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游记的童话意蕴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西游记中的意象和象征的传达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神话小说。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吴承恩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思想和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西游记中的意象和象征,并解读其背后的寓意和故事。
一、动物意象的传达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动物的形象,传递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猪八戒代表着人的贪欲和懒散,兔子代表着忠诚和聪明,老虎代表着邪恶和力量,蛇代表着欺骗和诡计等等。
这些动物形象在小说中经常出现,并通过与主角的互动,展示出各自的特点和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通过这些动物意象的传达,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各种品质的普遍存在。
二、天地山水的象征另一个重要的意象和象征在西游记中是对天地山水的描绘和运用。
作者通过描绘天空的浩瀚、山脉的高耸、河流的汹涌等,展现了人物所面对的千难万险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这些自然景观的背后,折射出人类在追求真理和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山水也象征着包容和宏大,是一种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崇拜。
通过将天地山水融入故事情节中,作者使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
三、兵器和宝物的象征在西游记的冒险故事中,各式兵器和宝物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以金箍棒为例,它象征着仁爱和大力,承载着主人孙悟空的忠诚和勇气。
还有如如意金箍、定海神针、九齿钉耙等神器,它们代表着正义和力量,帮助主角克服困难,战胜邪恶。
这些兵器和宝物的象征意义扩展了故事的深度和内涵,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四、轮回转世的象征轮回转世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
主角唐僧师徒四人通过取经的旅程,在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磨难后,最终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得以超脱轮回,得道成仙。
这种从凡人到超凡的转变,象征着人类在苦难和迷茫中寻求真理和成长的过程。
通过轮回转世的象征,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对人生意义和境界的思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意象和象征的传达是多方面的,包括动物、天地山水、兵器和宝物以及轮回转世等。
西游记寓意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寓言、神话题材的小说,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具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本文将对西游记的寓意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对抗邪恶与追求正义的战斗西游记以取经之路为主线,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历程。
这其中的斗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对抗,更是对于邪恶势力与黑暗面的思想斗争。
孙悟空作为主角,以聪明才智、勇敢无畏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代表的是对于邪恶势力的抗争与不屈不挠的追求。
他通过一路上的冒险和磨难,最终取得真经,向世人传递了正道与正义的力量。
二、修行与自我超越在西游记中,每个主要角色都经历了一系列的修行过程,并在修行中超越了自己的局限与缺陷。
孙悟空通过压制魔性、修炼武艺和悟道,最终成为了大闹天宫后受到佛祖赐予的斗战胜佛称号。
猪八戒通过修行去除猪性,最终得到了自己的本相和人身。
沙僧通过修行脱胎换骨,最终成为了降龙伏虎的神通广大的金身罗汉。
唐僧则通过修行修身养性,最终获得了取经之路的资格。
这种修行与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启示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奋斗,才能逐渐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成就。
三、追求真理与解脱生死的意义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经,追求真理与智慧。
取经之路充满了各种困难和艰险,如火焰山、水帘洞、白骨洞等,这些难关代表了人生旅途中的考验与诱惑。
通过取经的过程,唐僧等人最终获得了真经,也得以解脱生死的轮回,达到了超越世俗和寻求真理的目的。
这种追求真理与解脱生死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生的本质与意义,让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追求与人性的局限。
四、友情与团结的重要性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师徒关系和深厚的友情。
尽管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敌人,但他们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最终共同战胜了困难,实现了取经的目标。
西游记的寓意和哲理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除了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还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告诉我们的几个重要道理。
