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组合形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8
项目四组合体的表达与识读任务 1 绘制支架组合体的三视图课题名称】组合体的类型和分析方法(1)(类型与形体分析)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了解组合体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会判断各种类型的组合体,会进行形体分析。
三、素质目标能利用形体分析法分析综合型组合体的组成结构。
四、教学要求掌握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明确各类组合体组成部分的组合形式教学重点】综合型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难点分析】综合型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分析学生】1)组合体的概念与分析形象直观,知识上不存在太大困难2)任何复杂的机器零件都是由基本几何体组成的组合体。
虽本章开头部分学习难度不大,随时间推移,学习深入,难度会加大,引导学生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应对。
【教学设计思路】演示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
【教学安排】1 学时(45 分钟)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二、导入新课前几章介绍了正投影的原理以及点、线、面和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知识本章将进一步研究画、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以及有关尺寸标注等问题,今天将对组合体的概念和组合形式作分析。
三、讲授新课1.组合体的概念教师讲授组合体的概念,交叉演示网络课程各类组合体。
2.组合体类型及形体分析教师讲授叠加型、切割型、综合型组合体的特点;对各类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讨论形体分析法的精髓;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的叠加式组合体、切割型组合体和综合型组合体学生进行习题集相关题型的练习。
四、小结简述组合体的概念与分析方法,教师举例进行综合型组合体的形体分析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题名称】组合体的类型和分析方法(2)(组合体中表面的连接关系)【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掌握两相邻表面共面、相交、相切情况下视图的画法。
二、能力目标对于相交式组合体、相切式组合体,在看图和画图时会进行形体分析和视图分析。
机械制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其表示方法。
3. 培养学生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2.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相交、相切、相互穿插3. 组合体的表示方法:三视图、剖面图、断面图4.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的步骤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组合体的图片、组合形式示意图、三视图示例。
2. 教学素材:组合体模型、绘图工具(如直尺、三角板、橡皮等)。
3. 练习题库:组合体三视图绘制练习题。
【教学环节1】1. 导入:通过展示组合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教学环节2】1. 案例分析:分析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2. 练习:学生自行绘制组合体三视图,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环节3】1. 讲解:讲解组合体组合形式的具体表示方法,如相交、相切、相互穿插等。
2. 练习:学生绘制不同组合形式的组合体三视图,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环节4】2. 作业布置:布置组合体三视图绘制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5】1. 课堂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互相评价、交流,教师点评。
2. 教学拓展:介绍组合体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教学环节6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2. 讲解:讲解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重点讲解如何确定视图的投影关系和绘制顺序。
七、教学环节71. 案例分析:分析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实例,讲解如何根据组合形式和投影关系来确定视图的绘制顺序。
合格课教案
新课讲授2、组合形式:组合是由基本体组合而成,常见的组合
方式有叠加、切割和综合三类
叠加:由基本体叠加构成组合体。
(a图)
切割:由基本体经截去若干部分而形成的组合体。
(b图)
综合:组合体的构成既有叠加也有切割。
(c图)
讲述
板书
出示
实物
模型
提出
问题
引导
学生
回答
观察
记忆
听讲
观察
记忆
小组
讨论
新课讲授二、基本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形式
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构成的组合体,各基本形体之间
有一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各基本形体之间的表面也
存在一定的连接关系。
1、不共面(不平齐)
两基本形体互相叠合时,除叠合处比表面重合外,没有
公共表面,在视图中两个基本体之间有分界线。
图2-5-2
2、共面(平齐)
两基本形体具有相互连接的一个面(共平面或共曲面)
时,它们之间没有分界线,在视图上也不可以画出分界
线。
图2-5-3
讲述
板书
出示
实物
模型
提出
问题
引导
学生
回答
出示
实物
模型
听讲
观察
记忆
观察
讨论
课堂练习教学模型练习。
读组合体视图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阅读组合体视图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组合体视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合体视图的概念及其分类2. 组合体视图的绘制方法3. 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技巧4. 组合体视图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和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组合体视图的阅读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和阅读技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组合体视图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阅读组合体视图,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组合体视图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准备组合体视图的实例图片和模型。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组合体视图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组合体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概念:介绍组合体视图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理解组合体视图的基本知识。
3. 讲解组合体视图的绘制方法:教授组合体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组合体视图。
