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理论-助剂
- 格式:ppt
- 大小:633.00 KB
- 文档页数:10
稀土催化及助剂材料一、稀土催化及助剂材料的基本概念稀土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三个元素系列中的15个元素,包括镧系和钪系元素。
这些元素在地壳中分布极度不均匀,因此被称为“稀土”。
稀土元素具有较特殊的化学性质,包括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大的化学活性等特点。
因此,稀土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反应和助剂材料中,成为现代化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稀土催化及助剂材料是利用稀土元素作为催化剂或助剂来加速化学反应或改变反应路径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增加产物选择性、减少反应温度或压力等,在化学合成、环境保护、能源转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稀土催化及助剂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
二、稀土催化原理稀土元素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主要是与底物、反应中间体和产物形成稳定或活化的配合物,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和产物选择性。
稀土催化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加成、氢化、羰基化、亲核取代等多种类型,其催化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配位效应:稀土元素在催化反应中与底物分子或反应中间体形成配合物,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这种配位效应可通过稀土元素的配位效应对反应底物的选择性作用,也可通过稀土元素催化剂对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改善反应速率。
(2)氧化还原性质:稀土元素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性质,可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为电子传递体参与反应过程。
稀土元素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扮演氧化剂、还原剂或催化剂的角色,从而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3)酸碱性质: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酸碱性质,可以在酸碱催化反应中作为酸性或碱性催化剂参与反应过程。
稀土元素催化剂的酸碱性质可以对反应底物的活化和中间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
稀土催化原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稀土元素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为稀土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三、稀土催化及助剂材料的应用领域稀土催化及助剂材料在化学合成、环境保护、能源转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铜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载体与助剂XX XXXXXX木材干馏、粮食发酵等是早期获取醇类的主要途径,产量较小,仅被用作医疗、饮食、香料、染料等日用品的生产原料或溶剂,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铜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欢迎阅读查看。
XX 1923年,德国BASFXX最早开发了以CO和H2为原料,在10~30MPa压力和ZnO—CrO3催化体系作用下生产甲醇的工艺技术。
目前,合成气制甲醇是仅次于合成氨技术的第二大规模催化反应工艺。
XXXX 1966年,XXICIXX成功开发CuO—ZnO系催化剂的低压合成法;1970年,德国LurgiXX成功开发GL—104型CuO—ZnO系催化剂的低压合成法;1972年,XXICIXX成功开发ICI51—2型CuO—ZnO系催化剂的中压合成法。
随后各国还开发了MGC法、BASF法、Topsoe法,以及波兰、前XX等国的低压法.甲醇的大规模合成,推动了甲醇下游XX的快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甲醇制汽油(MTG,XXExxonXXbilXX)、甲醇制低碳混和烯烃(MTO,中国**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丙烯(MTP,德国LurgiXX)工艺相继开发成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紧张的形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缺油、少气、多煤的XX,其重要性尤为突出.除甲醇外,乙醇、乙二醇等低碳醇在XX工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消耗量较大的燃料生产和聚酯纤维加工行业,对醇类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XX低碳醇类作为燃料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有毒物质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燃料成本的独特优势。
以CO、羧酸、脂类等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氢生产低碳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羰基加氢反应要求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化C=O键和氢键的能力。
可以活化氢键的金属包括钴(Co)、镍(XX)、铷(Rb)、铑(Rh)、钯(Rb)、锇(Os)、铱(Ir)、铂(Pt)、钪(Sc)、钛(Ti)、锆(Zr)、铜(Cu)等。
Fsw第一章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却不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地消耗的化学物质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对化学反应所施加的作用。
具体地说,催化作用是催化剂活性中心对反应物分子的激发与活化,使后者以很高的反应性能进行反应。
2催化剂性能指标:催化活性、选择性、产物收率、稳定性或寿命第二章1.吸附现象:当气体与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这种现象称为吸附现象。
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吸附平衡: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持不变,这样的状态。
2..3.化学吸附态:是指分子或原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吸附时的化学状态、电子结构及几何构型。