一、要有坚定的信念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险阻,但始终没有放弃取经的信念。
这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二、要有团队精神
唐僧师徒四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但是,他们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力量。
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别人的不足,相互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要善于分辨是非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能够识别妖魔鬼怪,帮助师傅唐僧化解危机。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和人际关系时,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善于识别真假好坏,才能避免被欺骗和误导。
四、要有恒心和耐心
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险阻,但他们
始终坚持不懈地前行。
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和耐心,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
五、要学会宽容和包容
在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曾经犯下许多错误,但唐僧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给予了他指导和帮助。
这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包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给予指导和帮助,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西游记的主题与寓意《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千古绝艳的神话”。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承载着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寓意。
本文将分析《西游记》的主题与寓意,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西游记》的主题之一是人性的修炼与救赎。
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原本是一只调皮捣蛋的猴子,但通过与唐僧一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西行取经,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能够为人类造福的大圣。
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改变的可能。
无论人们原本是多么淘气、自私或者邪恶,只要能真心悔过,并通过努力与坚持进行自我修炼,就能获得救赎和改变。
这一主题教导着读者珍视自己内心的改变和成长,同时也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另一个主题是团队合作与友情。
在西游取经的旅途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和性格特点,但他们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敌人。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并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生死离别、共同完成了艰巨的使命,白天面对充满艰险的妖魔,夜晚则彼此伴侣相互依靠。
通过他们的故事,读者也会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此外,《西游记》中还有许多与社会道德、权力斗争、欲望的控制等相关的主题。
虽然西游取经的任务是为了取得经书,但旅程中的困难和阻碍往往来自于各类邪恶之人。
这些邪恶之人具有权力和欲望,他们追逐权力、财富和地位,甚至不择手段。
这一主题呈现了尘世间权谋与功名的诱惑,也警示着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正义和善良。
《西游记》所寓意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不应只关注于功利和物质追求,而是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炼和与他人的合作。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善待自己,并努力去超越自我。
团队合作和友情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只有通过相互支持与帮助,我们才能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西游记》也向读者们坚守正义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在小说中,孙悟空等人与各种妖魔鬼怪作斗争,他们永远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信念。
揭秘西游记中的寓言与隐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通过描绘孙悟空与他的伙伴们的故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传奇的冒险故事。
然而,除了这些表面的情节,西游记还蕴含着丰富的寓言与隐喻,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哲学思考。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西游记中的寓言与隐喻,为您揭秘其背后的智慧。
一、寓言的空间——妖魔鬼怪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代表了人们内心中的贪念、傲慢和邪恶。
