方式来表示友好,并且一些正式场合穿着西装也被视为一项礼仪,而对于中国传统来说,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见到上级一般是要行鞠躬礼的,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样的礼仪已经逐渐被握手所取代,并且人们的着装也已经越来越西化。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礼仪是由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所决定的,因而不同的地区之间礼仪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一、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的礼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使用握手作为主要的问候方式,同时伴有亲切的问候语,如“您好”、“最近怎么样”等。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拥抱,长辈与晚辈见面时,晚辈往往会主动向长辈鞠躬问好。
而在西方,亲吻脸颊和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
初次见面时,通常以握手表示友好,但握手的力度和时间相对较短。
在称呼方面,中国注重辈分和身份,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长辈,以表示尊敬。
在工作场合,会使用职位称呼,如“李经理”、“王主任”等。
而西方更倾向于直呼其名,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先生”、“女士”、“博士”等称呼。
交谈时的话题选择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情况,并且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在西方,这些话题被认为是比较私人的,不太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谈论,他们更倾向于谈论天气、旅游、艺术、体育等相对轻松和公共的话题。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常使用筷子作为餐具,进餐时注重分享和热闹的氛围。
菜肴会摆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
在座位安排上,长辈或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主位。
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过敬酒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要餐具,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
用餐时,一般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男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贵宾坐在主人的右侧。
在西餐中,喝酒一般不劝酒,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适量饮用。
论述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及区别一、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一)中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在中国呀,礼仪那可是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呢。
咱们的礼仪特别注重长幼有序。
就比如说在家庭聚会的时候,晚辈见到长辈得主动问好,而且吃饭的时候得等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
这可不是什么刻板的规定,而是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呀。
还有咱们的社交礼仪,很讲究谦逊。
别人夸自己的时候,可不能大大咧咧就接受了,得谦虚地回应。
像人家说“你这孩子真聪明”,一般都会回答“哪里哪里,就是运气好”之类的话。
而且咱们中国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视人情往来,逢年过节互相送个礼呀,这礼不在多贵重,重要的是那份心意,表示咱们心里还记挂着对方呢。
(二)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西方的礼仪呢,感觉就比较讲究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在西方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很注重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会轻易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
他们在交往中也很直接,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出来,不像咱们中国人有时候会比较含蓄。
比如说表达爱意,西方情侣可能就会很直白地说“我爱你”,而咱们可能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
还有西方的餐桌礼仪,餐具的使用可复杂了,不同的食物要用不同的餐具,像吃牛排就有专门的刀叉。
而且他们在餐桌上也比较安静,不会大声喧哗。
二、中西方基本礼仪的区别(一)礼仪观念的区别咱们中国人的礼仪观念更多是基于家族观念和社会等级观念,像前面说的长幼有序就是家族观念的体现。
而西方的礼仪观念更多是基于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
在西方,不管是长辈和晚辈,还是上级和下级,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的礼仪更多是为了维护这种平等关系。
(二)礼仪形式的区别在见面礼仪上就很不一样。
咱们中国人见面可能会握手、鞠躬,熟人之间还会拍拍肩膀什么的。
而西方呢,常见的是拥抱、亲吻脸颊,不过亲吻脸颊也分亲几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讲究呢。
在宴请礼仪上,咱们中国的宴席那菜可丰富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还会互相夹菜。
西方的宴请呢,菜品相对比较精致,而且都是各吃各的,不会互相夹菜,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不卫生。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12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接触3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4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文化差异,以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称谓、5问候语、告别语方面的差异,中西方致谢与致歉的差异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6异三个方面论述关于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问题。
7关键词: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西方国家8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9变得越来越紧密。
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了解西方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日10常行为并掌握和得体的运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11一、称谓、问候语和告别语方面的差异12(一)、称谓13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14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15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16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17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某某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18细说了。
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19行的尊称口语。
20(二)、问候语21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22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
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
因为被问“Have you 23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24不要他们请我吃饭。
”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25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
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26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
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
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27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
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28难使人宽容。
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
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29则。
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
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30什么呢?家里可好啊?孩子怎么样?”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31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32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
