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英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15
浅议汉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现代社会各国语言相互渗透,英语中外来语也很多。
本文介绍了汉语对英语词汇的重大贡献,从而揭示了语言在词汇上的壮大与各国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交互影响是分不开的。
英语,代表西方的强势文化,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作为世界性的大语种,它成了现代与文明的标志。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包含着印度、西亚和欧洲的语言。
它的强大就是借鉴了包括汉语在内的众多语言的词汇。
《美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英语语言债务沉重,任何一部词典中大约80%左右的词条都是借词”。
在现代英语阶段,英语被极大丰富和发展了。
英国人从未试图保护他们的语言使其受海外人的影响,使得英语的词汇变得如此丰富。
“英语词汇由于传统地对外来语词吸收力强,简直要无限度地扩充下去”(莫塞,1990)。
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
”这里来说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及推进。
来自中文的英文字,大部分是18世纪之后来自汉语,通常非现代系统化的罗马化中文或拼音。
1.饮食方面Tofu(1880年来自“豆腐”),Longan(1732年来自“龙眼”);Lychee或litche(1588年来自“荔枝”);Ginseng人参。
主要指北美一带出产的“花旗参”,又称“西洋参”。
Souchong(一种茶)(1760年来自“小种茶”);Pe-tsai(1795年来自“白菜”);Bokchoy(1938年来自“白菜”,比Pe-tsai常用);ramen拉面,鸡蛋面。
来源于汉语的“拉面”;Wonton(1948年来自“云吞”);Chowmein(1903年来自“炒面”);Chop-suey(1888年来自“杂碎”)tea茶这个词,来自闽粤。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介绍。
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文章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和特点、成因和影响因素、与标准英语的对比分析以及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
然而,在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也面临着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意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对“中国英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英语使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导。
“中国英语”是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其特点包括:(1)语音和语法方面:中国英语的发音和语法受到汉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和语法特点。
例如,中国英语中存在大量的音译词和语法错误,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造成的。
(2)词汇方面:中国英语的大量词汇来自汉语,这些词汇通常被音译成英语。
由于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英语中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语篇结构方面:中国英语的语篇结构常常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即从外围问题入手,逐渐引向核心问题。
这与西方英语国家的语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英语的成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价值观,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
例如,中国人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因而在交流中会使用一些委婉语和敬语。
(2)社会环境: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地位也对其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被纳入英语中,如“大妈”(dama)、“土豪”(tuhao)等。
谈英汉词汇的相互借鉴及影响作者:刘娅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3年第08期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族与外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也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
中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中相互影响,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汉语词汇大量涌入英语中,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们在中西方交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英语、汉语对对方吸收借鉴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方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满足交流的需要,大量独具特色的新词应运而生。
外来词(借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迅猛发展。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
中国成功加入WTO,也促使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从古至今汉语从英语中吸收的词汇举不胜举。
但是,“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一般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从语言、语法、词汇、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概括而言,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⒈音译词大部分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商标等和部分表示一般事物的非专有名词是通过拟声音译进入现代汉语的。
例如:咖啡(coffee)、沙发(sofa)、尼龙(nylon)、巧克力(chocolate)、迪斯科(disco)、基因(gene)、克隆(clone)等。
⒉意译词即保留英语词汇原有结构形式,按照其字面意思用相应的汉字表达出来。
这是外来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主要方式之一。
例如:电子邮件(E-mail)、网络援助(Net Aid)、软饮料(soft drink)、金领(golden collar)、热点(hot spot)等。
中国文化影响英语教学之我见摘要:在汉语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时,中国文化必然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
学语言就是为了交流,我们在学习英语以及它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也能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
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不是英语教学的累赘,反而是我们的独特财富,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中国文化对英语教学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语言;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87-02英语是一种受多国文化影响的语言。
英语词汇受到了众多外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大国,她的文化也对英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词汇一部分已经直接收入英语词典,另一部分没有被列入的也已经被较为广泛地接受。
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甚至可以和英国人大谈莎士比亚、复活节,当他们被外国友人问到屈原、李白的时候,就突然哑口无言了。
说明我们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同时,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带给我们的实际意义,即: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而交际是互动的。
一、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交际是互动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反映文化的窗口。
英语所承载的本是英语国家的文化。
然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精粹积累丰厚,在全人类中占有突出地位。
早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著作中,就有关于中国的记载,中国古文化已开始受到西方人的注意。
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生动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讯息。
到了16世纪,当东来传教士打开西方中国研究的新局面,引起了18世纪“中国热”,中国对西方的研究却还停留在少数有识之士。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在研究西方成果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社会历史而产生理解偏差时,也意识到对西方学者应该做到宽容和理解。
外国的学者,可以吸取中华文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文明。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交际的互动性,当我们在努力学习英语以及它所承载的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而且有义务把我们的文化带给愿意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摘要: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对比中西文化中词语的不同用法,阐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词语意义;文化差异1 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1.1在语言表达方式上1.1.1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
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1.1.2问候方面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
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1.1.3闲谈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可以会问这样的话: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甚至会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How much is your coat?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英美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摘要:语言学习难在翻译,翻译学习难在掌握语言之间的差异。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成为英汉互译的最大障碍。
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了解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不同之处,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译文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一、引言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
”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
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
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
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
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
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
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
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
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
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
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结构对比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结构对比如下:
中国英语句法结构:
1. 一般采用主谓宾结构,也可加上状语,使句子更加完整。
例如:She is a teacher. (她是一名老师。
)
2. 由于简单化处理,常省略掉一些必要的词汇,如冠词、代词等。
例如:He eating banana. (他在吃香蕉。
)
3. 单数形式的名词用作主语时,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例如:My friend like to play soccer. (我的朋友喜欢踢足球。
)
4. 中文影响,常采用重复、拟声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The music is so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这音乐太美了,美极了!)
