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缓控释制剂药剂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二章缓释、控释制剂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缓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一般在规定的介质中,按要求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
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零级速度过程。
3.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1)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3)减少用药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因素(1)剂量大小:口服单剂量在0.5~1.0g对缓释制剂仍适用,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设计成缓释制剂应注意剂量与毒副作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非解离型、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应注意消化道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溶解度<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设计缓释制剂时药物溶解度<0.1mg/ml不适宜。
(3)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的,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
油、水分配系数小时,不易透过脂质膜,故油、水分配系数应适中。
(4)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制剂较好2.生物因素(1)生物半衰期:24h<t1/2<1h不宜制成缓释制剂,t1/2>24h的药物本身就具有缓释作用。
(2)吸收:吸收的半衰期应控制3~4h的药物,否则不利于吸收。
(3)代谢:吸收前有代谢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如要制成缓释制剂,需加入代谢的抑制剂。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1.药物选择(1)t1/2=2~8h适宜;12h<t1/2<1h,不适宜制成该类制剂。
(2)剂量很大、药效很激烈、溶解吸收很差、剂量需精密调节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2.设计要求(1)生物利用度:缓控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2)峰谷浓度比:稳定时,峰、谷浓度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浅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摘要】缓释、控释药物可依照使用目的的差别分成口服、腔道粘膜、透皮吸收、植入等类别。
因为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给药次数并不频繁、对胃肠刺激较小、治疗时间较长、峰谷时期血药浓度波动不大、使用安全,所以也促进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令其获得了良好的进展。
【关键词】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引言: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具备了研发周期较短、资金投入较低的特征,并且制作的经济风险较低,单位药物含有的技术含量较高,商家获取的利润较为丰厚,使其与传统制剂相比更具有市场优势,所以被制药行业所重视。
一、缓控释制剂的定义与特点缓释制剂指的是在相应的释放介质中,通过标准缓慢、非恒速的方式释放药物。
控释制剂指的是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依照需求渐渐恒速或靠近恒速释放药物。
与其对应的普通制剂对比,这两类制剂给药次数至少降低一半或相对降低,可以提高或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中控释制剂远比缓释制剂血药浓度更为稳定。
缓控释制剂为需要临床治疗所需而引发的[1]。
透过临床实践可以发现,有些慢性病患在通过普通制剂进行治疗时依从性较差,而缓控释制剂逐渐释放药物具有以下特征:1、可以稳定药物浓度,以免峰谷现象的发生,对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十分有利。
尤其对治疗窗窄的药物,能够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性;2、令血药浓度在长期内保持良好的治疗浓度,对半衰期短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以免夜间还需给药,使用更为方便;3、最大程度降低毒副作用。
二、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类别1、定速释放技术此种药物运用后在相对时间中可令药物释放与呼吸速度相持衡,并与自身的代谢有关。
此类制剂依照零级释放动力学定律,通过相应的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
定速释放技术能够降低血浓度波动,确保药效能长时间有效,提高病患的顺从性。
能够透过转变药剂的几何形状来转变药物的释放状况,比如环形骨架片、双凹型带孔包衣片、迭层扩散骨架片等。
2、定位释放技术为了提高局部治疗效果,可对病患采用定位释放。
第1篇1. 抗晕动病缓控释药物的研究现况:- 目前,针对晕动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盐酸苯环壬酯、抗组胺药(如茶苯海明、苯海拉明)、拟肾上腺素类药(如苯丙胺、麻黄碱)、镇吐药(如盐酸地芬尼多、多潘立酮)以及钙拮抗剂类药(如桂利嗪)等。
-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缓解晕动病引起的症状,如减轻恶心、呕吐和眩晕等。
2. 药物化学实验报告:- 以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为例,实验通过酯化反应制备阿司匹林,并进行了重结晶纯化。
- 实验操作涉及了溶解、加热、冷却、析出和过滤等步骤,体现了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 难溶性药物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难溶性药物在口服制剂中生物利用度低,因此需要通过增溶技术提高其溶解度。
- 缓控释制剂具有减少用药总剂量和用药次数、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4. TiO2纳米结构作为载体在药物缓控释传递系统的应用:- TiO2纳米结构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机械强度高、耐热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用作药物缓控释传递系统的载体。
- 通过制备和功能化TiO2纳米结构,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释放。
综上所述,药物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有机合成、药剂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在药物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制剂工艺等因素,以实现药物的安全、有效和便捷应用。
