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全球酒业之战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3
全球化,中国酒业如何面对我们先来看一组报道:报道一:2002年6月,美国A-B公司和青岛啤酒缔结排他性联盟。
2002年11月,比利时英特布鲁公司以1950万美元收购珠江啤酒24%的股权。
2003年1月,嘉士伯以8500万元收购华狮啤酒。
2003年4月,英特布鲁以3500万美元收购浙江开开集团啤酒业务70%的股权。
2003年6月3O日,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南非SAB收购哈尔滨啤酒(0249.H.K.)29.64%的股份,成为哈啤第一大股东。
2003年6月,嘉士伯以2.2亿元的价格收购大理啤酒。
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与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生产、销售三得利啤酒(上海)已成为上海市场销量最大的啤酒品牌。
2006年12月12日,世界最大的洋酒集团———帝亚吉欧顺利进入水井坊,开创了外资切入中国白酒第一例。
报道二:贵州茅台董事长如是说:目前茅台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5%,主要市场为北美等地区的华人市场。
袁仁国表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茅台基本通过外贸代理方式销售,下一步公司打算建立自己的网点,在美国、法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建立销售网点,扩大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
”袁仁国透露,要想扩大茅台的国际市场份额,除了保持华人群体的市场占有之外,还要争取非华裔客户的口味认同,这就要通过文化营销的方式,使茅台文化深入传播。
“我们要多宣传茅台的‘酒文化’理念,宣传茅台酝酿的千年文化内涵、以及健康功效。
”报道三:《新快报》讯(记者尹辉通讯员胡燕妮)白酒合格率不到五成!昨日,省工商局公布了白酒、葡萄酒的抽查情况,前者质量不容乐观,合格率只有48.4%,葡萄酒的合格率也不足九成。
记者注意到,大名鼎鼎的孔府家酒、剑南豪酒因部分指标不合格而上了“黑名单”。
从以上系列报道和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中国正式加入世贸后,中国企业也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
在一片“狼来了”呼声中,外资已经真正进入中国,并且逐步渗透到传统的中国酒业中去。
啤酒企业竞争成功案例解读随着对啤酒市场需求的增加,啤酒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些啤酒企业竞争成功的案例,并解读其成功的原因。
1.百威英博百威英博是全球领先的啤酒企业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个知名品牌,例如百威啤酒、斯德哥尔摩燕京啤酒等。
百威英博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巧妙策略。
他们注重品牌的建设和推广,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广告传播,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此外,百威英博在产品研发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不断推出新口味和新款式的啤酒,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青岛啤酒青岛啤酒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高品质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青岛啤酒始终坚持采用优质的原材料和传统的酿造工艺,确保产品的品质优良。
此外,通过赞助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青岛啤酒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信任和好感。
3.喜力啤酒喜力啤酒是世界知名的啤酒品牌,它的成功主要源于市场细分。
喜力啤酒针对不同目标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系列,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他们推出了低度啤酒、淡香型啤酒、浓香型啤酒等多个系列,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口感和味道的要求。
此外,喜力啤酒也注重与时俱进,在推广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营销手段,比如与知名艺人合作,做出一系列创新的广告宣传,吸引了大量的目标消费者。
这些啤酒企业的竞争成功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1.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2.产品创新和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口味和新款式的啤酒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偏好。
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3.市场细分和目标消费群体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了解并研究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和需求,制定相应的产品和市场策略。
4.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方式通过与知名艺人合作,赞助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BRLHardy案例分析构建跨国经营能⼒:管理的挑战案例回顾BRL Hardy是⼀家在全球销售葡萄酒的澳⼤利亚公司。