例如,孙悟空与牛魔王的对决就是一个寓言,孙悟空代表了善良与正义,而牛魔王则象征着欺骗与邪恶。
通过这个寓言,我们可以看到,邪恶最终会被正义所战胜的事实。
此外,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还代表了人们内心中的欲望和诱惑。
比如,白骨精和红孩儿都是人心中的贪欲所化身,他们不断引诱和试探着主角们。
通过这些寓言,作者告诉我们,面对贪欲的诱惑,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被欲望迷惑。
二、隐喻的时间——修行历程西游记的主题之一是修行历程,它通过主角们的奋斗与成长描绘了一个完整的修行过程。
这一点可以被理解为西游记中隐含的寓言。
例如,孙悟空在修炼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这既是指他修行的艰辛,也是象征着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而唐僧作为西游记的主角之一,他代表了修行者的心智与智慧。
在他的修行历程中,唐僧经历了千难万险,但始终保持了对正义的信念。
这种修行的隐喻告诉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即使面对困难与诱惑,也不能动摇。
三、隐喻的情感——师徒情谊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情节之一就是师徒情谊。
孙悟空与唐僧、八戒、沙僧之间的关系代表了师徒之间的情感与义务。
这种情感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师长与弟子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师徒之间彼此扶持、信任和奉献的情感。
通过这一隐喻,西游记向我们展示了师徒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孙悟空作为师父的忠实战士,他为了保护唐僧和其他弟子们,毫不犹豫地付出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这样的情感关系,不仅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展示了师徒之间相互扶持的力量。
西游记的深刻寓意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这部神话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寓意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四位主角师徒的奇幻故事,西游记传递着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和社会意义,使我们深思生活的真谛。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西游记的深刻寓意。
首先,西游记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抗邪恶力量的决心。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代表着机智、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孙悟空在面对各种困境和恶势力时,始终保持着正义感和对抗邪恶的决心。
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告诉读者,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最终必能战胜邪恶。
其次,西游记传达了“修行”的重要性和追求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唐僧师徒四人的西行取经之旅,实质上是一种内心的修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他们通过修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过去的行为,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升华。
这种修行的理念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不断地修正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此外,西游记也传递了对友谊和团结的重视。
在西方的旅途中,师徒四人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困境和考验,但通过彼此的互助和团结,他们成功地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团结一致地迎接了挑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最后,西游记还融入了对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那些腐败、欺骗和邪恶行为的批判。
譬如,猪八戒代表着贪婪和愚蠢,沉迷于享乐而忘却了自己的使命;白骨精则代表着邪恶和欺骗,她利用美貌迷惑了别人。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西游记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虚伪、邪恶和自私的行为,要秉持诚实、善良和高尚的品德。
总之,西游记以其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无论是孙悟空代表的正义勇敢,还是唐僧师徒四人修行的心路历程,亦或是友谊和团结的力量,它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寓言。
浅论《西游记》童话意味摘要:《西游记》是中国一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更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读物。
我们阅读时,都是从一部神话小说的角度去理解,但我们稍加品味,便能在神奇瑰丽的神鬼世界里读出其童话色彩,且无处不在。
关键词:《西游记》;童话意味;孙悟空;猪八戒《西游记》不愧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巨著,问世数百年,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更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读物。
