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恢复)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40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病情复杂,康复周
期长。
下面介绍几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一、功能锻炼
在肱骨髁上骨折恢复期间,医师会安排逐渐增加手臂的活动范围,以
恢复手臂的灵活性。
初期锻炼以进行手指和手腕的活动为主,随着康
复情况的好转,患儿逐渐进行肘部的活动锻炼。
二、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关键步骤。
医师会根据患儿的情
况制定特定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体力训练、柔韧度和平衡训练等,以帮助患儿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三、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缓解肌肉酸痛等的有效手段。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在按摩治疗过程中需要由专业的按摩师
进行治疗,按摩力度应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调节,并要避免对患儿的
肌肉造成过度刺激。
四、电疗治疗
电疗治疗是利用电流来促进患儿的康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电疗方法包括电刺激、声波疗法、磁场疗法等。
不同的电疗方法对于患儿的康复都有一定的效果。
经过以上几种康复手法的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康复期间患儿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能尽快恢复健康。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
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
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
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
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
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
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髁部分骨折,复位是指将断裂的骨片重新正确对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如下:
1. 复位后,骨折部位应完全对齐,无明显错位或间隙。
2. 复位后,肱骨髁的关节面与肱骨滑车面及肱骨干部分的关节面在正常解剖位置上完全契合。
3. 复位后,骨折两端的外形、长度和角度应与对侧正常的对应骨折段相一致。
4. 复位后,骨折端的血液供应应该良好,没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
5. 复位后,关节活动度应该恢复到最大程度,并且没有明显的关节卡阻感。
6. 复位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断口间距在1mm以上的是骨折复位不满意,需要重新复位。
综上所述,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主要是骨折部位对齐、关节面契合、外形一致、血液供应良好、关节活动度恢复和X线片显示间距满意。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的复位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关节复位:将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复位到正常的关节面中,使关节恢复正常对位。
2. 长度复位:将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复位时,要保持骨折部位的长度与对侧正常肱骨相当,以保持肱骨的正常生理功能。
3. 旋转复位:确保肱骨髁上骨折的断端在复位时,旋转不偏斜,使上下臂的转动关节正常。
4. 骨折稳固:骨折复位后,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式,使骨折断端稳定。
内固定可以使用钢板、钢钉、螺钉等,外固定可以使用外固定支架等。
5. 软组织恢复:在骨折复位后,要确保周围软组织的正常复位,包括肱骨骨膜、肌肉、韧带等,以促进愈合。
复位标准的具体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来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来确保骨折复位的
准确性。
同时,骨折复位后需要进行正位、斜位和旋转位等不同角度的X线检查,以评估复位质量和术后效果。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常规一、概述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为肘关节外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损伤,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
此损伤并发症较多,可原发或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前臂肌肉缺血挛缩。
无论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肘内外翻发生率颇高。
(一)病因1.直接暴力少见。
2.间接暴力是引起髁上骨折的常见原因。
跌倒时,患儿手掌或肘部触地,暴力传递至髁上处引起骨折。
手掌着地时暴力向后上方传递,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肘部着地时暴力向前上方传递,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
(二) 骨折分型根据患者受伤时的体位,暴力作用的方向以及肌肉的牵拉作用可分为3型。
1.无移位型如裂纹或线形骨折,往往不易被发现。
2.伸直型此型占肱骨髁上骨折的95%,多见于儿童,很少发生在成人。
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近端向前下方移位。
远端尚可向尺侧或桡侧移位。
向前、下方移位的骨折近端有损伤正中神经、桡神经及肱动脉的可能。
3.屈曲型此型较少见。
主要表现是肱骨内外髁与尺骨鹰嘴的关系保持正常,但时后三角之平面向前推移而位于肱骨干纵轴之前方。
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近端向后下方移位,患者肘关节呈屈曲位,当试图伸直时出现抵抗。
很少出现血管损伤神经。
(三)临床表现外伤后肘部明显肿胀变形,有时出现皮下淤血和皮肤水泡,伸直型骨折时,鹰嘴与远侧骨折骨折片向后方突出,出现靴状畸形,骨折近端向前移,外形上似肘关节脱位,但骨折时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仍保持肘后三角的关系。
向前移位的骨折近端可合并正中神经、桡神经及肱动脉的挫伤和压迫。
(四)诊断肘部正侧位X线可确定骨折部位和类型。
(五)治疗1.非手术治疗无移位或移位很小的骨折,可单纯中立位石膏固定3~4周,然后开始练习肘关节伸屈活动。
(1)闭合复位闭合复位最适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某些成人也可试行闭合复位。
复位应在臂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
儿童也可采用全麻。
骨折对位满意后,用石膏托肘关屈曲90进行固定。
石膏托可用三角中悬吊于胸前。
88生冒塞旦医刊垫!Q生!Q旦笙j!鲞筮12翅Q些望!』!坠婴坐堕塑型壁!型幽!堕!坐!:垫!Q:!丛:!!:№:!!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康复李清有移位的肱骨髁间骨折通常是由较大的暴力所致,因其特殊的解剖形态,复位、固定较困难。
非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
近年来对青壮年移位的肱骨髁间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早期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 PM)功能锻炼,可明显提高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效果。
自2002年至2008年,作者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重建钢板、A o拉力螺钉治疗肱骨髁问骨折3l例,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l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5~62岁,平均43岁。
左侧13例,右侧18例,均为闭合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4例,尺神经损伤2例。
骨折类犁按A O/A SI F分类均为C 型,其中C。
型15例,c:型1l例,c,型5例。
本组患者均在伤后5h~10d内手术,一般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2治疗方法:1.2.1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肢中立位置于侧方,驱血后上气囊止血带,取患肘后正中…S形切口,在尺神经沟内找到尺神经,向近远端游离后用橡皮片牵开保护。
距鹰嘴尖2—2.5cm处(鹰嘴切迹中点)与尺骨干纵轴垂直的平面行“V”形截骨,向上翻起肱三头肌及鹰嘴截骨块,充分显露内外髁及滑车,尽量保护粉碎骨片的软组织附着,尤其是内上髁、外上髁的韧带附着,将旋转、粉碎的骨块复位,注意滑车和肱骨小头的解剖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后,用1枚直径4.0am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髁间骨折,拉力不能过大,以免使滑车宽度丢失,改变了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的对合关系。
这样可使复杂的髁间骨折变成简单的髁上骨折。
髁间固定后,如有桡神经损伤,可以从肱骨前方进行探查,不需另取切口。
直视下恢复肱骨髁间与肱骨干的解剖关系,骨缺损处可取自体髂骨植骨。
选用不同长度的解剖型Y型钢板固定于肱骨内外侧髁及肱骨干处,要保证远端至少有2枚螺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