4.画出Langmuir等温线,Langmuir的假设:1、吸附的表面是均匀的,各吸附中心的能量同构;2、吸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3、吸附粒子与空的吸附中心碰撞才有可能被吸附,一个吸附粒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吸附是单分子层的;4、在一定条件下,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从而达到吸附平衡。
Langmuir吸附等温式:第三章1.比表面积:每克催化剂上具有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2.BET理论的假设:1、吸附的表面是均匀的;2、吸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3、多层吸附,各层间吸附与脱附建立动态平衡。
3.比孔容:每克催化剂颗粒内所有的体积总和称为比孔体积,或比孔容,以Vg表示。
4.孔隙率:催化剂的孔体积与整个颗粒体积的比,以θ表示。
5.中孔:中孔,指半径在(2—50)nm。
6.接触角:在液体和固体接触处,分别作液体表面和固体表面的切线,这两条切线在液体内的夹角称为接触角。
(会画)第四章1.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分析:(1)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扩散;(2)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3)被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4)反应产物自催化剂表面脱附;(5)反应产物离开催化剂表面向催化剂周围的介质扩散。
国自然催化剂合成路线
1.设计阶段:
-理论设计:基于目标反应和催化机制的理解,通过理论计算(如DFT计算)预测并设计可能的高效催化剂结构。
-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活性组分、载体材料和助剂等。
2.合成与制备阶段:
-均匀沉淀法:通过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生成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前驱体,然后通过热处理转化为所需的催化剂成分。
-溶胶-凝胶法:将金属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胶,经过干燥和热解得到多孔性良好的催化剂。
-浸渍法:将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上,例如通过离子交换、共沉淀等方式将金属离子吸附到载体表面,再经还原处理。
-共蒸发法、原子层沉积(ALD)、化学气相沉积(CVD)等物理化学方法精确控制薄膜催化剂的制备。
-分子筛合成:如合成沸石分子筛,采用水热合成或干胶转化法制备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催化剂。
3.成型与后处理:
-成型:将合成的催化剂粉末通过压片、挤条、喷雾造粒等方式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强度的催化剂颗粒。
-热处理:包括焙烧、还原、硫化等过程,使催化剂达到所需的晶相结构和活性状态。
4.表征与优化:
-表征:使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BET)测定等多种手段分析催化剂的形貌、组成和结构。
-性能测试:在模拟或实际反应条件下评估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催化裂化催化剂主要成分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重质石油馏分转化为轻质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等。
催化裂化催化剂是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促进反应的进行,提高产率和选择性。
催化裂化催化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剂。
活性组分是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核心,它能够提供活性位点,促进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活性组分主要包括铂、钯、镍、铜等贵金属和铁、铬、钼等过渡金属。
这些活性组分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以加速重质石油馏分的裂化反应,生成轻质石油产品。
载体是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基础支撑材料,它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提供充足的催化活性位点,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热性。
常见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氧化铝、硅铝酸盐、硅钢等。
这些载体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能够提供足够的催化活性位点,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热性。
助剂是催化裂化催化剂的辅助成分,它能够改善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常见的助剂主要包括稀土氧化物、硫酸铵、钾盐等。
这些助剂能够增加催化剂的酸性和碱性,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积碳性能,从而改善催化裂化反应的效果。
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制备过程通常包括活性组分的负载、载体的制备和助剂的添加。
活性组分的负载是将活性组分与载体进行物理或化学吸附,使其均匀分散在载体的表面,增加催化剂的活性位点。
载体的制备是通过合成和煅烧等工艺,将原料转化为具有良好孔隙结构和稳定性的载体材料。
助剂的添加是在载体上加入一定量的助剂,通过改变催化剂的酸碱性质和热稳定性,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
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活性组分的选择和负载量、载体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助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等因素。
合理选择催化剂的成分和制备工艺,可以提高催化裂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因此,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1. 活性:指物质的催化作用的能力,是催化剂的重要性质之一。
选择性:指所消耗的原料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分率。
用来描述催化剂上两个以上相互竞争反应的相对速率(催化剂的重要性质之一,指在能发生多种反应的反应系统中,同一催化剂促进不同反应的程度的比较。
)比活性:比活性(单位表面反应速率),取决于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分散度:指催化剂表面上暴露出的活性组分的原子数占该组分在催化剂中原子总数的比例,即D=ns(A)/nt(A)。