他是由BRL和Hardy两家不同的公司组建⽽成的,Hardy以⽣产屡获殊荣的⾼品质葡萄酒⽽享誉盛名,⽽BRL则专门⽣产加度葡萄酒、散装葡萄酒和经济型葡萄酒。
然⽽,两家合并的公司同年最终成功的上市。
两家原本在不同领域各有擅长的公司,不同的企业战略,采⽤了截然不同的⼈⼒资源管理和组织,发展成了各具特⾊的葡萄酒⽣产商,在合并后,对于如何推⼴品牌问题,对于葡萄酒的全球化之路,在管理层次上产⽣了分歧和困难。
其实通过上述⽐较我们不难看出,两家公司遵循完全不同的企业战略,采⽤了截然不同的⼈⼒资源管理和组织,发展成了各具特⾊的葡萄酒⽣产商,拥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化、声誉和品牌价值。
Hardy以⽣产屡获殊荣的⾼品质葡萄酒⽽享誉盛名,⽽BRL则专门⽣产加度葡萄酒、散装葡萄酒和经济型葡萄酒,其部分葡萄酒以私有品牌的形式进⾏销售。
⽽就像案例中所讲的,相⽐于Hardy“彬彬有礼⽽传统”的价值观,BRL的企业⽂化更加“激进和商业化”。
以上种种都决定着合并过程中势必要克服许多障碍,不可能⼀⽚坦途。
⾸先,我们来看⼀下合并的原因:(⼀)背景:两公司均陷⼊财务困境,必须找到⼀种⾦融伙伴1.BRL:进军海外市场取得了相当⼤成功,⽽为了增加其瓶装葡萄酒的的附加值,竭⼒寻找⽅法来扩张和提升业务;2.Hardy:为进⼀步将销售点的销量扩⼤,决定放弃对进⼝商、分销商和代理商的依赖,但三项欧洲收购⾏动的失误加上经济衰退,其遭受了巨⼤损失。
3.另外:全球葡萄酒⾏业变化,例如合理化和葡萄酒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整合和利⽤现代葡萄栽培,使澳⼤利亚葡萄酒成为⾏业的“热趋势”。
(⼆)⾃⾝:两公司优势互补,前景较好1BRL Hardy ---NOEMI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05-031.BRL:葡萄、资⾦和⾃⾝的管理层2.Hardy:专业的市场营销能⼒、品牌和酿酒技术其次,我们要关注为了解决财务困境并进⼀步整合所采取的策略,有所借鉴。
案例分析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案例分析: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
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跨国公司需要制定明智的战略决策。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跨国公司的案例分析,探讨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一些建议来优化这些决策。
首先,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需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例如,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跨国公司需要调整其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和定价策略。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跨国公司将其产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定制化,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市场导向的战略决策有助于公司在各个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其次,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需要考虑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法律环境存在差异,这对跨国公司的运营带来了各种挑战。
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对外国企业实施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市场准入。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跨国公司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解决了一些政治和法律上的障碍,成功进入了该市场。
这种政策导向的战略决策是在充分了解当地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
此外,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还需要考虑供应链管理和运营成本的因素。
由于跨国公司的业务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链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在案例中,这个跨国公司通过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和供应网络,降低了运营成本并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效率。
这种供应链导向的战略决策使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波动。
最后,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因素。
随着社会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增加,跨国公司需要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
在案例中,这个跨国公司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实施社会责任项目,提高了其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这种可持续性导向的战略决策不仅符合社会期望,还能为公司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面临着多个挑战,需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供应链管理、运营成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因素。