4. 讲解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技巧:教授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组合体视图的观察和分析技巧。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组合体视图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组组合体视图,并标注名称。
2. 分析一组组合体视图,描述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组合体是由基本体向机件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基本体复杂,比机件简单,表达方法是三视图,虚线不能省略,相贯线可采用简化画法和近似画法,为了提高教师的绘图水平,在讲本章之前可画一些示范作业,也可用绘图仪器绘制一些组合体的轴测图,这对于提高徒手绘图能力非常有帮助,以下是教师绘制的部分作业,教学中可参考。
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按模型绘制的三视图教师绘制的作业教师绘制的三视图和轴测图教师绘制的三视图和轴测图教师绘制的三视图和轴测图学生作业学生作业学生作业学生作业学生作业返回第一讲组合体的画图1.知识要点(1)组合体的组合方式(2)形体分析法(3)线面分析法2.教学设计在讲解组合体的画图方法时,要紧紧抓住两个顺序【①组合体的各基本几何体的画图顺序。
一般按组合体的生成过程先画基础形体,再画局部细节;②同一个形体三个视图的画图顺序。
一般先画形状特征最明显的那个视图,或有积聚性的视图】。
可先给出模型或实体仿真模型,引导同学作形体分析,然后按形体分析的过程绘制三视图。
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几次,可停下来让同学画一个模型的三视图,教师观察同学的画图方法,对不正确的方法给予纠正,直到同学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画图方法为止。
线面分析法是形体分析的补充。
3.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要准备好模型,模型要能够充分体现形体分析法的特点。
4.教学内容(1)组合体的组成方式(形体分析法)◆叠加如图5-1所示图5-1 叠加【Flash动画/04-01 组合体叠加.swf】◆切割如图5-2所示图5-2 切割【Flash动画/04-02 组合体切割.swf】相切如图5-3所示图5-3 相切【电子挂图】图5-4 为常见的画图错误,主视图上的错误原因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立体是一个实体,即由各种材料制造成的立体,板和柱面的结合部分柱面已经消失,所以不存在转向轮廓线。
(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由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组合体中单个正方体的数量合计公式。
2.能够正确比较不同组合体单个正方体的数量大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观察由不同数量的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并从组成这些组合体的正方体数量大小入手,培养学生以细致入微的观察、逐层递推的逻辑推理、明确直觉预测的数学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对物体的形态、颜色、大小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发现在不同的组合体中,虽然正方体的数量不同,但是它们却可能构成了相似的形状,以此加深他们对于空间结构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本单元的课题是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使用课桌上的相同数量的三厘米小正方体组成不同的组合体,鼓励他们尝试创造出不同的结构。
第二步观察不同数量的组合体分发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比如两个小正方体、三个小正方体、四个小正方体、五个小正方体等,并要求学生能够仔细观察这些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发现它们是如何被摆放在一起的,不同数量的组合体之间有何异同。
第三步询问学生摆放方式随后老师可以随意将这些小正方体摆放在课桌上,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样子的组合体?听取他们的回答,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仔细查看所有的小正方体,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第四步分析组合体结构在询问学生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逐一分析组合体的结构。
例如,一共有五个小正方体,它们分别位于哪个位置?为什么这个小正方体要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回答。
第五步归纳公式从学生的回答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出一个公式,来说明任意数量的小正方体能组成什么样子的组合体。
例如:一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立方体,两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长方体或者“八”字形,三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人字形”或者三角锥形……最后,让学生通过查看不同数量的组合体,发现这些组合体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将其总结成一个统一的公式。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看组合体视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组合体的概念,掌握组合体的视图表达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组合体视图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制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合体的概念及分类2. 组合体的视图表达方法3. 组合体视图的阅读与分析4. 组合体视图的绘制与标注5. 组合体视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合体的概念,组合体的视图表达方法,组合体视图的阅读与分析。
2. 教学难点:组合体视图的绘制与标注,组合体视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相结合。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纸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工程中的组合体零件,引导学生思考组合体的概念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组合体的概念、分类,重点讲解组合体的视图表达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组合体模型搭建,锻炼空间想象力,体会组合体视图的表达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组合体视图,培养学生阅读组合体视图的能力。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组合体视图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组合体视图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理解组合体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视图表达方法。
2. 学生能够阅读和分析组合体视图,理解其含义。
3. 学生能独立完成组合体视图的绘制和标注,并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教学拓展:1. 探讨组合体视图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制图技术。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含组合体视图的讲解、实例分析等内容。
2. 模型:实体模型或3D打印模型,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解。
