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病案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3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记录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较为复杂和困难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记录一位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过程,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一、康复开始前的病情描述患者姓名:张先生性别:男年龄:45岁病症:脑卒中病情描述:张先生于去年突发脑卒中,导致右侧肢体瘫痪、语言困难等症状。
经过急救抢救后恢复意识,但身体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不能自理,无法开口表达需求。
二、康复方案制定根据张先生的病情和需要,康复团队制定了以下康复方案:1. 物理康复:通过推拿、物理疗法等手段,提高张先生受损肢体的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
2. 言语康复:通过语言治疗师的训练,帮助张先生减少语言障碍,提高语言沟通能力。
3. 职业康复:根据张先生的职业需求和能力,设计适合他的职业康复计划,帮助他重新回归工作岗位。
4. 心理康复:为了帮助张先生克服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康复团队配备了心理治疗师,进行相关心理咨询和支持。
三、康复过程记录1. 第一阶段:物理康复张先生开始接受物理康复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有了明显提高。
他能够稍微用右手握取物品,右腿也能稍稍弯曲。
这些进展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希望。
2. 第二阶段:言语康复张先生接受了大量的语言治疗,包括发音练习、语言表达训练等。
康复师耐心指导他进行口腔肌肉的锻炼,帮助他改善咬字不清的问题。
逐渐地,张先生可以清晰地发出简单的词语,并能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3. 第三阶段:职业康复在物理和言语康复阶段取得一定进展后,康复团队开始帮助张先生进行职业康复。
根据他的工作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课程,包括培训他使用辅助工具、通过电脑进行工作等。
他通过专业培训和日常实践,逐渐恢复了工作能力。
4. 第四阶段:心理康复张先生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都伴有一定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因此,在康复团队的协助下,他得到了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经过心理治疗的辅导,张先生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脑卒中等疾病康复治疗病案分析1000字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突然发生的一组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已成为世界性的卫生问题之一。
而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一名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帮助。
病例简介:李女士,女,68岁,因突发言语不清、右半身无力于2020年4月20日入院。
经神经内科医生查体及相关检查,诊断为左侧颅内出血,脑卒中。
入院后经过治疗及康复训练,最终于6月1日出院。
康复治疗方案: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神经生理功能训练、体力活动训练、言语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治疗,以下是李女士主要进行的康复治疗方案:1.神经生理功能训练:因左侧颅内出血导致李女士右半身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生理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李女士不同的症状和病情,康复治疗师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主要包括肢体康复、感觉康复、平衡训练等,通过定期的训练来提高李女士的身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帮助恢复运动功能。
2.体力活动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身体活动能力的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正常活动来控制并减少患者的症状。
康复治疗师根据李女士的身体状况,采用了适宜的体力活动,如步行训练、徒手体操等。
通过定期的训练,有效的提高李女士的身体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
3.言语训练:言语功能的恢复也是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针对李女士的病情,康复治疗师针对性的进行言语训练,采用口语练习、朗读练习、语音水平测试等方法,帮助李女士逐步减轻言语障碍,提高她的口语表达能力。
4.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对于李女士来说,恢复日常自理能力也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可以提高康复效果,降低复发率,也可以帮助她更好的回归社会。
因此,康复治疗师尤其注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如衣物穿脱、餐饮自理、洗漱等,通过逐渐恢复这些日常操作技巧,患者也可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三病理分析1.男,62岁,2天前早餐时出现头昏,半小时后不能讲话,继之右上肢无力,并逐渐加重,来院急诊。
检查、神志清楚,说不出话,也听不懂别人讲话,口角歪向左侧,伸舌偏右,右上肢肌力0°肌张力增高、反射活跃,右下肢4°。
双侧痛觉存在,右下肢巴彬氏征阳性,颈软。
急诊当天CT未见异常。
入院后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肝脾正常,神经体征同前。
请讨论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答:定位诊断左额叶后部:①运动性失语,说不出话感觉性失语,听不懂话。
