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钟加林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13期《祝福》女性形象的社会时代性体现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一方面十分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另一方面,他也时时刻刻将其作品当作一把利剑,直击当时社会的心脏。
体现了时代对婚姻及贞操观的认识。
在中国旧社会,对妇女的“节烈”是要求非常严格的。
当妇女在她的丈夫死亡之后,他们便不能改嫁,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守妇道,这就是节。
烈有两种,一是不管是已嫁还是未嫁,只要是所许配的丈夫死了,妻子也要殉情。
另外一种烈指的是当面临污辱或受到污辱之后,要么自尽要么死亡,没有其他的选择。
正如鲁迅在《坟我之节烈观》所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一旦失去了丈夫便面临“节”的选择,寡妇必须宣扬“以贞励天下”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才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祝福》里的祥林嫂,由于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也敢与追求新生活,所以,她选择了在失去丈夫丈夫之后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的这种行为是被当时人所不耻的,其二,她还在失去第一个丈夫之后改嫁了他人,更加加重了她失节的罪恶。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人为祥林嫂的勇敢而鼓掌,这也就注定了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人们都视她为不祥之物,甚至到最后祭祀的活动都不让她去参与准备,这对于以佣人身份来谋生的祥林嫂说是一大打击,最终,这位勇于失节的女性也难也摆脱悲剧的命运,在新年中默默死去。
表达了时代对金钱的理解。
在小说里,金钱二字虽然没有明显的出现在文字当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金钱二字的隐形存在。
首先,祥林嫂一次次回到鲁镇做工,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金钱,虽然她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是,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自己去赚取生活赖以生活的金钱,当最后,她发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再也赚不来金钱的时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下,祥林嫂崩溃了,最后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去世了。
另外一个人物形象,卫老婆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强烈的金钱观。
小说中,卫老婆子是一个在金钱利益驱使下显得毫无人情味的人,她为了获得金钱,将祥林嫂送到鲁老爷家打杂,最后间接的成为了促使祥林嫂死亡的人物之一。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众多领域,其中包括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刻画。
自20世纪初,鲁迅通过小说写作,揭示了农村妇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传统观念束缚、家庭地位低下等,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环境。
农村妇女处境的描写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村妇女通常被描写为家庭中的“三从四德”之一的贤妻良母,她们常常会默默地承受着家庭中的压力和苦难,为家庭的和睦和顺畅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鲁迅也表现出了她们在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方面的局限性。
在《药》这篇小说中,当年轻的妻子陈锡台患病时,丈夫陈宋药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怀和爱护。
相反,他强迫自己的妻子在病中帮忙缝制衣服,再次证明了当时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另外,鲁迅在小说中还以一种深沉的方式揭示了农村妇女的不幸命运,如《祝福》中的杏子。
虽然杏子是个天生的美人,但她却不得不经受丈夫、公公和婆婆的言语和身体上的伤害,而且儿子也经常向她发泄自己的怨恨。
农村妇女的力量尽管农村妇女在鲁迅的小说中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但他们的力量仍然是无法忽略的。
例如,在《阿生》的小说中,阿生的妻子尽管是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对地主和官府的不正义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反抗,保护了自己的家庭和社区。
在《药》中,陈锡台的妻子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她在丈夫死后,不顾一切地保住了自己的儿子和地产。
这些妇女尽管在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地位并不高,但是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自强和勇气。
,鲁迅的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反映了她们的苦难生活和幸存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对于农村妇女在社会中的限制作用。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将这些普通妇女的故事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关注到了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在祥林死后,不肯再嫁。
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
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她嫁到了深山。
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
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抵挡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导致的深刻而沈重的精神创伤。
尤其就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底蕴着沈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想要过,她们就是可以谋求搞“人”的权利的。
祥林嫂就是这样,她莫斯季搞奴隶,把站稳了奴隶看作人生的最小的满足用户和美好。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
“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
“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
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
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抵抗精神,当她被买下贺老六搞老婆的时侯,她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奋力抵抗的,因为她指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抵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搞一个从一而终的不好寡妇!这种抵抗,难道不是越真挚、越惨烈,抵抗精神越弱,也就越可怕,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沈重,越深刻的吗?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目录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1)(一)封建愚昧的守旧者 (1)(二)向生活妥协的“良民” (2)(三)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2)二、鲁迅的妇女观 (2)(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反思 (2)(二)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3)三、结语 (3)参考文献: (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自古以来对女性贬低的说法都屡见不鲜。
如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以及民间俗语“头发长见识短”“最毒妇人心”。
在男为主女为次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要同时受到来自异性和社会的压迫。
女性如此的地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所改善,在新思想的驱动下,妇女问题也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先驱、思想先驱和革命先驱,在思考人民解放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同情和关注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妇女。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被社会的压迫和束缚所决定。
他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到的歧视和剥削,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阿Q正传》中的阿Q的妻子阿黄是一个典型的受压迫的女性形象。
