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病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病例分析题八纲辨证1。
张××,男,34岁,职员。
0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
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每日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嘶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⑵症状分析;2。
王某,女,38岁。
患肺结核2年,近2月来经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体羸瘦、喘息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少津,脉沉微细。
本病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3.张某,女,29岁.患者二个月来时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波动于37.3~38℃之间,午后发作,并于劳累后加重,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持续3天.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主诉:反复发热2个月,本次复发3天.4。
赵某,男,48岁.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
三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90厘米(原81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胁痛、纳差5年,腹部胀大3月。
5.林某,男,56岁。
患者一年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肢运动不便。
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痛苦难耐,面色苍白,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主诉:左侧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
安某,男,34岁。
数日来见食物心中泛泛欲吐,进食少许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能参加劳动。
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
舌尖红,苔薄白,脉弦。
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7.韩某,男,39岁.咳嗽十余年,初时咯痰色白,痰出咳平。
组培病例分析范文病例分析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病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疾病。
下面是一份关于组培病例的分析,供参考。
病例背景:病人,女性,45岁,以头痛为主诉前来就诊。
症状已持续1周,每天头痛加重,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和腹泻。
患者不记得有任何头部外伤,也无任何过往的神经系统疾病史。
家族史和既往疾病史无异常。
患者除头痛外,其他生理参数正常。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患者面色苍白,表情痛苦,活动能力受限。
神经系统检查:瞳孔等大,对光反应正常。
口角略歪斜,视力正常。
病人面肌、上肢肌力减弱,腱反射也减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计数正常。
血生化:肝功能和肾功能正常。
头部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了左侧大脑尾部区域有一较大的占位性病变。
诊断: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脑瘤。
治疗:患者被紧急安排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认病变为一颗良性脑瘤。
术后3天,病人症状明显减轻,头痛逐渐消失。
讨论:脑瘤是指在脑部形成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
由于脑组织是一个非常特殊和敏感的组织,脑瘤的出现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在本病例中,病人以头痛为主要症状。
头痛是脑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脑瘤的存在,肿瘤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和破坏,导致头痛的出现。
在本例中,病人的头痛逐渐加重,伴有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和腹泻。
这些症状可能与脑瘤对大脑的功能产生影响有关。
脑瘤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和口角歪斜等。
在诊断方面,头部影像学检查对于发现脑部病变是非常关键的。
在本例中,MRI显示了左侧大脑尾部区域有一较大的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支持了脑瘤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手术是治疗脑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可以通过切除脑瘤来减轻病人的症状并避免进一步的神经功能损害。
在本例中,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认了病变为良性脑瘤,这意味着患者的预后较好。
传染病学简答题(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实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隐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如甲肝、乙脑。
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杆菌、志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冰山一角”)。
(4)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简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和两个影响因素。
基本条件:(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 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①呼吸道传播②消化道传播③接触传播④虫媒传播⑤血液、体液传播;(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等;(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
温病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传染病专著是。
其作者是。
2.伏暑的治疗当以为主,初起兼以。
3.暑湿是发生于夏季或之交,感受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形成阶段是。
,有有 5.《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热病、有温病。
