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十个好心办坏事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家庭教育】父母最爱做的11件“蠢事”1.孩子想要玩泥巴,我们说:太脏了,不许玩!注解: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掐灭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断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缩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间2.孩子想要自己喝茶,我们说道:搞得到处就是;饭都热了……妈妈喂食!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识、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这样被扼杀3.孩子有些不难受,我们说道:宝贝,我们上医院,阻攻针就不好了!大夫,用点不好药!注解:我们的盲目和无知直接导致孩子成为一个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让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医疗创伤,让世界多了多少耐药菌和不治之症4.孩子想自己洗碗,我们说道:别把衣服弄脏了;水这么冰;别把碗击碎了……注解:孩子眼里原本就像游戏的劳动,因为你,愉快的劳动变成了苦差,四肢肌肉萎缩,毫无阳刚之气。
5.孩子上学了,我们说道:你必须好好学习,听到老师的话,稀奇古怪不要再说……注解:孩子不敢问为什么,怕老师说,怕同学笑话;孩子只知道接受、从众,没有创造力,甚至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6.孩子说道,爸妈,我长大了,也必须搞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说道:好孩子,你念不好了书就行及,什么都不要你搞。
注解: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女)子汉的机会就这样被你熄灭在萌芽状态,成长为一个畏缩的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7.孩子自学不好,我们说道:你晓得爸爸妈妈为了你,喝了多少痛?你喝不好的,穿好的,什么也不要搞,为什么连书都念不好,你真是气疯了我们的脸!晚晓得……注解:在孩子心里,他们看不到爱,他们认为你所付出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罢了8.孩子无人知晓通过什么途径想起关爱,他对你们说道:爸妈我快乐你们,你们艰辛了!我们说道:快乐什么快乐,你拎什么去快乐?念好书,懂事就是最出色的爱。
注解:爱原来就是这样的功利、现实和残酷!爱的种子没有开花就已凋谢;爱的能力还没形成就被打击;9.孩子自学较好,脾气也很坏,不著出人意料,我们说道:呀,小了就不好了,只要自学不好,什么都无所谓。
好⼼办坏事的名⾔事例1.好⼼办坏事的谚语好⼼办坏事成语解释⼀⽚好⼼去为⼈做事,结果适得其反成语出处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章:“他倒是想帮忙,却好⼼坏事,碍了余鱼同的⼿脚。
”帮蝶破茧:成语的意思是,看到正奋⼒破茧欲出的蝶,好⼼的帮蝶把翅膀拉了出来,可是蝶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忙中添乱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画蛇添⾜欲速不达⽆⼼之失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死语出《资治通鉴》晋纪。
晋中宗朝中重⾂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
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
周伯仁表⾯不加理睬。
但积极向皇帝进⾔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
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
后来王敦握有⼤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
后来王导从⽂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帮⼈将车退⼊库---爱帮倒忙好⼼做⽼驴肝肺。
2.表达想做好事做成了坏事的名⾔有哪些1. 事与愿违2. 弄巧成拙3. 好⼼办坏事4. 拔苗助长5. 画蛇添⾜6. 多此⼀举7. 吃⼒不讨好8. 急功近利9. 急于求成10. 适得其反11. 画虎不成12. 欲速不达13. 冠上加冠14. 节外⽣枝15. 把饭叫饥16. 枉⽤⼼机17. 徒劳⽆益18. 劳⽽⽆功19. ⼼劳⽇拙3.形容好⼼办坏事的成语有哪些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揠苗助长、画蛇添⾜南辕北辙、急于求成、多此⼀举、欲速不达弄巧成拙:[nòng qiǎo chéng zhuō]释义: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例句若信贷质量进⼀步下降,或经济⾛强利率上调,这可能弄巧成拙。
做事最好适可⽽⽌,刻意求⼯,常会画蛇添⾜,弄巧成拙。
画蛇添⾜,岂不弄巧成拙。
但加息将会吸引更多热钱,这在⼀定程度上会弄巧成拙。
揠苗助长:[yà miáo zhù zhǎng]释义:1.揠:拔。
妈妈刀子嘴豆腐心的事例
“妈妈刀子嘴豆腐心”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很严厉或冷酷,但内心却很温柔和善良。
下面是一些例子来解释这个短语:
例子1:当你犯了错误,妈妈会很生气地责骂你,但过后她仍会关心你的情况并帮助你改正错误。
这种表现就是“妈妈刀子嘴豆腐心”。
例子2:妈妈会严格要求你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时会导致你感到很疲惫和压力,但她内心的关爱和担心却时刻都在。
这也是“妈妈刀子嘴豆腐心”的表现。
例子3:当你遇到困难或受到伤害时,妈妈会用她温柔的话语和行动来安慰你,让你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
这也是“妈妈刀子嘴豆腐心”所描述的表现。
总的来说,“妈妈刀子嘴豆腐心”是形容一个人善于用严厉的语言和行为来教育和约束别人,同时又有着内心温柔、善良、关爱和同情的特质。
这种人的表现让人感觉到既受到了短暂的惊吓,又得到了真挚的关怀。
垃圾父亲的十大特征1.情绪不稳定不仅仅只是爱发脾气,总是无端迁怒孩子,把生活压力发泄在孩子身上,或者没有耐心非打即骂。
还包括了喜怒无常,爱埋怨爱唠叨等等。
这种父亲很容易使孩子的人格扭曲。
长大后要么像父母一样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成为逆来顺受的傻子。
2.什么都顺着孩子这种父亲不用多说,往往是以往吃苦太多,不希望下一代再吃苦。
却很容易培养出任性、目中无人的孩子。
3.管的太宽这种父亲把什么都为孩子设想、安排好了,看似很周道,但孩子的自由意志不是被轻易地剥夺了吗?很多父亲自信地认为,凭着丰富的人生经验能给孩子开辟出一条最辉煌的道路,却往往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就算自己能回到十几岁重新再来一次,也未必能混得风生水起。
要知道孩子很容易走弯路,但同时身上也具有大人不具有的可能性。
归根结底,一个人的人生只能是他自己的。
4.爱讲道理,自己做不到这种父亲很多都是爱面子,遇事就爱数落孩子,说这件事应该是如何如何,别人会如何如何。
但偏偏无法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榜样。
自己也做不好的事情,就不要理直气壮批评孩子做不好,人无完人,况且让孩子发现父亲只有嘴上功夫,也会不再信那些鬼话。
5.不懂得怎么跟孩子沟通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不是说父亲一定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一套的思想显然也是落伍了。
很多父亲宁愿在孩子面前摆出庄严的姿态,八面威风,也不愿耐心、细心了解自己的孩子。
然而但凡有管理或人事经验的人都清楚,工作中沟通有多么必要,放在家庭里不也一样吗?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放弃沟通,怪只能怪你没有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内心。
一个父亲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但一定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不沟通也就不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你给出什么样的帮助,更何谈引导、教导?沟通的核心在于相互,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