TOF :单位时间内每摩尔催化剂(或者活性中心)上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
2. 空速: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质量(或体积)催化剂的反应物的质量(或体积)WHSV :每小时进料的重量(液体或气体))/催化剂的装填重量空时收率:以“空时”作为时间的基准来计量所获得产物的收率。
对于大多数反应器,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或反应时间是很难确定的。
在工程上经常采用空间速率的倒数来表示反应时间,称为“空时” 。
空时收率大,表示过程和反应器有较高的效率。
3. 化学吸附:过电子转移或电子对共用形成化学键或生成表面配位化合物等方式产生的吸附。
表面覆盖率:指单层吸附时,单位面积表面已吸附分子数与单位面积表面按二维密堆积所覆盖的最大吸附分子数之比。
朗格缪尔(Langmuir )吸附:1916 年,朗格缪尔从动力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固体对气体的吸附理论,称为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如下:(1)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是单分子层的;(2)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表面上所有部位的吸附能力相同;(3)被吸附的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吸附或脱附的难易与邻近有无吸附分子无关;(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和脱附过程速率相同。
定位吸附:被吸附物从一个吸附中心向另一吸附中心转移需克服能垒。
当吸附物不具有此能垒能量时不能向另一吸附中心转移,即为定位吸附。
非定位吸附:若固体表面上不同区域能量波动很小,没有吸附中心,被吸附物在表面上的转移不需克服能垒,即为非定位吸附。
合成氨催化剂助剂是指在合成氨反应中,用于改善催化剂性能和提高反应效率的辅助物质。
常见的合成氨催化剂助剂包括以下几种:
1. 促进剂:促进剂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提高合成氨反应的速率和产率。
常用的促进剂包括钾、铁、铝等金属物质。
2. 稳定剂:稳定剂可以增强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中毒性能,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常用的稳定剂包括铝、钾、铁等金属物质。
3. 活性剂:活性剂可以增加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点数目,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常用的活性剂包括铝、钾、铁等金属物质。
4. 阻垢剂:阻垢剂可以防止催化剂表面结垢和积碳,保持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常用的阻垢剂包括铝、钾、铁等金属物质。
5. 载体:载体是催化剂助剂的基础,可以提供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支撑和固定。
常用的载体包括氧化铝、硅胶、硅铝酸等。
这些合成氨催化剂助剂可以根据具体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性质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
催化剂和助剂使用管理规定
1.催化剂和助剂的选择:
在选择催化剂和助剂时,需要考虑反应的性质和需求。
应选择具有高催化活性、稳定性好、易分离和回收的催化剂和助剂。
2.储存和包装:
3.安全操作:
使用催化剂和助剂时,必须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吸入其粉尘或溶液。
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操作程序,如规定反应温度、时间、压力等。
4.废弃物处理:
废弃的催化剂和助剂需要经过适当处理,不能直接倾倒到环境中。
根据当地法规,选择正确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如回收、再利用或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5.监测和维护:
6.记录和报告:
使用催化剂和助剂的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如反应条件、曝光时间、效果等。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研究和工程应用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任何意外事故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7.培训和教育:
总之,催化剂和助剂的使用和管理规定是为了保障工作安全、提高效率和降低环境风险。
遵守这些规定,能够更好地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确保催化剂和助剂的有效使用。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①.润滑理论润滑理论认为,树脂能够抵抗形变(刚性)是因为分子间有磨擦力。
增塑剂能起润滑剂作用,促进大分子间或者分子链间的运动。
增塑剂仅仅降低分子间的作用力,因此只能引起部分增塑。
②.凝胶理论凝胶理论认为,聚合物抗形变由于内部存在着三维蜂窝状结构或者凝胶所致。
这种凝胶是由于在聚合物分子链间或多或少发生粘着而形成的。
由于分子吸咐点常集中在一块,因此软质塑料或者硬质塑料中的蜂窝是很小的。
这种蜂窝弹性极小,很难通过物体内部的移动使其变形。
增塑剂进入树脂中,沿高分子链产生许多吸咐点,通过新的吸咐而松弛破坏原来的吸引力,并替代了聚合物分子内的引力中心,使分子容易移动。
③.溶剂化理论基于胶体化学。
增塑剂的溶剂化和溶胀能力取决于3种分子间作用力。
增塑剂/增塑剂,增塑剂/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之间的力。
增塑剂应该是小分子,对聚合物分子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该力要小于聚合物/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
增塑剂/增塑剂间的力越低,越能发挥增塑剂的效能。
增塑剂也不应该太小,否则容易挥发。
④.极性理论极性理论认为,在增塑剂分子﹑聚合物分子和增塑剂/聚合物分子之间必须很好的平衡,以确保凝胶是稳定的。
因此增塑剂必须是含有一个或者多个与特定聚合物极性相匹配的极性或者非极性基团。
即以上提出的聚合物的结晶度。
增塑剂的作用2、热稳定剂如果不加说明,热稳定剂专指聚氯乙烯及氯乙烯共聚物加工所使用的稳定剂。
聚氯乙烯及氯乙烯共聚物属热敏性树脂,它们在受热加工时极易释放氯化氢,进而引发热老化降解反应。
热稳定剂一般通过吸收氯化氢,取代活泼氯和双键加成等方式达到热稳定化的目的。
工业上广泛应用的热稳定剂品种大致包括盐基性铅盐类、金属皂类、有机锡类、有机锑类等主稳定剂和环氧化合物类、亚磷酸酯类、多元醇类、个二酮类等有机辅助稳定剂。
由主稳定剂、辅助稳定剂与其他助剂配合而成的复合稳定剂品种,在热稳定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①、捕捉游离HCl小分子,抑制并消除它的自动催化作用;②、限制双键共轭体系的形成,减少色变;③、置换聚氯乙烯分子中不稳定的烯丙基氯原子或叔碳位氯原子,改变了主链的分子结构,抑制脱氯化氢;④、捕捉自由基,阻止氧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