”二、简答题1.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的区别是怎样的?2.燥热病邪与风热病邪的异同点是什么?三、病例分析题1.李某,男,14岁,发热、咳喘3天,于1999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曾自用解热药效不显。
现仍有发热,测体温38℃,汗出热不解,口渴,咳嗽,喘憋,二便正常。
胸透示:双肺纹理增粗,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
舌红苔黄,脉数。
请写出:病名、辨证、病机分析,拟出治法和处方用药。
温病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温疫论》、吴又可。
2.清泄里热、解表。
3.夏秋、暑湿。
4.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5.伤寒、湿温。
二、简答题1.从病邪性质:前者为温热性质病邪,后者为湿热性质病邪。
从初起部位:前者或先犯肺卫,或犯气、营分;后者多为脾胃从起病特点:前者较急,热象较著;后者较缓,初起热象可不显著。
从传变及病程:前者传变较快,病程较短;后者传变较慢,病程较长对人体影响:前者易伤人体阴液;后者易伤人体阳气,化燥后也能伤阴。
2.相同点:从口鼻而入,先犯肺卫,病变过程中易伤肺胃之津。
不同点:燥热病邪多发于秋季,初起以“干燥”的征象较突出,热象较风热轻;风热之邪主要发生于冬春,初起热的现象明显,热邪伤阴后表现干燥之象。
三、病案分析题1.病名:风温;辨证:肺热壅盛;病机分析:本证为风热病邪化热入里,热壅于肺所致。
里热炽盛,肺气失于宣降为其病机特点。
治法:清热宣肺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石膏30克,甘草5克。
甲级病案率的计算公式甲级病案率是指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病案中甲类传染病的发病率。
它是评估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参考。
甲级病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甲级病案率 = 甲类传染病发病数 / 门诊和住院病案总数× 1000‰其中,甲类传染病发病数是指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病案中所记录的甲类传染病的发病数量;门诊和住院病案总数是指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病案的总数。
甲级病案率的计算公式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和医疗机构病案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的,通过对病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果。
这个公式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甲级病案率的计算需要准确的数据支持。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病案管理制度,确保病案记录的完整和准确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当加强对甲类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甲类传染病的病例,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甲级病案率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评估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如果甲级病案率较高,说明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还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工作措施,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
反之,如果甲级病案率较低,说明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效果良好,但仍需保持警惕,持续改进,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
甲级病案率的计算公式是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评估自身的传染病防控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通过不断提高甲级病案率,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甲级病案率的计算公式是评估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病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果。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案管理和甲类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当根据甲级病案率的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传染病学》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
病例一:患者,女性31岁,发病前40日因乳腺癌手术,术中输血800ml,术后曾用每日青霉素240万单位,连续静脉滴注5日。
1周来食欲不振,法力,尿黄。
实验室检查:ALT200u/L,TBI151μmol/L,抗-HAVIgM阴性,抗-HAVIgG阳性,HBV-DNA阴性。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为辅助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
病例二:患者,男,45岁,主因腹胀、乏力一月,加重一周入院。
查体:神清、精神差,呈慢性肝病面容,颈部及前胸可见数枚蜘蛛痣,巩膜及皮肤重度黄染,心、肺无阳性体征。
腹饱满,肝脏肋下未触及,脾大肋下1cm,质地中等,触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Ⅰ度可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ALT243U/L,AST345U/L,ALB29g/L,A/G<1,TbiL102μmol/L。
乙肝五项呈“小三阳”,腹部B超报告:慢性肝病表现、胆囊水肿、腹水少量。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制定治疗措施。
病例三:患者,男性,50岁,主因腹胀、乏力、纳差半月入院。
查体:神清、精神差,呈慢性肝病面容,呈肝掌,巩膜轻度黄染,皮肤黄染不明显。
心、肺五阳性体征。
腹饱满,肝脏肋下未触及,脾大肋下3cm,质地韧,触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Ⅰ度可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ALT63U/L,AST75U/L,ALB29g/L,A/G<1,TbiL32μmol/L。
乙肝五项呈“小三阳”,腹部B超报告:肝硬化,胆囊水肿,门、脾静脉增宽,腹水中量。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最可能的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病例四:患儿,男,5岁,因发热、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巩膜黄染1周入院。
体检:体温38℃,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黄染,肝脏右肋缘下
2.5cm,质软,有轻压痛。
实验室检查:ALT380U/L,AST105U/L,TbiL126μmol/L,直接胆红素54μmol/L,抗-HAVIgM阳性,抗-HBs阳性,其余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治疗?