一个连孩子心里想什么都完全不知道的父亲,又怎么能做好教育呢?6.给孩子太多压力很多父亲认为小孩子是无忧无虑的,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容易产生压力,进而引起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
父母失职的情形父母失职的情形很多父母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想让孩子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然而偶尔的失误却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
不幸的是,有些家长会犯下较严重的错误,而成为失职的父母。
不管是否有意,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某些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身心伤害,并且影响孩子的余生。
1、他们不能给你肯定和安全感。
有些人认为表现出“严厉的爱”是确保孩子能够在将来照顾好自己的重要途径。
如果你定期地接受这种爱,你甚至可能相信这对你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当你因为任何所谓的失败或拒绝而几乎崩溃时,这很有可能是失职的父母未在你儿时给予你足够的安全和肯定。
“严厉的爱”有时可能会起到作用,但父母若想要他们的孩子全面发展并不能只采用这种方法。
2、他们对你过度批评。
父母都会批评孩子。
没有这个过程孩子很难学会如何做事,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家务洗衣服都不会。
失职父母对于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过度批评。
父母误认为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
很不幸的是,这种行为只会导致孩子内心的苛刻批判,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
3、他们强烈要求你的关注。
失职的父母无时无刻地向孩子索要关心,将孩子变成自己的`私有品、替代品。
这可以被看做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密联结,但这也消耗了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当他们需要专注于学习其它技能时。
可能不向孩子那里获取关注很难做到,但成熟的父母会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4、他们和你开“恶意”的玩笑。
所以的父母都会偶尔对孩子开开玩笑,但玩笑开多了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把这种玩笑放在心上,因为父母总会拿你的身高或体重开开玩笑。
然而,这种玩笑是一种逐步破坏性的玩笑,会让你觉得自己糟糕透顶。
父母跟孩子开玩笑需要适度,应该是正直,非批判性的,类似善意的玩笑。
123 很多父母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想让孩子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然而偶尔的失误却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
不幸的是,有些家长会犯下较严重的错误,而成为失职的父母。
父母的十个坏习惯, 会毁掉孩子的一生!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餐具也做了彻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7、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这样,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何如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9、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0、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未免小题大做了吧?”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看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
这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看一看:1.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中国父母容易好心办成的10件坏事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周晓群: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个必经过程的,跳过了这个过程,长大了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许多多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常常会自觉不自觉的对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关爱,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全部注意力似乎都会聚焦在孩子的身上,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的人生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全部,进而,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便时有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不受孩子们欢迎,但又是父母们出于好心会下意识去做的事情,而且好心还不一定能够得到孩子们领情的事情,大致有:1、害怕自家孩子会受到别人家孩子的欺负。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常常会叮嘱孩子别跟人家抢玩具,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从小养成懂礼貌守规矩有教养的孩子。
其实,争抢是人的天性,而人的竞争意识也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培养的,不争不抢或者指望事事都有父母帮助的孩子,成人之后通常都会出现缺乏竞争能力的问题。
2、害怕玩耍争夺会伤害自己家孩子的安全。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安危自然成了家庭所有家长和长辈高度紧张的事情,因此,限制性的家庭管教方式便会应运而生。
可是,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肯定不愿被束缚得没了自由。
要知道,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是从小在玩耍中培养的,剥夺了孩子顽皮的自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创新能力。
3、担心自己孩子过于顽皮荒废了学习功课。
贪玩是身心健康孩子的天性,用孩子贪玩会荒废学业的观点来严格限制孩子的贪玩行为既不可行又不明智,孩子的很多知识是从跟小伙伴们玩耍中学到的,因此,别试图去限制孩子的顽皮或以玩物丧志来约束孩子的天性。
要想孩子学业进步,关键还在于家长们如何因势利导,不妨可以告诉孩子,放学回家先做完回家作业后出去玩,或者表明自己的态度,作业没有做完之前,决不允许出去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过分要求孩子做到事事必胜的输赢观点。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常常灌输“胜者为王败为寇”的观念,以至凡事都要求孩子争出个高低输赢来,有的家长不但会帮孩子出主意想办法,而且还会提醒孩子正确的答案,甚至有些家长还会教导孩子如何学会投机钻营等非正当方式。
父母把女儿当外人的表现【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父母把女儿当外人的表现如下:1、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工具:有的父母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发泄的工具,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遇到不顺的时候,就会打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做出气的工具,这样的人不配做父母。
2、一点都不关心你:有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摆饰,他们丝毫不关心他们,不管是学习上还是身体上,甚至生活上你所有的事情他都不关心。
