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点与沸点(3)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21
测温物质的选择,为何不选水作为测温物质1.熔点和沸点在标准状态下水的熔点(凝固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而水银的熔点(凝固点)是-38.5℃,沸点是357℃;酒精的熔点(凝固点)是-114℃,沸点是78℃;好的煤油熔点(凝固点)是-30℃,沸点是325℃。
如果用装水的温度计测量气温,冬天在0℃以下,水凝固成了冰,无法测量;当温度达到100℃水就会沸腾,虽然由于管内随着水蒸气压强的增大会提高水的沸点,但其中水的体积膨胀与蒸汽压强增大的比例关系很复杂,不是正比关系,所以不能用其测量100℃以上的温度。
水银就不同了,用它可以测量-38.5℃~357℃之间的温度;酒精虽然沸点不高,但是它的熔点(凝固点)是-114℃,即在零下114℃以上都不会冻结;用煤油可测量-30℃~325℃之间的温度。
2.热膨胀系数水的热膨胀系数为 2.1×10-3/℃,水银、酒精、煤油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 1.8×10-4/℃、1.1×10-3/℃、1.0×10-3/℃。
同样体积的液体都升高1℃,酒精和煤油膨胀的体积约是水的 5 倍,那么在利用体积变化的刻度方面,水的刻度距离小,酒精和煤油的刻度距离大,相同的温度间隔距离大,不仅为测量和读数带来方便,且能够测量较小温度变化值。
3.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 4.2×103J/(kg·℃),水银、酒精、煤油的比热容分别为0.14×103J/(kg·℃)、2.4×103J/(kg·℃)、2.1×103J/(kg·℃):水的比热容是水银的30 倍,如果质量相同的水和水银,吸收相等的热量,水银升高的温度是水的30 倍;可见用装水的温度计对于被测物体的温度影响大,达到热平衡的时间长;而水银温度计对于被测物体的温度影响小,达到热平衡的时间短。
特别是测量比较小的物体,如果温度计对它有影响,其温度的测量值就不准确了。
概念1.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熔点。
温度高于熔点,物质呈液态;温度低于熔点,物质呈固态;温度等于熔点,物质呈固态、呈液态或呈固态与液态共存。
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2.沸点:所有液体在沸腾时温度都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液体达到沸点后,若要保持沸腾必须继续加热.同种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强的影响,通常所说的水的沸点是100℃,是指在1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3.晶体:一类固体在刚吸热时温度升高,并不熔化,但当温度升高到某一值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同时固体越来越少,液体越来越多,一直到固态完全转化为液态时温度才继续升高。
这一类固体被称为晶体。
熔化时不变的温度被称为熔点。
4.非晶体:另一类固体吸热温度持续升高,在升温的过程中逐渐变软、变稀变为液态,这一类固体被称为非晶体。
非晶体没有熔点。
经典例题:把盛有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在烧杯中的冰块未完全熔化之前试管中的冰块能否完全熔化?[解析]:冰是晶体。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并吸热。
烧杯中碎冰在加热时会达到熔点开始熔化,可熔化过程中温度维持0o C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在温度低于0o C时可以从烧杯里的冰水混合物中吸热,但内外温度相等都是0o C时,试管中的冰不能再从烧杯吸热,不满足晶体熔化条件。
答案: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不能吸热不熔化烧杯试管中装有水,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解析]:液体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吸热烧杯中的水吸热升温最终达到沸点并沸腾。
可试管中的水只能从烧杯中的水吸热,当其温度达到沸点时内外温度相等,不能继续吸热不沸腾。
答案: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沸腾。
物态变化知识总结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化学中重要的物理性质,用于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情况。
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而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关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1. 影响物质熔点和沸点的因素物质的熔点和沸点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破坏这些相互作用力,使物质转变为液态或气态,因此熔点和沸点会相对较高。
例如,离子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通常很高,因为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较强。
1.2 分子间的结构和形状:分子间的结构和形状也会对熔点和沸点产生影响。
分子间结构复杂、分子大小不均匀的物质通常会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1.3 外界压力:对于大部分物质来说,提高外界压力可以使熔点升高,沸点降低。
这是因为如果外界压力增大,分子就会更加接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增强,因而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相变曲线和相变温度相变曲线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变情况的曲线。