1 / 25机械制图电子教案(18)[课题编号]18-5①[课题名称]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组合形式[教材版本]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组合体的概念、形体分析法和表面连接关系。
2、具备运用形体分析法对组合体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通过对组合体的形体分析,初步掌握分析组合体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点]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难点分析]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
[分析学生]组合体的学习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制图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对形体分析法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这是学习组2 / 25合体,解决组合体读图及标注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xx。
[教学资源]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
[教学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5~10分钟)1、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各是多少;如何识别两种图样?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和共性问题;3、预习检测:什么叫组合体?组合形式有几种?二、导入新课简述本课主要内容、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本节教学目标和要求。
组合体是由基本体经叠加或切割形成,可视为简化了的零件。
组合体视图的学习,一方面为零件图的学习提供基本方法,同时又是培养制图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熟练地掌握组合体视图的识读、绘制和尺寸标注,提高分析和解决物图转换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节主要研究讨论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3 / 25三、新课教学(70~80分钟)1、组合体的概念和形体分析法;2、组合体的组合方式;3、形体表面间的连接关系。
教案:机械制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1. 理解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其表达方法;3. 能够正确绘制和阅读组合体的图纸。
教学重点:1. 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2.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其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的判断;2. 组合体的表达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机械制图图纸;3. 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基本几何体的绘制方法;2. 提问:什么是组合体?组合体有哪些特点?二、讲解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2. 讲解组合体的特点:具有独立性、多样性、复杂性;3. 举例说明组合体的应用场景。
三、讲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10分钟)1. 讲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相交、相切、相离;2. 讲解如何判断组合体的组合形式:观察基本几何体的位置关系;3. 举例说明不同组合形式的组合体。
四、讲解组合体的表达方法(10分钟)1. 讲解组合体的表达方法:剖面法、投影法、剖切法;2. 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根据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复杂程度;3. 举例说明不同组合形式的组合体的表达方法。
五、练习绘制组合体图纸(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目:根据给出的组合体模型,绘制组合体图纸;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表达方法进行绘制;3. 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给予个别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组合形式及其表达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组合体的基本知识。
通过练习绘制组合体图纸,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机械制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教案(续)六、组合体的常见组合形式分析(10分钟)1. 分析组合体中常见的组合形式,如叠加、切割、穿插等;2. 通过实例讲解不同组合形式的组合体的绘制方法和技巧;3. 引导学生识别组合体中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提高绘图准确性。
教案首页课题序号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授课章节名称第五单元组合体§5-1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使用教具多媒体、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目的1、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熟悉形体表面连接方式的各种画法2、掌握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学重点运用形体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教学难点运用面形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无课外作业习题册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板1第五单元组合体§5-1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一、组合体的构成方式二、组合体上相邻表面之间的连接作图关系(1)表面平齐(2)表面不平齐(3)表面相切(4)表面相交三、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板2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复习旧课】【引入新题】任何机器零件或日常生活用品,从形体的角度来分析,都可以看成是由一些简单的基本体经过叠加、切割或穿孔等方式组合而成的。
【讲授新课】第五单元组合体§5-1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一、组合体的构成方式组合体按其构成的方式,通常分为叠加型和切割型两种。
叠加型组合体是由若干基本体叠加而成,如图5-1a所示的螺栓(毛坯)是由六棱柱、圆柱和圆台叠加而成。
切割型组合体则可看成由基本体经过切割或穿孔后形成的,如图5-1b所示的压块(模型)是由四棱柱经过若干次切割再穿孔以后形成的。
多数组合体则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的综合型,如图5-1c所示的支座。
二、组合体上相邻表面之间的连接关系(1)表面平齐(2)表面不平齐(3)表面相切(4)表面相交三、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画组合体的视图时,可假想将组合体分解为若干基本形体,判断它们的组合形式和相对位置,分析形体间相邻表面是否处于共面、相切或相交的关系,从而弄清组合体的结构形状。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
1.叠加型组合体(1)形体分析(2)视图选择课堂教学安排(3)布置视图根据组合体的大小,定比例、选图幅、确定各视图的位置,画出各视图的基线。