3、只会打击你:这样的父母就是从小只会打击你,不管你做的好还是不好,只会贬低你,而孩子最需要的是赞美和鼓励,要不然打击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4、存在偏心:有的家庭会有几个孩子,但是父母会偏心其中一个,只喜欢儿子或者只喜欢女儿,另外一个就像捡来的一样,巨大的偏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5、对你的期望太高:很多人在当了父母之后,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以后能够有出息,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往往这种时候却是事与愿违的,于是父母就会对孩子很失望。
6、看见你就烦: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和孩子相处不来就变得非常讨厌,他们看见孩子就烦,也不喜欢和孩子玩,更不喜欢和孩子沟通,孩子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麻烦。
7、必须听父母的: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应该听自己的话,丝毫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就算自己做的不对,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对的。
8、从不心疼你:别人家的父母都是非常心疼孩子的,不愿意孩子受一点委屈,但是有的父母并不会心疼孩子,他的心就很冷血,就像孩子不是他们的亲生骨肉一样。
9、可以随意抛弃你:有些父母眼里根本就没有孩子,他们把自己看得最重要,不需要的时候甚至就会抛弃他们,离他们远去,他们是自私的,只爱自己不爱孩子。
10、不在乎你的感受:孩子在长大之后就会有自己各种的奇奇怪怪的想法,但是有的父母根本就不在意自己孩子的想法,只会自己一意孤行,忽略自己孩子的感受。
十类“好心”父母阻碍孩子成长很多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太好,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怕出危险,怕生事端;要不就是担忧孩子受委屈、不兴奋,真的是捧着怕摔、含着怕化……但偏偏是这些好心和过分的溺爱,这种一厢情愿的父母的好心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
马思特长沙培训班小编整理了以下不受孩子的欢迎10件事,你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一、可怕孩子之间争抢故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谈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
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
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由于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
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
由于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个头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
实际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
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
可以尝试告知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宠爱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
假如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士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二、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忧故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便利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
一次,她刚提上水预备上凳子浇花,却发觉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特特长呵护、担忧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假如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三、给孩子做说谎的榜样故事:吃过晚餐后,许勇坐在电脑前,正在为明天的销售方案该怎么做而发愁,电话响了,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按下了免提键:许勇吗?叔叔,我是蓓蓓。
蓓蓓,你爸爸在家么?我们这三缺一,叫他快点来。
1.拿孩子撒气父母每天都有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一般来说他们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了给孩子一个更稳定的基础拼命地努力工作。
但自私的父母会把这些负面情绪全部发泄到孩子身上,拿孩子撒气。
2.夸大自我意识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知、体验。
如果一个人过分夸大自己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可能会形成自恋型人格,对自己有着不合理的期望,总是希望别人都围绕他一个人转,仿佛他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这是自私父母的第一个特征。
3.让孩子照顾自己自私的父母会用种种理由让孩子替自己做家务,即使自己闲着没事,也会要求孩子做一些不属于他的事情。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亲职化,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反过来了,本来应该由父母照顾孩子,现在却变成孩子照顾父母。
4.否定孩子的努力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心理学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如果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做得更好,那么孩子就能越做越好。
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的努力,看不到孩子的进步,那么孩子同样会失去信心。
5.贬低式教育经常贬低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信,使孩子的自尊水平较低,从而畏手畏脚,面对困难不敢迎接挑战。
如果父母经常贬低孩子,那么是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他们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口舌之快。
6.认为自己拥有特权他们的自私自恋还体现在特权感上,总是认为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在家里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坐享其成,他们觉得孩子必须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才是孝顺的好孩子。
7.用道德绑架孩子自私的父母认为孩子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这样的原生家庭会让孩子苦不堪言,父母一味地索取,理由只是那一句话:“我生你养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他们用这句话绑架孩子,每当亲子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就拿出这句话让孩子先让步,从而使自己得利。
8.寻求孩子的关注自私的父母总是寻求孩子的关注,比如孩子在写作业,但他却大声打电话,或者把电视的声音调大,其实就是希望孩子能过来看自己一眼,和自己说几句话。
9.寻求孩子的认可这样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肯定自己、赞许自己,以此他们就可以吹嘘自己很厉害,期望从孩子那里获得崇拜的目光,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让他们获得自我价值感。
父母的十个好心办坏事