一般来说,相变曲线有三个主要部分:固液相平衡线、液气相平衡线和固气相平衡线。
2.1 固液相平衡线:固液相平衡线上表征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变关系。
物质在固液相平衡线上的温度称为熔点。
当温度达到或超过熔点时,物质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2.2 液气相平衡线:液气相平衡线上表征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变关系。
物质在液气相平衡线上的温度称为沸点。
当温度达到或超过沸点时,物质会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3 固气相平衡线:固气相平衡线上表征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变关系。
固气相平衡线通常只存在于某些特殊的物质中。
3. 熔点和沸点的应用熔点和沸点是识别物质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用于纯度的检验。
3.1 物质鉴定:根据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以与已知的物质进行对照,从而确定某一物质的身份和纯度。
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的两个重要性质,它们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础。
在化学和物理学领域中,熔点和沸点是经常讨论的主题。
理解熔点和沸点的意义对学习化学和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1.熔点和沸点的定义熔点和沸点是指物质的温度变化时,物质所发生的状态变化,熔点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物质在生活中的状态非常多,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间互相靠近,间距小且有规律,只有弱的振动,没有自由运动。
液体的分子间距比固体宽,能运动,受到外力不太容易变形,沸点比熔点高。
气体的分子间距最宽,分子间作用极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熔点和沸点的实际应用(1)控制材料的温度予以加工:控制物质的熔点可以通过应用它们的实际应用,例如金属制造,电子元件和纤维制品等等。
例如,对于制造塑料的工艺,我们必须了解原料的熔点,才能决定加入溶化材料的温度,从而确保塑料硬化的快慢。
以制造金属件为例,金属的熔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计算金属熔融点的过程中,首先要知道金属的化学成分,然后通过工艺控制熔融温度来制造出所需要的形状。
3.熔点和沸点的科学教学案例经常用温度计测量熔点和沸点的班级间比较,效果很显著。
假设有两个班级。
一类班级通过实验室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另一类班级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来了解其区别。
两组班级则可以透过讨论和交流来消化各自的发现。
如此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透过实验和比较对熔点和沸点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
4.总结通过对本文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的两个重要性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物质的属性。
它们不仅存在于化学和物理学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和商业领域,帮助进行各种产品制造和品质管理。
了解熔点和沸点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物质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积极探究这一领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他们认识熔点和沸点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烷烃和烯烃知识点总结一、烷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烷烃是碳与氢通过单键相连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呈直链或支链结构。
烷烃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沸点、密度和熔点等。
(1)沸点烷烃的沸点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由于长链烷烃分子间的分子力增强。
在同类烃族中,链烷的沸点要高于支链烷烃。
(2)密度烷烃的密度较小,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这是由于长链烷烃的分子量大、分子间的引力增强。
(3)熔点烷烃的熔点与沸点规律相似,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2、化学性质(1)不活泼烷烃中的碳碳单键结构使其化学性质较为不活泼。
在常温下,烷烃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2)易燃烷烃是烃类中的最易燃物质。
这是由于烷烃中碳碳单键的能量较低,易被氧化剂氧气击穿,形成大量的热,导致燃烧的产生。
3、命名规则(1)选出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
(2)对主链中的碳原子进行编号,以便于表示连续的取代基。
(3)给出取代基及其所在的碳原子位置,按照字母表的顺序进行排列。
(4)用连字符号(-)将所有的碳原子编号、取代基和主链名相连,主链名的最后一个字母要加“-ane”。
4、反应特点烷烃在高温、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烷基脱氢反应。