中式英语句法结构:
1. 受中国语言影响,常采用主谓宾补结构,以及重复使用形容词或副词等。
例如:I feel very much happy. (我感到非常高兴。
)
2. 常把从句放在主从句中间,用来插入修辞或修饰语。
例如:The moon was shining bright, I could see everything clearly. (月亮很亮,我能看得见一切。
)
3. 中文双音节词汇倾向于在第一音节上加重音。
例如:compuTER, inFORmaTION.
4. 中文用法常借用英文形式,违反英文惯例。
例如:He love his mother. (他爱他的母亲。
)。
浅谈英汉色彩词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色彩词汇的表达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单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还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讨论英汉色彩词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合理应对这些因素。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分类上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颜色名称通常以红、黄、绿、蓝、黑、白为基础分类。
相比之下,英语中基础分类是红、绿、蓝、黄、紫、橙、黑、白、灰。
其中,紫色、橙色、灰色在汉语中没有单独的名称,这就给翻译带来了挑战,需要在维持基本含义不变的前提下寻找合适的英译词。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颜色的特定语义也可能存在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绿色”通常被视为代表健康、自然,而“红色”则可以表示热情、爱情或危险。
然而,在汉语中,“绿色”常常与嫉妒、愚昧等负面意义联系在一起,而“红色”通常被视为过于鲜艳或过度,例如“太红太暴露”的说法。
因此,在翻译英语文本时,如果不了解这些细微差别,可能会导致传达的信息发生偏差。
其次,在英汉翻译中,文化因素在颜色象征和隐喻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英语中,“黑色星期五”是指一年中商家们最忙碌的购物日,但在汉语中,“黑色”通常与战争、悲伤等负面意义联系在一起。
同样地,在英语中,“黄色”可以表示怯懦或不诚实,但在中国文化中,“黄色”的象征意义是财富和幸福。
因此,翻译颜色的象征和隐喻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
如果直译不尊重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对文化的不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和传达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处理色彩词汇的文化差异非常重要。
首先,翻译者应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分类的不同之处,并选择合适的英语单词和短语,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含义的准确性。
其次,在处理色彩象征和隐喻时,需要向读者解释这些差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最后,尊重文化差异是语言交流的重要方面之一。
虽然英文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正确理解和传达这些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至关重要。
浅谈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作者:王荻秋傅长乐胡莹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9期一、中国英语人们通常认为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一种使用型英语变体,主要用于中国人与非本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它具有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带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性质。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保证了中国英语作为信息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带有中国特色”则弥补了标准英语在涉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相对欠缺。
自葛传槼先生1983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论证。
概括而言,中国英语应具备以下普遍特征:(1)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随着以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运用、变异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已逐渐被“适宜与不适宜”所取代。
中国英语虽然表现的是中国特有事物,但在表达上仍应确保其被英语国家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中国英语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诸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等,这种通过借译或语义再生的手段生成的,虽然在标准英语中没有出现过,但英语国家人士还是能从字面的表述中大体明白其中的含义;另一类如麻将(mahjong)、功夫(gongfu)、汤圆(tangyuan)、风水(fengshui)、广东人(Cantonese)等,这类通过普通话或粤、闽地区的发音直接转化而成,且附有必要注解的,能够让英语国家人士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填补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空白。
(2)中国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英语虽然作为一门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但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指称有时也无计可施,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s)、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廉政建设( construct clean politics)等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形式。
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现状、问题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英语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育的基石,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梳理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当前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词汇教学方法单缺乏语境教学、学生词汇应用能力不足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展望英语词汇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推动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英语教育在国内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英语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也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目前,国内英语词汇教学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
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进行词汇的讲解、示范和练习,学生则通过听讲、记忆和模仿来学习英语词汇。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词汇的记忆而忽视了词汇的实际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词汇后,很少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词汇,导致词汇的记忆效果不佳。
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按照课本上的词汇表进行讲解,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词汇教学还面临着学生个体差异的挑战。
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都有所不同,但很多教师并没有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导致一些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感到困难。
尽管如此,也有一些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他们尝试将词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他们还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浅议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是个涉及多元文化背景的领域。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相当重要。
首先实现了背景文化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的使用。
其次,它有助于改进和提高英语教学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
