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

践教学研究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本文以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建议为重点,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同样体现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性,教师将大量的授课时间花在深入并且全面的进行理论讲解上,说重视理论教学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上课后都成为了“理论专家”,但实际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实一片空白。(2)单一和枯燥的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出来。教师授课时多使用案例教学,但不论是案例介绍还是评价都是教师完成,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3)过于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了传统的教师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法还仅限于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这些老套陈旧的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不利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当前很多该课程的教师是刚大学毕业就走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就不行,而年纪大的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与当前世界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严重脱节,也就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5)实训、实习基地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所建设的单一的校内实训室多停留在模拟阶段,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平台和实操机会。而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实质性的效果,多停留在签合同、挂牌、挂名等层面,没有形成真正有效且顺利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收获。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营造“高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了让学生体会了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学校应在校

内建设“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其中不仅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技能训练,还可以包括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这样一来,让学生在一个高度模拟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实训基地中,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全面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投入,拓展和维护与专业岗位群高度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建设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协议或者合同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需要依靠良好的合作关系来维系。可以建立高层互访制度、负责人沟通渠道以及校企联谊活动等方式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巡视实习基地、与单位负责人座谈等方式听取各方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讲排场、走形式,不能签个协议或者挂个牌就完事,要有实质性的合作。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保证经费的稳定增长,合理规划和统筹实习经费的使

用办法,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实习经费的监督。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期间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应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同步发展,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思考,窦佳,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1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张颖,对外经贸,2014.06

对高职院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

对高职院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8-01-11T17:08:07.99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0期作者:马慧郭姣龙[导读] 判断学校课程的实施程度是否符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是对课程的现实程度和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作出判断,从而达到不断完善课程,增加课程价值和教学意义的目的。 马慧郭姣龙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判断学校课程的实施程度是否符合社会和个体的需要,是对课程的现实程度和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作出判断,从而达到不断完善课程,增加课程价值和教学意义的目的。 2.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所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指评价者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目标培养过程中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判断,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意见和问题解决的对策。 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就是把课程评价专家、教育实施者、高职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以及行业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等作为主要评价对象,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判断高职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提供意见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在构建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时,每个指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检验,并且都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能够比较科学公正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全部基本因素的特点。 2.发展性原则。为了保证评价指标的完整、独立,就必须要考虑评价体系中的所有因素,考虑它们间的发展和联系,明确界限、避免重复。 3.多元化原则。在对实践课程进行评价时,要考虑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可以根据类型和形式的不同,把评价对象分为专业理论老师、专业实践老师、企业教学指导老师等。 4.灵活性原则。在构建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考虑其灵活性的特点,一方面在对评价项目做定量评价时一定要根据实践教学的计划来进行;另一方面在对评价项目做定性评价时又要根据实践教学情况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所谓比较分析法,就是把事先预想和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拟定为标准,然后把实际教学效果与其进行比较,在充分考虑学校的硬件措施、保障条件、学生变化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最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根据得出的评价结果,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正和提高的措施。 2.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只有做到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才能使老师提高其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评价体系,即实证评价和人文评价,对应地也存在两种评价模式,即指标量化和观察理解。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不能通过一场简简单单的考试就展现出来的,此时则必须借助定性评价的手段,即通过描述性评价、经历评价、激励评价等方法,把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动态的评价代替静态的评价。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 1.课程教学体系。为了检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制定了4个二级指标: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是否完整、教学内容的讲授是否是根据逻辑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否与培养目标相符以及能否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对这四个评价项目的评估,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以及可行性如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也可以通过这些指标体现出来。 2.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照着书本念课文,而要做到灵活地讲授知识,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掌握本课程的最新动态知识和内容。 3.课程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践课程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实践课程的讲授时,老师首先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把握好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最大的程度。在实践课堂上讲解操作技巧,并结合理论让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保证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4.课程教学方法。由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性质,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多多采用实际教学的方法,在教授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时,能够带领学生多去企业和单位参观,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更多的还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学风。好的学风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必要因素之一。作为班主任,要在班级中树立榜样意识,鼓励学优者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同时也要对学困生进行鼓励和嘉奖那些学习有进步的同学,这样才能带动全班一起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6.教学效果。想要知道这门课程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教学效果是评价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教学效果达到了理想的程度,才可以说本次教学是有效的,对学生也是有益的。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彦高职院校校本课程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9-10。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可见知识经济更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由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直接表现为人才的 竞争,表现为人才之间创新精神的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 要基地之一,集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去适应“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