第2篇实验名称:缓控释药物的制备及释药特性研究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目的:1. 掌握缓控释药物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
2. 学习药物缓释机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3. 了解不同载体材料和缓释技术对药物释放特性的影响。
4. 通过实验验证缓控释药物在模拟体内的释药特性。
实验材料:1. 仪器:旋转蒸发仪、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药物溶解度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2. 药品:阿司匹林、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EG等。
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其应用也更加广泛。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制剂质量的要求是药物制剂发展的动力,缓释、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的开发设计已成为制剂研究的重点课题。
理想的缓释制剂应既有普通制剂所具备的奏效快的优点。
还应有普通制剂不具备的作用持久的特点。
关键词: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进展一、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优势和特点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优点:①起效时间并不比常规制剂慢,且作用时间延长。
②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明显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③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④因延长药物释放,故而降低吸收速率,达到药物吸收的最佳效果。
经济方面,虽然制剂成本提高,但因为减少了服药剂量,实际上更经济实惠。
缓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持续作用的制剂,其中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的过程。
控释制剂是指药物能在较长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广义上讲,控释制剂是指包括控制释放药物的速度,方向和时间的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试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的制剂。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
二、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可以用多种制剂技术制备口服缓释制剂,目前常用的有膜包衣技术、骨架技术和渗透泵技术。
(一)膜包衣技术膜包衣技术是常用的缓释制剂制备技术之一,片剂、颗粒、小丸甚至药物粉末均可包衣。
膜包衣技术通过包衣膜控制药物扩散到胃肠液的速度,控制和调节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
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1.1优点(1)降低给药频次普通制剂一般需要每天多次给药,因此常会造成漏服药现象,一些患者甚至会擅自改变给药方案,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开发每日一次给药的缓释或控释是今后的重要趋势,特别适用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哮喘等。
地尔硫卓.茶碱.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双氯芬酸钠等均有一天给药一次的产品。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缓控释制剂具有普通制剂不能提供的可以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的特点。
如减少用药次数。
随着缓释制剂给药频率的降低,患者漏服的现象很少发生,同时也方便了患者的白天和夜间用药。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普通制剂的血药浓度处于“波合”时很可能低于有效治疗浓度而不能发挥疗效。
而峰浓度时又可能高于最低中毒浓度而产生毒性作用。
缓控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合现象”。
且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
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增加药物疗效的作用。
(4)降低毒副作用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峰”时可能会高于“最小中毒浓度”因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缓控释制剂可以克服这一点,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另外,一些缓控释制剂具有局部定位作用,在提高了局部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全身吸收带来的毒副作用。
(5)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普通制剂口服后迅速在胃肠中崩解、溶出,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
若制成缓控释制剂可降低药物溶出过快所造成的对胃肠的刺激。
如普通的阿司匹林在体内水解生成水杨酸后对胃肠道粘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而将其制成缓释片后,药物缓慢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可缓冲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性。
(6)全程治疗费用降低虽然应用缓控释制剂花费与普通制剂相比较高,但从全程治疗花费看,缓控释制剂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也要基于疗效的提高,毒副作用减少及陪护人员护理时间、疗程缩短,等多方面原因。
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1.1优点(1)降低给药频次普通制剂一般需要每天多次给药,因此常会造成漏服药现象,一些患者甚至会擅自改变给药方案,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开发每日一次给药的缓释或控释是今后的重要趋势,特别适用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哮喘等。
地尔硫卓.茶碱.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双氯芬酸钠等均有一天给药一次的产品。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缓控释制剂具有普通制剂不能提供的可以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的特点。