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33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引34起不快,所以西方人对这种寒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35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36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37有些话题。
西方人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38庭情况、信仰等话题。
所以中国人要特别留意。
天气的状况是西方人寒暄最频39繁的话题。
如“It’s sunny。
”或“what a bad day, isn't it?”或者直接40发表赞扬。
因为赞扬是人生最美好的添加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间的41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
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和英美口42头交际中的问候语的差异。
各地人们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生活在不同43的地理环境,传承各自悠久而古老的文化。
口头交流必然产生差异。
学校及各44个社会组织应带领着人们去学习跨文化交际,促进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
45(三)、告别语46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47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希望他们48能早日恢复健康。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49为指手画脚。
一般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50二、中西方致谢与致歉的差异。
51(一)、中西方致谢差异52表达感谢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很重要的社交价值。
它是维系社会各阶53层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
得体、体贴的表达感谢可以使交际者双方感到温暖、54亲切。
相反,不得体、措词不当的感谢会对致谢人和听话人双方的“面子”产55生负面的影响。
感谢的表达方式从简单的寒暄语到长时间的交际事件,因具体56情况而异。
大多数操英语为母语的人会有意识地把表达感谢与“”联系起来;57thank you然而,他们有时没有意识到复杂的致谢潜在规则涉及到致谢双方良好58人际关系的互动。
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学习者也没有意识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59感谢这些复杂的潜在规则。
他们常常认为表达感谢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交际行为,60没有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致谢言语行为的差异性。
正因为如此,有时中61国人对外国人的致谢,也会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情况。
除了口头上表达感谢外,62请人吃饭也是一种实施致谢的方式。
例如,在西方文化里,请客吃饭是司空见63惯的事情。
在汉语文化里,更是如此。
在这种社交活动中,表达对对方的谢意64是自然和谐的。
在话轮序列中,邀请者和被邀请者之间话语的礼貌互动,会随65着会话语境的变化而动态生成的。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讲,提出邀请、被拒绝,66再提出邀请,又被婉拒,最终邀请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
67(二)、中西方致歉差异68道歉语是指能够为被冒犯的人挽回面子的一类语言。
在全球化日益增强的现69代社会,中美西方合作与接触不断增多,但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不70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甚至是冲突。
由于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71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准则和价值,并服务和维护那些价值观,因此,道歉言语行为72能够像镜子一样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
73相比英语的道歉目的性,中国文化中的道歉更表现在内心的愧疚造成的心理74影响,因此特别向对方表示自己的遗憾和愧疚。
尽管双发把道歉当作必需的社75会行为,是一种礼貌的变现,但是在使用的目的上还是存在者差异。
中国惯用76“直接道歉来保持对方的面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欧美人则倾向于采用77“说明理由”和“下保证”来处理失礼的情况。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属于高语境78文化,因此在交流中更注重交流对象的社会地位,使用较多的客套话以满足对79方的心理需求和外界的语言信息。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要尽量保持与对方的80稳定关系,而由于较为了解对方的话语内涵,因此有的时候把话语说得很模糊,81只要双方的关系比较稳定,冒犯者并不需要进行非常正式的道歉。
反之,英美82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在交际的时候注重对话中的信息,而不是交际对象83的社会地位。
因此,由于交际的内容是确定的,一旦发生了与预计偏差的事情,84冒犯者必须多自己造成的错误进行道歉,安抚对方。
在使用频率上,中国人的85道歉次数要远远少于英美人,英美人把道歉当作一种凸显尊重人身利益的工具,86而中国人则把道歉看作一项行为,道歉的态度与冒犯程度是对等的。
中国人对87于熟识的人和家庭成员的道歉往往都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甚至不说;但是88欧美人的道歉则会“一视同仁”,无论亲疏。
英汉两种语言采用相似的话语模式89来实施道歉的行为,但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中国人比英语使用者更加注重90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关系,而英语使用者往往更习惯于就事论事,不论对方的地91位高低都采用相似的道歉方式。
在道歉语的使用中,英美人的使用频率高于中92国人很多。
在英美人看来,道歉是日常生活交际的一个部分。
英美人对于道歉93是比较推崇的,因为英美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因此特别注意凸显自己的自身利94益,对待他人也相对界限明确,言行之间害怕冒犯到被人,不希望自己无意或95有意影响到别人的利益,警惕自身的“出格”举动。
比如,自己感冒了之后会96咳嗽或打喷嚏,在公众场合必然会影响到别人,如传播了病菌等,因此会为这97种情况向周围的人道歉。
在中国人看来,道歉主要发生在比较实际的行为中,98咳嗽、打喷嚏这种行为被看作不可抑制的生理现象,因此很少有人为了这种行99为向周围的人道歉。
100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01(一)饮食文化的差异102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子在《礼记》103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104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
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105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106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107名也有特殊的含义。
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108店大行其道。
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
主菜很109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110(二)餐桌用语差异111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112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113便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114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115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116受到尊重。
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117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118分没有教养的表现。
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119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
120(三)座位排序不同121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122对八仙桌极为喜爱。
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123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124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125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在桌子形状126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张的是自我,个性张扬,符合西方的特质。
127(四)餐具陈设和使用的不同128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
在使用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129的右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
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130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131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