该反应是由于烷烃中的烷基碳原子被脱氢剂(如铜、铬、铝等)吸附,使其脱去氢原子而生成不饱和烃。
(2)烷烃氧化烷烃在氧气的存在下,经催化作用(如钼酸铵、钒酸铵、过渡金属盐类等)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醇、醛和酮等。
(3)烷烃与卤素反应由于烷烃中的氢原子较活泼,易被卤素取代,生成卤代烷。
5、应用领域烷烃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制备烷烃、醇、醛、酮、以及其他有机物的合成和催化剂的生产。
二、烯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烯烃的物理性质与烷烃相似,但由于烯烃中含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结构,因此烯烃的沸点、密度和熔点等物理性质往往较烷烃要低。
2、化学性质(1)不稳定烯烃中的碳碳双键结构使其对氧气、一氧化氯等氧化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生成不稳定的产物。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一、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有机化合物熔点、沸点的概念、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2.掌握微量法测定熔点、沸点的操作技术。
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
测定的意义:可以鉴别未知的固态化合物和判断化合物的纯度。
(二)熔点测定原理什么叫熔点——用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理解。
熔点的定义:固、液两态在标准大气压下达到平衡状态,即固相蒸气压与液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
固态物质受热后,从开始熔化(初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实际上是熔点范围。
称为熔程或熔距。
)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初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
始熔(初熔)——密切注意熔点管中样品变化情况。
当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部分透明),表示开始熔化(初熔),即记录为初溶温度t1。
全熔——当固体刚好完全消失时(全部透明),则表示完全熔化(全熔)。
记录温度t2 。
熔距或熔程——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
t1~t2为熔程。
纯净物一般不超过0.5~10C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该物质的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但通常把晶体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
在一定的外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不超过0.5-1℃。
若混有杂质则熔点有明确变化,不但熔点距扩大,而且熔点也往往下降。
因此,熔点是晶体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标志。
有机化合物熔点一般不超过350℃,较易测定,故可借测定熔点来鉴别未知有机物和判断有机物的纯度。
(三)熔点测定方法:1)显微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42)数字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53)双浴式熔点测定器《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24)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及其它测定方法。
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文章一):熔点及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熔点和沸点及其测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熔点及其测定? 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和沸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熔点和沸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oC。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
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大的价值。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所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 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萘:萘是光亮的片状晶体,具有特殊气味。
它的密度1.162,熔点80.5℃,沸点217.9℃,闪点78.89℃,折射率1.58212(100℃)。
甘油:甘油是有甜味的粘稠液体,沸点290 ℃,密度是1.260 苯甲酸:苯甲酸是白色单斜片状或针状结晶。
质轻,无气味或微有类似安息香或苯甲醛的气味。
它的熔点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
? 试剂用量规格萘、苯甲酸和未知物:各取填装毛细管2—3mm的量。
? 仪器装置1.仪器:.b形熔点测定管测定管,玻璃棒,玻璃管,毛细管,酒精灯,温度计,缺口单孔软木塞,表面皿;2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1.试样的装入:取样品少量放在洁净的表面玻璃上研成粉末.将毛细管开口一端粉末中,再使开口一端向上反复通过一个长玻管,自由落下使粉末落入管底。