高中数学立体组合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立体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的立体;
2. 能够分析和解决立体组合体的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立体的特点和性质;
2. 立体的组合体的概念;
3. 立体组合体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 立体组合体的构造和分析;
2. 立体组合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材《数学》(高中必修一);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内容:
1. 立体的概念和特点;
2. 立体组合体的概念和构造;
3. 立体组合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立体以及立体的特点。
二、讲解:介绍立体组合体的概念,并讲解立体组合体的构造方法。
三、示例: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分析和解决立体组合体相关问题。
四、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总结立体组合体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深化学生对立体组合体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立体组合体展开,通过理论讲解、示例演练和练习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立
体组合体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
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他
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组合体形体分析法教学内容组合体形体分析法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通过对组合体形体结构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的构成和运动规律。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组合体形体分析法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组合体形体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准确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构图和造型能力:通过对组合体形体的分析,培养学生在构图和造型方面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绘画技巧:通过对组合体形体的分析和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教学内容1.组合体形体的基本结构:教师首先介绍组合体形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头部、颈部、躯干、四肢等主要部分。
通过示范和解说,让学生对组合体形体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组合体的单个形体分析:教师采用示范和绘画分析的方式,对组合体中的每个单个形体进行分析和绘制。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示范,掌握构造人体形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组合体的整体形体分析:教师以示范的方式,通过组合多个单个形体,进行整体形体的分析和绘制。
通过对整体形体的构造和比例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更高级的构图和造型能力。
4.形体的运动规律: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态示范,讲解人体形体的运动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示范,理解和把握人体形态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形态变化。
5.绘画实践: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组合体形体分析法应用到绘画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题材,如人物、动物等,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同时,教师会针对学生的绘画实践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三、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和解说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组合体形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示范,掌握构造人体形体的方法和技巧。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绘画实践,将所学的组合体形体分析法应用到实际的绘画过程中。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18)[课题编号]18-5①[课题名称]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组合形式[教材版本]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组合体的概念、形体分析法和表面连接关系。
2、具备运用形体分析法对组合体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通过对组合体的形体分析,初步掌握分析组合体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点]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难点分析]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
[分析学生]组合体的学习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制图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对形体分析法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这是学习组合体,解决组合体读图及标注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
[教学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5~10分钟)1、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各是多少;如何识别两种图样?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和共性问题;3、预习检测:什么叫组合体?组合形式有几种?二、导入新课简述本课主要内容、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本节教学目标和要求。
组合体是由基本体经叠加或切割形成,可视为简化了的零件。
组合体视图的学习,一方面为零件图的学习提供基本方法,同时又是培养制图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熟练地掌握组合体视图的识读、绘制和尺寸标注,提高分析和解决物图转换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节主要研究讨论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三、新课教学(70~80分钟)1、组合体的概念和形体分析法;2、组合体的组合方式;3、形体表面间的连接关系。
教师结合教材例题讲授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和形体分析,强化形体分析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辩证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应用能力。
演示网络课程,讲授组合体组合型式和表面连接关系,通过动画演示两表面共面、相切和相交时表面交线变化趋势,增加学生的感性积累和空间思维能力。
能比较法讲解叠加类组合体和切割类组合体的不同分析角度,引导学生根据组合体结构特征进行形体分析,同时注意扩展基本体的变形体,避免形体分析时过于细化,化简为难。
