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5
机械制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其表示方法。
3. 培养学生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2.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相交、相切、相互穿插3. 组合体的表示方法:三视图、剖面图、断面图4.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的步骤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组合体的图片、组合形式示意图、三视图示例。
2. 教学素材:组合体模型、绘图工具(如直尺、三角板、橡皮等)。
3. 练习题库:组合体三视图绘制练习题。
【教学环节1】1. 导入:通过展示组合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组合体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教学环节2】1. 案例分析:分析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2. 练习:学生自行绘制组合体三视图,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环节3】1. 讲解:讲解组合体组合形式的具体表示方法,如相交、相切、相互穿插等。
2. 练习:学生绘制不同组合形式的组合体三视图,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环节4】2. 作业布置:布置组合体三视图绘制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5】1. 课堂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互相评价、交流,教师点评。
2. 教学拓展:介绍组合体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教学环节6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组合体的概念、特点、组合形式及表示方法。
2. 讲解:讲解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重点讲解如何确定视图的投影关系和绘制顺序。
七、教学环节71. 案例分析:分析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实例,讲解如何根据组合形式和投影关系来确定视图的绘制顺序。
单元1:组合体的三视图课次:4-1-1 课序:19课题:组合体的画图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在绘制组合体三视图中的应用。
进一步加深理解截交线和相贯线在组合体绘图中的关键作用。
重点与难点本讲的重点和难点是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特别是截交线和相贯线在组合体中的绘制方法和绘图步骤。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法,利用教学资料和教学媒体组织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逐条讲解。
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媒体1.组合体的组成方法2.利用形体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3.利用线面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1.04-习题辅导2.swf2.04-08 习题集4-1-(1).WRL3.04-09 习题集4-1-(2).WRL4.04-10 习题集4-2-(1).WRL5.04-11 习题集4-2-(2).WRL6.04-12 习题集4-3-(1).WRL7.04-12 习题集4-3-(2).WRL8.04-01 组合体叠加.swf9.04-02 组合体的切割.swf10.04-03 组合体综合.swf11.04-04 组合体综合2.swf12.04-04 组合体综合.swf13.04-05 相切.swf14.04-06 线面分析法画图案例1.swf15.04-07 线面分析法画图案例2.swf本讲作业:作业1:习题集4-1至4-3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组合体的组成方法利用形体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利用线面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布置作业时间(分钟)35 30 30 5教学过程和组织:➢ 1. 叠加利用FLASH动画演示叠加形成的组合体三视图绘图步骤,强调截交线的画法➢ 2. 切割➢ 3. 综合➢ 4. 相切➢ 5. 组合体绘图案例先在黑板上作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 然后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切割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图步骤利用FLASH 动画演示综合法形成的组合体三视图绘图步骤,强调截交线的画法利用电子挂图分析相切是三视图的画法,并和相交作比较根据组合体的轴测图绘制其三视图利用立体图作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组合体的基础形体是半个圆柱左右各切去一角,在基础形体的前面叠加一个板,板的上面是部分柱面,这部分柱面和基础形体的柱面共柱面,板的侧面和柱面产生的截交线是直线,板的下部是半圆柱面。
教案首页
组织教学
1.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和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 安定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
授课内容
上课之前要准备好模型,模型要能够充分体现形体分析法的特点。
引导同学相互讨论, 作形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 1. 组合体的构成方式组合体通常分为叠加型和切割型两种,多数组合体则是既有叠加 又有切割的综合型。
2.
