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下
- 格式:ppt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15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郭铭珅(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认知语言学概念中的隐喻理论包含着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两个重要特性是系统性和连贯性。
因为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概念隐喻的这两个特性,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讨论它们的基本含义,深入讨论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与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具体实例说明概念隐喻对某些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由此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非抽象化的感知。
关键词:概念隐喻;系统性;连贯性;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也是人们思考和谈论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工具。
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能时刻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还深刻存在于我们的想法和活动中。
这种想法从本质上讲就是隐喻,而这种隐喻又被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有四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验基础的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也就是说,隐喻可以让我们通过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概念来理解,思考和感受我们难以认知的抽象概念。
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含义及内部联系,然后才能进一步理清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是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要素(一)原始域和目标域原始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两个最为关键也最为基本的元素。
一般我们认为原始域的内容更为具体,目标域则更为抽象。
正如同拉科夫所认为的“如果一个域是隐喻的起源,那么它的理解就必须独立于隐喻。
”那样,显然非隐喻和隐喻是区分这两个域的关键。
例如,当我们识别香蕉的颜色时,如果只认准黄色是香蕉的标志,那么我们会认为所有黄色的水果都是香蕉。
问题由此产生。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只使用隐喻,那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香蕉”这个概念。
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识别它,因此我们认为“香蕉”这一部分的概念是非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作者:郭丽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4期摘要: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一理论首先由Holec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此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界的热门话题。
掌握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词汇是掌握语言的先决条件,词汇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文主要根据隐喻认知理论分析英语词汇的自主学习策略,旨在将隐喻认知理论引入词汇学习,并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词汇自主学习和英语综合能力,这对其终身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词汇;隐喻认知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12-03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主要涉及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进度的确立和确定,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估、检查、监控和测试(Little wood,2002)。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判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在当今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承担者,掌握大量的词汇才有利于交流。
但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一直是一项薄弱环节。
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词汇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隐喻理论指导词汇学习的合理性“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积极加工,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
”隐喻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隐喻。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了解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了解语言词汇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了解语言中不同形式的隐喻间的关系。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摘要: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束定芳,2000)摘要: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
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
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
关键词: 隐喻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一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y(1985)。
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
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如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
他认为,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语音层,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
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并不是没有反对者,除了以I.A.Richards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interactionist)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上述两个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以外,尼采、雪莱(见Cooper1986),Werner, Cassirer(见Dirven 1985)和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
但是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却是1980年出版的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二十多年以来,沿着这条途径摸索前行的学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Johnson 1987,1991, Kovecses 1986, 1990, Lakoff 1987,1990,1993,1994, Lakoff & Turner 1989, Turner 1991,19931 Yu 1995, 1996,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3)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会生发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