啤酒企业竞争战略成功案例解读在啤酒行业中,成功的竞争战略案例是指通过有效的市场定位、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手段,促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持续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以下将通过解读两个成功案例,探讨啤酒企业竞争战略的关键要素。
第一个成功案例是百威英博公司(Anheuser-Busch InBev)的战略。
百威英博是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之一,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如百威、科罗娜等。
百威英博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市场定位和品牌战略的巧妙运用。
首先,百威英博在市场定位上采取了差异化策略。
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和投资来打造独特的产品、品牌和市场体验。
与其他啤酒品牌相比,百威英博的产品更具品质保证和口味的一致性,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
同时,他们还积极发展新兴市场,如中国和巴西等国家,引进和推广不同口味和文化背景的啤酒。
第二个成功案例是山西汾酒集团的战略。
山西汾酒是中国国内知名的白酒品牌,其成功之处在于坚持高品质和传统工艺,并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附加值。
首先,山西汾酒坚持高品质和传统工艺。
他们注重原材料选择和酿造工艺,保证产品的口感和品质一致性。
同时,他们还通过独特的陈酿工艺和存放环境,使产品获得更好的品质和口感。
这样的坚持赢得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和好评。
其次,山西汾酒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附加值。
他们通过产品研发和创新,推出了多款不同口味和价格的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他们还注重包装设计和营销推广,将产品与文化、历史等元素结合,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身份认同感。
在合理市场定位和品牌战略的基础上,这两个成功案例中的企业还注重渠道建设和市场拓展。
例如,百威英博通过与大型超市和餐饮连锁店合作,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覆盖范围。
山西汾酒则通过建立直营门店和加盟店等形式,增加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渗透率。
综上所述,啤酒企业竞争战略的成功关键在于市场定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通过差异化策略、高品质、创新、附加值提升、渠道建设等手段,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持续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啤酒行业竞争战略成功案例解读“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正像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啤酒行业正在演绎着一场并购整合的精彩大戏,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步步将竞争的主题推向高潮。
不过,就在行业巨无霸驾驶着资本的战车长刀所向睥睨四顾时却发现,像赵国大将廉颇一样顽强抵抗并扭转战局的不乏人在。
他们避免了企业被兼并的命运,取得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秘笈是什么?是偶然的运气还是必然的结局?当我们追溯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就如同欣赏一部华彩的乐章,通篇都跳动着闪亮的音符,而最扣人心弦人的则是激昂强劲的主旋——这就是企业的竞争战略。
正是高屋建瓴切实有效的竞争战略使这些企业在如林强手中脱颖而出。
在啤酒行业遇到全方位挑战价格战锋芒不减的今天,解读这些优秀企业竞争战略的成功因素所在,对众多在竞争中进退失据随波逐流的弱势企业应该有所启迪。
案例1:哈啤——品牌战略卓尔不群哈啤走过了百年历史,在过去的长时间中,哈啤只作为一个地方企业悠然独处。
但近几年来,哈啤老树新枝,突然焕发出一种青春朝气,在后方巩固的基础上又稳步扩张。
从1994年的8万吨经过不到10年发展成了百万吨级规模。
经营业绩斐然的哈啤在资本市场上也不落俗套,使各股东资本大幅溢价成功套现而退,其戏剧性的结局直看得行业中人瞪目结舌。
多年来,以李文涛总经理为首的哈啤集团苦心孤诣地实施品牌战略,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导致今天取得博弈的彻底胜利。
哈啤作为中国第一的百年老店,其历史可追溯至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因此哈尔滨的民风中浸淫着一个多世纪的啤酒文化。
睿智的哈啤人透彻地参悟到这种历史文化的与这一特定地域的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他们透过商标、广告语、宣传品、展示厅、啤酒广场的内容设计赋予哈啤这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彰显了哈啤超凡脱俗的气质以及高贵儒雅的形象,勾起了众多家乡人的怀旧情绪,豪饮哈啤成了众多哈尔滨人的精神皈依,哈啤品牌获得了普遍的认同。
市场竞争案例:案例1:中外葡萄酒“攻防策略”营销案例一、背景近两年来,不甘在中国市场受挫的洋葡萄酒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频频出击:2001年1月,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意大利五大葡萄产区企业全部到齐,这次所有用于品尝的葡萄酒全部由意大利本土空运而来,意大利酒商称要把中国人灌醉;2002年1月,法国酒商在家乐福超市举行了葡萄酒推介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2002年6月,法国将借世界杯足球赛的良好时机在日本东京举办亚太地区葡萄酒展览,但它却在3月6日把新闻发布会地点选择在中国的北京召开。
