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
- 格式:pdf
- 大小:94.11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正确的复位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复位方法、操作步骤、复位成功的评估以及注意事项。
一、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概述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主要依据骨折类型、患儿年龄和骨折部位进行判断。
复位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端整齐,无明显错位,骨折线呈线性。
2.骨折部位稳定:骨折部位无明显移位,固定后不易再移位。
3.关节功能恢复:复位后关节可正常活动,无明显疼痛。
二、复位方法及操作步骤1.麻醉: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2.体位:患儿取仰卧位,患肢外展,肩部用沙袋固定。
3.手法复位:术者双手握住骨折远端和近端,轻轻牵引,沿骨折线方向缓慢用力,使骨折端逐渐对位。
4.复位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骨折端对位情况,如有困难,可适当辅助器械。
5.复位成功后,进行固定。
常用固定方法有石膏固定、小夹板固定等。
三、复位成功评估与注意事项1.复位成功评估:复位后,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疼痛。
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线呈线性,骨折端无明显移位。
2.注意事项:(1)复位过程中应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加重骨折端损伤。
(2)复位成功后,固定要牢固,确保骨折部位稳定。
(3)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指导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通过以上阐述,相信大家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病情复杂,康复周
期长。
下面介绍几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一、功能锻炼
在肱骨髁上骨折恢复期间,医师会安排逐渐增加手臂的活动范围,以
恢复手臂的灵活性。
初期锻炼以进行手指和手腕的活动为主,随着康
复情况的好转,患儿逐渐进行肘部的活动锻炼。
二、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关键步骤。
医师会根据患儿的情
况制定特定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体力训练、柔韧度和平衡训练等,以帮助患儿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三、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缓解肌肉酸痛等的有效手段。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在按摩治疗过程中需要由专业的按摩师
进行治疗,按摩力度应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调节,并要避免对患儿的
肌肉造成过度刺激。
四、电疗治疗
电疗治疗是利用电流来促进患儿的康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电疗方法包括电刺激、声波疗法、磁场疗法等。
不同的电疗方法对于患儿的康复都有一定的效果。
经过以上几种康复手法的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康复期间患儿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能尽快恢复健康。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儿童常见骨折,约占四肢骨折中的5%,占肘部骨折中的60%左右,而且以伸直型骨折为主[1]。
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就是肘内翻,尺偏型骨折儿童肘内翻的概率达到50%[2]。
最近几年,国内外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标签: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来说,在强调应用最佳疗法让骨折断端能解剖复位的同时,还要关注固定位置、固定方法。
现在研究热点集中在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3]。
在骨折治疗的同时还要预防和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缺血挛缩、肘内翻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最新研究肱骨髁上骨折可划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而伸直型又可分为桡偏型与尺偏型,90%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伸直型。
若得不到恰当治疗会引起肘内翻、神经血管受损、Wolkmann 缺血挛缩等严重并发症。
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研究进展[4]。
1.1 闭合复位外固定疗法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是该类骨折的最基本疗法,几乎适用于所有骨折儿童。
复位要求需获得断端完善对线、彻底纠正骨折断端旋转畸形及前后或侧向倾斜,尤其是尺偏移位骨折,多数主张矫枉过正,将桡侧嵌插,稍分离尺侧,有助于预防肘内翻[5]。
①夹板固定方案:这是传统中医治疗方案,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夹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国内有研究者在84例伸直型闭合骨折治疗实验中应用小夹板固定患肢在屈肘900位置,并加垫使得骨折远端呈桡侧倾斜和桡偏位、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结果发现82例患者治疗良好,仅2例出现肘内翻[6]。
