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思想品德12课第四时
- 格式:ppt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二思想品德第六单元第12课第感受大自然(复习课)复习目标1、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3、认识大自然的美丽的表现,知道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4、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在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培养、保护环境。
爱护自然的能力6、了解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复习重难点1、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的能力2、理解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及其原因2、懂得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复习方法: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指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树2、交流展示知识树,修补知识树,查漏补缺,找出还没有掌握的疑难问题3、依据复习提纲自主复习,小组相互检查4、典型习题训练5、相互交流展示,总结解题规律复习提纲:1、大自然美在哪里?2、大自然的美丽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3、美的自然对象可以分为哪两种?4、怎样鉴赏大自然?5、目前,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7、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什么危害?复习过程:一、师生共同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要求学生独立构建知识树(教师适时指导)二、小组代表展示知识树,查漏补缺,及时修善知识树,梳理疑难问题三、依据复习提高及自己实际情况自主复习,同桌之间进行检查四、典型习题训练(要求限时独立完成)1、在有些地区、有些河流,会出现“一览无鱼”的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没精心养殖B、捕捞方法不当C、捕捞季节不适D、水域污染严重2、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温家宝总理则坦言,“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
”我们青少年也应该人小培养忧患意识,下面的想法能体现忧患意识的有①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②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③过多的人口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④中国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上海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分清是非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第1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上海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分清是非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第1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上海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分清是非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第1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影响的辨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知识目标:懂得好奇心含义和重要性,全面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知道它们作用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全面地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情境体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思辨归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贪权落陷进,贪财入孔方,贪功遭名裂,贪色入圈套,贪杯误大事。
”师:“权”、“财”、“功”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诱惑,面对诱惑,我们要学会说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二、新授1、从众心理《看热闹》说一说:是谁欺骗了哪些看热闹的人?师:其实,这是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人人都有,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心理现象.例如生活中存在的“随大流”、“跟风跑”现象。
有人认为从众是一个贬义词,一种坏习惯,事实是不是如此呢?生活在线:《生活的点滴》设疑导思: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
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教学内容: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
(二)能力:初步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三)知识:认识大自然的美丽的表现,知道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重难点: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的能力教材分析:本目主要帮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本目内容共分两个层次,第一部分“美丽的大自然”,分别从“神秘的宇宙”、“奇妙的生物世界”、“秀丽的自然风光”优美的语言描述大自然之美;让学生感受美丽的自然。
第二部分分别从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想象力来鉴赏自然之美。
让学生掌握鉴赏自然之美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阅读《孟杰和他的伙伴们》。
我们是否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家乡的美?我们家乡是否也没有人捉小鸟,太阳的脸上也没有黑烟?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吧!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对我们多么重要,再列举几幅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自主探究全面理解学习任务:阅读P32--P36,思考:大自然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⑴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眼中的大自然美在哪里?⑵讨论《天上的街市》《美丽的海底世界》和《桂林山水》分别表现了大自然哪些方面的美?⑶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___,带给我们欢乐,陶治我们的___,丰富我们的_(4)名篇欣赏,《海上日出》,感受自然之美。
(5)你到过风景如画的蒙古大草原吗?游览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吗?它们的美有什么不同?(6)大自然的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____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过直接改造的___。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三句古诗启示我们应怎样欣赏自然美?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鉴赏方法?试举一例?(8)自然之美与我们有什么联系?三、思维互动解难释疑1.师生互动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陕教版思品八下第十二课《维护权利,适应社会》学案第二课时我的经济权利导学案棕溪初中余文春学习目标1.树立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经济权利的意识。
2.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培养依法同侵权行为作斗争的能力。
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财产、知道未成年人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
学习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学习难点:法定继承中的继承人范围及继承顺序。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经济权利是____________的基本权利,_____________是经济权力的重要内容。
2. 财产所有权,指财产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_____、 _____、 ______ 、_____的权利。
3.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______________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国家通过多种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通过____________是最普遍的做法。
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严厉最高效的保护方法。
5. ________是经济权的一部分。
《》是专门规范财产继承的法律。
未成年人的__________不受侵犯,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继承权。
6.智力成果权也叫_______。
公民的智力成果权________。
中学生摇摇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_______.二.【合作交流】1.把下列左右的相关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带回家财产使用权我骑车去上班财产收益权我把车出租给别人财产处分权我把自行车卖掉财产占有权2.下列属于公民合法财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A.买彩票中奖500万元 B妈妈每月2000元的工资 C.居民购买房屋并取得房产证的房屋 D.偷税漏税获得的收入 E.过生日朋友送的MP4 F.王某是人民币5000元G.收贿、索贿获得的财务3.阅读p50案例一和案例二思考问题:以上两个案例中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法律手段分别是什么?从这两个案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4.判断说明:看漫画思考问题:“7岁小孩的作品们没有著作权”这一说法正确吗?为什么?5.张某夫妇有两子一女,都已各自成家。
第十二课《维护权利,适应社会》
第一课时《我的受教育权》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素质教育目标:
(一)·情感体验点:
能够自觉手法,树立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树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的意识,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二)·能力培养点: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培养依法同侵权行为做斗争的能力。
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会依法维护受教育的权利。
(三)·知识储备点:
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知道法律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难点: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课型及教学思想
课型:授新课
借助教材,网上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探究中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知道法律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树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的意识,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培养依法同侵权行为做斗争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书指导法、讨论交流、举例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