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7.58 KB
- 文档页数:3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
英语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语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大多数人在英语学习中都受到了文化障碍的影响。
英语的文化以及用法跟其他语言都有很大的不同,它包括惯用法、表示方式以及语言习惯等等,因此,在学习英语时,我们往往会受到一些文化干扰。
首先,由于每个国家英语文化和习惯有所不同,初学英语的人往往会受到文化障碍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运用错误的文化,行为或表达方式来说英语。
例如,很多中国人习惯在结束新闻会议或演讲时使用“谢谢你的欣赏”这句中式英语,但实际上英语里的正确表达应该是“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此外,由于每个国家的文
化不同,甚至同个国家的不同国家也会有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也可能会影响英语的学习。
此外,许多英语的惯用法和表达方式也可能会让学习者感到晦涩难懂,尤其是一些不严格遵守语法规则的英语谚语或口头表达,这种障碍让学习者无从下手。
面对文化障碍,学习者应不断加强英语文化的学习,学习新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一般来说,学习者要多积累一些知识,熟悉英语的历史、文化以及深层次文化概念,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准确理解英语讲话者的内心世界,进而解决文化障碍。
此外,学习者还应尽量多接触真实的英语环境,例如收看英语电影、阅读英语书籍、社交英语等,这样能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惯用法以及用法。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可能会限制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收获,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文化障碍的存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英语学习水平,争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浅析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及其消除对策“ 论文关键词:阅读理解理解障碍文化障碍跨文化论文摘要:英语阅读中的理解障碍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它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跨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误解和交流障碍。
分析了与语言相关的文化障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l 与语言相关的文化障碍在英语阅读中,文化障碍和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语言信息,还承载着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
因此,“Langl~e reflects the feature ofnation.It containsnot only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this nation,but alsothe view oflife,the way oflife and the way ofthought ofthis na—fion这种障碍可以在一种语言系统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如词汇、句子(包括谚语和俚语)和篇章(包括风格和修辞)。
1.1 词汇障碍此外,许多英语词能在汉语里找到对应词而它们的文化内涵却不同。
我们应该考虑以下3个方面:对应词的数量、对应词的意义域以及对应词的文化关联。
首先,英语和汉语对应词的数量并不总是相同的。
例如,单词“cousin在汉语中可有不同的意指,表妹的一个完整的理解可以是一个比我小的妹妹,也可以是我妈妈的(外)侄女。
其次英语的一个词在汉语中有一个对应的词,但是两个词的意义外延并不完全一样,英语词汇的意义外延可能比汉语词汇的更大。
比如,英语的“morning’’一词指的是24小时制中从零点到中午12点之间的时间段,但汉语的早晨则指的是黎明到正午之间的时间段。
另一种情况是英语词汇的意义比汉语词汇的意义外延狭窄。
例如在英语文化里,“famdv”通常指包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家,不想要孩子的夫妇也可称之家。
[论文关键词]文化盲点词汇习得措施[论文摘要]外语词汇学习中的文化盲点遍及各个层面,是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词汇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障碍之一。
本文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主例,就这一I'M题作一定的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总述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在他的《语言论》(1anguage)-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他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
概括地讲,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
在现实外语教学中,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包括要求其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因为掌握语言技能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语言技能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氛围。
为此,在利用外语教材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要对语言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予以重视。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掌握一定量的国外社会文化知识对其外语学习及应用十分必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试着把文化导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4单元“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 in thenight,itisasmorallyhardto turn herawayasitisalostdog.在讲解这句话时,我先问了学生们对于狗的看法。
多数同学都说狗让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等。
于是我进一步解释说,“狗”在英美人眼中是美好的字眼。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时),还有:“Youare,indeed,alucky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干扰因素及其对策
文化干扰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
它可能会影响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词汇时的理解和使用。
文化干扰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语义文化干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某些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语义,这会导致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该词汇时会出现误解。
2、语法文化干扰: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法结构的不同,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词汇时可能会出现语法文化干扰,从而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和使用。