组合体上相邻表面之间的连接关系
形体的相邻表面之间可能形成平齐、不平齐、相切或相交等四种连接形式。
(1) 表面平齐。
当相邻两形体的表面平齐(共面)时,中间不应有线隔开。
(2) 表面不平齐。
当相邻两形体的表面不平齐(不共面)时,中间应有线隔开。
(3) 表面相切。
当相邻两形体的表面相切时,由于相切处两表面是光滑过渡,所以相 切处不应画线。
教学
方
法
及授课要
点
随记
(4) 表面相交。
当相邻两形体的表面相交时,在相交处应画出交线。
C )表面棉切
a )表面平齐
b )表面不平齐
可表if 柚亮
3.组织学生针对模型进行反复讨论,直到学生学会形体分析。
二、课堂小结
上课之前要准备好模型,模型要能够充分体现形体分析法的特点。
引导同学相互讨论, 作形体分析。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应练习题。
合格课教案
新课讲授2、组合形式:组合是由基本体组合而成,常见的组合
方式有叠加、切割和综合三类
叠加:由基本体叠加构成组合体。
(a图)
切割:由基本体经截去若干部分而形成的组合体。
(b图)
综合:组合体的构成既有叠加也有切割。
(c图)
讲述
板书
出示
实物
模型
提出
问题
引导
学生
回答
观察
记忆
听讲
观察
记忆
小组
讨论
新课讲授二、基本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形式
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构成的组合体,各基本形体之间
有一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各基本形体之间的表面也
存在一定的连接关系。
1、不共面(不平齐)
两基本形体互相叠合时,除叠合处比表面重合外,没有
公共表面,在视图中两个基本体之间有分界线。
图2-5-2
2、共面(平齐)
两基本形体具有相互连接的一个面(共平面或共曲面)
时,它们之间没有分界线,在视图上也不可以画出分界
线。
图2-5-3
讲述
板书
出示
实物
模型
提出
问题
引导
学生
回答
出示
实物
模型
听讲
观察
记忆
观察
讨论
课堂练习教学模型练习。
第五章组合体视图教学时数:1学时课题:§5-1 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教学目标:掌握组合体视图的有关概念和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弄清组合体和基本几何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
教具:挂图、模型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模型导入。
(讲授新课)§5-1 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一、组合体的概念组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几何体构成的物体。
二、组合体的分析方法1、形体分析法:画、看画组合体的视图时,通常按照组合体的结构特点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把它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几何体(这些基本几何体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分析基本几何体之间的分界线的特点和画法,然后组合起来画出视图或想象出其形状。
这种分析组合体的方法叫做形体分析法。
形体分析法是画图和读图的基本方法。
2、线面分析法:线面分析法就是运用线面的投影规律,分析视图中的线条、线框的含意和空间位置,从而把视图看懂的方法。
线面分析法是作业中补图补线最常用的方法。
三、组合体的分析分析讲解模型(模型)(巩固练习)分析下图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课堂小结)1、组合体的定义;2、组合体的作图和分析方法。
(作业布置)课堂作业:书P87 图5-1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教后感:教学时数:2学时课题:§5-2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教学重点: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组合体叠加的三种形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
教具:挂图、模型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组合体的定义是如何叙述的?2、列举几种常见的简单的基本几何体。
(引入新课)模型引入。
(讲授新课)§5-2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组合体的组合方式不外乎叠加、切割和综合三种方式。
一、叠加叠加按照表面的接触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1、相接(如图5-2、5-3所示)2、相切(如下图5-4所示)3、相贯(如图5-5所示)二、切割切割式组合体可以看成是在基本几何体上进行切割、钻孔、挖槽等所构成的形体。
课题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课型讲授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掌握表面连接关系教学重点组合体各种组合形式的分析教学难点区分相切叠加和平齐叠加。
形体分析法学情分析在基本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组合体,利用课件辅助讲解,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讲授,讲解,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修改意见一、复习旧课讲评作业,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线段分析和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的。
二、引入新课题组合体可以理解为将零件看作由若干个基本几何体组成。
所以学习组合体的投影作图为零件图的绘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即形体分析法。
三、教学内容(一)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表面连接关系1、组合体的组合形式(1)叠加(2)切割(3)综合2、组合体的表面连接关系(1)平齐或相错:当两基本体表面平齐时,结合处不画分界线。
当两基本体表面不平齐时,结合处应画出分界线。
(举例:书上P63页,对比图形和课件讲解。
)(2)相切:当两基本体表面相切时,在相切处不画分界线。