中西方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西方文化和中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红酒”,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葡萄酒”,而在中国则指代以红色为主题的某一类酒。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语言本身的特性,学习者需要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含义。
另一方面,知道不同文化之间的词汇差异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文化背景和词汇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更有意义的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词汇和表达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英语语法的影响英语语法在西方文化和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举个例子,汉语中有个普遍的习惯,即将形容词放在被描述的名词前面,例如“大树”。
“树大”在汉语中则不是一种很常见的表述。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相反的。
在英语教学中,了解这些不同的语法规则和互动规则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并避免常见的干扰错误。
例如,中文的习惯结构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英语课程中使用不当的语法构造。
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语言的异同关系对于提高学习者英语语法的能力至关重要。
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口头和写作的影响口头表达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西方人通常更加重视“功效性”,尤其在商务和学术场景下。
相比而言,中国文化强调“情感性”,不强调如何直接表达,而是注重意图和文化背景的表达。
这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在口语交流和写作中见到。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背景文化差异,以实现不同领域英语智能的交流方式。
教师可以以多种形式鼓励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交流,以及快速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更好地学习和交流英语。
如何将中西方文化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确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是它们也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多种优势。
浅谈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作者:何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随着语言文化的快速发展,汉语语汇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价值,重视对汉语词汇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英语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
本文根据不同列子,全面分析英语语言文化受到汉语词汇影响的具体发展情况,确保能够全面体现语言的共性。
关键词:汉语词汇;影响;英语语言文化作者简介:何莉(1979-),女,重庆市人,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语法和双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1、前言汉语词汇属于较为多元化的体系,其重要是通过词汇、言文、词语、词意、词音等组成的演变系统、分布空间系统、交叉系统、层级系统、延展系统、组合系统、生成系统以及构成系统等[1]。
汉语词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主要是通过语言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的基本作用构成的,能够从根本上将汉语特征与语言共性全面体现出现,同时影响着英语语言文化,对汉语词汇影响英语语言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促进语言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分析汉语语汇影响英语语言文化的实际情况2.1英语语言文化受到我国文化崛起的影响动态语言的实际变化中,词汇出现的改变具有频繁性、快捷性以及敏感性等基本特征,不管是哪种语言文化,在社会中与外族进行实际交流时,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族语言,能够对外来语言有着吸收的目的,同时能够对本组词汇语言系统起到丰富的作用,确保自身在表达语言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与语言重视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于我国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全球化经济,在世界的发展中对经济、军事、科技有着较强的依存性。
我国在促进综合国力、发展经济得到提升的过程中,应该将国民经济合理的提升,促进对外交流过程中媒体传播水平与语言交流文化得到增强。
另外,民族文化要想全方位得到弘扬,则需要在文明教育上将汉语语言能力增强,确保在汉语语言中获得健康向上、有着中国特色的文明语言,在英语词汇中合理的引入[2]。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
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
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
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
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
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
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
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
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
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
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
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而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母语对于学习英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汉语是学生们的母语,因此汉语对英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从词汇、语法、语音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体现在词汇方面。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的词汇没有直接的关联性。
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汉语学习者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一些误解和错误。
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在英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因此学生往往会直译出现问题。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也会难以准确理解和运用。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逐渐培养对英语词汇的敏感度和准确理解。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还体现在语法方面。
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对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惑。
汉语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而英语的语序是主谓宾的形式,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适应不同的语言结构。
英语中的时态、语态、情态动词等语法现象在汉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因此也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和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和运用得当。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注重对语法知识的细致学习和深入理解,尤其要注重语境和实际运用。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还表现在语音和发音方面。
作为汉语母语者,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常常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发音不准确或者有口音。
英语中的元音、辅音和连读等现象在汉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因此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反复训练和模仿,才能逐渐掌握英语的发音规律和技巧。