2装置准备:往b形管中加入甘油,用橡皮圈将毛细管和温度计系在一起用软木塞固定在b形管上。
3.熔点的测定:(1)开始时升温速度可以较快,到距离熔点10~15℃时,调整火焰使每分钟上升约1~2℃。
烯烃的熔沸点烯烃是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活性。
烯烃的熔沸点是其物理性质之一,决定了其在常温下的状态及热稳定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烯烃及其熔沸点的相关信息。
1. 乙烯(Ethylene)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乙烯在-169.2℃下熔化,沸点为-103.7℃。
2. 丙烯(Propylene)丙烯是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烯烃,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丙烯的熔点为-185.2℃,沸点为-47.6℃。
3. 正丁烯(1-Butene)正丁烯是一种含有四个碳原子的烯烃,具有直链结构。
正丁烯的熔点为-185.4℃,沸点为-6.3℃。
4. 异丁烯(2-Butene)异丁烯也是一种含有四个碳原子的烯烃,但具有支链结构。
异丁烯的熔点为-138.2℃,沸点为-6.0℃。
5. 戊烯(1-Pentene)戊烯是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烯烃,具有直链结构。
戊烯的熔点为-139.7℃,沸点为30.6℃。
6. 异戊烯(2-Pentene)异戊烯也是一种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烯烃,但具有支链结构。
异戊烯的熔点为-151.8℃,沸点为36.1℃。
7. 己烯(1-Hexene)己烯是含有六个碳原子的烯烃,具有直链结构。
己烯的熔点为-138.4℃,沸点为63.1℃。
8. 丁二烯(Butadiene)丁二烯是一种含有四个碳以及两个双键的烯烃,是合成弹性体的重要原料。
丁二烯的熔点为-108.8℃,沸点为-4.4℃。
9. 辛烯(1-Octene)辛烯是含有八个碳原子的直链烯烃,是合成医药及化学品的重要原料。
辛烯的熔点为-135.7℃,沸点为121.5℃。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烯烃的熔沸点受到分子结构的影响,包括支链结构、双键位置等。
而且,熔沸点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压力的变化也会对熔沸点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
熔点,沸点熔点与沸点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它们是衡量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相变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下面将从理论和应用角度出发,分别探讨熔点和沸点的相关内容。
一、熔点1、熔点概念及特征熔点是指物质在均匀压力下,从固态无序状态到液态无序状态的过程中,经过一定的温度变化,使物质的结晶体发生熔解而成为液体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熔点。
熔点是物质固态与液态之间相变的温度界限,它是固态结构强度与有序性的重要表征。
2、熔点影响因素(1)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物质分子结构的差异,会导致其分布合力的不同,从而使各固体激发态之间的跃迁能量差异,而产生差异的熔点。
(2)气压:固体的熔点受到气压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压越高,熔点也越高,而气压越小,熔点则越低。
(3)杂质:在同一温度和压力下,杂质的存在可以明显地改变物质的熔点。
3、熔点在实践中的应用(1)材料制备:通过熔点的变化,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制备工艺,如电熔、氧化熔制、激光熔单等。
(2)制备纯度高的物质:通过分离、提纯等处理可以将杂质去除,从而使物质的熔点升高,实现制备纯度高的物质。
(3)热处理:熔点的变化和物质的结晶形态有着密切关系,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物质的熔点,从而改变结晶形态,达到不同的性能要求。
二、沸点1、沸点概念及特征沸点是指物质在均匀压力下,从液态状态到气态状态的过程中,经过一定的温度变化,使物质的液体内部分子全部达到饱和蒸汽压大于环境一定压强的温度,这个温度即为沸点。
沸点是物质液态与气态之间相变的温度界限,它是液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特征的重要表征。
2、沸点影响因素(1)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物质分子结构的差异,会导致其分布合力的不同,从而使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分子运动能力产生差异,而产生差异的沸点。
(2)气压:液体的沸点受到气压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压越大,沸点也越高,而气压越小,沸点则越低。
(3)杂质:杂质的存在可以明显地改变物质的沸点。
3、沸点在实践中的应用(1)提纯:沸点差异可以用来对杂质成分进行选择性蒸馏,用以提纯物质。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一.熔点与沸点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场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到达熔点〔2〕继续吸热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外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外表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进展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②升华是吸热过程。