病例五:患者,男,36岁,食欲不振,皮肤发黄1周,神志不清2小时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轻昏迷,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牙龈、鼻腔不断有少量出血。
肝掌<->,蜘蛛痣<->,颈软,心、肺<->,肝脾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
生理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
实验室检查: ALT68U/L,AST156U/L,PTA30%。
既往体检,无肝病史。
少量喝酒2年。
问题: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制定治疗措施。
病例六:患儿,男,5岁。
因发热、头痛、全身不适3日,意识障碍1小时于2002年8月10日9时30分收治入院。
近半个月内有蚊虫叮咬史。
查体:T40℃,P120次/分,R30次/分,BP未测。
面部潮红,呈嗜睡状,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部轻微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2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无异常体征,巴彬斯基征阳性。
问题:
1.该病例应首先考虑哪种疾病?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2.为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
3.本病例如何进行治疗?
病例七:患者,女性,25岁,因面部有数个小疱疹,并轻度腹泻1个月就诊。
患者已妊娠4个月,其丈夫静脉吸毒2年,2个月前死于“肺部感染”。
实验室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血常规:WBC3.5*109/L,CD4+T淋巴细胞0.25*109/L。
问题:
1.该孕妇应做哪些化验和检查?
2.若该孕妇抗-HIV阳性,应做何处理?
3.分娩后母婴应分别做哪些处理?
病例八:患儿,男,7岁,因发热10小时、抽搐2次于2007年8月26日8Am 入院。
其家属述说患儿昨日白天玩耍正常,于昨晚10Pm出现发热,夜间体温逐渐上升至40℃,口服退热药无效。
患儿于今日早晨突然抽搐、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动,持续数分钟。
在送医院途中,患儿再次抽搐1次,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喷射状。
发病后未咳嗽、咽痛,且未解大便,小便少。
既往体健,家庭及个人史无异常,按时预防接种。
发病前1日,患者曾进食未洗水果,家里其他人无类似情况。
体格检查:T40℃,P150次/分,发育良好,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末梢冰冷,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钝。
颈软,心、肺及腹部检查<->。
双侧膝腱反射稍活跃,克氏征、布氏征及巴氏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22*109/L,N0.9。
问题:
1.该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病例九:患者,男,30岁,农民,16前出现低热,乏力,以后体温逐渐上升,近一周体温持续在39.5℃水平,伴腹泻,大便每日2-4次,于2007年8月2日收治入院。
体格检查:肝大肋下2cm,脾肋下1cm,外周血白细胞3.1*109/L,N0.50,L0.48,M0.02,嗜酸性粒细胞为0,谷丙转氨酶100U/L,抗-HBs<->,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160,“H”抗体凝集效价1:60。
问题:
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为辅助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
3.可能的并发症及首选的治疗药物是什么?
4.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病例十:10岁小儿,因高热、头痛5日,昏迷、抽搐1日于2004年7月28日入院。
查体:T39℃,P100次/分,R25次/分,BP100/70mmHg,神志不清,危重病容,全身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心、肺、腹部(一)。
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外周血:白细胞20×109/L,N 0.82,L 0.18,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230×106/L,多核0.54,单核0.46,糖3.2mmol/L,氯化物122mmol/L,蛋白质0.5g/L。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病例十一:患者,男,32岁,反复发热30日,患者持续高热10日,在当地医院就诊,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日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体温39.5℃,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外周血白细胞3.0×109/L,N 0.70,L 0.30,肝功能检查:ALT 200U/L,TBIL16μmol/L,大便隐血实验++。
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需做哪些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病例十二:患者男,57岁,因消瘦、乏力、纳差2月余,于2009年12月10日入院。
患者近2月余来,感乏力、纳差、怕冷,似有发热(未测体温),多汗,消瘦,体重下降8公斤,自服“安乃近”,感怕冷、发热暂时减轻,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化验血后以“三系减少待诊”收入院。
无咳嗽、盗汗、腹泻等,大小便如常。
否认吸毒、性病和冶游史。
查体:T 37.6 C ,P 112次/分,R 26次/分,BP 140/90mmHg,皮肤粘膜无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肺心腹未见异常,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血常规:WBC 2.6×109/L,RBC 3.11×1012/L, PLT 84×109/L。
大小便常规及肝肾功正常。
胸片、心电图及腹部B超正常。
抗HIV阳性。
问题:
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主要诊断依据是什么?
2.该患者还需做哪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