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 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 师这节课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 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 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 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陈柳艳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等方面采进行。本文结合学院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及研究。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一、关于离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考核方式等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从人才培养方案说,课程体系定位应与人才培养下作目标相一致。我同高职教育的基本H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有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传统的技术型人才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适应性,多元性的要求。在今天很多岗位消失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丁作岗位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保证使受教育者以宽厚的基础与实力去迎接多元化、快速发展的世界。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可迁移性,可延续性。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与此相匹配一因此.如何使学生能理解并提高专业群、职业群的知识能力。使课程的框架臣宽、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又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主线,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片面的“职业人”,而是完整的“社会人”。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时,首先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把社会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课程体系的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从工作任务出发。关注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公共基础等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确定、整合课程内容。 (二)按照模块化、综合化的结构建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除了选择教学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教学内容如何序化、结构化的问题。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割断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叠,教学的目的性强,使教育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建市模块课程体系,依据真实T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序化

(完整版)高职体育课教案(实践课)

高职体育课教案(实践课)

基本部分 [75 ’ ] 课的内容教学步骤运动量组织与要求一、学习第九套广播体操 (1,2,3,4节) 预备节原地踏步(2×8) 预备姿势,两脚立正,手臂垂直于体侧,抬头挺胸,眼看前方 口令至原地踏步时,半握拳第一拍,左脚向下踏步,右腿抬起,膝盖向前,脚尖离地10-15公分,同时,左臂前摆至身体中线,右臂后摆,第2拍于第一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第一节:伸展运动(4×8)第一拍,左脚向侧一步,与肩同宽,同时,两臂侧平举,头向左转90° 第二拍,右脚并于左脚,同时半蹲,双臂曲臂于胸前,含胸低头 第三拍,手臂伸出至侧上举,同时抬头挺胸眼看前上方 第四拍,手臂落下,还原至体侧 五六七八拍,动作同,方向相反 第二节:扩胸运动(4×8)第一拍,左脚向前一步同时手臂经前举扩胸至侧举,握拳,拳心向前 第二拍,身体向右转90°,手臂经体前交叉,曲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 第九套广播 体操的内容、 方法与要求; 2、教师分节 进行动作示 范; 3、动作分解 教学,教师以 慢节奏带领, 学生模仿练 习; 4、体育委员 带领练习,教 师指正错误; 5、学生分组 练习; 6、前四节操 组合练习。 50’ 中等 强度 组织: 1、教师讲解,学生整队聆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教师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体育委员带领练习,教师指正错 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体育委员 ▲:教师 要求: 1、按照正确动作技术要求完成; 2、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对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领做—练习—纠错—练习 第一节:伸展运动(4×8) 第二节:扩胸运动(4×8)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郝超 【编者】这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郝超教授在职教课程培训班上的报告内容,尽管集中谈了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但其中承载了他们学校课改成员的艰苦劳动和智慧结晶,尤其是其中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程开发的方法、技术和程序,及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验,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启迪和拓展视野的作用。 缘起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式正在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而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广大同仁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课题,2003年8月以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对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打破具有浓重学科性色彩的传统课程模式,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理念 通过分析国内外职教课程及其改革的现状,认为高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学科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并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从而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这样的课程模式凸现的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基于上述思考,提出的高职课程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模式

图1 课程模式改革流程 1.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岗位需求情况调研,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03年年底,根据调研资料,我们邀请行业专家、课程专家、教学专家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明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开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别学术教育课程体系,从两者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学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应于学术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必须对应于工作结构。这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理论——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于不同的知识,而且来自于不同的知识结构。根据上述理论,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2004年1月,邀请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岗位能手参加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会议,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制订工作任务分解表,确定工作模块的难易程度,统计不同工作模块的出现频率。2004年2月至4月,以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形成的资料和数据为基础,多次组织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召开课程分析会议,完成工作任务分解表向课程设置的转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通过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学科性架构,建立与工作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完成课程门类的重新划分、课程的整合、课程学时的重新分配,制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新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系列项目课程、普通文化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系列项目课程包括:《机械制图》《CAD/CAM》《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等6门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摘要: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并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方法。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科式课程模式;任务驱动整合模式一,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编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结构和分类的一种通用模式。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不够完善。(2)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3)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4)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5)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实施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背的。 2.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实践课。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再从具体的课时执行看,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40%”,但据调查,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 30%[l]。 3.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科学整合。考察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不科学的问题主要有三:(1)时间整合不科学。依据前述,高职前两年学习理论课,第三年才进入实践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太长,很不科学。一方面,学生前面学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偏后,相隔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2)展开顺序不科学。“三段式”课程的展开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人点,难免有错位之嫌。(3)方法整合不科学。现行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基础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实践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其所形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课程观念失去准绳。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奉行的却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问题在于随着知识增长和频变的加快,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人