2011-04-22 11:13:3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默认分类2011-04-21 15:27:58 阅读7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很多做父母的,因为对孩子太好,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怕出危险,怕生事端;要不就是担心孩子受委屈、不高兴,真的是捧着怕摔、含着怕化……但偏偏是这些好心和过分的溺爱,这种一厢情愿的父母的“好心”
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
以下10件事不受孩子的欢迎,你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故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
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
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
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
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个头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
实际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
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
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
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故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
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
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
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给孩子做说谎的榜样
故事:吃过晚餐后,许勇坐在电脑前,正在为明天的销售方案该怎么做而发愁,电话响了,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按下了免提键:“许勇吗?”“叔叔,我是蓓蓓。
”“蓓蓓,你爸在家么?我们这三缺一,叫他快点来。
”蓓蓓刚想叫爸爸,妻子看到愁眉不展的许勇,回话说:“不好意思呀,许勇这会儿有点事出门了。
”
点评:大人经常会无意中说谎,比如和同事通电话的时候,明明正在家里和孩子玩,却告诉对方正在写东西,为的是不让对方打搅……大人的谎言有时是善意的,却没有想到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烙印,到他也说谎的时候,大人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你不能”的姿态?
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虽说徐航只是陪着儿子玩,纯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维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
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
”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
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
脆弱。
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
故事:赵锦华什么都不怕,就怕带着5岁的儿子去逛超市,因为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儿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儿又想买个天线宝宝。
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闹,让父母束
手无策。
点评: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主动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种方法来获得批准。
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拒绝,或者怎样做才能两全其美。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了,因此当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制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付酬”家务弊大于利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
十点左右,客人陆续来了,妈妈一边忙着倒茶,一边吩咐婷婷给客人洗水果。
一贯给父母“长脸”的婷婷这次却没有像以前那么乖巧。
直到妈妈说:
“快去,洗一个五毛钱。
”她才乐呵呵地去了。
点评: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主动帮你干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你应对他的这种表现给予表扬,但切勿说:“你天天这样做,妈妈每星期多给你10元零用钱。
”或者用物质引诱的方法:“乖乖,将自己的碗筷端到厨房,我就给你吃一杯冰淇淋!”因为说到底,物质奖励不能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助人为
乐、热爱劳动的品德。
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
快穿衣服。
”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
“不,我要穿那件黄的。
”“好,好,穿黄色的。
”“兵兵,穿运动鞋。
”“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
”“好,好,穿发光的鞋子。
”“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
”“好,好,去儿童乐园。
”……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
殊不知,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
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还没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
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故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
但这是大人的常规思维,也想不到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了。
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
的。
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
仔细想想,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不尊重小孩的隐私
故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
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
”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
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
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
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饭桌上的妥协者
故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
”“那你喝牛奶吧。
”“不要,我要稀饭。
”“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百依百顺: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快餐店。
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
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