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8
基本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安排第一章 绪论(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难点是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基本内容−−⎧⎪⎪⎪⎪⎪⎨−−⎪⎪⎧⎪⎪⎪⎨⎪⎪⎪⎩⎩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统计科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绪论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标志、变异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与统计调查(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统计报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三、基本内容⎧⎪⎧⎪⎪⎪⎨⎪⎪⎪⎩⎪−−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原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统计调查的种类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经济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统计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 通讯法和实验调查法调查方案的概念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问卷设计调查误差第三章 数据的图表展示与统计整理(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难点是掌握并运用统计分组的种类。
三、基本内容⎧⎪−−⎪⎧⎪⎧⎪⎪⎪⎪⎪⎪⎪⎨⎪⎨⎨⎪⎪⎪⎪⎪⎪⎪⎪⎩⎪⎪⎩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程序统计资料审核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按分组作用分:类型分组、结构 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分:简单分组、复合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种类 分组和并列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分:品质分组和 数量分组统计分组方法统计资料汇总⎪⎪⎪⎪⎪⎪⎪⎪⎪⎪⎪⎪⎪⎪⎩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6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数据的常见统计特征和相关度量。
教案系(部)专业年级课程班级姓名第1次课周 2 学时数 2课题:总论(上)教学目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好统计学,同时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从整体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含义,正确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统计的涵义2、统计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3、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难点:1、统计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交流。
教具:粉笔、黑板、黑板擦。
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一讲:总论(上)▲课程的引入:1、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源泉,而且具有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支持决策的作用。
任何国家、部门、单位乃至个人都不能离开信息而生存和发展。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党和各级政府编制计划、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是为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指出: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教育家不能离开统计而究学,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管理。
所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懂得统计,学点统计知识。
2、如何学好统计学统计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统计学中概念多、公式多,学习难度较大,要靠平时多看、多练、多问;要注意学习方法,注重理解;要结合实际学习,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一、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统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统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原始社会:统计萌芽时期;2、奴隶社会:有了初步的国情统计;3、封建社会:有了初步的发展;4、资本主义社会:统计成为一个独立部门;5、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1、国势学派:代表人物是康令和阿亨瓦尔,他们只用文字而几乎不用数字对国情进行系统的描述。
2、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是威廉.配弟,开始用数学的方法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行对比。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1、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
统计有时指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
二、统计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方法1、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所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开发。
2、统计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
《统计学原理》教案教案书名:统计学原理适用年级:高等教育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基本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3.学会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4.统计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2.统计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统计学原理》教材;2.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课绪论1.介绍统计学的定义、产生背景和应用领域;2.分析统计学在科学研究、管理决策和社会调查中的作用;3.讲解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第二课描述性统计1.介绍描述性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方法;3.通过实例演示数据的展示和分析方法。
第三课概率论基础1.解释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探讨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分析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第四课数理统计基础1.介绍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2.讲解抽样方法和抽样分布的概念;3.分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五课参数估计1.讲解点估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探讨点估计的性质和评估方法;3.分析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六课假设检验1.介绍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探讨假设检验中的统计量和抽样分布;3.分析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和应用。
第七课方差分析1.讲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通过实例演示方差分析的应用。
第八课相关分析1.介绍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探讨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的评估方法;3.分析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
第九课回归分析1.讲解简单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的应用;3.分析回归模型的评价指标和应用。
第十课非参数统计方法1.介绍非参数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2.讲解秩和检验、符号检验和卡方检验;3.分析非参数统计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统计学原理》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描述性统计方法•推断性统计方法•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初步•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初步•指数分析与综合评价初步•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应用领域统计学原理课程结构统计学原理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科学,是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统计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工程学、商业等各个领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包括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实验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
1 2 3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了解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和处理方法,熟悉常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的含义和应用。
知识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具备基本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素质目标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统计学原理》(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统计学导论》、《应用统计学》、《数据分析与统计建模》等。
同时建议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
02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统计总体与样本统计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量。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用于推断总体的性质。
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数据类型根据数据所反映的变量的特征,可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测量尺度对变量的测量精度和度量单位,包括类别尺度、顺序尺度、等距尺度和等比尺度。
不同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和变量特征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和测量尺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实践的起源与发展统计活动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最早的统计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最早的统计活动是人们简单计量狩猎品和采集野果的数量。
在奴隶社会的形成中,出现了社会经济统计的萌芽。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封建主统治的国家为了征兵和课税方面的需要,开始进行人口、土地和财产的统计。
我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已有人口和土地的记载。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已开始对人口和财产进行统计调查。
不过,这个时期的统计都是对事物进行原始的调查登记和简单的计数汇总工作。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的范围已由人口、土地、财产等扩大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管理国民经济、组织和指挥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日益高度社会化,统计在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巨大发展,各国先后建立了各种专业统计,并开展了大量的统计活动。
二、统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不断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加以总结,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统计理论知识。
与此同时,各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如人口学、经济学、生物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或实践,都离不开统计数字和统计方法。
此外,哲学和数学的发展对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仅对统计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而且也对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出现了许多知名的统计学者,他们对统计理论进行研究。
但由于统计学者们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同,对统计的认识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统计学派和统计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学派:(一)古典统计学时期(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1、国势学派(也叫记述学派)。
这是17---18世纪在德国形成的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阿坎瓦尔。
他认为“统计学是研究一国或多数国家的显著事项之学”。
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是《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
他强调,国势学是以现实的国家的领土、人口、财产、贸易、阶级、政治制度等领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记述的方法,以文字描述,罗列各国的显著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