3、语音文化干扰:不同文化背景下语音系统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在读写外语词汇时出现语音文化干扰。
对策:
1、加强对文化背景的学习:学习者应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外语词汇。
2、注重实践:学习者应多进行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外语词汇。
3、多进行交流:学习者应多参加与外语词汇相关的交流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外语词汇。
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论文关键词]文化盲点词汇习得措施[论文摘要]外语词汇学习中得文化盲点遍及各个层面,是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词汇输入和输出得要紧障碍之一.本文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主例,就这一i’m题作一定得分析,并对咨询题得解决提出一些自己得看法.一、总述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在他得《语言论》(1anguage)-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得各种做法和信念.他认为文化能够解释为“社会所做得和所想得”,而语言则是“思想得表达方式”.概括地讲,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是文化得载体;文化则是语言得底座或环境.在现实外语教学中,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得同时,也包括要求其掌握语言所体现得文化内涵.因为掌握语言技能得最终目得在于应用,而应用语言技能需具备一定得文化氛围.为此,在利用外语教材传授语言技能得同时,要对语言材料所体现得文化内涵予以重视.关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了解掌握一定量得国外社会文化知识对其外语学习及应用十分必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试着把文化导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得效果.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4单元“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一文中,有如此一句话: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 in thenight,itisasmorallyhardto turn herawayasitisalostdog.在讲解这句话时,我先咨询了学生们关于狗得看法.COm多数同学都讲狗让人联想到令人厌恶得东西,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等.因此我进一步解释讲,“狗”在英美人眼中是美好得字眼.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得朋友,因此英语中有如此得谚语:“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时),还有:“youare,indeed,aluckydog."(你真是个幸运儿).因此,就本句来讲,赶走一条迷失得狗在西方就被认为是非常残忍得.因此,简单地把文中得“lostdog”翻译成“丧家之犬”,在字面上是能够得,但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文化背景方面,真正理解某些词语得文化内涵.所谓得文化盲点,指得是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目得语文化缺乏了解和母语文化得负迁移,从而产生理解上得偏误,甚至导致交际得失败.词汇中得文化盲点也同样,它要紧由不同文化背景下母语和目得语词汇文化内涵上得差异而引起.学习者不了解目得语得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对所学词汇得文化意义得足够认识,加上受母语文化负迁移妨碍,学习者常借助于母语得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容易形成词汇习得中得文化障碍.二、英语词汇习得中文化盲点存在得层面(一)文化蕴涵得不等值性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得蕴涵在涵盖面上可呈现不等值性.这种不等值以英汉语言来分析,可表现为词汇信息上得增值或减损,即在一种语言中词汇所含有得意项要小于或大于另一种语言中得对应词.以《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3单元“whyiteach”一文中得“clay”一词为例,汉语中,其概念意义上得对应词“黏土”在文化蕴涵上缺乏相关得联想意义.而在英语中,“clay”却有汉语所不具备得文化蕴涵:“肉体、人体”.这一蕴涵源于与西方文化有关得《圣经》.依照《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得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得鼻孑l里,使之成了有灵气得人,如此上帝“造人”得工作就完成了.本文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把教师得工作比作上帝造物之工,同时隐含教师工作比上帝造人更伟大、神圣.有意思得是,汉文化中却常把教师得工作同“蜡烛”连在一起,因为在汉文化中,“蜡烛”有“燃烧自己,照亮不人”得蕴涵,这在西方人看来同样不可理解.因此,不同得文化背景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得文化涵义加以充分联想、扩展,造成母语与目得语之间词汇涵义涵盖面上得不等值.因此.假如外语学习者缺乏对目得语文化知识得了解,也就难以体会和把握目得语词汇所衍生得文化涵义.(二)文化蕴涵得非对应性在不同背景下,词汇得文化涵义还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之间得差不.因为这种现象有时表现为不同语言间得词汇概念意义得貌似对应而实质涵义得大相径庭,由此造成得障碍咨询题更为严峻.例如,英语中有着大量得习语,包括谚语、成语或寓言,它们都含有丰富得英美文化知识.然而假如缺乏这方面得文化知识,就会妨碍对所学内容得准确理解,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误解.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4单元中有如此得一个句子:thiswasthelaststraw.它源于谚语itisthat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谚语得原意是指骆驼无法承受最后往它身上加得稻草而倒了下去,它往往意指在某个工作、任务、环境等变得无法忍受得最后再增加负荷.课文中指当作者了解到自己将要干得苦差事之后,又得知还要在一个女得手底下工作时.再也无法忍受得心情.假如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知识,而是从汉语民族得文化角度进行思维得话,就有可能将该句理解为“这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如此就完全背离了该句得原意. (三)文化蕴涵得零对应性这一特性表现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涵义上得空缺.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特定得词汇,在原语词汇中一定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同意者所不明白得、莫名其妙得、易于误解得东西,造成民族文化空缺,成为盲点咨询题.像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很多和宗教、神话及特定历史事件有关得词汇,带有各自民族文化得烙印.关于学习者来讲,非常难在母语中寻到与目得语对应得讲法.同样,母语中得一些习语性词汇要用对应得目得语来表达也非常不容易,母语和目得语之间相互寻不到位置,这确实是词汇文化蕴涵得零对应性.比如:不了解有关中国得历史文化,就难以理解汉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讲曹操,曹操到”等习语.不对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得人名或地名及典故有所研究,也就无法揭示shylock、melodrama、epic、waterloo 等词得深层涵义.三、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文化盲点得措施词汇文化蕴涵上得盲点咨询题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获得不确切得甚至是错误得信息,妨碍对目得语得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而学习者在词汇习得时一般满足于对词汇概念意义得理解,忽略或缺乏了解与之紧密相关得文化蕴涵.