中国的少年儿童把孙悟空这个神猴形象的故事能从小到老一直记得如数家珍,就象意大利的儿童知道“匹诺曹”一样。
如果拿它和其它童话作品来比较并加以研究,越发觉得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为今后儿童作品的创作和繁荣是大有好处的。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全面地去理解这部奇书的思想性、艺术性的不尽魅力。
本文就《西游记》这部神话故事中的童话意味进行试论述。
一.形象塑造上的童话因素对《西游记》这部名著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
而鲁迅则说是“神魔小说”。
它成书的年代已处在明朝中叶,明世宗朱厚崇尚道仙,追求迷幻,作者的写作动机可能是把抨击与嘲讽世宗本人和社会的动荡为主线,以唐讽明,以魔嘲奸,这种神话手段铸就了神话小说(或神魔小说)的最高水平,这是勿容置疑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西游记》融进了童话,同样有它的道理。
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有想象、幻想和夸张。
但他们同样也有区别,神话是人们把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作为基点,去寻找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所以有时人们对神话是深信的。
童话从狭义讲是为少年儿童专门创作的,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促其健康成长。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游记》的神话中的童话意味就产生出另一个文学内涵,即童话。
下面就全书童话所具备的诸多要素作阐述。
一般来讲,童话形象除了常人体外,还有拟人和超人两种。
依拟人体和童话形象,不管他的原形怎么样,只要它在童话故事出现,必须是一方面具有本来的动物性,而另一方面又具有它所比拟的人物的感情世界和性格,以达到两者的融合与和谐。
浅议_西游记_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文化意蕴方面,首先可以看到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西游记》中有许多与道教有关的元素,如观音菩萨、法宝、真经等等,体现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
其次,《西游记》中充满了对于人性、道德、人生的思考,比如唐僧对待妖魔的善良和怜悯,孙悟空在修行过程中的遭遇和改变等等。
而这些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
象征意义方面,则表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动物、景象等等细节之中。
比如师徒四人出发前的光景,师父唐僧上坐白马象征了他的纯洁和高贵,徒弟们则骑着黑马、红马、白马象征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和特点。
再比如,孙悟空的痛苦五行山之旅,则象征了人性的缺陷和机遇的转机,以及战胜自我与进化的过程。
总之,《西游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西游记一部寓言故事引发的思考与感悟西游记,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被誉为是一部寓言故事。
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精彩纷呈的情节以及深刻的寓意,常常引发人们对于人性、道德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触动,不禁对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
首先,西游记中的人物命运呈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无论是孙悟空的命定成就,还是唐僧的奋斗和坚持,它们都给人以启示:命运或许是铁的,但我们可以在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选择勇敢面对,永不退缩。
正如孙悟空所说:“命由己造,不由天定”,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不畏困难,不低头。
即使在周围的世界变幻莫测、陷阱重重的时候,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将指引我们向前。
另外,在西游记中,角色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角的团结协作,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和互相扶持,告诉我们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相互信任和互相补充,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也需要更多的互助和团结,因为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西游记中诸多的妖魔鬼怪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其中,牛魔王和红孩儿这两个角色最引人瞩目。
牛魔王在故事中由妖魔变成了佛门护法,红孩儿则是孙悟空的转世。
这两个角色的转变让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性的复杂性与潜能的发掘。
每个人都有善与恶的一面,只有因缘际会和悟性触发,才能够真正发挥潜能和塑造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并放之于行动时,我们或许可以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最后,西游记中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也让我深思。
红孩儿、牛魔王等角色的转变以及天蓬元帅、白骨精等角色的善恶之间的选择,展现了善恶之间的斗争与辨证中的复杂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选择善恶的问题。
唯有时刻保持对于善良和正义的追求,才能够摒弃邪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
西游记这部寓言故事,给予了我对于人性、命运、团队合作以及善恶选择的深思。