学生结合教材实例进一步理解掌握组合体的分析方法和表面连接关系及交线变化情况,同时完成教材P.114 思考题 1、2。
四、小结(5~10分钟)简述组合体的分析方法和表面连接关系。
五、作业1、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理顺,进一步掌握形体分析法。
3、预习:教材P.94- 组合体的表面交线(截交线)。
[板书设计]参考相应的P.P.T文件。
[教学后记]机械制图电子教案(19)[课题编号]19-5②[课题名称]组合体的表面交线-截交线Ⅰ[教材版本]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截交线的概念;圆柱截交线及求作方法。
2、会求作圆柱的截交线。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归纳共性,把握交线的变化趋势和物力转换的对应性。
过截交线的学习,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截交线的求作方法。
[难点分析]圆柱截交线的求作方法。
[分析学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基础,截交线的求作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实体模型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感性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模型等。
[教学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5~10分钟)1、何谓形体分析法?分析过程中注意什么?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和共性问题;3、预习检测:什么叫截交线?截交线有什么特点?二、导入新课简述本课主要内容、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本节教学目标和要求。
组合体的表面交线多为组合体在组合(或被切割)过程中所产生的交线或过渡线,按交线的形成和几何性质的不同,分为截交线和相贯线。
本节课主要讨论学习截交线的概念和圆柱的截交线。
三、新课教学(70~80分钟)1、截交线的概念和性质2、圆柱的截交线和求作方法教师结合教材图例讲解截交线的形成和性质。
讲授截平面切割圆柱体,所形成的三种截交线情况;交叉演示网络课程平面与圆柱相交所得截交线的形成过程、形状及其求作方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截交线是截平面和几何体表面的共有线这一特性,进而明确作图实质是求截平面和几何体表面的共有点,连接这些共有点,就可得到其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学生详读教材,结合例题进一步理解掌握圆柱截交线的形式和求作方法。
四、小结(5~10分钟)简述圆柱截交线的特征和求作方法。
五、作业1、习题:完成习题集P.43- 5-1、5-3题的练习。
2、预习:教材P.95 表5-2 P.98- 球的截交线。
[板书设计]参考相应的P.P.T文件。
[教学后记]机械制图电子教案(20)[课题编号]20-5③[课题名称]组合体的表面交线-截交线Ⅱ[教材版本]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圆锥、球的截交线及求作方法。
2、会求圆锥和球的截交线。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归纳共性,把握交线的变化趋势和物力转换的对应性。
过截交线的学习,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球的截交线及求作方法[难点分析]复合体的截交线的求作[分析学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基础,截交线的求作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实体模型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感性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模型等。
[教学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5~10分钟)1、圆柱的截交线有几种形式?当截平面与圆柱轴线成45°时,截交线是什么形状?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和共性问题;3、预习检测:平面截切球时,其表面交线是什么?当截平面经过球的直径时,截交线有什么特点?二、导入新课简述本课主要内容、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本节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节课主要讨论学习圆锥和球截交线及求作方法。
三、新课教学(70~80分钟)1、圆锥的截交线2、球的截交线和求作方法教师结合教材图例和例题讲解圆锥、球截交线的形状和性质。
结合网络课程演示、讲授截平面切割圆锥所形成的五种截交线的形状和特征,球的截交线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特点及作图方法。
学生按教材例题进行练习,学习掌握圆锥、球的截交线的求作方法和作图步骤。
四、小结(5~10分钟)简述圆锥、球的截交线的特征和求作方法。
五、作业1、习题:完成习题集P.43- 5-2、5-4、5-5、5-6各题的练习。
2、预习:教材P.99 相贯线。
[板书设计]参考相应的P.P.T文件。
[教学后记]机械制图电子教案(21)[课题编号]21-5④[课题名称]组合体的表面交线-相贯线[教材版本]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两圆柱正交时相贯线的变化趋势;2、掌握异径两圆柱正交时相贯线的画法和近似画法。
3、会画两圆柱正交时的内外相贯线。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在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上,形象远先于文字。
观察,再观察,通过不断的感性积累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相贯线的学习,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正交时的相贯线[教学难点]内表面相贯线的画法[分析学生]相贯线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学习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实体模型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感性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模型等。
[教学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5~10分钟)1、圆锥的截交线有几种形式?当截平面与过锥顶时的交线是怎样的?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和共性问题;3、预习检测:什么是相贯线?相贯线是平面曲线吗?为什么?二、导入新课简述本课主要内容、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本节教学目标和要求。
前面已学习了平面切割立体所形成的截交线,本节讨论两圆柱正交时的相贯线及求作方法。
三、新课教学(70~80分钟)1、相贯线的特性2、两圆柱正交时的相贯线教师结合网络课程演示讲授两圆柱(等径和不等径)正交时的相贯线的特征、变化趋势和求作方法。
3、相贯线的特殊情况教师讲授相贯线的几种特殊情况;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圆柱体与圆柱体正交、两回转体有公共轴线、圆柱与圆柱轴线相交并公切于一圆球、两圆柱轴线平行或两圆锥共顶相交时的相贯线。
4、圆柱与四棱柱相贯教师扼要介绍圆柱与四棱柱相贯的交线情况,为后续学习提供帮助。
学生按教材例题徒手进行作图练习,以熟悉、掌握作图方法和步骤,同时完成教材P.114 思考题 3。
教师就共性问题分析讲解。
四、小结(5~10分钟)简述两圆柱正交时的相贯线特征及求作方法。
五、作业1、习题:完成习题集P.46- 5-7,5-8题选作。
2、预习:教材P.102 组合体补图的画法。
[板书设计]参考相应的P.P.T文件。
[教学后记]机械制图电子教案(22)[课题编号]22-5⑤[课题名称]组合体视图的画法(一)[教材版本]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画图方法和步骤。
2、具备运用形体分析法对组合体进行分析并画出组合体视图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