一旦学习材料或在实际得言语交际中涉及词得文化涵义时就不知所措或理解错位.那么,怎么样才能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得文化盲点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词汇文化蕴涵得主题性教学《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单元涉及目得语文化得主题,像老人咨询题、社会现状、西方节日等,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就不同得主题和内容分单元进行文化导入.围绕某单元得文化主题,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简略介绍相关词汇得文化蕴涵,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词汇表达上得差异来内化课文中所提供得一些代表性词汇、短语,加深理解和经历,为实际运用打下基础.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5单元,“amiserable,merrychrist.mas”一文中,“christmas,christmaseve,christmastree.santaclaus,chimney,stocking”等均是些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得词汇,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了解.掌握这些涉及圣诞节习俗得语义词,对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将起到非常有效得作用.(二)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得理念,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得统一体.我们在进行词汇和语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得过程中,以文化讲解保证语言教学得顺利进行.也确实是讲,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把词汇与具体得语言材料相脱离,而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词汇所依存得最好得文化语境,把词汇及与其相对应得课文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abrushwiththelaw”(《大学英语》第3册第1单元)一文中得法语词组“aufait”时,如能联系本文所涉及得文化背景,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中运用此词得双重意义:代替词组“befamiliarwith”幸免重复;通过借用被视为“科学”、“高雅”得法语来显示叙事者良好得教育背景.(三)广开渠道,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词汇得文化涵义要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词汇得文化蕴涵,消除盲点,除了课堂中进行各种文化导入及模拟输出外,课外活动是一个不可忽略得环节.(1)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例如,我们能够建议学生在课外读一些有关《圣经》得故事,因为《圣经》可谓西方精神文明得要紧支柱,里面有许多经典故事,对了解西方文化有着不可替代得作用.(2)教师应鼓舞学生课外多听多看英语教学节目以及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等,因为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片本身确实是目得语文化得某个侧面和缩影,是真实语境得体现.通过观看,学生能够了解和学到多种和目得语有关得生动得交际方法和手段,真切体会词汇在实际语境中得意义.(3)从学习外语得角度来讲,和操目得语得本族人接触是十分有益得.如有条件,应鼓舞学生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等,鼓舞他们用英语思维和表达,如此,学生能在真实语境中学到许多生动得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得知识.从学习词汇得角度讲,也能够提高和加深对词汇涵义得理解及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灵活地运用得能力.总之,由于语言海洋得浩翰无比及语言之间文化背景得各不相同,外语词汇习得中得文化盲点咨询题会始终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母语与目得语之间得文化差异,而且应该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如此,通过教学双方得努力,使习得者在掌握词汇本身得同时,对与此紧密相关得文化涵义也能在各个层面上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对目得语文化得敏感性和领悟力,使其在语言得实际运用中尽量减少盲点和失误,实现正确得理解和顺利沟通,从整体上提高语言学习者得语言能力.。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阻碍及对策本文首先介绍关于“文化”的两个分类,然后解释什么是“文化阻碍”,这为文章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分析产生文化阻碍的原因,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尤其是从听力、阅读理解、翻译等学习技巧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建议来解决这类阻碍。
标签:文化阻碍文化差异文化背景语言是人类用来思考和交流的工具。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十分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和风俗,以及其他任何人类获得的能力和方式。
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表现为语言的交流离不开文化。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还是文化的媒介。
如果学英语时一点都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在交流过程中就会遇到文化阻碍。
基于这个原因,需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
本文正是分析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阻碍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对策,希望借此提高英语学习。
(一)什么是“文化阻碍”理解“文化阻碍”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比较权威的两种分类:一是Culture(大写的C)和culture(小写的c)。
前者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科学、心理等;后者则指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其中包括如何生活,如何构建社会,如何协调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不同情况表现出的不同行为、各种禁忌等。
二是指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
知识文化是指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不直接影响他们交换信息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交流文化则刚好相反,是指直接影响这两个人交换信息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并且导致背离原本的意思,从而引起误解。
这两种解释看起来很相似,但后者的概括性更强。
而“文化阻碍”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的,即指妨碍或阻止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交流。
本文重点在于分析这些阻碍发生的原因,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的对策。
(二)导致文化阻碍的原因1.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西习语上的差异。