(举例:书上的P64页得图所示,再结合课件和以下图形讲解)(a)正确画法(b)错误画法1、学生唱歌,准备上课用具2、学生修订作业并回答:1、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3、学生根据老师提问快速看书并回答提问4、认真随老师思路学习组合体的组合形式5、区分叠加方式中的平齐叠加和相错叠1、让学生有精神有激情的学习2、加强学生对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的巩固3、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相交:当两基本体表面相交时,在相交处应画出分界线。
举例:如图(a)所示组合体,它也是由底板和圆柱体组成,但本例中底板的侧面与圆柱面是相交关系,故在主、左视图中相交处应画出交线。
图(b)是常见的错误画法。
(a)正确画法(b)错误画法表面相交的画法特别提出让学生体会一下图5-3和图5-4所示相切与相交两种画法的区别。
教案首页课题序号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授课章节名称第五单元组合体§5-1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使用教具多媒体、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目的1、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熟悉形体表面连接方式的各种画法2、掌握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学重点运用形体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教学难点运用面形分析法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无课外作业习题册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板1第五单元组合体§5-1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一、组合体的构成方式二、组合体上相邻表面之间的连接作图关系(1)表面平齐(2)表面不平齐(3)表面相切(4)表面相交三、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板2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复习旧课】【引入新题】任何机器零件或日常生活用品,从形体的角度来分析,都可以看成是由一些简单的基本体经过叠加、切割或穿孔等方式组合而成的。
【讲授新课】第五单元组合体§5-1 绘制组合体三视图一、组合体的构成方式组合体按其构成的方式,通常分为叠加型和切割型两种。
叠加型组合体是由若干基本体叠加而成,如图5-1a所示的螺栓(毛坯)是由六棱柱、圆柱和圆台叠加而成。
切割型组合体则可看成由基本体经过切割或穿孔后形成的,如图5-1b所示的压块(模型)是由四棱柱经过若干次切割再穿孔以后形成的。
多数组合体则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的综合型,如图5-1c所示的支座。
二、组合体上相邻表面之间的连接关系(1)表面平齐(2)表面不平齐(3)表面相切(4)表面相交三、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画组合体的视图时,可假想将组合体分解为若干基本形体,判断它们的组合形式和相对位置,分析形体间相邻表面是否处于共面、相切或相交的关系,从而弄清组合体的结构形状。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
1.叠加型组合体(1)形体分析(2)视图选择课堂教学安排(3)布置视图根据组合体的大小,定比例、选图幅、确定各视图的位置,画出各视图的基线。
机械制图教案——组合体第四章组合体一、本章重点: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表面间的过渡关系,平齐,不平齐,相切,相交;组合体的画法;如何看组合体。
二、本章难点:看组合体视图;由组合体的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三、本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根据轴测图,画组合体的三视图,并由组合体的两个视图画出组合体的第三视图,能够正确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四、本章内容:§4—1 组合体及其形体分析前面所讲的三面投影,在机械制图中,国家标准《机械制图》规定,称之为视图。
三面投影为三视图,正面投影——主视图;水平投影——俯视图;侧面投影——左视图。
如下图。
三视图中,主视图反映机件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机件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机件的高和宽。
因此,得到三视图的投影特征:主视俯视长对正;主视左视高平齐;俯视左视宽相等。
三视图的位置关系:主视图在中间,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方。
靠近主视图的是后面,远离主视图的是前面。
一、组合体的组合形式1.叠加2.切割二、组合体的各种形成方式1.叠加(1(2)相切:两个基本体的表面相切时,在相切处不画线。
(3三、形体分析将组合体假想的分解为若干基本体,可将复杂的的问题简单化。
§ 4—2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一、标注组合体视图尺寸的几点要求标注尺寸要完整,并且不能遗漏或重复。
尺寸数字要标注正确无错误,注法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尺寸布置整齐清晰,便于读图。
二、组合体尺寸的种类1.定形尺寸:确定组合体各组成部分形状大小的尺寸。
2.尺寸基准和定位尺寸(1)尺寸基准:标注尺寸的起点。
(2)定位尺寸:确定组合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尺寸。
3.总体尺寸:确定组合体外形总长、总宽、总高的尺寸。
三、尺寸的清晰布置1.为了使图面清晰,应将尺寸标注在图形外面,与两个视图有关的尺寸注在两视图之间。
2.尺寸应标在反映形体特征的视图上。
3.同心圆柱的尺寸,最好标注在非圆的视图上。