试论《西游记》的童话意蕴摘要:《西游记》是中国一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更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读物。
我们阅读时,都是从一部神话小说的角度去理解,但我们稍加品味,便能在神奇瑰丽的神鬼世界里读出其童话色彩,且无处不在。
本文就《西游记》这部神话故事中的童话意蕴进行论述。
关键词:《西游记》;吴承恩;童话;童话意蕴;神魔小说;夸张;孙悟空;猪八戒《西游记》不愧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巨著,问世数百年,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更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读物。
中国的少年儿童把孙悟空这个神猴形象的故事能从小到老一直记得如数家珍,就象意大利的儿童知道“匹诺曹”一样。
我们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都是从一部神话小说的角度去理解,根本看不出吴承恩是特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在通读后稍加品味,感觉其童话色彩无处不在,如果拿它和其它童话作品来比较并加以研究,越发觉得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为今后儿童作品的创作和繁荣是大有好处的。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全面地去理解这部奇书的思想性、艺术性的不尽魅力。
本文就《西游记》这部神话故事中的童话意蕴进行试论述。
一.形象塑造上的童话因素对《西游记》这部名著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
而鲁迅则说是“神魔小说”。
它成书的年代已处在明朝中叶,明世宗朱厚崇尚道仙,追求迷幻,作者的写作动机可能是把抨击与嘲讽世宗本人和社会的动荡为主线,以唐讽明,以魔嘲奸,这种神话手段铸就了神话小说(或神魔小说)的最高水平,这是勿容置疑的。
吴承恩以他丰富的想象力,经过取舍加工和创作,使《西游记》成为一部思想、艺术兼备的浪漫主义杰作,并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神奇瑰丽的神鬼世界,特别是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两个典型形象。
(《中华文化大观》)这就是《西游记》的神话魅力。
但书中神魔的东西也是随处可见的。
在描写玄奘不避艰险西行求法的经过时,穿插了一些宗教神话和历史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还都游离于求法活动之外,却作了神话取经故事的先声。
大家知道,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
”(《辞海》第1583页)我们之所以认为《西游记》融进了童话,同样有它的道理。
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有想象、幻想和夸张。
但他们同样也有区别,神话是人们把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作为基点,去寻找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所以有时人们对神话是深信的。
童话从狭义讲是为少年儿童专门创作的,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促其健康成长。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游记》的神话中的童话意蕴就产生出另一个文学内涵,即童话。
下面就全书童话所具备的诸多要素作阐述。
“只有从猴、人、神三者融合的特点上来理解孙悟空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深入的。
”和理解孙悟空的形象一样,要把握猪八戒这个形象的特点,也应当从猪、人、神这三者的相互渗透融合的角度加以分析。
(《吴承恩和西游记》)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和中肯的意见。
一般来讲,童话形象除了常人体外,还有拟人和超人两种。
依拟人体和童话形象,不管他的原形怎么样,只要它在童话故事出现,必须是一方面具有本来的动物性,而另一方面又具有它所比拟的人物的感情世界和性格,以达到两者的融合与和谐。
锡兵,缝针,丑小鸭等诞生于童话大师安徙生的笔下,中国的童话家叶圣陶塑造的稻草人等都是这样的童话。
超人体童话形象又总是要求达到神性和人性的融合。
《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和猪八戒身上就不仅是两性的统一,而是三性统一,人们看到他们即是拟人体,又是超人体。
在这部书里,作者把三性原则一点不差的象国画家作画一样把浓墨泼在孙行者和猪悟能的身上,使之与童话形象相吻合。
纵观全书,通过神话意境,作者从开篇起的一至七回中把孙悟空由物到神的全过程描写出来:“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水、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夜宿石崖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样的描写,赋予它猴子的习性,一个好动的形象。
接下去吴承恩笔峰一转:“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该叫它讲话了,这就有了完整的童话意味,不是么?“这石猴到了南赡部洲,剥了别人的衣作服,学人的模样大摇大摆,往来于人市,学人礼、学人话。
”取得了做人的资格。
同时吴承恩还没完结,再让猴子去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筋斗云及七十二变化,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美猴王呀!什么是猴子的特长呢?那就是翻筋斗云,再把神仙的腾云驾雾的本事放在猴子身上,这是个多么美妙的想象和鬼斧神工之作啊!与阿拉伯童话中的飞毯,贝洛特童话中的飞行鞋相比,孙悟空的特长和本领比他们要强好多倍。
凭着孙猴子那七十二种变化(或为本领),活脱脱的孙悟空才显机显灵无比,神通广大,再加上水晶宫的针海之宝——如意金箍棒,进一步演绎出: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在闹天宫。
从天上到地下,一直闹得惊天动地,好不威风!用一句现代语言来说,那就是孙悟空开始闪亮登场了。
