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429.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4 测量平均速度【思考】同学们,你如何得到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测路程s 、_______测时间t 。
3、其它器材:小车、木板、木块、金属片。
(1)木块:调整斜面______,进而调整小车运动快慢。
一般使坡度______(较大/较小),计时更准确。
(2)金属片:①避免小车滑落;②便于测量___________。
4、实验步骤:①调整木块位置,使木板保持合适的倾角;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标记好小车的起点,然后用_______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③释放小车的同时时启动_______计时,当小车撞击________时停止计时,测得t1。
(有时会重复两次步骤③,这是为了多次测量__________________减小误差);④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______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⑤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重复步骤②③④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时间t2和速度v2。
5、实验数据记录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t2=v2=课前导入知识清单小车 木块木板 刻度尺金属片秒表6、测量下半段路程速度v3①下半段路程s3=__________;②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3=________; ③v3=33t s =_________。
7、结果分析(1)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是速度越来越_____(快/慢)的______(变速/匀速)直线运动; (2)v1、v2、v3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二.现代测速方法超声波测距(测速):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与此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接收器接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并得到时间t ,仪器由s=vt 自动测得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原理】 v =st 。
【探究装置】刻度尺:测量 距离 。
停表:测量 时间 。
金属片:确定终点位置,便于测量 时间 。
【探究过程】 1.实验操作(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2)用 停表 测量小车从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 v 1=s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s 2 ,小车从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2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2.数据记录及计算次数 路径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 ·s -1 1 全程s 1 120 5 0.24 2 上半段s 2 6030.2 3下半段s 360 20.33.实验结论: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不同 ,在斜面上做 变速直线 运动,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越来越 大 。
【交流评估】(1)小明同学在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时,当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可知,所测上半答:偏小;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测量时间偏大,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st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2)张亮同学在测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时,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答:偏小;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时所测出的小车到达终点的时间大于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s可知,所测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t【释疑点】(1)实验中,应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2)实验中,斜面坡度要适中,若坡度过大,下滑过快,不方便计时;坡度过小,可能不会下滑。
(3)读取小车运动距离时,要“头对头”或“尾对尾”,采取相减法。
重点测量平均速度【典题】(2022·百色中考)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第4节速度的测量【A层基础必会】考点一测量平均速度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小车沿斜面从A处由静止下滑,在A、B、C三处均有电子表的显示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并标记在图中。
已知AB段距离为0.4 m,AC段距离为0.9 m。
(1)实验的原理是v=s。
t(2)小明发现为了方便计时,还需在斜面上放置金属片。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实验时,小明发现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松手后小车不动,这时他应该适当增大斜面的坡度(选填“用手推一下小车”“适当增大斜面的坡度”或“适当减小斜面的坡度”)。
(5)设小车在AB段、BC段和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AB、v BC和v AC,则v AC=0.3 m/s,v BC> (选填“>”“=”或“<”)v AC。
(6)如果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相对于真实值会偏小(选填“偏大”或“偏小”)。
(7)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8)小明实验时,又选用了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小车,在同一个斜面上做了多次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说出你的依据: 因小车从较轻→较重→更重,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都相等,由v=s可知,小车t的平均速度相同。
实验序号小车的轻重运动距离运动时间1 较轻 1.00 m 2.5 s2 较重 1.00 m 2.5 s3 更重 1.00 m 2.5 s考点二平均速度的计算2.(2024·南通期末)如图所示为测试飞机滑跑阶段动力性能的监控屏幕示意图,图中计时器(格式“时:分:秒”)表示飞机到达感光装置的时刻,飞机长度约为教室长度的2倍,结合图片信息,估算飞机的滑跑速度最接近(B)A.10 m/sB.30 m/sC.60 m/sD.90 m/s3.用皮尺和秒表测量一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时,4位计时员记录了这个人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表中,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在各段路程上,这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
