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教案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8
刑法教案第⼗章故意犯罪的停⽌形态第⼗章故意犯罪的停⽌形态第⼀节概述⼀.概念故意犯罪在其发⽣、发展、完成过程及其阶段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停⽌下来的各种状态。
2.完成形态就是指犯罪的既遂形态,即故意犯罪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在中途停下来⽽得以进⾏到终点,⾏为⼈完成犯罪的形态。
3.未完成形态分为犯罪中⽌、未遂和预备。
三.特征:都是犯罪的停⽌状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不再发展⽽固定下来的相对静⽌的不同结局,它们之间是⼀种彼此独⽴存在的关系,⽽不可能相互转化。
四.过程和阶段1.过程是故意犯罪发⽣、发展和完成所经过的全部阶段的总和2.阶段是指发展阶段,即故意犯罪在发展过程中基于主客观不同⽽划分的段落运动、发展和变化是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
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以⾏为⼈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为为其起点,以⾏为⼈完成犯罪为其终点。
犯罪发展阶段有⼆:⼀是犯罪的预备阶段;⼆是犯罪的实⾏阶段。
故意犯罪的停⽌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停⽌形态是停⽌下来的各种不同结局和形态,属于相对静⽌范畴的概念;故意犯罪的过程与阶段是故意犯罪发⽣、发展和完成的进程与进程中划分的段落,属于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
联系:故意犯罪的停⽌形态是在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中产⽣的,各种犯罪形态的产⽣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
五.犯罪停⽌形态的范围1.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停⽌形态。
2.间接故意犯罪只有犯罪成⽴与不成⽴的问题,不存在犯罪的预备、中⽌、未遂和既遂等状态。
(1)主观:对结果采取放任态度,没有追求、希望的⼼态。
(2)客观:出现此种状态或彼种结局都是符合其放任⼼态的,应以⾏为的实际结局决定定罪问题。
3.直接故意:犯罪停⽌形态针对直接故意犯罪,但并⾮全部(1)罪种: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备犯罪停⽌形态①⼀经着⼿实施犯罪就完成犯罪,即举动犯,⽆完成阶段,包括煽动⾏为的犯罪和传授犯罪⽅法的犯罪②情节犯:没有犯罪停⽌形态③结果加重犯:例如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致⼈死亡④情节加重犯:如抢劫银⾏⾦融机构等加重(2)具体个案:突发性直接故意犯罪⼀般不存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六、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完全具备主客观相统⼀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未完成形态完全具备了与既遂形态的基本犯罪构成有所不同的修正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完成了主观犯罪故意与客观危害⾏为的有机结合。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一节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或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不同犯罪状态。
(二)类型按照其停止下来时是否已经完成犯罪为标准,可分为: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未在中途停止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了犯罪的情形,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一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通常认为刑法分则是以一人犯一个既遂犯罪为标本的。
从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来看,刑法分则规定的是既遂形态的犯罪。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停止下来时,行为人未完成犯罪的情形。
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它们是犯罪的特殊形态。
本章是犯罪构成理论的补充,也可以说是修正的犯罪构成。
尽管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表面上不符合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但因其行为本质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与此相反,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表面上符合犯罪构成,但因其本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故不认为是犯罪。
对同一犯罪而言,其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应当是一致的,其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的区别主要在于:(1)在犯罪构成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故意的内容之实现程度不同。
犯罪既遂是实现了犯罪故意的内容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犯罪故意的内容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内或者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实现的犯罪停止形态。
(2)在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是否对犯罪客体造成刑法分则规定的侵害。
对犯罪客体造成刑法分则规定的侵害的,是犯罪既遂;未造成法定的侵害的,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
(四)与相关概念的异同故意犯罪的过程指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要经过的程序、阶段的总和与整体。
故意犯罪的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客观方面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而划分的段落。
在故意犯罪过程中,有两个犯罪发展阶段:一是犯罪预备阶段;二是犯罪的实行阶段。
联系:1.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中产生,各种犯罪形态的产生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一节概述一.概念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完成过程及其阶段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状态。