事实上,洋酒进攻的力度远大于此。
2001年12月——2002年3月,在北京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关于“盖世峰”、“嘉露”等洋酒的报道连篇累牍。
德国葡萄酒信息中心更是声称愿为所有中国媒体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最大的方便,必要时甚至可以提供往返德国的机票,安排那些葡萄酒著名产区的代表企业负责接待。
从全国市场看,2001年8月,法国最大、世界葡萄酒销量排名第二的卡斯特集团与张裕集团在北京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
而在此之前,年产量达80万吨的世界最大葡萄酒厂——美国加州太平洋葡萄酒集团已在北京、江西、云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新疆、福建等省的5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起了“中国经销商网络”。
从区域市场看,洋葡萄酒开始从各种渠道蜂拥而入,不知不觉中,葡萄酒市场已悄然形成“中洋对垒”的格局:武汉,麦德龙超市已推出80多种洋葡萄酒,其中多数来自法国等著名葡萄酒生产国;成都,罗马假日广场刚搞了个红酒节,紧接着此前从未进入国内的意大利“威尼多”又要求举办洋酒节,为此意大利红酒商多次造访成都酒商;福州,近一个月来,各大品牌都在进行促销活动,被邀请到场的多是福州各大酒店餐饮部经理;美国“加州乐上”红酒则干脆将其价格调低5元——20元进行促销。
种种迹象表明,这次洋葡萄酒是经养精蓄锐后的再次进攻,与前几次的进攻相比,显得更有策略。
二、策略1998年的葡萄酒“中洋对垒”,国产葡萄酒由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THE BUSINESS CIRCULATE| 商业流通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20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公司跨国经营案例分析周欣宜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一、企业简介和跨国经营简史希尔顿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希尔顿酒店集团公司,是一家知名跨国酒店管理公司,起源于1919年康莱德·希尔顿收购的位于得克萨斯州Cisco的Mobley酒店。
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HI),为总部设于英国的希尔顿集团公司的旗下分支,拥有除美国外全球范围内“希尔顿”商标的使用权,于1964年在美国上市,其中美国希尔顿与1994年从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希尔顿集团下分出,拥有并管理美国境内的美国境内全美2300多家希尔顿业务。
经历了整整100年的成长和发展,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球113个国家,覆盖到五大洲的各个城市,管理着超过5600家酒店,在全球范围内共设有913,000多个酒店客房,旗下拥有17个品牌,包括提供最高级别服务水平的超豪华型酒店康莱德(C O N R A D ),以及H i l t o n 、华尔道夫(W A L D O R F A S T O R I A )、CANOPY、SIGNIA、CURIO等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酒店企业。
现在,希尔顿以万分热情提供超凡出众的客户服务为价值观,致力于酒店服务,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在全球内享有盛誉。
二、跨国经营的动机(一)外在动因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从全球角度来看,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夹缝生存,必须积极扩宽海外市场,扩展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和自己周转,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通过分享全球经济化红利成就国际影响力。
案例分析----全球酒业之战
一、案例描述
全球酒业中传统葡萄酒生产商和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作为新世界国家,勇于开辟新的市场,敢于挑战生产规范,不像传统葡萄酒生产国家受到规模和传统的限制,美国生产商努力研制新技术和特殊设备,提高了葡萄酒的生产产量和质量。
而同时又革新了包装和营销策略,重视品牌和营销,同时采用一体化的模式生产,控制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获得利润的能力。
而1976年的巴黎之审,则预示了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厂商的成功,给旧世界生产厂商敲响了警钟。
法国等葡萄酒出口国家的需求下降和进口国的需求上升,促进了出口销售额竞争的升级。
消费者需求偏好也从低端细分市场向高端及其以上的细分市场转移,再加上时尚的变化,这些都给旧世界生产商带来巨大压力,而给新世界生厂商带来了机遇。
英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显示了逐渐增加的消费趋势和市场进一步增长的潜力,而英国也成了新旧世界生产厂商市场之战的第一线。
新世界生产商建立了品牌优势,并利用品牌优势向海外推广,同时建立了强大的分销渠道力量,利用规模优势和一体化优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力量。
而在这次市场之战中,新世界的葡萄酒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大于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厂商所占市场份额,新世界生产商占取了优势,而旧世界的生产厂商也开始了反思。
二、案例分析
1、新旧世界对比:
旧世界
