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 梁的弯曲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7.86 MB
- 文档页数:10
弯曲变形知识点总结一、弯曲变形的原理1.1 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在外力作用下,梁或梁状结构会发生弯曲变形。
在梁上的任意一点,都会受到弯曲应力的作用。
弯曲应力是指由于梁在受力下产生的内部应力,它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梁的截面形状、受力方向和大小等因素。
弯曲应力与梁的截面形状呈二次关系,通常情况下,弯曲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梁的截面中性轴附近。
随着梁的弯曲,材料内部会产生弯曲应变。
弯曲应变也是和梁的截面形状有关的,并且与弯曲应力呈线性关系。
弯曲应变可以用来描述梁在受力下的变形情况,对于计算梁的弯曲变形非常重要。
1.2 理想弹性梁的弯曲变形对于理想弹性梁而言,其弯曲变形可以通过弯曲方程来描述。
弯曲方程可以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外力作用来得到,通过求解弯曲方程可以得到梁的变形情况。
理想弹性梁的弯曲变形遵循胡克定律,即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成正比。
1.3 破坏弯曲当外力作用到一定程度时,梁会发生破坏弯曲。
在破坏弯曲阶段,梁的抵抗力不足以克服外力作用,导致梁发生不可逆的变形。
在此阶段,梁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将迅速增大,直至梁失去稳定性。
二、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2.1 弯曲方程弯曲方程是描述梁弯曲变形的重要工具,可以根据弯曲方程来求解梁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应变。
通常情况下,弯曲方程是一种二阶微分方程,需要求解出合适的边界条件,才能得到梁的变形情况。
弯曲方程的求解与梁的截面形状直接相关,对于不同形状的梁,需要采用不同的弯曲方程。
2.2 梁的截面性质对于计算梁的弯曲变形而言,了解梁的截面性质非常重要。
梁的截面性质包括截面面积、截面惯性矩等参数,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弯曲方程的求解。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截面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梁截面形状,以满足结构设计的需求。
2.3 数值计算方法为了解决复杂梁的弯曲变形问题,通常需要采用数值计算方法。
数值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梁的变形行为,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来得到梁的变形情况。
在工程实践中,有限元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对复杂结构的弯曲变形问题进行有效求解。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引言在力学学科中,我们研究物体的形变和变形时,经常需要考虑应力的问题。
应力是物体内部的力分布情况,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对外界施加力的能力。
弯曲正应力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来研究材料在弯曲过程中产生的正应力分布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在材料力学中,当梁受到作用力而产生弯曲时,梁内部会产生正应力和剪应力。
弯曲的平面称为中性面,中性面附近的纤维受到压应力,而远离中性面的纤维则受到拉应力。
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不同,正应力随着距离中性面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实验装置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需要以下装置: 1. 实验梁:选择一块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梁作为实验梁。
梁的截面形状可以选择矩形、圆形等。
2. 支座:用于支撑实验梁的底部,使其能够固定在位置上。
3. 加载装置:通过施加作用力,使实验梁产生弯曲。
可以使用重物、液压等方式施加作用力。
4. 测力计:用于测量实验梁上的正应力大小。
5. 测量仪器:使用光学显微镜或拉伸计等设备来测量梁的形变情况。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梁:选择一块长度和宽度适当的梁,使其能够适应实验要求。
可以根据需要对梁进行截割和加工。
2.搭建实验装置:将支座固定在实验台上,将实验梁放置在支座上,并调整支座的位置和角度,使实验梁能够产生弯曲。
3.施加作用力: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加载装置施加作用力。
可以逐渐增加作用力的大小,以逐渐产生弯曲。
4.测量正应力:使用测力计测量实验梁上的正应力大小,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5.测量形变: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梁的形变情况,可以测量梁的弯曲角度、梁的变形量等。
6.结束实验:根据实验要求,结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可以绘制出梁上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与距离中性面的距离的关系图,分析正应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还可以计算梁的弯曲刚度、弯曲变形等参数,以便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四 直梁弯曲实验预习要求:1、复习电测法的组桥方法;2、复习梁的弯曲理论;3、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4、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5、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
一、 实验目的:1. 电测法测定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理论公式;2. 电测法测量三点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及最大切应变,并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理论公式;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方法及组桥练习。