每个国家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历史发展势必产生不同的语言。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时代,语言交流与文化交融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对于留学生而言,习得文化词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也是理解并融入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偏误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这些偏误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词汇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现象1. 词汇含义理解偏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留学生对某些文化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例如,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留学生的母语中可能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或概念,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一些词汇在母语和目的语中的含义可能存在差异,留学生容易产生误解。
2. 词汇使用偏误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导致使用不当。
例如,某些语言习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如果留学生未能掌握这些差异,就容易出现使用偏误。
此外,一些文化词汇具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语境,留学生在使用时需注意区分。
3. 文化内涵理解偏误由于缺乏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留学生在理解某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可能会出现偏误。
例如,某些词汇可能涉及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这些都需要留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来正确理解。
三、偏误现象的成因分析1.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时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都会影响词汇的含义和使用。
因此,留学生需要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减少偏误现象。
2. 母语干扰母语干扰也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时出现偏误的原因之一。
由于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与目的语存在差异,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使用不当。
此外,母语中某些词汇的缺失或意义差异也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四、应对策略1. 增强跨文化意识留学生应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化词汇的含义和使用。
论英语学习中的词汇与文化问题摘要: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部分。
本文对英语学习中的词汇与文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语言;英语学习;词汇;文化作者简介:杨晓黎,任教于河南省许昌县实验中学。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部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这说明词汇与文化是密切相联的,而作为构成语言最基本材料的词汇的重要性是相当突出的。
因此,要想学好英语,掌握相当的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
” 然而,浩大的词海常使学习者们望词生叹,从而丧失学好英语的信心。
由此可见,如何使用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扩大自身的词汇量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
一般而言,学习英语词汇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大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孤立了解的知识太多太细,学习者无力去自己观察、思考,并在听、说、读、写中消化吸收。
(2)接触少、重复少、吸收少。
单词的复现率小,前学后忘。
(3)主次不分,平均用力,负担过重。
对常用词和非常用词作同样要求。
(4)词汇学习前后联系薄弱,系统性不强,不能体现词汇的规律性。
(5)词汇中孕含的文化知之甚少导致英语词汇识记、汉语方式运用。
小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音形不一致,如有的字母不发音,同音异形等。
(2)一词多义。
(3)同义词在词义、搭配、立体、感情色彩等方面并完全等同。
(4)词的搭配,有很多习惯用法。
(5)英汉词汇语义上不完全对等。
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专业:应用英语班级:1班姓名:程红玲学号:201343410107指导教师:陈冬蕾2016年 5 月8 日一、题目来源背景(现状、前景)语言和文化是紧紧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制约和影响。
所以学习英语,我们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意识,提高对英语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为继续学习和应用英语打下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烙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的学习在我国语言教学中越来越普遍。
英语主要体现的是西方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但是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常常错误的认为只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背、熟练的掌握英语的语法知识,多做英语练习题就能够把英语学好。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以中国文化背景为依据,忽视英语这种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这样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不仅体现在词汇上,还体现在交际和语法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
经调查研究,很多初入异国海外留学的学生们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本以为自己英语水平还不错,甚至是通过了国家要求的四、六、八级考试,外语成绩稳居榜首,但是到了国外,却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成功的交流谈话。
甚至在谈话的过程中他们听得懂对方说的是什么,单词逐字逐句的能够翻译出来,但是却很难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所翻译的内容很多都与对话情景不符。
这就需要在英语学习中代入英语这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
本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学习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活学活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1、主要研究目标: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在语言的发展下不断完善,要想深入掌握语言,就要了解文化特征。
英语专业学生思考的文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差异: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