如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新世界
如澳大利亚,美国,智利和南非
欧洲葡萄种植面积狭小更多相对便宜又适宜种植的土地
制作方法单一不断进行实验、设备开发,融入现代科技
立法规定葡萄酒的指标参数采用旧世界开发的技术(如滴灌技术等)
由于气候不得不受制于产量变动葡萄种植地区日照充足
传统的包装与营销策略新包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且储藏方便,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2、旧世界面临的问题
国家需求变化年轻一代的饮酒偏好不同,年老一代关注健康问题,酒驾的处罚力度加强都导致葡萄酒消费量最高的一些国家出现葡萄酒的需求下滑。
而在大多数葡萄酒的进口国家,需求量是一直在增加的。
需求偏好转移
需求偏好从低端细分市场向高端及其以上的细分市场转移 时尚的变化 从更甜的白葡萄酒向无甜味的红葡萄酒转变时,由于受到对糖分含量的严格管
制的约束,德国葡萄酒行业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3、英国之战成败原因 旧世界 旧世界在英国之战中的失败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当地需求的忽视和过于繁复的中间商。
欧洲的旧世界生产商与迅速变化的消费者口味和偏好相脱离——尤其是在英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他们一般依靠中间商或者合作者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同时面对日益集中化的零售商,他们也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
新世界 新世界的公司则利用规模和一体化优势积累了进军出口市场的资源和技术。
新世界的生产商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规模在分销上取得了显著的优势。
没有多层
次的中间商,
避免了价值链中较多的存货,大大降低了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 从当地导向看新、旧世界的成败
当地导向则认为应该针对所有的经营所在国的市场差异做出反应。
旧世界缺乏了对英国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细致调查。
英国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比品牌强烈,旧世界的价值链导致其无法对价格作出迅速的调整。
同时受制于规模经济,旧世界在多样化发展方面略显薄弱。
无法时时满足消费者变化的偏好,与消费者的预期产品有些脱节。
● 从价值链看新、旧世界的成败
价值链的定义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主要活动指的是创造物品或服务的过程,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指的是支持这些创造活动所必须的组织机制,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新、旧世界价值链对比
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旧世界和新世界葡萄酒企业的价值链可以说截然不同。
新世界旧世界
新世界的葡萄酒公司基本控制住了其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从葡萄的种植,酿酒,运输到分销,营销等。
大大降低了成本,更好地控制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运作,更具效率。
旧世界的分散式价值链,种植,酿酒,分销等都由不同的实体承担。
各实体的实力都相对薄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只能依靠不同实体间的相互合作。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今天,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控制价值链的全部环节可以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加以调整。
一旦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也能帮助管理者更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通过程中的存货积压问题。
三、总结
●旧世界可以借鉴新世界成功的先进技术和营销手段,求其是发展更加强有力的品牌策
略。
但旧世界的国家也不应该把分散化和多样化的市场看作是一种劣势,而应该将其转变为一种优势。
●所以对于旧世界来说,如果能精简多层次的中间环节,各个实体间能形成系统而紧密的
战略联盟,群策群力,同样能构成一条有效率的价值链。
旧世界的生产商甚至可以和进口国当地的实体进行跨国合作,形成国际战略联盟。
●旧世界可以为葡萄酒注入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内涵。
像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种植和
生产葡萄酒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他们可以为葡萄酒加入丰富的情感内涵,这是新世界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能进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例如案例中提到的,20世
纪90年代,红葡萄酒的销量剧增是因为一则报道:“法国人喜欢油腻的食物,但他们的心脏病发病率却很低。
”所以,对于老年人这个细分市场,可以提出适当的喝一些葡萄酒对于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营销理念。
●在跨国经营的战略的制定方面,政府作为全球化驱动器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
议发展一种更加强有力的品牌承诺策略。
这样对于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加强自己的市场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