二、实验设备: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三、实验试件: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 ×b =(50×30)mm 2,a=50mm , 材料的屈服极限MPa s 360=σ, 弹性模量 E=210GPa ,泊松比μ=0.28。
四.实验原理及方法:处于纯弯曲状态的梁,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其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ZZM y y E I M yy E I εεμ⋅=⋅⋅'=-⋅ (1)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zM yy E y I σε⋅=⋅=(2)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ε和∆ε’。
于是式(1)和式(2)分别变为:()()()ZZZM y y E I M yy E I M y y I εεμσ∆⋅∆=⋅∆⋅'∆=-⋅∆⋅∆=(3) (4)在本实验中,/2M P a ∆=∆⋅ (5) 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111()()()()()()Nnn Nnn Nnn y y Ny y Ny y Nεεεεσσ===∆∆='∆'∆=∆∆=∑∑∑ (6)三点弯曲时,最大切应力理论值为:As2F 3max =理论τ (7) 其实验值测量方法为在最大切应力所在中性层处沿与轴线成±45°布置单向应变片,测量出其应变值,则最大切应力的实验值为:()()︒+︒===4545-max 2-G 2G G εεγτ实验 (8)本实验采用电测法,测量采用1/4桥,如下图五所示。
工程力学中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方案引言: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变形规律的学科,其中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问题是工程力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原因、计算方法以及解决方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弯曲应力的原因在工程实践中,当梁、梁柱等结构承受外力作用时,由于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的力学性质不同,会导致结构发生弯曲变形。
弯曲应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导致结构弯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悬臂梁受到集中力的作用,会导致梁的一侧拉伸,另一侧压缩,从而产生弯曲应力。
2. 结构几何形状:结构的几何形状对弯曲应力有直接影响。
例如,梁的截面形状不均匀或不对称,会导致弯曲应力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结构的弯曲变形。
3. 材料力学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也是导致弯曲应力的重要因素。
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参数不同,会导致结构在受力时产生不同的弯曲应力。
二、弯曲应力的计算方法为了准确计算弯曲应力,工程力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算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梁的弯曲方程和梁的截面应力分析。
1. 梁的弯曲方程:梁的弯曲方程是描述梁在弯曲过程中受力和变形的重要方程。
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可以得到梁的弯曲方程,并通过求解该方程,计算出梁在不同位置的弯曲应力。
2. 梁的截面应力分析:梁的截面应力分析是通过分析梁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计算出梁在不同位置的弯曲应力。
该方法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的力学性质,采用静力学平衡和弹性力学理论,计算出梁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并进一步得到梁的弯曲应力。
三、弯曲变形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弯曲变形问题,工程力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结构改进、材料选择和加固措施等。
1. 结构改进:对于存在弯曲变形问题的结构,可以通过改进结构的几何形状,增加结构的刚度,从而减小结构的弯曲变形。
例如,在梁的设计中,可以增加梁的截面尺寸或改变梁的截面形状,以增加梁的抗弯刚度。
在材料力学中,当研究某些结构的弯曲行为时,有时可以合理地忽略剪力的影响。
这通常发生在以下情况:
1.细长梁:对于细长梁(即长度远大于其横截面尺寸的梁),剪切变形通常比弯曲变
形小得多。
因此,在分析细长梁的弯曲时,可以忽略剪切变形的影响。
2.均匀截面梁:对于具有均匀横截面的梁,剪切应力和剪切变形在横截面上是均匀分
布的。
这意味着剪切变形对梁的整体弯曲行为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忽略。
3.弹性范围内的小变形:在弹性范围内,如果梁的变形相对较小,剪切变形的影响也
会相应减小。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合理地忽略剪切变形,而只考虑弯曲变形。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题,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剪力弯曲的影响:
例题:考虑一个均匀细长的悬臂梁,其长度为L,横截面面积为A,弹性模量为E,受到一个集中力F的作用在自由端。
求梁的挠度。
解:由于梁是细长的,并且受到的是集中力,剪切变形的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我们可以忽略剪切变形,只考虑弯曲变形。
根据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梁的挠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挠度= (F * L^3) / (3 * E * I)
其中,I是梁的截面惯性矩。
这个公式只考虑了弯曲变形,没有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忽略剪力弯曲的影响,使用上述公式来计算梁的挠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例题仅适用于特定的情况(如细长梁、均匀截面、弹性范围内的小变形等)。
在其他情况下,剪切变形可能不能忽略,需要更全面的分析。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原理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原理一、实验介绍在工程结构中,梁是一种常见的构件。