她一直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阿黄早年丧父,在家中排行最小,家中其他兄弟姐妹不断欺负她,而她又无力反抗。
进入婚姻后,她成为了阿Q的负担,阿Q常常对她施暴,她只能忍气吞声。
阿Q死后,阿黄成为了贫困的寡妇,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磨炭为生。
阿黄的命运暴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歧视,她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狂人日记》中的罗秀英是另一个被命运束缚的女性形象。
她处于一个父权社会中,被她父亲看作是财产和工具。
她在家中被虐待,被父亲禁锢在家中,无法接触外部世界。
父亲死后,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同样残暴的丈夫,由此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压迫和悲惨境地。
她的婚姻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是更多的苦难和痛苦。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通过罗秀英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禁锢,以及女性的权益缺乏保障。
虽然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描写往往令人沮丧,但他的作品中也展现了女性们的反抗精神和意志。
《阿Q正传》中的小贩妇女李秀英虽然处于同样的压迫境地,但她却不甘心被命运摆布,坚持反抗和争取自己的权益。
她面对男权社会的压迫,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最终得到了一些改变命运的机会。
鲁迅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他呼吁改变女性命运的也呼吁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人人平等。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对后世文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鲁迅研究姓名:杨晓勇学院:文学院班级:B11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114102043039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
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 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
一部“红楼”, 倾倒了多少中外读者!曹雪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从那一派红红火火的“虚热闹”中, 感受到了“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封建社会的颓倒之势;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萌芽的民主意识。
这种意识又集中地表现为作家的“女性意识”————为女性张目, 为女性呐喊。
《红楼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女性世界”!而鲁迅的小说中女性的形象更为我们读者所关注。
关键词:鲁迅;形象;小说;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 女性同男性一同出现并创造着这个世界, 但是有史以来, 女性所受到的待遇, 一直是不公平的。
在人类生活的辞典里, 恐怕再没有比“女人”更难以解释、评说的了。
长时间以来, 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及其价值, 像植物中的葛藤, 没有自己的枝干, 靠攀缘其他植物而生活——————女性需要依附;像天空中的流云, 没有自己的根基, 风可以随便把它吹走————女性缺乏自身的价值。
从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到西欧中世纪“女人是男人身上一根筋骨所做”, 历史的传统偏见在男女之间掘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史以来, 中国妇女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和痛苦, 鲁迅先生为此而深深地悲哀、忧愤。
他说, 中国人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值, 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女性世界“。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并非鲁迅先生“偏爱”女性, 只是因为女性有着太多的苦难和忧伤, 因此, 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成为鲁迅先生的一个创作倾向。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批判的精神, 审视着二十世纪的中国现状, 关注着中国劳动妇女的历史命运, 并从此出发思考着有关社会、历史的诸多问题。
全面地揭示中国妇女灵与肉、尤其是灵的苦痛是鲁迅小说的主题。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无限的人生悲剧, 显示出他对中国农村社会深深地理解与同情。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导语: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
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
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天生苦命,饱受摧残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
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
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
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
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
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妇女能否在社会中拥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
然而几千年来,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却没有享受到什么民主和自由,相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们,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残酷压迫。
鲁迅曾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他在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她们悲惨的际遇和结局,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吞噬,作者其意是“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引起疗救。
”但如何使妇女脱离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也是写作的另一重要目的。
1.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毒害的两位“嫂子”的悲剧。
两位“嫂子”指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腐朽统治,极力宣扬封建礼教,鼓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伦理道德,在封建伦理思想的长期蹂躏下,许多妇女忍辱负重,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这把利刃下的羔羊。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先失去丈夫,后失去爱子,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没有做人的权利,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但她们恪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她们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生活的农村妇女。
单四嫂子夜以继日地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祥林嫂则在鲁四老爷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她们都受尽凌辱与欺压。
单四嫂子的儿子生病了,没人性的蓝皮阿五趁人之危,无耻地调戏她,祥林嫂被她婆婆当作物品一样卖给了贺老六。
但她们的际遇又有所不同:单四嫂子失去丈夫后,遵循“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非分之想,只想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却依旧不见好转。
论《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荷花淀》,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一个小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长相普通但性格坚强、乐观向上的姑娘芳龄16岁,她因病家道中落而被迫去嫁给一个瘸腿的老头子,最终她勇敢地离开了那个丈夫,选择了自由的生活。
本文将从女性的角度分析《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对性别平等的态度。
首先,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芳龄16岁,女性的年龄在那时代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点,那个时代的女孩子在16岁左右便逐渐进入了成年,也有“成年礼”这个传统仪式。
