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治疗骨科疾病学术思想总结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金针拨骨”是祖国医学正骨复位方法之一,用于手法复位不易成功的病例,常可取得更好效果,方法是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插入移位的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可使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
苏恩亮老师是著名骨伤科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对于骨伤科复位手法有独到的心得,对难以闭合复位的骨折擅长以“金针拨骨”方式进行复位固定。
笔者有幸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苏恩亮老师学习多年,现总结苏恩亮老师“金针拨骨”法治疗骨科疾病,汇报如下。
一、“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我院地处北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较多,对于难以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难以维持骨折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苏老常用手法复位配合“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基本治疗方法如下: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术者站于患侧,两助手先行手法整复,对于无法复位的(如陈旧骨折)在C型臂透视下于骨折端插入克氏针(可多枚)行撬拨复位,注意避开肌腱、神经及血管。
复位满意后取直径2.5mm克氏针于桡骨茎突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间经皮刺入,于近端桡侧经皮再刺入一枚2.5mm克氏针,两针与桡骨干呈30°左右的夹角交叉固定。
近端克氏针出针点位于下尺桡关节处,亦可经下尺桡关节进入尺骨远端骨质内以固定分离的下尺桡关节。
C型臂透视下见复位满意、克氏针位置正确后。
折弯剪短克氏针,无菌纱布包扎针孔,石膏外固定。
术后可早期腕、指关节功能锻炼。
此治疗方法损伤小,合并症少,住院时间短,节省患者治疗费用。
二、“金针拨骨”在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桡骨颈骨折俗称“桡骨小头歪戴帽”,大多发生在骨骺板尚未闭合的少年和儿童,成人亦可发生此类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孙恩亮老师应用“金针拨骨”复位固定法治疗桡骨颈骨折,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3年5月-2010年10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88 例,男66例,女22例;年龄3~14岁,平均7.6岁。
均为伸直型骨折,其中尺偏型68例,桡偏型20例。
均无神经血管损伤。
病程最短6h,最长7天,平均住院5天。
结果8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尺神经损伤及术后再移位,无Volkmann 挛缩或肘内翻畸形。
按Flynn 标准评定,优63例,占72%,良25例,占28%。
结论对于Gartland 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C”型形臂X 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优点。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儿童;肘关节[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Kirschner pin fixation combined with plaster support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Methods From May 2003 to December 2010,88 patients with Gartland Ⅲsupracondyl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combined with plaster support. Among the patients,66 patients were male and 22 patients were female,ranging in age from 3 to 14 years,with an average of 7.6 years.All the patients were extension type,68 patients were ulnar deviation,20 patients were radial deviation.Results 8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and the duration ranged from 6 to 36 months,averaged 12.5 months. The healing time ranged from 4 to 6 weeks after surgery,with a mean of 4.5 weeks.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According to Flynn criteria,63 patients got an excellent result,25 good.Conclusion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combined plaster surpport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 has advantages including little trauma,reliable fixation,good elbow function and appearance.[Key words]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Child;Elbow joint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骨折,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我曾经接诊过一例因摔跤导致肱骨髁上骨折的小患儿。
在当时,孩子
被家长告知有肩部无力和疼痛的状况,X光照片显示出患儿肱骨髁上骨折,家长很担心,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及肩膀的未成熟,我提出了用夹板、海绵
垫和布带固定治疗的方法,以期尽量减少手术并减轻孩子的痛苦。
在治疗期间,家长每天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精心呵护。
孩子每天被要求
做一些特定的肩膀运动和体位改变,以帮助他们恢复活动度。
一周后,孩
子开始感到肩膀疼痛减轻,随着治疗的持续,他们最终顺利恢复了活动度,疼痛也完全消退。