第4节速度的测量过基础知识点实验: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测量类必做实验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测量原理: .(2)实验思路:①测路程.a.全段路程s₁:用测量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b.上半段路程s₂:将移到斜面一半的位置,测量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c.下半段路程s₃:用减去,就是下半段的路程.②测时间.a.全段时间和上半段时间:用测出小车通过全段和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下半段时间:用减去就是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3)收集实验数据.填写下表空白处.(平均速度的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数据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在不同路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填“相同”或“不同”),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5)交流反思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2雨后小豪看到一只蜗牛在教室外栏杆上爬行,想到物理课上刚刚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就想研究一下蜗牛爬行速度有多慢,于是在蜗牛爬行的路径旁放了一把刻度尺,记录的蜗牛在一定时间间隔爬行的位置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和他一起完成速度测量操作.(1)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要测出蜗牛的运动速度,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蜗牛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为 cm.(3)实验中小豪测得蜗牛从A到C的爬行时间为50s,则蜗牛在AC段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mm/s;若在测量 AC 段平均速度时,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 (填“偏大”或“偏小”).这个过程中蜗牛做的 (填“是”或者“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过能力1 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时,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图片经处理后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0 m/sB.15 m/sC.1. 5m/sD.0.15m/s2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下列选项中,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 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 )3如图所示,滚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滚尺主要由计数器和滚轮组成,当滚轮沿着路径滚动时,通过记录的圈数可以得到路径的长度.小华想利用滚尺和手机秒表,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1)将滚尺示数清零后,推动滚尺,手机同时计时,测出某次步行距离13.8m,对应的时间为11.5s,这段时间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m/s;(2)已知该滚尺滚轮直径为D,用s表示滚尺测出的距离,则上述测量中轮子滚过的圈数n= (用字母表示);(3)长期使用后,滚轮的轮胎磨损严重将导致测量出的步行速度偏 .素养提升。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01 知识管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________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________、________、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________,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__,则可利用公式________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尽量减小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02 基础题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BC和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 AB、v BC和v AC,由图可知( )A.v AB最大B.v BC最大C.v AC最大D.v AB、v B C和v AC一样大2.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了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有50 m、100 m、200 m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确认牌开始到200 m标志牌的时间为8 s,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A.6.25 m/sB.12.5 m/sC.25 m/sD.25 km/h3.(眉山中考)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4.(哈尔滨中考)同学们用图甲________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2)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下滑动力加速下滑;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图中表每格为1 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6.姚明同学在杨家坪步行街购物后,步行到位于直港大道的家里,他在前面0.3千米用了600秒,由于家里有急事,然后用了960秒的时间经过1 440米路程就到了家.请问姚明同学从步行街到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03 中档题7.(钦州中考)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8.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0~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B.0~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 m/sC.5 s~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 m/sD.2 s~5 s内,小车运动了2米第8题图第9题图9.如图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某一小球在水中下落过程中某段时间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0 cm,闪光灯每隔0.2 s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照片可知,小球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做________(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10.(大庆中考)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 m.(1)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________m/s;(2)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________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________m/s;(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11.(乌鲁木齐中考)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 1.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2.2014年12月28日无锡地铁二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它是贯穿无锡城区东西的一条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该线起于滨湖区梅园站,止于锡山区安镇站,全程运行大约50分钟,沿线共设车站22个,部分站点数据如表:(1)无锡地铁二号线的全程平均速度为多少?(结果取整数)(2)若要从无锡东站乘地铁到三阳广场站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结果取整数)04 拓展题13.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各种规格的蚊香,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速度,要求:(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2)说明测量方法.参考答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管理v =s t 刻度尺 停表 路程 时间 v =s t基础题1.B 2.C 3.64.00 0.02 4.玻璃管 刻度尺、停表 气泡的速度是2.5 cm/s 5.(1)v =st(2)小 便于计时,测量时间误差小 (3)0.12 小于6.