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电影史梳理1. 介绍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2. 第一阶段:默片时代2.1 早期电影的引入•1896年,电影技术传入中国,成为一种新奇的视听娱乐方式。
•1905年,上海首家电影院成立,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2.2 默片的制作与发展•1920年代,中国开始制作默片,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
•1921年,首部中国默片《定军山》上映,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
•1927年,中国默片《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使中国默片得到更大的关注和发展。
2.3 代表作品及影响•《定军山》(1921):中国默片的开山之作,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梅兰芳》(1927):首部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默片,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
3.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3.1 新中国电影的崛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传播思想和宣传工具的重要媒介。
•1951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歌女红牡丹》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195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创作,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多数电影作品偏向政治宣传。
3.3 代表作品及影响•《活着》(1994):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红高粱》(1987):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呈现。
4. 第三阶段:现代电影的崛起4.1 第五代导演的兴起•19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出政治的阴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
•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等人,通过个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是突出当时那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的发展伴随着每一次的改革,从起初的普通电影到现在的快播电影,让中国电影有了质的飞跃,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当时的社会见证,更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1903年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定军山》;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
1930年12月中国第一部电影插曲《寻兄词》诞生;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公开上映;
1928年到1931年我国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火烧连云寺》出现;
1933年蝴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5年3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获奖。
中国电影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31-1937】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代表作,《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民族生存》等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代表作《铁扇公主》、《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还我故乡》等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松花江上》、《还乡日记》、《小城之春》等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期;代表作《白毛女》、《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鸡毛信》、《五朵金花》等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世界百花凋零,万马齐鸣改
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代表作《人到中年》、《骆驼祥子》、《西安事变》、《红高粱》、《大话西游》等
21世纪以来代表作《英雄》、《风云》、《神话》、《满城尽在黄金甲》、《赤壁》、《夜宴》、《十
月围城》。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史第一章电影拓荒期第一节中国电影的诞生•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记录: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主人徐凌云“西洋影戏”。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拍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了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
191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联合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21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拍摄完成。
1913 年,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黎民伟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的《庄子试妻》。
严姗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 香港电影之父” 。
1922 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我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明星影戏学校” 。
《孤儿救祖记》1923 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成就与影响:开创了中国有电影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在艺术上确立了国产无声片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同时它还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国产电影运动” 。
第二节“ 古装片” 、“ 武侠片”从1926 年下半年开始的四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 古装片” 、“ 武侠片” 、“ 神怪片” 等商业电影创作热潮。
第三节南国电影剧社1926 年,我国著名的现代戏剧奠基者田汉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
1928 年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 南国社” ,除电影部外另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部,其宗旨定为“ 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
田汉早期的电影活动对中国电影的贡献:1,在多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圈中,田汉高举电影运动的旗帜,强调电影不再是单纯的盈利工具,而是相当有社会教育功能和崇高的艺术价值,他本着纯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荣的第一页”。
他的作品《到民间去》被有些史论家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进步意识的电影”。
2、他是新文艺界中国文学艺术家中第一个尝试拍电影的人,也是把新文艺界思想引入电影界的第一人,从而结束了我国电影长期游离于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为而后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名词解释: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
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
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
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
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
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
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
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
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
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
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
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它强制规定一切文艺创作都要按“三突出”的框框办,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是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服务的。
7.样板戏电影:样板戏电影的拍摄是在京剧“样板戏”的基础上反复演出并总结出“三突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1969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8个样板戏全部拍摄成样板戏电影。