括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等方面。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如何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是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2.文化认同: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文
化,这对于学生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挑战。
学生需要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以及如何在外语学习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
3.文化交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
梁。
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语言优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以及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和偏见。
4.文化冲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与自己文化
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这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
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冲突,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5.文化传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思考如何通
过语言学习来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文化盲点词汇习得措施[论文摘要]外语词汇学习中的文化盲点遍及各个层面,是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词汇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障碍之一。
本文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主例,就这一I'M题作一定的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总述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在他的《语言论》(1anguage)-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他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
概括地讲,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
在现实外语教学中,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包括要求其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因为掌握语言技能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语言技能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氛围。
为此,在利用外语教材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要对语言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予以重视。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掌握一定量的国外社会文化知识对其外语学习及应用十分必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试着把文化导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4单元“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 in thenight,itisasmorallyhardto turn herawayasitisalostdog.在讲解这句话时,我先问了学生们对于狗的看法。
多数同学都说狗让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等。
于是我进一步解释说,“狗”在英美人眼中是美好的字眼。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时),还有:“Youare,indeed,alucky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因此,就本句来讲,赶走一条迷失的狗在西方就被认为是很残忍的。
所以,简单地把文中的“lostdog”翻译成“丧家之犬”,在字面上是可以的,但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文化背景方面,真正理解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
所谓的文化盲点,指的是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
词汇中的文化盲点也同样,它主要由不同文化背景下母语和目的语词汇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而引起。
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对所学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足够认识,加上受母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习者常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容易形成词汇习得中的文化障碍。
二、英语词汇习得中文化盲点存在的层面(一)文化蕴涵的不等值性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的蕴涵在涵盖面上可呈现不等值性。
这种不等值以英汉语言来分析,可表现为词汇信息上的增值或减损,即在一种语言中词汇所含有的意项要小于或大于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词。
以《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3单元“WhyITeach”一文中的“clay”一词为例,汉语中,其概念意义上的对应词“黏土”在文化蕴涵上缺乏相关的联想意义。
而在英语中,“clay”却有汉语所不具备的文化蕴涵:“肉体、人体”。
这一蕴涵源于与西方文化有关的《圣经》。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鼻孑L里,使之成了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
本文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把教师的工作比作上帝造物之工,同时隐含教师工作比上帝造人更伟大、神圣。
有意思的是,汉文化中却常把教师的工作同“蜡烛”连在一起,因为在汉文化中,“蜡烛”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蕴涵,这在西方人看来同样不可理解。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涵义加以充分联想、扩展,造成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词汇涵义涵盖面上的不等值。
所以.如果外语学习者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也就难以体会和把握目的语词汇所衍生的文化涵义。
[!--empirenews.page--] (二)文化蕴涵的非对应性在不同背景下,词汇的文化涵义还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差别。
因为这种现象有时表现为不同语言间的词汇概念意义的貌似对应而实质涵义的大相径庭,由此造成的障碍问题更为严重。
例如,英语中有着大量的习语,包括谚语、成语或寓言,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
但是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就会影响对所学内容的准确理解,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误解。