由于发音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因此汉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注重对音标和发音的细致学习和实际训练,才能达到纯正的英语发音水平。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方面。
汉语和英语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作者:郭春宁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1期摘要: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国家对全民的教育事业也非常重视,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处在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对于掌握英语这一语言的需求非常迫切,英语的学习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也是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道路中的敲门砖。
而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一大重点就是英汉互译。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英汉互译这一方向,对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英汉互译消极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17-01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东方和西方之间由于发展历史、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其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而由于目前学习英语成为人们对必备技能,全民学英语的浪潮越来越狂热,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英汉文化差异特点,深入探析了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培养社会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1 英汉文化存在的差异1.1 日常生活中的差异英汉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直观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差异。
一方面,在问候语中,英汉文化存在着明显区别,在汉语文化中,中国人互相问候通常常用的问候语是:“嗨,去哪儿呢?”或者“嗨,吃饭了吗?”,而在英语文化中,他们通常只会说简单的“hi”或者只是对对方微笑或点头,而不是问一些问题让对方回答,并且他们通常只会在正式的商务会谈或和重要人物见面等场合中才会与人握手;另一方面,在生活生产方式上,英汉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汉语文化中,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了中国在早期社会主要以农作农耕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的现象,因此,在语言中,汉语文化也和土地产生了紧密联系,在汉语用词中也出现了许多例如:黄土高坡(Yellow River Plateau)、地主(local rich man)、土包子(bumpkin)等词汇,而这些词汇在进行英语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困难,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英国是一个航海国家,因此海洋与英国文化联系紧密,语言之中自然也存在了许多与航海和海洋有关的词汇,例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
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论文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论文汉语词汇属于较为多元化的体系,其重要是通过词汇、言文、词语、词意、词音等组成的演变系统、分布空间系统、交叉系统、层级系统、延展系统、组合系统、生成系统以及构成系统等。
多元化的汉语词汇,其构成主要由汉语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能够体现出汉语的特征以及语言的共性,并且影响这语言文化。
针对汉语词汇影响英语语言文化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对语言发展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的影响表现1.汉语丰富的词汇促使英语词汇数量的增多。
随着汉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英语受到汉语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在英语词汇方面,源源不断的汉语词汇被大量引用,一些中式英语也逐渐被英语所接受,被纳入英语语言中的一种表达习惯。
汉语对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语词汇成为英语新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全球化已是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英语,而英语也是大学、中学和的必修课程。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英语。
由于中国和英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法用原有的英语词汇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和文化现象,为了完成沟通交流的目的,人们尝试运用具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进行交流,很多中国式的英语变成了英语的新词汇,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例如drink tea,就是老外直接广东话中的“饮茶”,而long time no see就是从中国的“好久不见”直译。
由于中国式的英语表达方式简练实用,所以被广泛实用,并且已经进入主流英语,成为英语的新的词汇。
2.汉语悠久历史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
语言能将民族的文化、全部历史、偏见、各种、娱乐、游戏等全面加以反应,英语文化中的汉语词汇,主要是以拼音或者罗马化中文为主的非现代系统化进行呈现。
在中国古代,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丝绸被出口到西方国家,当时的英语中并没有“丝绸”这个单词,于是便根据丝绸的做工精细,用“silk”表示丝绸。
英语教学之路上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相关问题研究王维纳【摘要】中式英语是一种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是由于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所致;而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主要特征及区别分别体现在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比中英句式、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的差异,归纳总结后帮助学习者避免出现中式英语,规范使用标准英语;还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国英语,不“崇洋媚外”,注重国外风俗文化,还要提高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
%Chinglish is the malformed, hybrid form that shows the interference or influence of Chinese on English learners,while Chinese English is normative but with typical Chinese cultural features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Chinese.These two are dif-ferent in pronunciation, morphology, and syntax.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ha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ntence patterns, expressio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elp learners a-void Chinglish.Moreover, teachers should help learners establish right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English, re-specting and learning foreign culture but not worshiping things foreign and fawning on foreign countries, and pro-mote Chinese learner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wareness.【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中国英语【作者】王维纳【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英语教学之路上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相关问题研究王维纳(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中式英语是一种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是由于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所致;而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