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到达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一、温度与内能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X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
用于测量体温,刻度X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
用于测量气温,刻度X围20℃~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熔点、沸点、凝固点与压强的关系原因分析一、熔点、沸点、凝固点1、凝固点凝固点是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不同晶体具有不同的凝固点。
在一定压强下,任何晶体的凝固点,与其熔点相同。
同一种晶体,凝固点与压强有关。
凝固时体积膨胀的晶体,凝固点随压强的增大而降低;凝固时体积缩小的晶体,凝固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在凝固过程中,液体转变为固体,同时放出热量.所以物质的温度高于熔点时将处于液态;低于熔点时,就处于固态。
非晶体物质则无凝固点。
液-固共存温度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叫凝固2、沸点饱和蒸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或固体处于相平衡的蒸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沸点:在一定压力下,某物质的饱和蒸汽压与此压力相等时对应的温度。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 浓度高,沸点高,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几种不同液体的沸点/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铁:2750液态铅:1740水银(汞):357亚麻仁油:287食用油:约250萘:218煤油:150甲苯:111水:100酒精:78乙醚:35液态氨:—33液态氧:-183液态氮:-196液态氢:-253液态氦:-268.9所谓沸点是针对不同的液态物质沸腾时的温度。
液体开始沸腾时的温度。
沸点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
沸点:液体发生沸腾时的温度;即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当液体沸腾时,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必须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气泡才有可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就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的温度。
液体的沸点跟外部压强有关。
当液体所受的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时;沸点降低。
例如,蒸汽锅炉里的蒸汽压强,约有几十个大气压,锅炉里的水的沸点可在200℃以上.又如,在高山上煮饭,水易沸腾,但饭不易熟。
这是由于大气压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水的沸点也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浙下降.(在海拔1900米处,大气压约为79800帕(600毫米汞柱),水的沸点是93.5℃).在相同的大气压下,液体不同沸点亦不相同.这是因为饱和汽压和液体种类有关。
有机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方法。
2、了解熔点测定和沸点测定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熔点:在一个大气压下,结晶的有机物开始熔化为液态时的温度称为熔点,通常有机化合物从开始熔化到完全转化为液态时,温度升高应在0.5以内,不纯的有机物的熔点通常比纯的低,而且熔点范围较宽。
沸点:一个化合物的沸点,就是当它受热时其蒸汽压升高,当达到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时,它开始沸腾,这时的液态温度即为该液体的沸点。
三、熔点的测定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b形管、石蜡油、温度计、毛细管、苯甲酸2、实验步骤(1)熔点管制备将拉制好的长约15cm左右的毛细管平均分为两段,让毛细管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其一端封闭,其中一根作为熔点管。
(另一根作为下面实验用到的沸点内管)(2)样品装入将熔点管开口端插入苯甲酸粉末中,然后倒置,使粉末进入熔点管闭口端。
粉末在管中高约5mm即可,否则不易装实。
(3)熔点测定将b形管垂直夹于铁架上,以石蜡油作浴液,石蜡油液面高度在叉管口处。
用棉线将熔点管捆绑于温度计上,使样品的部分置于水银球侧面中部,将此温度计装入开口橡皮塞中,刻度向外插入b形管中,注意要使熔点管液面高于石蜡油液面,加热用小火,开始时可以加热较快,到接近熔点10—15时,调整火焰,愈接近熔点,升温愈慢。
记下粉末开始熔化和完全消失时的温度。
四、沸点测定1、实验材料酒精灯,b形管,石蜡油,温度计,棉线,沸点内管,沸点外管,乙醇。
2、实验步骤(1)样品装入用滴管吸取乙醇于沸点外管中,高约1cm,将内管开口端向下插入外管中。
(2)沸点测定测定装置如熔点测定法,将沸点外管捆于温度计上,使外管与温度计底部对齐,插入b形管中加热。
加热时由于气体膨胀,管内会有小气泡缓缓逸出,在达到液体的沸点时,将有一连串的小气泡快速地逸出。
此时可停止加热,使浴温自行下降,气泡逸出速度渐渐减慢,当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至内管中时,记录此时温度即为该液体的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