回过头来再说猪八戒吧,同样是一个童话形象(虽然有时叫人讨厌),作者用笔墨润色远不如孙悟空,但仍有它的另一个特点,开始它是天上的天篷元帅,即“神”,中间犯了天条(调戏妇女),被勒令下凡变猪;最后作者让它落户高老庄,男嫁女家——倒插门。
两个主人公的出现,当然应有主次之分,它相当于现代影视作品的主角与配角,相得益彰,不是么,孙悟空从出世就破石惊天,活泼可爱,见什么学什么,视同类为己类,视人类为先生。
即有动物的习性,攀树掠果,打闹嬉耍,动作敏捷;有人性的喜怒哀乐、机智果敢、乐观大度、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同时也具有人性的一些尚可原谅的弱点,人耶?猴耶?一时难得分清,这就是童话而又能完全神话了的孙悟空。
作为沙悟净的二师兄,猪八戒无论其行为、其长相,都是不能与孙悟空相比的,但它决不是一个令人不屑一顾的蠢物。
恰恰是在它身上体现了人性化的本色。
从人性角度看,他是有“前科”的。
遭贬之后,可是偏偏不巧的是高家小姐那婀娜之姿又勾起了他见到女人就挪不动步的恶习了。
吴承恩在此处是把人的七情六欲加在猪身上,这样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不是一个童话,又是什么?当这样的配角,猪八戒是可以获得最佳男配角这个大奖的项的。
上述的描写就是使得这部伟大巨著的神话意蕴中那光彩浓重的童话意境,色彩斑斓的跃然纸上。
妙不可言的童话世界奉献给整个人类。
吴承恩把孙悟空和猪八戒塑造成童话形象并不是偶然的,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有的艺术爱好所致,他自述“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所著传记,莫不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
牛奇章即牛僧孺,著有《玄怪录》。
段柯古即段成式,《酉阳杂俎》的作者。
这两个唐代作家的创作手法颇近童话,吴承思想性深受他们的影响。
二.情手描写中的童话特点吴老先生对物情的模写,可以说是调度了很多夸张性的、虚幻式的手段和方法,为那些芸芸众生的人、神、物涂上了神秘莫测的神奇色彩和诙谐情调。
试想在吴承恩时代,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想到童话一词来的,而老先生却在不经意中又有意识把人、猴、神三性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即不惜笔墨去大写意放这身上,去突出孙悟空这一主线。
而在猪八戒身上花费的笔墨也不是在勤俭节约,同样给予了很好的润色,猪八戒的懒、馋、笨都是被漫画化了。
《西游记》通篇那些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妖魔、黑熊怪、貂鼠精、白骨精。
太多了,举不胜举,比比皆是,是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新奇有趣的童话形象。
就连广茂的植物王国也在吴老先生的笔下产生出变幻莫测的天堂、地府、水晶龙宫,浑然一体。
柏树精孤直公,桧树精凌空子,竹精拂云叟,枫树精赤身鬼以及杏花仙等等,无不妙趣横生,令人心旷神怡!描写蜘蛛精的盘丝洞,七个拟人化的妙龄女子,“一个个腰眼中冒出丝绳,有鸭蛋粗细,骨都都的,迸玉飞银。
”把庄门围住“那丝绳缠了千百层厚,穿穿道道,却似经纬之势,用手按了按,有些粘软沾人。
”这样的描写,其想象多奇妙,其夸张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在吴承恩的那个年代,作者表现出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审美取向,可面对的是封建王朝的没落与黑暗,那么,吴承恩就不是为了模写而模写,他要寄希望,那就是孙悟空的勃勃英姿,无所畏惧,为自由而献身,在群魔之中与之斗法,去反抗天庭,挑战权威,保护大唐圣僧取得真经,同时拯救了处于孤立之中的一些弱者,猴子英雄取经路上的千辛万苦,终成正果的壮举,当然不会自然的出现在现实社会中,这是作者幻想的结果,但是作者这种幻想产生于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希望,完全符合当时生存于腐败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人们理想中的英雄就应该是孙悟空,由他去拉一拉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及社会中的毒瘤——封建贵族们!所以作者在颂扬英雄时就不能不为诸情物同样寄以希望,人物也好,景物也罢,均为童话所布置,烘托全部。
因而就产生了这部童话形象的强大生命力。
可以说,在这部小说中,猪八戒并不是英雄形象,但却是诸多童话中所常见的笨伯式的人物——呆子!在他身上体现的性格内涵比笨伯汉斯(安徒生童话人物),傻子伊凡(俄国童话人物),也不知丰富多少倍。
在它身上缺点明显,机灵不足,馋、懒而又胆小怕事,占有欲强,就好打小算盘,既不敢和孙悟空硬顶,就借助唐僧的权威玩弄一些权术,搬弄是非。
可话又说回来了,在书中的描绘中不难到他的很多优点,憨态可掬、率直,从一开始就具备异想天开又不失天真浪漫,他出了很多洋相,也尝到了一些苦头,想占便宜,也占了一些便宜,但同时又付出了很多代价。
有时撒谎,但又露出了马脚,让孙悟空捉弄一番,虽然憨态可掬,闹了不少笑话,再加上那笨拙的动作、滑稽的长相、逗人笑的言谈、特别大的食欲,使这个人物一出场,就引起了笑声。
把一头讨厌的猪猡塑造成可笑和可爱的笨伯式的童话形象,正是吴承恩“善谐剧”的秉性所致。
可以说,吴承恩是为了让读者笑才写猪八戒的,人们在笑过之后,也能警惕到猪八戒的缺点。
猪八戒是一个童话中的典型笑话人物,中国人喜爱他的程度并不亚于对孙悟空的喜爱,幽默、风趣的猪八戒也是永垂不朽的。
需要强调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活生生的童话形象,作者在他们身上增加了浓浓的孩子气。
孙悟空顽皮、逗人喜爱;猪八戒的天真,有时傻里透着机灵劲。
在取经路上,两个人在不时的使性、争吵、暗中使坏等等表现,正是天生童心在他俩身上各有不同方式的体现出来。
正是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描写,才使得少年儿童在读这部名著或是观看有关这类的艺术节目时,自然产生的一种亲密的心理感受。
作者的情物模写中除了对孙悟空、猪八戒两个人物重点突出的同时,也对诸多鬼域精灵予以童话形象方面的着力渲染。
如在写鼠精时,它虽然有妖的一面,同时她也有“知恩图报”的良知。
还有的精灵从一开始并没有害人的意图和动机。
这从童话的视觉来审视,足见作者能够把握“妖”或“精”相提并论这一原则,不失为偏颇,同样从众妖中,各种精灵中把童话因素提出来,构成人物众多的形象脸谱,楚楚动人,让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对那不真正让人讨厌的精灵身上看到童话带来的乐趣。
总之,吴承恩以描写情物的手法来塑造童话形象,是值得我们借鉴,更值得少年儿童文学家加以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