②右侧偏瘫:伸舌偏右,右上肢肌力0度,口角歪左,右肢病理征。
定性诊断:脑梗塞①早晨安静发病,且比较急。
②一侧代体征③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无,颈软,即无高颅压表现。
④发病当天CT正常可排除出血。
⑤2天未恢复可排除TIA。
2. 病员,男性60岁,中午做饭时突然感头痛,跌倒,继之呕吐多次,不能说话,左侧肢体不能动,立即送来急诊。
既往有高血压史多年。
查体:BP22/14KPa,呼吸急促24次/1',心率100次/',体温39℃,意识不清,浅昏迷,左瞳0.2cm, 右上下肢0°肌力,右侧反射活跃,右巴彬斯基氏征(+),右半身痛觉↓,请讨论定位及定性诊断以及处理原则。
答:定位:右基底节区依据:①右偏瘫,右病理处阳性。
②右半身痛觉减退。
③左瞳大定性:脑出血依据:①活动时(做饭)发病。
②起病急骤。
③颅内压增高之全脑症状:呕吐、昏迷。
④高血压史,起病时血压高。
处理原则:①可作CT进一步明确诊断。
②诊断明确后的治疗原则是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种;维持生命机能;防治并发症3. 、病案:患者、男、66岁,因“左侧肢体无力,麻木,吐词不清4天”入院。
4天前晚饭后乘凉时突感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不稳,吐词不清,无头痛及呕吐,经治疗无缓解而入院。
既往有高血病史(具体不详),无糖尿病史,嗜烟酒,家族史(一)。
查体:T、P、R均正常,BP:20/140Kpa。
病案(一)病人男性,20岁,因坚信有人要迫害自己,三次自杀未遂,而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
患者一年前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以后逐渐出现精神异常。
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路人故意冲他吐唾沫、吐痰等。
有自言自语,自笑,追逐异性等行为,才引起家人注意。
入院前有自言自语、自笑,思维内容离奇,病人自语:“我要死了,同志们再见,拜上帝,微波控制我”,“XX,咱们结婚吧。
”对异性不礼貌。
病人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胆小害羞怕事。
追溯其家族史中,外祖母曾患精神病多年,后在发病时意外死亡。
病人入院后检查躯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
精神检查:接触被动,自言自语、自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才没傻笑呢,神经病!在医生提问下谈出以下体验:近半年来常听到不熟悉的人的语声,有男有女,有时命令他:“去跳楼!”或者:“快去死吧。
”入院后,声音仍然命令他:“躺在床上!”有时议论他,说他“无能。
”偶尔感到脑内有声音,声音与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闻到到死尸气味,有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
病人坚信外界有某种“微波”在控制他的思维和行为。
喊女朋友的名字,自笑,认为我笑是仪器控制的结果。
交谈时,情感与外界环境不配合,常闭眼无声的发笑。
病人生活自理差,洗漱、更衣需督促,对今后无打算。
记忆、智能未见明显缺陷。
否认有病。
1、患者存在哪些精神症状?2、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3、治疗原则是什么?4、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1、感知觉障碍: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幻嗅、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散漫、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思维化声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异常(有自杀行为,对异性不礼貌)2、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1)与心境障碍鉴别患者有三次自杀,但不是因为情绪低落,而是在幻听和妄想的支配下自杀,整个病史中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因此可以排除心境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病案分析神经系统疾病病案分析【病例一】患者男,79岁。
于入院前6小时休息时,突觉左手乏力,不能握紧手中杯子,行走不稳,向左侧偏斜,伴口齿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不清,无四肢抽搐,我院急诊以脑梗塞收治入院。
身体评估:BP160/90mmHg,神清,口齿欠清,双眼球活动度好,左侧视野缺损,左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左偏,颈软,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侧巴氏症(+),左侧偏身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头颅CT示:颅内未见明显高或低密度影。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史十余年,最高时达180/120mmHg,平日血压控制不详,否认有糖尿病史,否认冠心病、房颤等病史。
问题1:请列举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问题2: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参考答案1:(1)躯体活动障碍(2)吞咽障碍(3)感觉紊乱(4)焦虑(5)知识缺乏参考答案2:(1)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头部禁用冷敷;鼓励病人自行进食,防止误吸发生。
(2)定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有无脑缺血加重征象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3)协助病人每1-2h变换体位一次,保持病人肢体功能位,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发生;指导病人学会利用辅助设施(如床栏和扶手等)自主移动躯体;给予肢体按摩,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活动锻炼,防止肢体萎缩。
(4)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