机械制图组合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组合体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制图组合体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组合体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组合体的绘制方法和原则,熟悉组合体的阅读技巧。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绘制机械制图组合体,并能正确地阅读和分析机械制图组合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制图组合体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机械制图组合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制图组合体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制图组合体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组合体的绘制方法和原则。
3.组合体的阅读技巧。
4.典型组合体的绘制和阅读实例。
5.组合体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组合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绘制和阅读组合体的方法和技巧。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组合体的绘制和阅读实例,使学生掌握组合体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和阅读组合体,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保障实验室设备的齐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信息和拓展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组合体组合体表面的交线第2讲课题立体表面的交线课型理论教学目的掌握截交线、相贯线的画法重点难点截交线的画法和相贯线的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实物图画投影/幻灯/电视/电影其它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法练习法教学过程立体表面交线分截交线和相贯线两种。
截交线是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所产生的交线;相贯线是两立体表面相交所产生的交线。
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求法是本课程的难点内容。
实际上,无论立体表面的性质如何,无论截交线和相贯线的形状如何,求交线的作图问题总是通过求交线上点的投影来解决的,而这些点又都位于立体表面上,因此,立体表面取点是解决立体表面交线问题的基础.1.立体表面取点1)如何在表面上取点已知棱锥表面上点Ⅰ和点Ⅱ的V投影,求另外两投影。
这是在平面立体上取点的问题。
要想在平面立体上取点,首先我们应判断出要取的点位于平面立体的哪个面上,然后用平面上取点的方法取点。
Ⅰ点的正面投影位于棱面SAB和棱面SAC的正面投影范围内,所以Ⅰ点肯定在这两个面中的一个上,到底在SAB面还是在SAC面上呢?要根据1的可见性,因为Ⅰ点的正面投影可见,所以一定位于可见棱面SAB上,确定出Ⅰ点所在棱面后,就可用面上取点的方法可作出Ⅰ点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
为了在SAB面上取点Ⅰ,可先在SAB上作一条过点Ⅰ的辅助直线SD,求出辅助线SD 的水平投影sd和侧面投影,Ⅰ点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一定在SD的同面投影上,根据点的投影规律就可求出点的另外两个投影来。
注意:求出点的投影后,还要判别点的可见性。
如何判断立体表面上的点是否可见呢?要根据点所在表面的对应投影是否可见。
在本题中,因为1点所在棱面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均可见,所以1点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可见。
下面再求Ⅱ点,Ⅱ点正面投影位于平面SBC和SAC的正面投影范围内,因为2点的正面投影不可见,所以它一定在正面投影不可见的棱面上。
SBC棱面的正面投影是可见的,而SAC面正面投影不可见,所以可断定Ⅱ点在SAC棱面上,因为SAC的侧面投影有积聚性,所以Ⅱ点的侧面投影可直接求出。
*******学校专业基础《机械制图》教案
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数:两节
教学内容
§4—1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第1课时:
(说明:第一课时以“看模型’’----实物和多媒体课件来
分析形体,掌握规律性知识,教学贯穿“问”----提问和讨
论来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重点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复习基本体的识读,引入组合体的概念:
说明:工程上常见的形体,以其几何形状分析.一般可看成由若干基本形体按一定的相对位置经过叠加或一个基本体经多次切割而成。
这些形体均可称之为组合体。
二,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对以上模型的形体分析可知,组合体的组合形式有叠加和切割
两大类。
.
分析形体可知,无论哪种形式构成的组合体,各基本体之间
都存在一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各形体表面也存在一定的连接
关系。
组合体的各形体表面,存在的连接形式有不共面、共面、相切、相交四种情况。
(1)不共面:
两个基本体互相叠合时,除叠合处表面重合外,没有公共表面,在视图中两个基本体之间有分界线。
(2)共面:
当两个基本体具有互相连接的一个面(共平面或共曲面)时,它们之间不存在分界线,视图上不应有线隔开。
教学设计模型演示、分析讲解。
观察形体、提出问题
分析模型、掌握画法
分析模型、掌握画法。
分析模型、掌握画法提出疑问、展开讨论
拓展思维、了解形体叠加和切割,可相互转化。
(3)相切:指两个基本体的相邻表面(平面与曲面或曲面与
曲面)光滑的过渡。
相切处不存在轮廓线,在视图上一般不
画分界线。
如下图是相切的特殊情况。
.说明:A图中画分界线,.B图中不画分界线。
(4)相交:指两基本体的表面相交所产生的交线(截交线或相贯线)
表面相交可以是:平面与平面、平面与曲面、曲面与曲面的相交。
应画出表面交线。
三,归纳总结,学会形体分析:
学生掌握了形体分析的方法,就能将组合体假想的分解为若干基本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二课时
(说明:此节课主要强调一个“做”——学生制作橡皮泥的组合体模型,讨论其表面连接关系。
“画”——黑板上补画表面交线,增加空间储备。
从而巩固所学知识,解决教学难点。
)
用1学时的课时做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分析形体特性,为下一章节“组合体的视图画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