这种年龄的女性多为学生,没有进入社会,同时多在家中忙于家务,所以十分需要身上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在这篇小说中,芳龄16岁的女主人公虽然来自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没有接受太高的教育,但是她却非常懂得珍惜生活和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来为自己和家里创造更好的生活。
因为她懂得如何处理事情,所以也比较有自己的主见,遇事不惊慌,能三思而后行,有效地把自己处于家庭后继无人的困境中的局面扭转了过来。
其次,在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形象中,鲁迅先生主要塑造了一个瘸腿的老头子,而这个老头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极端且残忍的角色。
而在这种情况下,女主人公选择了离开她的丈夫,走向自由的生活,这个选择充分体现了她对揭示女性价值的尊重,也是鲁迅先生对女性的一种宣扬。
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渐渐地向读者们透视出他的性别观和对广大女性群众的的关注和关爱,用文学的形式赞扬了女性勇敢、坚韧、独立的品质。
此外,《荷花淀》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她就是“快递姑娘”。
她是一个穿着朴素,但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农村女孩。
她经营着她的小微商,也计划进行婚姻。
这个快递姑娘以自己的手艺为生,自给自足并且对自己生活的质量非常重视。
这由于她所拥有的知识和精神力量支持,再加上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和一份对梦想的执着,从而使这个朴实的女子在人生中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汪怡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比如一味地逆来顺受地,盲目地反抗意识的,有着觉醒反抗意识的。
本文着重论述几位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
从对她们的分析中,我们可得知造成她们悲剧原因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篇出自他手的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
他的一生始终都以抨击旧的封建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社会现实,文章里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思想。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当时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
鲁迅则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
她们分别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这些人物中,虽说也有人尝试着抗争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公,但最终无一摆脱了悲惨的命运。
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一.逆来顺受的“良民”——单四嫂子
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塑造了他笔下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但同时她又具有旧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一名寡妇,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她丈夫死去的二三年里,既没有失身也没有改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
于是她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事。
但是,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想要实现也只能是梦想。
当她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宝儿生病了,她带着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何小仙是个骗子,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这样说,宝儿的去世正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联手造成的。
她总幻想着“明天”会更好,但又什么都不做,难道仅仅只是“希望”“乞求”,“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吗?在那样一个重重压迫之下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二.反抗性和奴隶性的并存——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同样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从婆家逃出来到了鲁四老爷家,“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初始还是挺受鲁四老爷的喜欢。
她本来想靠自己的双手过着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可这点小小的心愿都难以达成,“新年”才过,婆婆就带着几个壮汉强行带走她将她嫁给了深山的贺家。
为此,她努力地抗争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年底就生了孩子,本以为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可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孩子这时就成了她唯一的希望,谁知道春天的饿狼将她的儿子也叼走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她身上了。
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再次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可这次人们看她的眼光大不一样了,即使做佣人也被认为是“败坏风俗的佣人”,“祝福”时生怕她的手玷污了“祖宗的供品”,封建礼教、封建神权已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柳妈对她的“恫吓”,使得她用一年的工钱捐了个门槛,本以为从今以后可以昂首挺胸地做人,“祝福”时她“坦然”地去帮忙,四婶的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了她致命的打击。
麻木而绝望的她终于在“祝福”的炮竹声中倒毙在街头。
我们可以看到,整篇文章中根本就找不到直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究竟是什么让她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呢?就是她身边无形的封建的“吃人”的势力,有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权利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有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的封建愚昧的劳动群众,包括受害者祥林嫂本人也是按封建礼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思想。
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虽说她希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独立自主的生活,为此,她一次有一次地向命运进行抗争,但潜伏在她抗争性背后的却是她的奴隶性。
虽说她有理想、有追求,但这种理想和追求又是那样的渺小和可怜,她是“从一而终”封建道德的忠实实践者。
三.觉醒之后的覆灭——子君
与前面我们所谈的两位农村的劳动妇女不同是,《伤逝》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城市的知识分子,她受过良好的教育,认识涓生后,涓生每每在他的破屋子里和她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谈泰戈尔、雪莱……子君都能微笑着点头接受,在接受了涓生对她半年的“五四”新思想的洗礼后,她便毅然决然地向她的封建大家庭进行了彻底的反抗,并坚定的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样的反抗,在当时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他们可以说是被社会所孤立了,但子君对这些毫不关心,她的反抗和无畏正是缘于对涓生的“爱”。
所以当涓生后来因为生活的窘迫、经济的拮据,认为子君是他的拖累时,两人只好被迫分离。
而子君回到家不久之后便凄惨地死去。
子君的悲剧告诉我们,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的改革,离开了政治、经济上的解放,孤立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以为只要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就是妇女解放,这不过是主观的幻想。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子君虽是能积极地同封建家族反抗,但她脑子里的封建思想不是那么容易除去的,她还是抱着女子成家后把自己的小家庭作为全部生命意义的思想,没有真正做到女性应该自立、自强、自尊。
如果只是为了爱,而把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样无可避免地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强大的封建礼教的桎梏下,不管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民众:单四嫂子和祥林嫂,还是城市知识女性——子君,无论是性格懦弱还是刚烈,无论是愚昧还是觉醒,都逃不脱封建礼教套在她们身上的枷锁,这正是鲁迅用他的笔写出的惨痛的事实,但让人觉得欣慰的是,从单四嫂子到祥林嫂,从祥林嫂到子君,她们的反抗意识一步步地增加,她们的觉醒意识在逐渐地滋生,正是通过对她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