(5)严格执行治疗计划,遵医嘱使用溶栓、抗凝、脱水剂等药物,密切观察使用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病例二】女性,65岁,退休工人,因与家人生气时突然昏迷4小时来诊。
患者于4个多小时前因家庭琐事与家人争吵,正生气时突然剧烈头痛,继之很快昏迷不省人事,曾吐过一次,呈喷射性,吐出食物,无大小便失禁、抽搐和咬破舌头等。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l0余年,未进行系统治疗,既往无类似病史,无心、脑、肝和肾疾病及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科室创甲评审阶段性方案根据朋院长〔在医院等级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内容以及医院等级评审冲刺阶段工作安排的通知,经过科室认真讨论,特制定了一下评审方案。
一、创甲工作阶段性方案:1.于8月1日-8月30日,完成科室创甲盒的建立,并落实分工。
负责人:高江飞2.2021年9月1日-12月1日:根本完成创甲的9%任务,按具体分工落实任务并迎接医院创甲办的督导检查,并及时整改。
3.2021年1月-2021年6月查漏补缺,全员培训,应知应会,全面完成创甲任务,并准备承受现场评审。
4.2021年7月-2021年11月:承受现场评审,及时整改,落实。
5.2021年底:承受正式评审工作。
二、科室创甲任务分工:1.高江飞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创甲工作,并负责自查。
2.贺黎护士长负责护理单元的创甲任务。
医院不良事件培训时间:2021年02月06日地点:神内一医办室参加人员:主讲人:高江飞培训内容:医院不良事件培训附学习记录〔一〕不良事件定义不良事件一般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与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与医务人员人身平安的因素与事件。
〔二〕不良事件分级不良事件按其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
Ⅰ级不良事件—警告事件,指非预期的死亡,或非疾病自然进程过程中造成患者永久性功能丧失,严重物理性或精神性的伤害,以及由此产生的危险。
Ⅱ级不良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及功能永久损害。
Ⅲ级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造成不良后果,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不良事件—隐患事件,接近错误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发现及时,缺陷或错误在造成后果之前被及时纠正,并未形成事实。
〔三〕不良事件分类1.不良事件按性质分为两大类:一是及医疗行为相关的不良事件;二是及医疗行为无关的不良事件。
2.根据医院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大致可分为7类。
病案(一)病人男性,20岁,因坚信有人要迫害自己,三次自杀未遂,而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
患者一年前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以后逐渐出现精神异常。
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路人故意冲他吐唾沫、吐痰等。
有自言自语,自笑,追逐异性等行为,才引起家人注意。
入院前有自言自语、自笑,思维内容离奇,病人自语:“我要死了,同志们再见,拜上帝,微波控制我”,“XX,咱们结婚吧。
”对异性不礼貌。
病人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胆小害羞怕事。
追溯其家族史中,外祖母曾患精神病多年,后在发病时意外死亡。
病人入院后检查躯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
精神检查:接触被动,自言自语、自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才没傻笑呢,神经病!在医生提问下谈出以下体验:近半年来常听到不熟悉的人的语声,有男有女,有时命令他:“去跳楼!”或者:“快去死吧。
”入院后,声音仍然命令他:“躺在床上!”有时议论他,说他“无能。
”偶尔感到脑内有声音,声音与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闻到到死尸气味,有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
病人坚信外界有某种“微波”在控制他的思维和行为。
喊女朋友的名字,自笑,认为我笑是仪器控制的结果。
交谈时,情感与外界环境不配合,常闭眼无声的发笑。
病人生活自理差,洗漱、更衣需督促,对今后无打算。
记忆、智能未见明显缺陷。
否认有病。
1、患者存在哪些精神症状?2、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3、治疗原则是什么?4、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1、感知觉障碍: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幻嗅、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散漫、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思维化声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异常(有自杀行为,对异性不礼貌)2、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1)与心境障碍鉴别患者有三次自杀,但不是因为情绪低落,而是在幻听和妄想的支配下自杀,整个病史中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因此可以排除心境障碍。
神经内科死亡病例讨论模板范文[神经内科死亡病例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
神经内科疾病作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情复杂多变,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
因此,神经内科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就在我们努力挽救患者生命的时候,还是会有不幸的死亡病例发生。
本文将围绕神经内科死亡病例展开讨论,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第一部分:病例描述我们首先来谈谈一个真实的神经内科死亡病例。
