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时 实践活动:画出美丽的图案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画出美丽的图案》的教学反思我认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本节课“画出美丽的图案”主要是结合圆的认识,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
在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创造美的愉悦。
真正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把一根长6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平均锯成3段,它的表面积增加了3.6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0.9 B.1.8 C.3.6 D.5.4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A.平行四边形B.梯形C.长方形D.正方形3.用铁丝做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在这个长方体框架外面糊一层纸,至少需要纸多少平方厘米.()A.19, 110 B.22, 330 C.86, 440 D.76, 2204.一个人从东村步行去西村,走了全程的40%后离全程中点还有2.5千米,东西两村间的路程是()A.28千米 B.25千米 C.20千米 D.52千米5.对称轴最多的图形是()A.等腰梯形B.等边三角形C.圆D.正方形6.用一根56分米长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成长5分米,宽3分米,高()分米的长方体框架.A.6 B.7 C.8 D.97.数学竞赛共有20道选择题,答对1题得5分,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小王同学在竞赛中得了82分,他答对()道题.A.3 B.10 C.17 D.188.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则( )的体积最大。
苏教版《画出漂亮的图案》教课方案◆您此刻正在阅读的苏教版《画出漂亮的图案》教课设计文章内容由采集! 本站将为您供给更多的精选教课资源!苏教版《画出漂亮的图案》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教科书第 112~ 113 页,画出漂亮的图案。
二、教课目的:1.经过对图案图形的察看,使学生感觉到由圆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
2.经过操作,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感觉平面图形的应用价值。
三、教课过程:(一)激趣引入1.课件展现漂亮的图形图案。
赏识后谈谈各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构成的。
谈谈自己的感觉。
2.说明:这些图案是几个三年级的小朋友画的。
此中的一些图形画得不是很规范,如圆。
我们同学们学过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相信必定会画得很好。
有信心吗?3.板书课题:画出漂亮的图案。
(二)探究绘图的方法1.出示 113 页的左上图。
师:认真察看,你能从这个图案中找出多少个圆?用笔在书上描出每个圆的圆周。
学生描。
而后报告。
师指引学生发现这个图案是由一个大圆中均匀散布着8 个小圆构成的。
(课件描出圆。
)谈谈这些圆之间有什么联系。
2.议论:如何画出这些圆呢?生议论后报告。
问:为何要均匀分红8 份?怎么分?3.生试试画一画。
师巡视。
4.出示 113 页右上的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联系和差别。
指引学生发现画的方法相同,但涂色不一样,因此成效也不一样。
◆您此刻正在阅读的苏教版《画出漂亮的图案》教课方案文章内容由采集 !本站将为您供给更多的精选教课资源!苏教版《画出漂亮的图案》教课方案5.指导着色。
6.学生达成填色。
7.赏识学生的作品。
展现不一样涂色的成效,并评论。
(三)运用提高1.出示 112 页第一幅图师:与方才的同样吗?哪里不一样?如何画出这些圆?生说一说画法。
2.出示第二幅图。
谈谈这幅图又是如何画出来的。
让学生对这图说一说。
(四)拓展延长1.出示 113 页中间的两幅图。
2.察看图案,想象它们是如何画出来的。
和小组同学议论。
3.报告画法。
苏教版五下《画出美丽的图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画出美丽的图案》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图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生活中的图案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图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学会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图案创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图案创作带来的乐趣,提高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图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学会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图案创作。
2.教学难点:学生独立创作出具有创意的图案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案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3.准备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案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定义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图案的分类,如几何图案、花卉图案、动物图案等,并展示一些相应的作品。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图案的构成元素,如点、线、面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发放绘画工具和画纸,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图案创作。
苏教版五下《画出美丽的图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画出美丽的图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图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图案进行设计和创作。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创作能力,对图案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图案的分类和特点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绘画技能参差不齐,教学中应关注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图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图案进行创作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3.增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四. 教学重难点1.图案的分类和特点。
2.如何运用图案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图案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示范法: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创作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属于自己的图案作品。
4.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图案欣赏、优秀作品展示等。
2.画材:水彩笔、铅笔、橡皮、画纸等。
3.参考资料:图案设计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图案,引导学生关注图案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图案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图案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实践,创作属于自己的图案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创新。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总结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图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服装、家居、设计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相关图案素材,为下一节课的制作做好准备。
画出美丽的图案
研究课教学设计
画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4~1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绘画圆形图案,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2、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学习价值,接受美育熏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圆规、尺;学生准备圆规、尺
教学重点:确定每个圆的圆心位置的方法。
知道相关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特殊的数学课,是数学综合实践课。
昨天要求同学们带的学习工具都带了吗?(带了)。
好,检查一下(铅笔、彩笔、圆规、直尺或三角尺),请摆放在桌子的右上角,谢谢!