行动体系:职业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式选择

行动体系:职业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式选择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与高职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课程模式是职业技能导向的。相对于学科体系课程模式而言,行动体系的课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更具有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型”、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的特点,在课程编排及其主体特征上更加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是高职课程模式的性选择。 关键词:行动体系;职业技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必须能及时反映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其课程内容开发的一个基本依据,也是现代高职课程与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区别。传统职业教育由于其所传授的技术相对稳定,因此其课程内容也比较稳定。但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服务对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状况彻底改变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及职业世界变化使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面临着课程模式的变革与选择。 1. 职业技能导向: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本质特征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混同的。在现代教育3种类型专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高职专业的设置以职业性为主,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如在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高职专业的设置虽然是要兼顾学科领域、技术领域等特征,但主要是依据职业特征来设置和划分。根据我国政府1999年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GB/6565,我国现代的职业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主要是针对职业小类,就是针对具体职业来设置专业。从目前全国高职专业参考目录来看,77个专业分类,532种专业,相当一部分专业是与职业小类直接对应的,按职业来设计学生的学业。[1] 相比较而言,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主要是依据学科分类来设计学生的学业,相当一部分专业设置是在职业大类中,按学科分类设置专业。这样设置的专业在职业大类中,可以有更深的理论基础,培养的毕业生有更广的适应性,就是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宽基础、通用性的专业设置模式。 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也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与高职是有明显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分类针对的是职业的细类,或更单一的技术技能领域;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考虑专业的学科联系,但不以

高职体育课教案(实践课)

高职体育课教案(实践课) 课程项目大学体育教师袁峰 课次 3 课型实践课授课对象大一学生时间第八周地点田径场 教学 内容 学习第九套广播体操 教学任务 1、使学生对第九套广播体操有一个基本了解。 2、学生通过第九套广播体操的学习来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3、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准备部分 [ 10’ ] 课的内容运动量组织与要求 一、课堂常规: 1、整队集合,分组、清查并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次课的任务及要求; 4、检查着装、安排见习生; 5、课程介绍。 二、慢跑两圈。 三、徒手操 1、踝腕膝关节运动(8×8拍) 2、拉伸大腿练习(8×8拍) 3、压肩运动(8×8拍) 4、体侧拉伸运动(8×8拍) 5、换腿跳练习(8×8拍) 10′ 中等 强度 组织:学生成四列横队集合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体育委员 ▲:教师 要求: 1、集合要求快、静、齐。 2、着装符合上课要求。 3、见习生随堂听课。 组织:学生跑成方形 0 0 0 0 0 0 0 0 0 ▲教师 0 0 0 0 0 0 0 0 0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领做—练习

基本部分 [75 ’ ] 课的内容教学步骤运动量组织与要求一、学习第九套广播体操 (1,2,3,4节) 预备节原地踏步(2×8) 预备姿势,两脚立正,手臂垂直于体侧,抬头挺胸,眼看前方 口令至原地踏步时,半握拳第一拍,左脚向下踏步,右腿抬起,膝盖向前,脚尖离地10-15公分,同时,左臂前摆至身体中线,右臂后摆,第2拍于第一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第一节:伸展运动(4×8)第一拍,左脚向侧一步,与肩同宽,同时,两臂侧平举,头向左转90° 第二拍,右脚并于左脚,同时半蹲,双臂曲臂于胸前,含胸低头 第三拍,手臂伸出至侧上举,同时抬头挺胸眼看前上方 第四拍,手臂落下,还原至体侧 五六七八拍,动作同,方向相反 第二节:扩胸运动(4×8)第一拍,左脚向前一步同时手臂经前举扩胸至侧举,握拳,拳心向前 第二拍,身体向右转90°,手臂经体前交叉,曲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 第九套广播 体操的内容、 方法与要求; 2、教师分节 进行动作示 范; 3、动作分解 教学,教师以 慢节奏带领, 学生模仿练 习; 4、体育委员 带领练习,教 师指正错误; 5、学生分组 练习; 6、前四节操 组合练习。 50’ 中等 强度 组织: 1、教师讲解,学生整队聆听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教师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体育委员带领练习,教师指正错 误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体育委员 ▲:教师 要求: 1、按照正确动作技术要求完成; 2、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对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领做—练习—纠错—练习 第一节:伸展运动(4×8) 第二节:扩胸运动(4×8)