还有人研究选择超肘关节固定屈肘在1100左右、前臂旋前或中立位,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7]。
②石膏固定:该方案能有效控制前臂旋转及屈肘角度。
在前臂旋前位时,外侧桡骨压迫肱骨,内侧尺骨拉动肱骨,这种力学结构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8]。
“五步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移位骨折手法复位实时动态操作技能多媒体运用评价目的制作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实时动态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通过实时动态的演示,使中医正骨手法的原理、技巧与高深含义得到直接体现,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手法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将确诊为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26例住院患者使用手法复位,进行手法复位前后X线摄片;将手法操作过程及X线电视下透视影像同时拍摄,制作成”五步法”骨折手法复位实时动态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在骨伤科临床毕业实习本科学生中试讲,评估教学效果。
结果本研究共治疗为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26例,均有复位前后X线摄片,部分病例拍摄操作录像,综合制作成”五步法”骨折手法复位实时动态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临床毕业实习本科学生对该课件的反馈较好。
结论”五步法”的手法复位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较好。
标签:”五步法”;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媒体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尤以伸直型移位多见[1]。
治疗棘手,并发症及后遗症多,常常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前臂肌肉缺血挛缩,肘内翻畸形,关节僵硬等。
对此,1995年以来我院骨科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充分利用”原始创腔”的空间,创立了”五步法”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移位骨折的复位方法,具有创伤小、易掌握、复位历时短(60 s内完成复位率占81.8%)、复位准确率高及复位稳定性好的优点[2-3]。
手法复位教学直观性较强,是中医骨伤科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丰富教学手段,方便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在临床带实践中逐步完善该课件,积累带教经验,这是该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病例来源患者均系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骨伤科一、二病区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共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右侧18例,左侧8例,平均年龄10.2岁。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葛占文【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9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并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结果急诊微创克氏针内固定较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较好,且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降低.结论肱骨髁上骨折三种治疗方法中,急诊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是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内固定;肘内翻畸形【作者】葛占文【作者单位】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西平,463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8儿童肱骨髁上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的原因容易发生骨折,若治疗不当,易引起血管、神经损伤,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
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操作细节,治疗效果也不相同。
本文回顾分析2001-01~2009-01我院9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95例患儿中男53例,女42例;平均年龄3~13岁。
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伸直尺偏型60例,伸直挠偏型35例,其中合并神经血管损伤5例,开放性骨折3例,陈旧性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1.2.1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32例,对骨折轻度移位和无移位的,采用手法复位。
将肘关节置于肘外翻15°,屈曲肘关节90°。