在使用中,由于外界载荷的作用,梁会发生变形。
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对梁的弯曲变形进行分析和计算。
而弯曲变形会引起梁内部产生正应力和剪应力。
因此,对于工程结构中的梁来说,了解其内部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布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悬臂梁进行弯曲试验,测量不同位置处的弯曲挠度,并计算出相应位置处的正应力值。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位置处正应力值分布情况,并掌握利用光栅法测量弯曲挠度及其精度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悬臂梁模型本实验采用经典材料力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矩形截面直线材料受单向纯弯曲载荷时产生的内部正应力分布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该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简单模型来描述:假设截面为矩形,梁的长度为L,宽度为b,高度为h,悬臂梁在距离端部x处受到一个弯曲力M,产生弯曲挠度y(x),则在该位置处的正应力σ(x)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σ(x) = My(x) / I其中I为梁截面的惯性矩。
2. 光栅法测量弯曲挠度光栅法是一种非接触式、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位移测量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干涉原理,通过将光栅投射到被测物体表面上,在物体发生位移时,会改变反射光栅的光程差,从而引起干涉条纹的变化。
通过对干涉条纹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得到被测物体表面上的位移信息。
在本实验中,采用了一种常见的光栅法——三角形法。
该方法利用三个平行排列的光栅,在被测物体表面上形成三组互相平行且等间距分布的干涉条纹。
当被测物体发生微小位移时,三组干涉条纹会发生相对位移,并形成新的交叉条纹。
通过对新的交叉条纹进行测量,可以得到被测物体表面的位移信息。
3. 弯曲挠度精度控制方法在实验中,为了保证弯曲挠度的精度,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误差。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四点法”。
该方法利用四个位置处的光栅测量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悬臂梁在不同位置处的弯曲挠度。
梁的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总结梁的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是材料力学实验中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正应力变化。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弯曲变形对材料正应力的影响,同时也对实验操作技巧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测量了试验梁的直径以及长度,并计算出了截面积、即初始的自由端切应力值。
接着我们进行了荷载实验,通过不断增加荷载,在满足线性弹性范围的条件下,记录不同荷载时梁的挠度数据。
然后我们对荷载和挠度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绘制出了梁在不同荷载下的挠曲线图。
最后,基于挠度与荷载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了梁的弯曲切应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体验到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因此要求我们对每次荷载、挠度的记录都要精确、准确。
同时,对于试验所采用的仪器,例如测力计、卡尺等,我们也要严格保证其精度的可靠性。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一个完整、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数据结果。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数据的间接测量和误差产生的修正。
比如,在梁的挠曲线图上,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微小的偏差,这可能是由于梁自身的曲度、弯度误差、荷载偏心等因素所引起。
因此,在最终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的数据校正,以得到更加真实、准确的实验结果。
总之,梁的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对材料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不仅掌握了实验数据的获取、处理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到了实验数据对于材料工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用实验手段来研究材料工程领域的问题,为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面纯弯曲的基本假设
平面纯弯曲的基本假设是材料力学中关于梁纯弯曲变形的基本假设,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平面假设:在纯弯曲时,梁的横截面保持为平面,并与纵向纤维间无相对滑动。
这意味着横截面上各点的纵向位移是相同的,即没有剪切变形。
2.单向受力假设:单向受力假设也称为单向拉伸或压缩假设,即构件受外力作用后,构件内各点的应力状态都是单向拉伸或压缩。
在纯弯曲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梁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方向都与横截面垂直,且大小沿横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
这些基本假设允许工程师简化问题并使用简化的公式进行设计和分析。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假设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成立,例如在横截面尺寸变化较大、材料不均匀或受到复杂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在这些情况下,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