由题意可知,全程距离s =300 m +1 440 m =1 740 m t =600 s +960 s =1 560 s v =s t =1 740 m1 560 s=1.1m/s 答:姚明同学从步行街到家的平均速度是1.1 m/s.中档题7.B 8.B 9.减速 0.5 10.(1)0.8 (2)0.5 1.3 (3)变大 11.(1)时间(2)大 大 (3)0.25 (4)7 12.(1)由表中数据可知,无锡地铁二号线的全程的路程为26 481 m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s t =26 481 m60×50 s=8.827 m/s≈9 m/s(2)从无锡东站乘地铁到三阳广场站通过的路程为:s ′=25 464 m -9 110 m =16 354 m ,行驶时间t ′=s ′v=16 354 m9 m/s≈1 817 s拓展题13.(1)器材:刻度尺、细棉线、手表、蚊香、火柴 (2)步骤:①取一小段蚊香,用细棉线与蚊香紧贴,在两端点处做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间的距离为s ;②用火柴点燃蚊香,并计时,测出蚊香完全烧完所用的时间为t ;③则蚊香的燃烧速度为v =s t.。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 4 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单选题1 .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B.当启动停表后再把小车放开,观察到它撞击金属片时立即停止,读出的就是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的斜面长就是小车通过的路程2 .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s 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3s 内通过的路程是()A.等于6m B.大于6m C.小于6m D.以上均有可能3 . 甲、乙两人同时从跑道一端跑向另一端,其中甲在前一半时间内跑步,后一半时间内行走,而乙在前半段路程内跑步,后半段路程内行走.假设两人跑步的速度相等,行走的速度也相等,则A.甲先到达终点B.乙先到达终点C.同时到达D.无法判断4 . 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5 . 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以υ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了s1 距离.撤去水平拉力F 后,该物体又向前运动了s2 距离后停了下来.则A.物体在整个过程中平均速度等于υB.物体在通过s2 距离中受到的摩擦力大于F姓名: 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C.物体在通过s1 距离中动能大小等于Fs2D.撤去F 后,物体最后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填空题6 .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到达、、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2)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7 . 小华同学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描绘出玩具小车路程s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三、实验题8 . (1)图甲是一只秒表,大表盘的分度值是__,此时秒表的读数为__s.(2)如图乙所示,用A、B 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就分度值而言,__刻度尺更精确些,其中放置正确的是__刻度尺,则物体的长度为__.(3)小明用如图丙所示的刻度尺测一木块的宽,请指出它在测量中的两处错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 后小车开始运动;ls 至5s 小车做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值分别为 2.35cm、2.56cm 、2.36cm、2.36cm ,则测量结果应记为______ cm.9 . 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阳同学采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测量:①用刻度尺测出AC、AB间距离s1、s2.②将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经过AC的时间t1 .③将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经过AB的时间t2 .④将小车从斜面上B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经过BC的时间t3 .据以上实验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A 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请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10 . 同学们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1)该实验是根据_______ 原理进行测量的;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 (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3)同学们从A 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了小车经过B、C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如图所示的表格中,请帮他计算下表格中“?”应填的数据为 _____________ m/s ;请将AB、BC、AC三段的平均速度值vAB、vBC、vAC按大小顺序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 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 __________ (5)实验完成后,有同学猜想物体从斜面上下滑的快慢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该猜想是正确的.请你指出该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 A 、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原理是: 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 .(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________ .(填“大”或“小”)(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_____ cm,tBCB=______ s,vAC= _____ m/s.(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A B C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 ,理由是:12 . 学习了长度测量的知识后,小明和同学一起设法测量操场的周长。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新授课 1课时东方国际学校使用日期:2019年9月26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各个环节;在实验中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直尺1把、停表一块、斜面一个、木块一块、小球1个、位置标志旗4个、滴水小车一辆(见附件1)【教学过程】是小些好(如图)?均分好?先短后长好?还【板书设计】§1.4 测量平均速度一、提出问题二、猜想与假设: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五、分析与论证六、评估【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采取了开放式实验的形式。
由于课前对器材进行了改进,在路程的分段上,可以不再像课本那样只能分2段,而是也可以分成3段,并且既可以3段均分,还可以按先长后短的方法分,这样就有3种方法;在学生共同探讨出多种可行方案后,教师并不指定学生按哪一种去执行,而是将选择权交由学生,让他们取舍。
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让小球一次滚下就测量出它在各段路程上的运动时间。
这一点通过教师设计的“让小球撞击标志小旗”的方法就可以轻易实现(见附件1的说明)。
以往的测量方法是让小球两次滚下,进行测量,就实质上说,是先后测量的两个运动的不同路段的时间。
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商榷的。
3.让学生用尝试实验法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法是否可行。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尝试测量来取舍自己的某一点设想。
培养了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