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阐释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特色,介绍了建设方面的经验,为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建设中应体现人本性、协调性、时代与前瞻性、发展与开放性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开发还比较欠缺,普遍存在结构化不合理,非均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各地高职院校专、本科的课程体系存在大量重复性建设,专业布点基本相近,雷同化等问题;(2)课程体系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课程知识陈旧,无法贴近实际生产与目前行业的实际需要;(3)教学内容限于教材,“隐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未被重视和有效开发,缺乏规范性、科学性与针对性。构建科学、合理、统一、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国际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切 入点。 2 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

量的核心,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结合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探索以工作案例为先导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力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实践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的融合,高职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加强工学结合,形成“核心课程、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三级分梯度的课程实践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以人才需求变化为导向,科学设置和完善课程实践体系。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都把课内理论、实践,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等作为专业课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并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岗位群特点,制定出6——8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各系部所开办专业涉及的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技能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职业能力要素;各专业基本建立“以单项训练打牢基础,以综合训练学会运用,以实训实习适应职场,以毕业论文引导创新”的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

高职教育中三段式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号:XZGH080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传鸿伊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阐述了“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采用“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介绍了单片机课程的“三段式”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效果。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三段式;单片机课程 一、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概述 在现代高职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的研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成果丰硕,一定程度上形成统一认识。但对微观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大多局限在具体的课程中或具体的课堂上,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多是以教师的教学特色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和随机性。将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以某种模式规范下来,还没有成形的理论和具体方案。我系在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时,提出了关于课程结构的“三段式” 教学模式。 “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教改思想,于2007年5月以“高职教育中…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题,被选作伊春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并与于2008年8月滚动成黑龙江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初步确定高职类课程究竟应该怎样以其最佳的结构体系呈现给学生,让大多数由于不适应普通教育的学习方法而显出学习劣势的高职学生轻松地掌握每门课程适度够用的基础理论,获得过硬的从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职课程组织形式,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方法等。 所谓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就是将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学业评价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闱绕课程知识的掌握来开展传承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实际案例分解成案例元,并将分解的案例元溶入知识中,为传承课程知识服务。因为在“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利用案例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不要试图将知识点渗入到整体案例中,不要试图去分析整个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课程的知识框架,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围绕课程技能的获取来开展培养性教学,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显示出案例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就是要充分显示出分立的知识点在案例中的运用和相巨关系;就是要重现出第一阶段教学中各个被分解的案例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突出工程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专业进取心。第三阶段围绕课程素质的养成来开展创造性教学,在第三阶段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锤炼技能,要求每门技术类课程都要有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要真题真做。在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能为生产实践服务,重视培养学生的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在学生学完电子技术类基础课程和微机应用类基础课程之后,为加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体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的技术类课程之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各主要开发环节,并了解单片机在测量、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与探究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单片机进行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能力。从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看,“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恰好适合于单片机的教学改革,具体改革方案及实践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以案例元为工具,以实际操作为手段,快速完成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讲解。无论何种教育,知识的传授与继承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是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点,而要以案例元为工具,以实际操作为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以单片机学生实验箱为载体讲解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结构,由于单片机学生实验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刍议 张庆云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在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过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文约3200字。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了《智能结构》专著,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 组成。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各种智力不断地受到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阻抑。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职业教育领域研究较少。多远智能理论提醒教师应从多元渠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实践性素质训练,正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因此,要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创建有利环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应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对于实习课教学,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的专业实习和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能够得到落实,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鼓励支持在校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要加强实训管理,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

