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
市井文化资 源的再开发 新家庭伦理 片的创立
流行艺术的创 造性运用
电影叙事的 现代化
民族电影大制作时期
《小城之春》 与中国现代电影的萌芽
导演费穆
费穆
1906.10.10—1951.1.31 字敬庐,号辑止
《小城之春》评价
1,程季华:“《小城之春》的艺术处理,确实显示了费穆导演艺术的特色。 但是,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处理,在这样一部灰色消极的影片里,除了 加深片中没落阶级颓废感情的渲染,扩大它的不良作用和影响外,决不会 有任何别的效果。《小城之春》上映于1948年9月,正是解放战争迅速发 展,人民运动处于高潮的时候,它的消极影响就尤其不能忽视。在当时它 实际上是起了麻痹人们斗争意志的作用。《小城之春》的摄制,再次反映 了费穆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艺术家的两重性及其软弱的性格,反映了他在 解放战争的伟大时代中心情的苦闷、矛盾、灰暗和消沉。”(《中国电影 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第2版。)
讲述:费穆电影:东方电影诗学
1,娴熟电影技巧(好莱坞、苏联电影影响:流畅叙事与 对比蒙太奇) 2,浓郁的民族风格(题材中国化、导演的诗词绘画戏曲 手段、镜头与画面的温厚) 3,深刻的文化心理)
贡献:内心视听表现体系的建立 旁白建立内心视点 :建立周玉纹的心理视角 在场与不在场旁白的交叉运用 ,转换当时与事 后两个时空 主观镜头的客观化 复杂情感心理的准确把握和适度表现 客观的再现性视听手段转换为心理表现的内在要 素 用浑然一体的氛围与影调的整体渲染
孤岛时期电影业空前繁荣的原因
由于残酷的现代战争,破家亡国的心情 和巨大的灾难形成变态心理,希望在电 影院里,商业片中得到解脱。
由于战争影响(灯火管制、夜间戒 严),娱乐方式只剩下电影和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