总的来说,毫无疑问,对于这种比较年轻的患儿,恢复的关键是正确
的夹板和海绵垫,以减少正常活动受到的压力。
此外,父母也不能忽视孩
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关护和安慰,以使孩子在治疗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常见的损伤,也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见于3—12岁,尤好发于5—8岁儿童。
肱骨髁上部是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前面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为极薄的一层骨片,加之又是肱骨自圆柱形转变为三棱形的形状改变部位,为应力上的弱点,再则儿童时期肘部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相对较坚固,故儿童肘部外伤不易发生脱位,而多易造成骨折。
损伤后骨折移位、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易至血肿与皮肤产生张力性水泡机率高。
严重者造成缺血性肌挛缩。
肱骨内外髁稍屈曲,并与肱骨纵轴形成向前30—50度的前倾角,骨折移位可使此角发生改变,肱骨滑车关节面略低于肱骨小头关节面,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度携带角,骨折移位可使携带角改变,若治疗不及时,复位固定不佳,易造成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加之,不注重功能锻炼,至活动功能丧失,终身废用。
笔者近三年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中医骨伤学》①的三期辨证用药,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病例资料
三年来共收治该病83例,男性48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15岁。
伤后24小时内就诊者62例,两天者15例,3—7天者6例,其中2例在当地诊断为肘关节脱位,4例为反复变更医生治疗,且手法复位失败者。
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
其中,左侧46例,右侧37例;伸直到78例,屈曲型5例,粉碎性58例,青枝型5例,有移位者76例,其中69例,
严重移位,肿胀疼痛剧烈。
2治疗方案
2.1手法复位:先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麻醉。
复位前据x 线片判断骨折属伸直型或屈曲型,依据《肱骨髁上骨折断端旋转移位的时部x线解剖研究》②的标准判断移位的方向及旋转度角确定复位的术式。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第一助手握住患儿上臂,第二助手握住前臂对抗牵引,待对抗牵引将重叠移位纠正后,术者首先纠正侧方旋转移位,然后再纠正前后移位,对伸直型者,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挤远端向前,其余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端向后端提,同时第二助手屈肘至100—120度左右(均以伸直位为0度计算)。
屈曲型骨折复位手法与之相反,首先纠正侧方旋转移位,在助手顺势对抗牵引下,术者先纠正侧方旋转移位,两手四指环抱近端向前端提,两手拇指推按远端向后,同时令助手将肘关节拉至0—20度即可复位。
2.2尺骨鹰嘴骨牵引下手法复位:本法用于肿胀张力性水泡剧烈,严重移位粉碎型骨折。
短斜型或反复手法复位失败即断端间稳定性能差者。
牵
2.3小夹板固定:对于无移位、青枝型及用以上手法复位成功的,仍顺势牵引,伸直尺偏型内侧垫放在肱骨内上髁,外侧垫放置在骨折近断端,伸直桡偏型者则相反,后侧放在远骨折段远端的后侧,于前侧近断端放一垫子,均不超过骨折线,屈肘关节90—110度。
屈曲型骨折压垫的放置是近断端前侧不放置压垫,远断端后侧放置
一薄型垫,其它压垫放置方法同前。
使肘关节处于40—60度位固定,2周后改为90—110度固定。
于前、后、内、外放置相应夹板后用三根布带扎紧、绷带缠绕,于肘后侧置钢丝托板前端至掌指关节,内旋型骨折,则前臂固定于旋后位。
外旋型骨折则前臂旋前位固定。
2.4药物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遵循骨折初期宜攻、中期宜和、后期宜补的原则,早期着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选肢伤一号方;骨折中期即骨折后3—4周,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内服肢伤二号方;后期即骨折1月以后,宜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选服肢伤三号方,并解除夹板固定,用骨科外洗二方煎水薰洗,以舒筋活络、化瘀软坚,通利关节。
3疗效观察
所有病例均以健侧肘关节的活动功能、携带角为标准来判断疗效,其中最短的1月,最长的3月,功能完全恢复82例,其中1例肘关活动范围为30—120度。
4体会
4.1早期复位:肱骨髁上骨折宜早期复位,一般宜在伤后24小时内进行,因损伤早期局部肿胀、疼痛尚轻,肌肉未发生痉挛较为松弛,有利于整复,同时早期复位有利于解除骨折断端对血管神经的压迫,利于肿胀消退。
根据受伤机制与x线片判断骨折移位情况,确立手法复位术式,复位时,手法力求轻柔,准确有力,切勿暴力推拉,尽量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4.2中药治疗:骨折早期骨损筋伤以血瘀为主,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新不生,故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内服。
骨折中期疼痛减轻、肿胀消退,一般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端亦初步稳定,原始骨痂已开始逐渐形成,虽仍有瘀血未尽,而续用攻下之法,为防止伤正气,辅以调和为主。
后期一般已有骨痂不断生长、改建。
故以补气血,益肝肾,壮筋骨为治则。
4.3早期功能锻炼:在复位固定后即指导患儿进行掌指关节,腕及肩关节主动活动,2—3周后,解除外固定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
达到功能恢复好。
4.4并发症的预防:本类骨折易产生肘内外翻畸形,通过临床观察,主要与复位时尺、桡侧方移位未得到充分纠正,固定不可靠,压垫放置不当,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
一是早期一次性复位成功,力求解剖对位,充分纠正旋转与侧方移位。
二是尺骨鹰嘴骨牵引时间不宜过长(2周),以利于早期行肘、腕、肩、关节功能活动。
三是小夹板型号要匹配,束带松紧要适宜,压垫放置部位要准确。
四是前两周每2—3天,进行透视或x光摄片检查,了解掌握骨位情况,一旦发现移位立即纠正。
参考文献
[1]中医骨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第1版2000年10月第4次印刷。
[2]《肱骨髁上骨折断端旋转移位的肘部x线解剖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成都体育医院(610041)杨礼淑、郭焰、王兰、刘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