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4单元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Thiswasthelaststraw。
它源于谚语Itisthat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谚语的原意是指骆驼无法承受最后往它身上加的稻草而倒了下去,它往往意指在某个工作、任务、环境等变得无法忍受的最后再增加负荷。
课文中指当作者了解到自己将要干的苦差事之后,又得知还要在一个女人手底下工作时.再也无法忍受的心情。
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知识,而是从汉语民族的文化角度进行思维的话,就有可能将该句理解为“这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样就完全背离了该句的原意。
[1][2]下一页(三)文化蕴涵的零对应性这一特性表现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涵义上的空缺。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特定的词汇,在原语词汇中一定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民族文化空缺,成为盲点问题。
像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不少和宗教、神话及特定历史事件有关的词汇,带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烙印。
对于学习者来说,很难在母语中找到与目的语对应的说法。
同样,母语中的一些习语性词汇要用对应的目的语来表达也很不容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互找不到位置,这就是词汇文化蕴涵的零对应性。
比如:不了解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就难以理解汉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说曹操,曹操到”等习语。
不对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人名或地名及典故有所研究,也就无法揭示Shylock、melodrama、epic、Waterloo等词的深层涵义。
三、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文化盲点的措施词汇文化蕴涵上的盲点问题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获得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对目的语的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而学习者在词汇习得时一般满足于对词汇概念意义的理解,忽略或缺乏了解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蕴涵。
一旦学习材料或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涉及词的文化涵义时就不知所措或理解错位。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词汇文化蕴涵的主题性教学《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单元涉及目的语文化的主题,像老人问题、社会现状、西方节日等,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就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分单元进行文化导入。
围绕某单元的文化主题,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简略介绍相关词汇的文化蕴涵,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词汇表达上的差异来内化课文中所提供的一些代表性词汇、短语,加深理解和记忆,为实际运用打下基础。
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5单元,“AMiserable,MerryChrist.mas”一文中,“Christmas,ChristmasEve,Christmastree.SantaClaus,Chimney,Stocking”等均是些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了解。
掌握这些涉及圣诞节习俗的语义词,对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将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empirenews.page--] (二)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我们在进行词汇和语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文化讲解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把词汇与具体的语言材料相脱离,而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词汇所依存的最好的文化语境,把词汇及与其相对应的课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ABrushwiththeLaw”(《大学英语》第3册第1单元)一文中的法语词组“aufait”时,如能联系本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中运用此词的双重意义:代替词组“befamiliarwith”避免重复;通过借用被视为“科学”、“高雅”的法语来显示叙事者良好的教育背景。
(三)广开渠道,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词汇的文化涵义要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文化蕴涵,消除盲点,除了课堂中进行各种文化导入及模拟输出外,课外活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1)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
例如,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外读一些有关《圣经》的故事,因为《圣经》可谓西方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里面有许多经典故事,对了解西方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听多看英语教学节目以及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等,因为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片本身就是目的语文化的某个侧面和缩影,是真实语境的体现。
通过观看,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多种和目的语有关的生动的交际方法和手段,真切体会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意义。
(3)从学习外语的角度来讲,和操目的语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有益的。
如有条件,应鼓励学生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等,鼓励他们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这样,学生能在真实语境中学到许多生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从学习词汇的角度讲,也可以提高和加深对词汇涵义的理解及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灵活地运用的能力。
总之,由于语言海洋的浩翰无比及语言之间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外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会始终存在。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且应该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
这样,通过教学双方的努力,使习得者在掌握词汇本身的同时,对与此紧密相关的文化涵义也能在各个层面上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使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尽量减少盲点和失误,实现正确的理解和顺利沟通,从整体上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