尺偏型骨折将前臂旋前位固定,挠偏型骨折将前臂旋后位固定,以外、后、内侧3块夹板固定后以超腕关节之纸夹板肘托固定,固定时间3~4周。
1.2.2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58例,对新鲜闭合骨折,无明显血管神经损伤者,全部伤后3~8 h内在C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复位微创闭合克氏针内固定。
术后予肘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2周后拆除石膏,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周后拍片复查,6周左右拔除克氏针。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吕尚军 白金广 李文强河南省南阳市骨科医院(473000)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病率高而且经常有合并症发生,致使多次复位、神经损伤、手术探查及预后不佳等的发生率比任何其他部位的肢体骨折都高。
自199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0例,有效的解决了并发症多的问题,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0例中,男201例,女119例,年龄2~12岁,平均6.2岁。
均为有移位骨折,其中伸直型(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304例,屈曲型髁上骨折16例,其中有较小开放伤口的开放性骨折9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3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3例,本组未选择严重开放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需立即行手术治疗的病例。
就诊时间最短30m in,最长7d。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一般采用氯胺酮全麻,较大患儿能配合治疗的选择臂丛阻滞麻醉。
麻醉成功后患儿平卧,开放骨折病例先行清创后按闭合骨折处理,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完全移位伸直型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透视下观察骨折尺偏或桡偏情况,助手固定上臂,术者一手将肘部轻微过伸并轻拉骨折远端,另一手拇指推肱骨内上髁或外上髁纠正骨折侧方移位后,伸直尺偏型前臂置旋前位,伸直桡偏型前臂置于旋后位由两助手沿上肢纵轴拔伸牵引2~3min,纠正骨折重叠移位后,术者以两拇指从肘后推骨折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骨折复位时常能感到有明显复位的骨擦感;屈曲型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在肘部屈曲90°~100°位先纠正骨折尺偏或桡偏,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两助手沿上臂纵轴拔伸牵引2~3min,骨折重叠移位纠正后,术者两拇指在肘前侧推骨折远端向后,两手其余4指环抱骨折近端向前,助手徐徐伸肘关节至30°左右,常能感到骨折复位时的骨擦感。
肱骨髁上骨折怎么办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中十分常见,并且通常是5至7岁的儿童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肘关节遭受暴力或是跌倒时手臂过伸所致,若是按照受伤机制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划分,可分为屈曲型以及伸直型。
另外,受肱骨远端解剖结构的影响,复位较为困难,若是治疗不当,也极易发生肘关节僵硬、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以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应当及时接受正规化治疗。
具体而言,临床目前常采用下列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一、手法复位外固定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需先行接受相关影像学检查,若是检查结果显示肱骨髁上骨折稳定,可首选手法复位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并可在复位后进行夹板、石膏等外固定,通常固定时需屈肘90°,能够有效恢复骨折。
另外,在手法复位后还需进一步摄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若是复位良好,保留夹板、石膏等4-6周并定期复查X线即可,不过值得患儿家长注意的是,在进行外固定期间,需要每日观察患儿患肢腕指关节活动、疼痛程度、皮肤颜色、远端血运、前臂肿胀等情况,当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当然,若是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必须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是重要的治疗环节,可听从医生指导,逐渐进行手指屈伸、伸腕屈腕、握拳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关节僵硬以及患肢消肿,所以患儿家长必须监督患儿认真执行。
而在治疗后1至2个月,此时患儿骨折部位基本恢复正常,所以在拆除外固定后,能够锻炼肘关节功能,不过在复查期间若是发现骨折不愈合、再次移位等,还需考虑接受手术治疗。
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若是患儿为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也可进行切开复位治疗,尤其是对于复位后不能有效维持的骨折,亦或是闭合复位困难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治疗疗效显著。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人为损伤稍大,但是其应用优势也比较突出,例如切开复位方法可以有效显露手术视野,医生可以在术野清晰的良好条件下,及时修补血管、周围神经等的损伤;又例如直视条件下实施复位操作,有效且简单,可以最大限度恢复骨折部位,清除骨折端淤血,从而减少后期肘关节畸形等不良问题。