该患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因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被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
入院时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为5分,血压150/90mmHg,呼吸急促,心率90次/分,脑CT示大片占位病变。
经过全面检查和治疗,患者病情逐渐恶化,最终不幸离世。
第二部分:病例分析在对该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导致患者的死亡:1.存在一定的误诊情况。
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但在初步诊断时未能及时发现病变的严重性,导致治疗方案的延误,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2.患者临床监护不足。
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低,意识丧失,呼吸急促等情况明显,但在监护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导致病情失控。
3.治疗方案的不合理性。
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导致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最终不治而亡。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分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来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
1.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诊断能力和急救技能,提高对病情的敏感度和判断能力。
2.完善护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监护系统,提高患者的监护质量和时效性,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
3.加强沟通协作。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科室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多学科会诊制度,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4.完善医疗设施和设备。
提高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水平,满足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需求。
5.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沟通和指导。
神经系统疾病病案分析
【病例一】患者男,79岁。
于入院前6小时休息时,突觉左手乏力,不能握紧手中杯子,行走不稳,向左侧偏斜,伴口齿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不清,无四肢抽搐,我院急诊以脑梗塞收治入院。
身体评估:BP160/90mmHg,神清,口齿欠清,双眼球活动度好,左侧视野缺损,左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左偏,颈软,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侧巴氏症(+),左侧偏身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头颅CT示:颅内未见明显高或低密度影。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史十余年,最高时达180/120mmHg,平日血压控制不详,否认有糖尿病史,否认冠心病、房颤等病史。
问题1:请列举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问题2: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1:
(1)躯体活动障碍
(2)吞咽障碍
(3)感觉紊乱
(4)焦虑
(5)知识缺乏
参考答案2:
(1)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头部禁用冷敷;鼓励病人自行进食,防止误吸发生。
(2)定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有无脑缺血加重征象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3)协助病人每1-2h变换体位一次,保持病人肢体功能位,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发生;指导病人学会利用辅助设施(如床栏和扶手等)自主移动躯体;给予肢体按摩,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活动锻炼,防止肢体萎缩。
(4)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
(5)严格执行治疗计划,遵医嘱使用溶栓、抗凝、脱水剂等药物,密切观察使用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病例二】女性,65岁,退休工人,因与家人生气时突然昏迷4小时来诊。
患者于4个多小时前因家庭琐事与家人争吵,正生气时突然剧烈头痛,继之很快昏迷不省人事,曾吐过一次,呈喷射性,吐出食物,无大小便失禁、抽搐和咬破舌头等。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l0余年,未进行系统治疗,既往无类似病史,无心、脑、肝和肾疾病及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无烟酒嗜好,家族史中父亲因高血压病死亡。
查体:T 360C,P 80次/分,R 20 次/分,BP l65/100mmHg。
昏迷,双眼向右侧凝视,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
颈软无抵抗,肺(一),心界叩诊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一)。
左侧上下肢瘫痪,左侧Babinski 征(+)。
临床诊断为脑出血。
实验室检查:Hb l24g/L,WBC 6.8×109g/L,N 68%,L 32%,PLT 240×109/L。
问题1:请列举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问题2: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1:
(1)急性意识障碍
(2)潜在并发症:脑疝
(3)躯体活动障碍
(4)语言沟通障碍