2.完成形态就是指犯罪的既遂形态,即故意犯罪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在中途停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犯罪的形态。
3.未完成形态分为犯罪中止、未遂和预备。
三.特征:都是犯罪的停止状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不再发展而固定下来的相对静止的不同结局,它们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而不可能相互转化。
四.过程和阶段1.过程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经过的全部阶段的总和2.阶段是指发展阶段,即故意犯罪在发展过程中基于主客观不同而划分的段落运动、发展和变化是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
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以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为其起点,以行为人完成犯罪为其终点。
犯罪发展阶段有二:一是犯罪的预备阶段;二是犯罪的实行阶段。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停止形态是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结局和形态,属于相对静止范畴的概念;故意犯罪的过程与阶段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进程与进程中划分的段落,属于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
联系: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中产生的,各种犯罪形态的产生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
五.犯罪停止形态的范围1.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
2.间接故意犯罪只有犯罪成立与不成立的问题,不存在犯罪的预备、中止、未遂和既遂等状态。
(1)主观:对结果采取放任态度,没有追求、希望的心态。
(2)客观:出现此种状态或彼种结局都是符合其放任心态的,应以行为的实际结局决定定罪问题。
3.直接故意:犯罪停止形态针对直接故意犯罪,但并非全部(1)罪种: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备犯罪停止形态①一经着手实施犯罪就完成犯罪,即举动犯,无完成阶段,包括煽动行为的犯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的犯罪②情节犯:没有犯罪停止形态③结果加重犯:例如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④情节加重犯:如抢劫银行金融机构等加重(2)具体个案:突发性直接故意犯罪一般不存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六、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完全具备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未完成形态完全具备了与既遂形态的基本犯罪构成有所不同的修正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完成了主观犯罪故意与客观危害行为的有机结合。
故意犯罪完成形态的构成是基本的犯罪构成,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构成是修正的犯罪构成。
修正的犯罪构成也是要件完整齐备的犯罪构成。
六.研究意义:区分此罪和彼罪;量刑;深入研究故意犯罪第二节既遂形态一.概念和特征1.三种观点学说(1)结果说:故意犯罪行为实施并且构成法定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既遂。
脱逃罪不适用。
(2)目的说:行为人目的达到即为既遂。
诬告陷害罪不适用。
(3)构成要件说: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全部齐备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才能视为既遂(通说)。
根据具体案件呈现状态采取不同的标准:以法定结果的出现来判断构成要件是否齐备;法定的危险状态的出现;行为是否达到法定的程度。
2.概念: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二.类型1.结果犯:行为人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能构成既遂的犯罪。
法定的犯罪结果,指犯罪行为通过对犯罪对象的作用而给犯罪客体造成的物质性的,可以具体测量确定的、有形的损害结果。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抢夺、贪污罪等。
2.行为犯:以法定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按照法律的要求,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行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而不是一着手即告完成的。
脱逃罪,强奸罪,偷越国(边)境罪3.危险犯: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标准的犯罪。
刑法第116第破坏交通工具罪4.举动犯(即时犯):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1)原本是预备性规定的犯罪,由法律明确提升为举动犯,如参加恐怖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等。
(2)教唆煽动性的犯罪。
举动犯有预备阶段而无实行阶段,因而只有预备形态和预备阶段的中止形态。
三.对既遂犯的处罚(罪刑针对其规定)1.定罪和法条引用:文书写作的说理部分应揭示是否构成既遂2.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量刑3.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量刑情节应注意援引相应条文第三节犯罪预备一.概念和特征1.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犯罪预备行为的概念2.犯罪预备形态: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施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3.特征:(1)客观特征:①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为了犯罪的实行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②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别1、犯意表示一般是指以口头、书面或者其他方法,将真实犯罪意图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其特征是:(1)表示人具有真实的犯罪意图;(2)表示人用口头、书面、手势或者其他可以使人知晓的方法向他人表露犯罪意图;(3)犯意表示是犯意的单纯流露,不能为犯罪制造条件。
2、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1)犯罪预备行为是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的行为,因而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现实的威胁;(2)而犯意表示并没有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只是单纯流露犯意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没有构成现实的威胁。