身大剂量化疗常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
再者脑胶质瘤呈局部恶性变化及90%以上原位复发,故经颈静脉灌注可提高颅内肿瘤局部药物的摄取量,并能降低全身的毒副反应[1,4]。
灌注前后3日给予鲁米那钠0.1g 肌注,每日3次,可降低化疗药物对全身的毒性反应[7]。
另外甘露醇促使可逆性血脑屏障开放对肿瘤的化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灌注前后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 l 是很必要的。
VM -26具有低毒性、高脂溶性、分子量小、易通过血脑屏障和抗瘤谱广的特点,已渐成为颅内恶性肿瘤的主要化疗药物。
我们在手术大部切除肿瘤后,加用VM -26超选择灌注治疗神经胶质瘤患者时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化疗2周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化疗过程中的不适也在对症治疗后得以改善,还明显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患者带瘤生存的质量,并且避免了眼部症状的发生,减少了不良反应。
由此我们认为,手术大部切除颅内恶性肿瘤,联合超选择灌注是一种治疗此类肿瘤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1] O lushin VE,Piglir o GS,M asi ova LN,et al .Results of clin 2ical testing of ACNU in glial tu mors [C ].Abstract 11th A siapacific cancer conference,1993;80.[2] Greebery HS,Ens m ingerWD,ChandlerW F,et al .I ntraar 2terial BC NU chemotherrapy f or the treat m ent of malignant gli oma of central nerveous syste m [J ].J Neur osurg,1984,61(3):423.[3] Ya ma mot o H,Shitara N,Nomura K,et al .Role of VM -26on gli oma cells in vitr o,analysis of gocells and rectrai m ent [J ].Neur olMed Chirl,1978,18(6):503.[4] 张世总,李铁林,段传志,等.脑胶质瘤替尼泊甙动脉超选择灌注及司莫司汀口服化疗[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0,5(1):17.[5] 段和平,段国升.超选择性动脉内BCUN 化疗治疗神经胶质瘤的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6(4):244.[6]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0.[7] 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42.收稿日期:2004208210作者简介:杨铁翼(197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杨铁翼(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摘 要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手法复位,前臂极度旋前或旋后,屈肘130°位左右,石膏托固定。
结果:98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严重肘内翻发生率仅2%。
结论:手法复位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好,肘内翻发生率低。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740X (2005)01-0038-03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多发骨折,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4%~7%,肘部骨折的55%~80%,其中伸直型骨折占98%~99%。
骨折发生在肱骨髁和肱骨干之间的相对薄弱部位,由于特殊的解剖关系,骨折后极不稳定,容易再度移位,甚至出现肘内翻,其发生率约为25%左右。
我院1997年到2002年间共收治此类骨折98例,采用手法复位,前臂极度旋前或旋后,屈肘130°位左右,石膏托固定,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8例,男71例,女27例,年龄3~13岁,平均8.7岁。
右侧81例,左侧17例,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3天。
其中屈曲型2例,伸直尺偏型89例,伸直桡偏型7例,全部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根据Gartland 分类,均为Ⅲ型骨折。
就诊时5例桡动脉搏动减弱,3例桡神经挫伤。
1.2 治疗方法整复术由3人施行,根据患者年龄及83包 头 医 学 院 学 报 第21卷身体状况分别使用臂丛、腋丛、局麻或氯胺酮全麻,当日就诊者可直接复位。
伸直尺偏型最常见,以左侧为例介绍复位方法,两助手分别握住患者上臂上段及前臂近肘处屈肘90°~100°旋后位对抗牵引矫正旋转重叠移位。
术者应以左手小鱼际抵于肱骨内髁处,右手大鱼际抵于肱骨近侧骨折端上方桡侧,两手用力加压将远侧骨折端的尺侧移位完全整复,然后术者左手转为手掌托于鹰嘴背侧,右手转为手掌压于肱骨近端骨折端上方屈侧,两手对压整复,同时助手将肘关节屈曲将前后移位复位。
桡偏型整复时,采用屈肘90°~100°旋前位对抗牵引矫正旋转重叠移位,手指放置的位置和合力顶压的方向与尺偏型正好相反,屈曲型可屈肘45°旋前牵引,复位原理与伸直型相同。
整复成功后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固定角度,伸直型骨折在不影响血循环情况下尽量固定在屈肘130°位左右,尺偏型应采取前臂极度旋后位,桡偏型应采取前臂极度旋前位。
用上下石膏托固定,需仔细塑形。
