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聂婷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20082430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
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
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
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
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
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
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
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
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号: 学号: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专 业 对外汉语班 级 1101姓 名 张霞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2015年3月28日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
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Abstract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0 1 2一、前言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破。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一直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她们深受着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底层的妇女。
在他的小说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悲惨生活和结局,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男尊女卑、传宗承祠为特征的一套封建礼教,葬送了许许多多女性的青春和生命。
比如,鲁迅1920年6月在《明天》一文中塑造了单四嫂子的形象。
她是个粗笨的女人,勤劳善良。
丈夫死后,她恪守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思想观念,不敢改嫁。
她对生活没什么奢望,只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来纺棉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
可是,就这样的生活她也没能安定地过着,厄运依然向她袭来。
丈夫死后三年,她的儿子宝儿又生病了,生病了看医生也就罢了,可是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她,去靠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等来医治儿子的病,然而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
于是,她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庸医何小仙身上,最终宝儿还是命归西天,这个寡妇最后的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这一悲剧的发生,主要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所致。
又如,1924年2月7日,鲁迅在小说《祝福》一文中,又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
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然而,这一很平常的愿望,对她来说也无法实现。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再认识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高级中学井永战邮编:710089内容要点祥林嫂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她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的品质,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制度对她的迫害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经济压迫和精神摧残。
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读者读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读者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下面从小说的构思、道具、祥林嫂反抗的性质、结果、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感情世界。
祥林嫂形象: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提出了妇女命运问题,这个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阅读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心灵的“情”弦,一旦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来,那么这个形象就会在你的心中迸射出生命的活力。
无疑也会大大的了解祥林嫂,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
祥林嫂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她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的品质,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制度对她的迫害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经济压迫和精神摧残。
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读者读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下面从小说的艺术构思、祥林嫂反抗的性质、反抗的结果、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了解祥林嫂的感情世界。
一、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
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作者:李磊学校:许昌电大年级:06春学号:061140229 指导教师:职称:答辩组成员:职称:职称:职称:答辩日期:2007年月日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李磊时间:2007年10月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小说更是一枝独秀,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们”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女性的形象。
祥林嫂,单四嫂子这两个失子的寡妇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权力,她们受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道德枷锁的束缚,最终被封建宗法制度、封建迷信所扼杀。
子君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爱情,却痛苦悲惨地死去,爱姑斗争了却被丈夫休掉,也正是封建礼法对妇女的严重迫害。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女性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束缚压迫悲剧形象鲁迅——中国小说的奠基人。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
文学活动,是他这种追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民族灵魂的改造和推动社会变革作为实现目标,并从这个角度去寻求文学的本质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契合点,把对文学审美超越意识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
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在这些涉及到女性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
《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女性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两个失去儿子的寡妇的悲剧形象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受到的束缚,压迫更多,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都是加在女人身上道德枷锁,使她们处于非人的境地,而失去了儿子的寡妇几乎失去了生存的权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
初出场时,她很坚强,丧失丈夫,成为寡妇,虽然已使鲁四老爷皱眉,但并没有难倒这位能干的农妇。
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祝福》、《离婚》、《伤逝》是鲁迅二一}一年代中期创作的三部反映中国妇女命运的小说。
三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善良勤劳的样林嫂,还是大胆泼辣的爱姑,或是果敢又脆弱的子君,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妇女,如何才能从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一)《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本分的农村妇女,丈夫死后不愿再嫁,便逃到鲁镇帮佣,只希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因此,当她暂时做稳了奴隶,“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地劳作时,口角边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但不久便被婆家劫回,牲口一样卖到了深山里。
她曾头撞桌角,以死来反抗这被逼再嫁的命运。
和同类的农村劳动妇女相比,祥林嫂在这点上可说是一个抗争命运的勇敢者。
但她的这种抗争,分明是信守着传统的“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观念。
她认定了生是夫家人,死也要做夫家鬼,她“反抗”时额角上留下的那块疤痕,实则正是传统女性所谓“贞节”观念的标记。
因此她才将其一生辛劳所得用来捐一条门槛,以洗测因再嫁而带来的“罪孽”。
但这最终未能改变她的悲剧命运。
来自社会和自身的传统封建意识,将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生活的绝境,终使她怀着对另一世界的恐惧走向了死亡。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和祥林嫂不同的性格特征。
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
同是农村妇女,爱姑身上要比祥林嫂多些野性,多些反抗精神。
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使爱姑同样意识不到她的真正对头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而以为欺压她的只是丈夫“小畜牲”和公公“老畜牲”。
她的反抗也只是因为自己本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丈夫却要弃她另寻新欢,所以她必须拚命争得合法夫人的地位。
可见,在爱姑貌似解放的野蛮性格背后,遵从倍守的仍是“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她的反抗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抗。
浅析鲁迅笔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摘要: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刻画了众多女性的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笔者认为尤为耀眼的是那些为追求个性自由、为中国解放事业而不懈努力的女性们,本文就此对这些女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鲁迅;作品;新时代;女性鲁迅作品中铁屋子里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种女性是那么的勇敢、那样的与众不同,他们就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他们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已经觉醒的女性。