(5)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感染等。
参考答案2:主要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取侧卧位,抬高床头15°~30°,避免搬动;病室保持安静,严格限制探视;暂禁食。
(2)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时判断上消化道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有无脑疝形成,一旦出现立即报告医师。
(3)保持皮肤清洁,被褥平整干燥,做好预防压疮的措施。
(4)清除呕吐物和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严格执行治疗计划,遵医嘱使用药物,密切观察使用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病例三】王某,男性,60岁,突然昏迷2小时来诊。
患者2小时前饮酒时,突然语言不清,随即昏倒在地,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
同时大小便失禁,被家人急送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5年,无肝炎、结核病史,无心脏病、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饮酒30年,每日饮白酒4两。
查体:T 36.8℃,P 90次/分,R 20次/分,BP 210/120mmHg。
中度昏迷,双眼向左凝视,瞳孔左侧4mm,对光反应弱,右侧2mm,对光反射灵敏。
颈抵抗(+),心、肺、腹无异常。
右侧偏瘫,腱反射亢进,右侧肢体少动。
右侧Babinski征(+),右Chaddock 征(+)。
急查CT:左豆状核区有一高密度灶。
问题1:请列举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问题2: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1:主要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有误吸的危险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4)有感染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
参考答案2:主要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昏迷的程度、瞳孔的变化,注意有无瘫痪、脑膜刺激征、抽搐等伴随症状,并详细记录。
(2)若出现体温急骤升高、脉搏渐弱转慢、呼吸不规则、血压波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均提示病情严重须及时与医师配合抢救。
(3)确保呼吸道通畅。
(4)尿便异常的护理:留置导尿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褥疮。
【病例四】患者女,41 岁。
入院前一天下午做家务时突然出现刀劈样剧烈头痛,于地段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即回家,回家后觉头痛加剧,伴喷射样呕吐二次,即送我院急诊,拒绝腰穿检查,予甘露醇补液后稍好转,回家,次日又因头痛呕吐再来我院,腰穿检查发现异常,即收入病房。
身体评估:神志清,颈部抵抗,颅神经(-),眼底未见异常,四肢腱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等对,肌力V级,双侧克氏征(+),双下肢病理征(-)。
BP140/80mmHg。
辅助检查:⑴CSF:深粉红色(三管)细胞总数27000×106/L,WBC 5×106/L,其余均为RBC,单核34%,多形核66%,糖2..4mmol/L,蛋白0.78g/L,氯化物130mmol/L。
⑵头颅CT:各脑沟及双侧裂池见高密度影。
临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问题1:请列举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问题2: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1:
(1)疼痛:头痛
(2)自理能力缺陷
(3)潜在并发症:再出血
(4)焦虑
参考答案2:
(1)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取侧卧位、颈部抬高30°,避免搬动,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种刺激,严格限制亲友探视;暂禁食;避免患者剧烈咳嗽、打喷嚏、躁动或用力大便。
(2)密切观察患者头痛的严重程度,注意观察有无脑疝的前驱症状,若病人病情稳定后,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或原有局灶性神经系统表现重新出现等,提示再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剧烈头痛者可使用镇静剂
(4)严格执行治疗计划,遵医嘱使用药物,密切观察使用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病例五】女,28岁。
高热、抽搐、意识不清3天入院。
病程中抽搐表现为双上肢弯曲,双下肢伸直,意志不清,伴有瞳孔扩大,舌咬伤及尿失禁。
每次持续5~10min不等,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处于昏迷状态。
同时伴有高热,体温达38.2~39.7℃。
临床诊断为癫痫持续状态。
问题1:请列举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问题2: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1:
(1)有窒息的危险
(2)急性意识障碍
(3)有受伤的危险
(4)完全性尿失禁
(5)知识缺乏
参考答案2:
(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缓慢静脉注射地西泮,若15分钟后再发可重复给药,或于12h内缓慢静脉滴注地西泮,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出现呼吸变浅,昏迷加深,血压下降,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停药。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刺激;设专人守护,床旁加床档以保护病人免受外伤。
(3)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气管切开包,定期吸痰,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记录发作持续时间与频率和发作类型,监测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