术后当麻醉清醒恢复后即行握拳活动。
4~6周后拍片复查,解除外固定加强肘关节的功能锻炼。
1.3治疗结果98例均一次手法整复成功,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7例复诊时因肿胀消退有再移位,移位较小仍为近解剖对位而未再次整复。
本组98例病人均获得1年以上的门诊随诊。
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优秀:提携角同健侧比较<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0°;良好:提携角同健侧比较<15°,受限范围<20°;差:提携角与健侧比较>15°,受限范围> 20°。
本组优77例,良9例,差2例,7例再移位者发生肘内翻5°~20°,5例桡动脉搏动减弱经骨折整复后即恢复,3例桡神经损伤患儿1周后恢复。
2讨论 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治疗方法很多,切开复位有严格的适应证,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需探查血管神经者或手法复位失败者。
如果骨折移位严重并且近骨折段远端穿透肱肌,形成较大血肿,或此部位的皮肤皱褶或小凹陷形成通常表示近骨折段的一个尖端已经穿透到真皮层内。
出现这些体征表明骨折很难用单纯手法整复复位,也应直接考虑手术治疗。
由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并未因切开复位而降低,而且常并发肘关节功能障碍[1]。
因此,一般认为,肱骨髁上骨折有不同程度移位者,即使有桡动脉搏动减弱,均可采用透视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而少用切开复位,以免影响关节功能[2]。
整复的手法及技巧直接影响骨折的复位,是否容易远期发生肘内翻,以及整复过程中所致的损伤。
我们采用的复位法的原理是通过逆创伤机制旋后(或前)位牵引矫正旋转重叠移位,在骨折端两侧施力,根据力学的反作用原理,达到一次性整复成功。
冠状面上的成角畸形过大以致不能塑形是产生肘内翻或外翻畸形的原因。
畸形的产生是远骨折段的成角和旋转所致,而不是生长发育的结果。
最有力的证据是一旦肘关节恢复了完全伸直而且内翻畸形的角度被确定后,则畸形不随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加[3]。
肘内翻畸形是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复位时骨折远端的尺偏和内旋矫正不完全,整复后位置不稳定,发生尺侧的再移位,或骨折远端内旋内倾造成骨折畸形愈合所致[4]。
伸直尺偏型,桡神经可被近骨折端的外侧尖端损伤。
本组采取前臂旋后位对抗牵引整复是逆创伤机制复位,纠正了旋前移位,容易达到解剖复位和一次整复成功,同时解除骨折端对桡神经的继续损害,并可有效避免整复过程中损伤桡神经。
对于大多数神经损伤单纯观察已足够,也可口服神经营养药。
但如果神经在骨折后检查是完好的而复位后却发生功能障碍,则应探查神经以确保神经不被卷入到骨折端内。
同样道理,如果因简单的手法整复而致脉搏消失(不包括过度屈曲位导致的脉搏消失),血管和神经很可能被压迫在骨折端之间,所以应探查骨折部位。
肘外翻最常发生于伸直桡偏型骨折类型中,特别是远骨折段外旋时。
所以本组采用前臂旋前位对抗牵引整复,一般可解剖复位,避免肘外翻的发生。
且肘外翻畸形肘关节提携角<30°时,对外观和功能影响不大,常不需治疗[5]。
本组7例桡偏型采用本法均获得良好复位未发生肘外翻畸形。
我们对于伸直型骨折,屈肘130°位左右固定认为最佳。
因为在髁上骨折的高发年龄期内,儿童的韧带非常地松弛,肘关节有过伸能力[6]。
只有屈肘130°位左右时,才能使肘后的骨膜韧带紧张前推骨折远端,增加了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另外屈肘角度越大,骨折端前侧嵌插越紧,骨折端越稳定,能防止骨折端的旋转。
但固定>110°时,易压迫肘前血管。
因此术后患儿至少要留院观察一周。
对于伸直尺偏型骨折,我们采用前臂极度旋前位固定。
我们认为骨膜是控制旋转的主要因素。
在伸直尺偏型骨折中,内侧骨膜维持完整并且可作为绞链来稳定骨折。
在过屈位,此内侧绞链被拉紧并通过前臂的旋前而使外侧的骨折面闭合,同样道理对于伸直桡偏型骨折,我们采用前臂极度旋后位固定。
总之,用手法整复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获得满意93第1期杨铁翼.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疗效,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获得满意的复位。
第二,用某种方法来维持获得的复位,并且此种方法本身不会造成明显的并发症。
治疗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未能遵守这两项原则,最常见的错误是根本未能获得满意的复位。
参考文献[1] 徐华梓,李也白,池永龙,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后肘内翻畸形[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1):28.[2] 郭仲华,王军,杨乃军.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09例临床分析[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11(6):40.[3] 徐英杰,张树伟,张子元.21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改进的探讨[J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8):463.[4] 葛子钢,范源,王承武.肱骨髁上骨折伴移位时神经损伤的观察[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5):291.[5] 黄耀添,朱立军,雷伟.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处理[J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248.[6] 赵晓山,赵忠春,万瑞兰.小儿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2):115.收稿日期:2004210214作者简介:杜秀珍(1963-),女,专科,主管护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