(2)主观特征:①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就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犯罪和完成犯罪。
②行为人之所以没有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是由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
二.类型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工具是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准备是指制造、寻找、加工犯罪工具。
(1)用以杀伤被害人或排除其反抗的器械物品(2)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的物品,或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3)专用于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4)专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5)用以掩护犯罪实施或罪证的物品2.其他为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或被害人行踪(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4)追踪被害人,守候其到来,或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5)前往犯罪场所守候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犯罪地点的行为(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共同犯罪的预谋(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之后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三.处罚(刑法第22条第2款)1.体现主客观相统一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2.在具体援引法条时,应同时援引罪名和第22条第2款3.法典采取“可以比照”的倾向性规定和意见,一般地,从轻、减轻或免除,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不从宽4.考虑案件具体情况以决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1)行为预备所犯罪行的性质和危害程度(2)预备行为本身的性质和程度及其进展程度(3)行为人未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的具体原因(4)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如累犯的人身危险性大第四节犯罪未遂一.概念和特征1.法国派: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区别2.德国派:将犯罪中止纳入犯罪未遂3.我国刑法明确区分二者,刑法第23条第1款4.概念: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
5.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着手的认定:①客观说:纯客观事实②主观说:以主观意识为依据③折衷说:主客观相统一,即(主观)行为人实施具体犯罪的意志已经直接支配客观的实行行为并且通过后者表现出来,(客观)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实行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2)未得逞(未完成犯罪):①法定结果未发生②法定的犯罪行为未完成③法定的危险状态未出现认定犯罪未完成时必须明确:①所谓犯罪未完成即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不完备,是指具体犯罪构成所包含的作为犯罪完成标志的客观要件尚不完备,而不是说没发生任何具体的危害结果。
②犯罪的完成即只要一完备构成要件就意味这犯罪的完成和构成既遂,在时间上没有长短的限制。
③犯罪既遂后,不能再出现犯罪未完成的停止形态。
(3)行为人之所以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①相对于行为人本人的意志:完成犯罪的意志(犯罪意志)和不完成犯罪的意志(犯罪中止)②意志以外的原因作用于犯罪意志和犯罪意志支配下的犯罪活动,并且是这种作用是阻碍作用——阻碍犯罪意志和犯罪意志支配下的犯罪活动的因素:行为人本人的原因:行为人自己的能力、知识、技术和心理等他人原因:被害者(反抗、呼救等);第三人(发现、呼救、有关机关介入);自然力;物质障碍;环境时机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对象情况、犯罪工具性能以及犯罪结果是否已然发生或必然发生等的错误认识。
③量:达到足以阻止犯罪人犯罪意志从而完成犯罪的程度主要或完全基于认识错误而停止下来的,视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明知遇到不足以阻止其完成犯罪的因素的,不视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强奸或抢劫的犯罪遇到熟人)在一些暴力犯罪中,被害人有轻微的挣扎反抗,犯罪放弃犯罪的,也不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二.类型1.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1)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以犯罪人是否自认为实现犯罪意图所必要的全部行为都实行完毕为标准(2)实行终了的未遂分为两种:一是犯罪分子主观上误认为其实现犯罪意图所必要的全部行为已经实行终了因而停止犯罪行为的情况;一是犯罪分子对其完成犯罪的行为已经实行终了没有发生认识错误,但实行终了和结果发生有一定的距离,这时由于意图以外的原因而停止下来,如投毒(3)实行终了的未遂相对未实行终了的未遂,适当从重2.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1)以行为实际上能否造成犯罪既遂,是否能完成犯罪加以区分(2)能犯未遂是指犯罪行为有实际可能达到犯罪既遂,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因素的介入使犯罪没有得逞的状况(3)不能犯未遂是指由于犯罪人对有关事实认识的错误而使犯罪行为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情况:主要包括对象不能犯未遂和工具不能犯未遂(4)对象不能犯未遂指由于犯罪人的错误认识使犯罪行为所指向的犯罪对象在具体行为时不在犯罪行为有效作用的范围之内,或者由于某种属性使得犯罪不能既遂的情况(5)工具不能犯未遂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按其客观性质不能实现行为人的犯罪意图,不能达到犯罪既遂的工具而只能构成犯罪未遂的情况未遂犯与不能犯:不能犯,是指行为人虽然主观有犯意,但是客观行为不具有任何法益侵害危险,所以无罪。
1.法律效果:不能犯的法律效果是无罪处理,而非构成犯罪只是不处罚。
2.无罪依据:3.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区分二者相似点:都有犯罪故意,都没有得逞。
二者区分:一是法律效果。
对不能犯是无罪处理,而未遂犯构成犯罪,只是未遂而已。
二是实质区分。
区分的实质标准在于:行为是否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