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

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 摘要:以高职院校制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情况为例,归纳了 高职课程综合的四种模式,并作一分析。指出高职课程综合模式选择的不惟一性,应针对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模式。 关键词:课程综合;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基础活动是课程。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 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而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优化选择的 教学内容综合为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原则上讲,课程综合的主要依据是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使得各部分内容可以较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或能力的培养。这种内在联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而产生几种课程综合的模式。 一、技术领域知识能力综合模式 专业教学内容一般包含几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制冷工程专业包含 了制冷技术基础、电气技术基础、机械技术基础等等。传统工程教育

中每一领域技术基础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分别由数量不等 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来完成。这些专业基础课属同一技术范畴,具有课程综合的可能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领域的技术基础课程门数较多,根据知识和能力间联系的主线可以找出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制冷技术基础课一般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等等。前三门课称为制冷工程专业三大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是物理学中热学部分在工程领域的延伸、扩展和细化。但其核心部分,也是制冷工程高职专业选择的部分是能量转换与传递的理论和工程 应用的三个分支。工程热力学从工程的观点出发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比较集中地表现为能量方程,该方程反映转换中总能量的守恒关系。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并据此计算工程中所需流体压力和速度。主要理论依据为稳定流能量方程,该方程展示流动过程中上下游断面间的机械能守恒规律。传热学则集中地研究热能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工程应用,以计算温度、热流密度等参数。上述内容因能量转换和传递这条主线而在知识能力方面产生紧密的联系,由此综合为一门课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其关系表现图1所示: 这种模式的两个关键条件为:同属某一技术领域;各部分内容以某一研究问题为主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寻找这条客观存在的主线,

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高职院校的法学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法学教育理念,确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们探讨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剖析实践性教学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探索包括角色扮演、市场调查、模拟法庭、法院旁听等在内的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设计,期望以此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标签:高职院校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0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此,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依据该指导思想,具体到法学教育工作而言,高职院校的法学教育应该包括法律意识的灌输、法学知识的传授和法律技能的应用。其中,技能的应用尤为关键。 以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为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出既懂经济管理又懂经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无一例外开设了包括经济法、税法、物业法律法规、物流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很强的法律课程,每门课程几乎都有部分的实践比例,但是从各个高职院校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授课以理论讲解为主,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上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整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略显零散。目前包括笔者在内的专业授课教师组成团队,以校级课题形式进行探讨,希望能总结经验,汇总设计方案,对今后高职院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有所帮助。 1 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1.1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法学知识传授到“够用”和“实用”的基础上,我们倾向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灌输和法律技能的应用。 1.1.1 注重法律意识的灌输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较为懈怠,主动学习的氛围不浓,在法律知识方面凸显法律意识淡薄。很多独生子女稚气未脱,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单纯靠语言传授法律观念,学生接受程度相对较慢,反而通过实践,从教训中认识法律从而提高法律意识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法律意识,哪怕他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他仍然没有自我保护的概念,所以我们坚信只要具备法律意识,哪怕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在今后如若用到法律的话,他仍然能翻阅法规,咨询律师,仍然可以解决工作中、生活上碰到的问题。笔者曾经教授过企业管理专业的劳动合同法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我问学生:认为劳动合同比较重要,还是签劳动合同比较好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半的同学举手,不举手的同学认为劳动合同只是一张纸,没什么用。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你认为要跟员工签劳动合同的请举手。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举手,部分不举手同学的不与员工签劳动合同的答案是,我们家自己开的公司就没有跟员工签劳动合同。所以,没有法律意识比没掌握法律知识本身更可怕,有数据显示每1个站出来投诉的民众背

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了几点关于高职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构想。力争提高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标签: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课程是理论实践类的课程,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系统地讲授广告设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理论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来培养学生对广告艺术设计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平面广告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广告设计的理论内涵和基本设计技能。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媒体的发达,加之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变化等因素,均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即在保持或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克服其弊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所有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教给谁,教什么,怎样教”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课堂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给谁,教什么,怎样教”,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1)教给谁,教学对象要明确,要了解学生的心态。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独立学习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分析其特征、风格、能力。学生特征分析是目前我们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年龄基本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因此,对学生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育学和教学论中主张的“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师备课中要“备学生”,都是指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主要表现在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遗传因素导致的智力条件的差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成就动机及相应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能力分析是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内容时,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等对将来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加涅也认为,传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