包括《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
它以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任务为主要任务,并形成了一套电影语言,总结出四句话的“经验”,即“敌远我近,敌明我暗,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评价:样板戏电影是中国文革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非正常呃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电影样式。
8.第六代:“第六代”在电影业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习惯上把第五代导演之后的中青年导演统称为“第六代”。
既有学院派的第六代—即1989年从电影学院入学,1993年左右登上影坛的那批中青年导演,如张元、王小帅、路学长、娄烨等,也有同期出现的其他导演,如“中戏三杰”的张扬、施润玖、金琛。
还有后来的贾樟柯以及以演员身份入行做导演的姜文等。
甚至包括了一批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如吴文光等。
第六代的称谓不像第五代导演一样,有众人都比较认可的、十分清晰的划分标准。
如今人们称呼的第六代,只单单是因为时间上的分别,也被叫做“新生代”。
代表作品有《小武》、《三峡好人》、《昨天》等等。
简答:1.三十年代中国创作特色:1:)社会政治性和现实主义的特质30年代电影负载了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反对日本帝国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思想,这是中国电影事业第一次表现出社会政治性和社会主义的特质。
2:)从画面形态上来说,30年代的无声电影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它们形象化的叙事结构和画面的组接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荧幕形象,创造出了具有批判性的时代特点和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特电影语言。
3:)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是跨时代的变革,声音极大的扩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与画面形成,丰富的语言结构关系,电影的艺术形式创作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至于全新的飞跃。
2.十七年中国电影几种主要样式:(1).“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主要是戏剧式的电影,期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
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
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
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
如《林则徐》。
(2).除了革命的抒情正剧外,还有很多其他样式的电影:①.喜剧样式的发展。
1955年到1958年是喜剧电影探索的活跃时期,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吕班导演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的到来》。
②.在1959年出现了歌颂式喜剧。
如《五朵金花》等,到了60年代初,发展较快的是轻喜剧或称之为生活喜剧。
如《大李、小李和老李》等。
③.散文式电影。
如《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这类影片继承和发展了三、四十年代诗意电影的传统,追求一种优美、含蓄、情景交融的审美趣味。
④.史诗式电影的探索。
如《南征北战》,在这类影片中,往往需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过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型化色彩。
⑤.惊险样式的影片。
有在正面环境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斗争,如《国庆十点钟》,有反映边防线上斗争的,如《冰山是的来客》,有正面人物处于反面环境中的,如《英雄虎胆》等。
3.谢晋电影的特色:1.谢晋影片的创作路线,反映着社会主义中国五十年的政治演变轨迹。
2.社会伦理片的模式由郑正秋开创,经蔡楚生承接,谢晋被认为是当代传人。
情节注重趣味,视觉讲究好看,故事追求流畅,社会伦理片的这些功能性技巧,在谢晋影片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3.在国政时局的大背景之上,以家庭离合为叙述线索对照性地刻画善恶两类人物,最大限度地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谢晋电影的法宝就是覆盖面巨大的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影响策略+以情动人的叙述法则。
4.谢晋以擅长发现女演员著称。
他的影片常常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对政治主题和社会情感的表达。
5.其影片表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前史中的演化历程,同时也折射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轨道。
6.家庭的情节线索,政治化的创作观点,脸谱化的人物造型,道德至上的评价态度,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谢晋电影彪炳了20世纪中国社会情节剧的最高成就。
4.新中国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1).十七年电影,以《中华儿女》、《白毛女》等为代表,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强调典型化。
同时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以戏剧冲突为基础。
需要用较多的篇幅来显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过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类型化色彩。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90年代初。
①.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是其创作主导思想。
②.建党70周年期间,《周恩来》、《开天辟地》、《大决战》等影片的诞生,可看做是世界电影潮流中高成本大制作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投影和独特的变种。
(3).90年代中后期《横空出世》、《我的1919》等影片,标志这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为龙头的主旋律影片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4)新世纪以来,《张思德》《云水谣》《风声》《唐山大地震》《集结号》打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限制,在思想层面上,更强调伦理道德与主流意识的融合,更注重人性的挖掘,在影片类型上也更加丰富。
5.请评价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象征,他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导演工作。
他的电影从美学艺术以及民族意义上都有重大的影响,他执导的电影有以下几个阶段:①.他以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仪式化的不同风格拍了不少优秀的影片。
在《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中,他用卓越的视觉语言完成了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仪式化的图层。
②.《有话好好说》呈现都市生活中主体的非理性冲动,《一个都不能少》以强烈的纪实风格,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我的父亲母亲》寄托了对浪漫美好的乡村爱情的向往。
《幸福时光》表达了对全球化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关注。
③.《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启了中国武侠巨片的类型,形式之巨与内容空泛的强烈反差,人性沦陷的奇观陷阱,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权利意识的大肆炫耀等武侠大片的痼疾与特色在这些影片中同样存在。
④.《千里走单骑》通过人在旅途的寓言式母题的叙述,探讨了当代人最为关注的隔膜与沟通话题。
《三枪拍案惊奇》创造了惊悚喜剧模式,《山楂树之恋》在70年代的爱情故事中寄托着怀旧情感。
张艺谋的电影寄托着很浓重的思想,流露着他所要诉说的点点滴滴,尽管在商业大片中,我们可以否认他的一些作品过于空泛,但是必须承认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张艺谋的作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等等。
6.六代导演的提法的具体含义:所谓的“六代导演”的提法,并不是电影理论家经过周密的思考提出来的,而是约定俗成形成的。
目前被国内外相当一部分研究中国电影的学者所采用。
一般认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导演,他们活跃于二、三十年代无声片时期。
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辈,代表人物像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等,他们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片时期。
第三代导演又是第二代的学生辈,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五、六十年代,像郑君里、谢晋、水华、凌子风等。
第四代是第三代的学生辈,他们大多毕业于电影学院,也有各电影厂自己培养的,长期给老导演们当助手,直到“四人帮”垮台才有自己独立拍片的机会。
像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等。
第五代则是第四代的学生,大多在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他们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
第六代的在电影业中的概念比较模糊。
习惯把第五代导演之后的中青年导演统称为第六代,他们既有学院派,如张元、王小帅等,也有其他方面出神的导演,如“中戏三杰”张扬、施润玖、金琛。
还有后来的贾樟柯以及以演员身份入行做导演的姜文等。
如今人们称呼第六代,只单单是因为时间上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