一、追求个性自由而奋起反抗的女性《伤逝》中的子君就是这一类女性形象,子君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涓生在一起,她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挠,毅然离家出走,自主自由地与涓生结合了,为追求幸福,她敢于向一切传统势力挑战,在家庭社会的阻挠下,她勇敢地反抗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勇敢,多少坚决的宣言啊!为了维持和涓生的同居生活,眼看涓生已经用去了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她觉得有义务分担这个责任,立刻把全部首饰卖去,又逐日活泼起来,通过这些细节,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定、大胆、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她毫不动摇毫不妥协的反对封建的觉醒精神。
子君是有工作能力的,不过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里,不管资产阶级叫得怎样响亮,职业仍然没有向女子开门,于是子君开始学习做家务,做起了真正的家庭妇女,和涓生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了。
涓生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也领会地点点头,然而却倾注着全力管好家务。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时候,涓生失业了!为了生活,只得四处贴广告,托人,译书等,在一个狭小的住所里,子君汗流满面地做饭,涓生手忙脚乱地译书,这样的生活,不能不让人乏味而厌恶起来。
生活的逼迫,使得他们已焦头烂额了,无暇谈天来相互沟通了。
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对于追求个性的子君来说,这无疑是致命地打击,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无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鲁迅在一九二三年底作了一次有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娜拉看透了自私的丈夫的嘴脸,要摆脱自己的傀儡命运,毅然离家出走,剧作到此戛然而止,娜拉从丈夫的家庭出走,娜拉的背叛行动即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中的女性,她说“我首先是一个人!”这跟子君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样是多么响亮的宣言啊!这在女性受压迫,受压抑的环境下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但是娜拉即使从家庭出走,等待她的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
作者:陈启杰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8期
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一直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她们深受着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底层的妇女。
在他的小说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悲惨生活和结局,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男尊女卑、传宗承祠为特征的一套封建礼教,葬送了许许多多女性的青春和生命。
比如,鲁迅1920年6月在《明天》一文中塑造了单四嫂子的形象。
她是个粗笨的女人,勤劳善良。
丈夫死后,她恪守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思想观念,不敢改嫁。
她对生活没什么奢望,只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来纺棉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
可是,就这样的生活她也没能安定地过着,厄运依然向她袭来。
丈夫死后三年,她的儿子宝儿又生病了,生病了看医生也就罢了,可是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她,去靠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等来医治儿子的病,然而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
于是,她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庸医何小仙身上,最终宝儿还是命归西天,这个寡妇最后的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这一悲剧的发生,主要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所致。
又如,1924年2月7日,鲁迅在小说《祝福》一文中,又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
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然而,这一很平常的愿望,对她来说也无法实现。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这样的生活她反而很满足,这时,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但“好”景不长,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
后来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
这时,厄运又向她走来,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
当她再次到鲁家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
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
这样她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了,不料,在冬至祭祖时,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她失去了劳动干活的资格。
精神趋于崩溃,记忆力和体力大不如前,终于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
这样她“想做奴隶而不得”。
最后,在大家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封建势力的高压和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像单四嫂子和祥林嫂这样的农村典型妇女形象——在受剥削、受压迫时,只能任人摆布,逆来顺受,毫无反抗意识。
随着时间的发展,鲁迅也在关注具有反抗意识的妇女。
在1925年11月6日,他在小说《离婚》中,塑造了爱姑这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
小说中的爱姑十五岁就嫁入施家,婚后她丈夫另有新欢,找了个小寡妇,要休掉她。
为了不让丈夫休掉,爱姑大闹,她多次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是“小畜生”,其公公是“老畜生”。
她不但敢骂人,而且还能依靠她父亲的力量拆了施家的灶。
由此可见,爱姑具有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然而她闹了整整三年,“打过多少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最后,在七大人的调解下,她的父亲又从施家多得几个钱后,便与施家达成了协议。
因此,爱姑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的,爹不说好,兄弟不敢来,慰老爷也不帮他们了,七大人又不可靠,爱姑不愿意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从爱姑身上可以看到: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无论如何反抗、拼命,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
她想凭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
在她潜意识里,她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
在封建社会里,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都不如的。
为此,爱姑才反抗,目的是想讨回一个“说法”。
她的种种行为,说明她的灵魂深处仍然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的。
因此,她的反抗虽然激烈,但还是有限的,不能取胜。
作为反封建战士的鲁迅,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而且还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
比如,在1925年10月21日写的《伤逝》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子君这一形象。
子君是被“五·四”新风浪吹醒的知识青年,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
为了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她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和她相爱的青年涓生租房同居。
还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社会里,子君的呼声,无疑是石破天惊的。
也可以说,这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和否定,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
这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真正的第一步。
然而,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子君和涓生的感情也逐渐出现裂痕,最后两人走向了分手的地步。
之后,子君回到了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
由此可见,子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对她的扼杀;同时,她的悲剧,也有其主观因素,子君一心追求的只是婚姻自由,目标达到后,她就把所有的心思和希望投入那个用爱组成的小家庭生活中,并把它作为整个人生意义,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
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一旦家庭经济出现了危机,她的幸福之梦将要破灭,最终会走向死亡。
她死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死于自己的懦弱庸俗和谋生无力。
子君虽然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是她与封建礼教的决裂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中国妇女能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让她们意识到: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可见,像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农村妇女,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
得更为严重。
鲁迅对这些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旧中国妇女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她们的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这就是“哀其不幸,怒不不争”。
鲁迅通过自己的小说,让人们意识到不幸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从而达到他写作的目的——揭出病因,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里,他从小接触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看到了农民毕生受压迫,有很多痛苦,同时也深切感受了他们的麻木。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在思考改造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时,他意识到了中国农民的思想弱点,尤其是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思想弱点,所以,他认为要疗救中国,首先要疗救那些愚昧、麻木的农民,因而他就从处在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写起,更能起到唤起民众的作用,更能让人们觉悟,投身到反封建的斗争中,从而救治整个社会。
陈启杰,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