刚才陈老师还给每位同学发了3张作业纸,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全了。
(全了)看来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呀,可以上课了吗?(可以)
上课,起立,师生问好!请坐
教学过程:
一:师:今天陈老师带来一些以前学生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生: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画出漂亮的图案》的教课反省
我以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宽泛联系,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育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踊跃的情感体验。
而本节课“画出漂亮的图案”主假如联合圆的认识,指引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漂亮的图案。
在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领会创建美的欢乐。
真实让学生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
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课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感情、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让他们
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教课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和着手操作获取悉识。
让学生在实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关于我们的生活有
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进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激烈欲念,变“学
数学”为“用数学。
”
——根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照 1 /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画出美丽的图案》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图形对称的概念,掌握对称轴的识别方法。
(2)了解正多边形的性质,学会画出正多边形。
(3)了解旋转的概念,能识别3/4或4/3的旋转。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实践等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2)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巩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欣赏美丽的图案。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尝试画出美丽的图案。
(3)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重视小细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对称轴的识别方法。
2、学会画出正多边形。
3、理解3/4或4/3的旋转。
三、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讲解法、探究法。
四、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1、板书设计画出美丽的图案学习对称学习正多边形学习旋转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美丽的图案,问学生这幅图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画出来的。
第二步:前置知识(10分钟)1、对称:请学生围绕对称进行讨论,了解对称概念及对称图形的特点。
2、正多边形:请学生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3、旋转:请学生了解旋转操作的概念及3/4或4/3的旋转方法。
第三步:讲授(30分钟)1、掌握对称轴的识别方法(1)概念:将物体沿着一条轴线,两边是完全相等的,这条轴线就叫做对称轴。
(2)例题:哪个图像有对称轴?(3)解析:对于这道题目,要看能否将图像分成完全相等的两部分。
如果能将图像分成两部分,那么这张图像就有对称轴。
例如,心形图案上下分开后相等,因此心形图案有对称轴。
2、学会画出正多边形(1)例题:如何画一个正四边形?(2)解析:根据定义,如果一个形状有四个边,而且每个角度是90度,那么这就是一个正四边形。
首先画一条线作为旋转轴,然后从这个点开始旋转,连续旋转4次。
每次旋转90度,就得出了正四边形。
3、理解旋转(1)概念:旋转是将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新的图形。
第十课时实践活动:画出美丽的图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画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案图形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面图形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案图形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面图形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圆规教学过程:一、教学新课1、出示美丽的图形图案。
欣赏后说说感受。
2、板书课题:画出美丽的图案。
3、看看书上的操作,大致分为几个步骤?你能说说每一步应该怎样操作吗?说说画图操作的步骤。
按这样的操作步骤,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1)画出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再轻轻地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2)以画出的4条半径为直径画4个小圆。
这4个小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应该是多少呢?(3)经过每两个小圆的交点再画出4条大圆的半径。
每两个小圆的交点指的是什么?(4)以新画出的4条半径为直径再画4个小圆。
圆心在哪里?半径是多少呢?指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要准确,圆心定位要准确。
按书上的图示进行涂色。
4、展示不同涂色的效果,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二、巩固练习1、观察图案,想象它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在小组中说说画图的步骤。
(1)说说画图步骤,集体评价。
(2)按所说步骤画出其中的一幅,涂上颜色。
(3)展示交流。
2、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图形图案,画好后与同学互相评价。
三、课堂小结今天这一节课美吗?我感觉既有图案的美,也有同学们心灵手巧的美,你有什么感觉呢?第一课时数的世界(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页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 的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2、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能说说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吗?3、首先,我们来复习方程的有关知识。
板书:方程二、复习方程有关知识1.完成第1题。
学生口答: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师追问:要判断是不是方程,关键有什么?2.完成第2题。
师:我们在解方程时,根据什么解的?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学生完成第2题,完成后汇报交流。
集体评价。
3.指导完成第3题。
师:你知道这卷薄膜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吗?“正好铺满”说明这块长方形秧田的面积就是多少?表示长方形面积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根据这个关系怎样列方程解答呢?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集体订正。
4.指导完成第4题。
(1)理解每小题的题意。
(2)说出数量关系。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1.复习概念。
(1)我们还学习了有关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谁来说说你掌握了哪些内容?(2)6和10的公因数有哪些?公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到的?2.完成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追问:每组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3.完成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追问:你是怎样找到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24和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为什么?10和21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可以怎么找?为什么?四、课堂总结1、通过复习,你对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呢?2、在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要注意什么?第二课时 数的世界(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115页第7~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概念复习1、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师:能根据32,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3、在小组中说说上面的知识点各是哪些内容?4师:下面我们边练习边复习分数的知识。
二、应用练习1.完成第7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问:43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 指出:4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43。
师追问:6是8的几分之几?2.完成第8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师追问:91是98的什么?98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1612等于几个41?你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进行约分的? 你是怎样进行约分的?4是怎样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的?怎样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 204是分数,2÷10是除法,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是怎样得到的? 3、完成第9题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
指名汇报。
师追问:你分成了哪两类?你是怎样想的?4、完成第10题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呢?学生说出各自的方法,教师加以指导。
重点指导5/8、3/7和0.5的比较方法。
5、完成第11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转化时要注意什么?6、完成第12题(1)理解题意(2)指导分析你知道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吗?观察,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学生独立解答(4)交流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加以指导。
三、课堂总结1、师:分数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汇报: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点?第三课时 数的世界(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第13~1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板书课题:数的世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完成第13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师问:43-41和10151 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集体评价: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师追问: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时怎样找公分母?还要注意什么?4.完成第15题。
师问:观察一下,每一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能简便计算的,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不能简便计算的说一说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二、综合练习1.完成第16题。
师问:6131和是以什么为单位“1”的? 从题中看出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2.完成第17题。
师问:要求“捏成的长颈鹿重多少千克?”实际上是求什么?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3.完成第18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
(2)指导分析:师: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3)学生完成解答4、完成第19题师问:从题中可以看出第三组采集的千克数和谁有关?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三、课堂总结第四课时图形王国&统计天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118页第20~24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
板书:图形王国二、复习圆的知识1.完成第21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22题。
师问: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是求车轮滚动多少圈的行驶的距离。
首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解答呢?注意什么?学生完成解答。
3.完成第23题。
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是看什么?在小组中讨论。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讨论结果:应该算出每个正方形中圆的面积或面积和哪个大。
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的吗?正方形中还可以怎样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三、复习数对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完成第20题。
师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四、复习折线统计图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4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分组收集数据,讲清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第五课时应用广角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120页第25~3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