如减少用药次数。
随着缓释制剂给药频率的降低,患者漏服的现象很少发生,同时也方便了患者的白天和夜间用药。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普通制剂的血药浓度处于“波合”时很可能低于有效治疗浓度而不能发挥疗效。
而峰浓度时又可能高于最低中毒浓度而产生毒性作用。
缓控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合现象”。
且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
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增加药物疗效的作用。
(4)降低毒副作用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峰”时可能会高于“最小中毒浓度”因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缓控释制剂可以克服这一点,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另外,一些缓控释制剂具有局部定位作用,在提高了局部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全身吸收带来的毒副作用。
(5)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普通制剂口服后迅速在胃肠中崩解、溶出,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
若制成缓控释制剂可降低药物溶出过快所造成的对胃肠的刺激。
如普通的阿司匹林在体内水解生成水杨酸后对胃肠道粘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而将其制成缓释片后,药物缓慢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可缓冲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性。
(6)全程治疗费用降低虽然应用缓控释制剂花费与普通制剂相比较高,但从全程治疗花费看,缓控释制剂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也要基于疗效的提高,毒副作用减少及陪护人员护理时间、疗程缩短,等多方面原因。
缓控释制剂口服方法的总结分析摘要:本文对缓控释制剂的口服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缓控释制剂主要有三种释药类型:定速;定时;定位释药。
随着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迅速发展,为新药的发展和研究以及老药的新用途提供了更多的道路。
关键词:缓控释制剂口服方法分析【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86-02目前,在药剂学上,一个研究的热点就是对缓控释制剂的口服方法进行研究。
其具有以下一些优点:投入较少、开发周期短、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经济风险低。
备受制药工业的青睐。
1缓控释制剂的优点缓控释制剂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药物进行定量、定时、定位的进行释放。
对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分布、排泄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改善,进而使得药物的作用得到加长,从而使得药物的不良反应得到减少。
然而一般的半衰期比较长的剂型药物,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每天使用一次,其他的一般可以每天3~4次的服用。
所以一般剂型的药物,带来了用药不方便等问题,并且血药的浓度也会随之出现很大的波动,因而会出现“峰谷”情况,当血药浓度非常高时,就会引起一些毒副作用,但是血药浓度低就达不到治疗的作用。
然而缓控释制剂则是一种作用长,服药次数少,能够进行定时、定位、定量释放的剂型。
和一般剂型的药物相比较,缓控释制剂具有以下优点:使用方便、对于一般制剂,口服和注射一般都是每天进行几次,但是,缓控释制剂只需每天使用1~2次,甚至有的用药时间会隔的更长。
由于其释放药物比较缓慢,所以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会非常的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进而防止了频繁用药,同时也避免了因血液浓度不稳定而造成的“峰谷”现象。
缓控释制剂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小,由于这种药物的稳定性比较好以及出现的血药浓度“峰谷”情况少,进而减少了对患者的毒副作用,也因此而防止了耐药性的出现。
缓控释制剂治疗效果好,能够进行定位、定量、定时的进行药物释放。
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药学0702 邓超 2301070225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对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当前发展情况及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和前景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关键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微囊渗透性骨架型结构一、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现状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目的,其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狭义的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的制剂【1】中国药典将其定义为“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 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并采用零级释放动力学方程来进行控释制剂释放动力学拟合【2】缓控释制剂作为第三代药物制剂。
能明显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维持较长时间的体内药物有效浓度,克服频繁给药的弊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3】。
缓控释制剂应用历史已久,传统医学认为蜡丸作用缓和而持久,是最早的一种缓释制剂。
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缓释控释制剂,7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研制和生产取得了很大突破。
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
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1)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 (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 (3)抗菌类药物; (4)一些成瘾性药物制。
每日给药1~2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在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中,典型的给药系统包括骨架片、渗透泵制剂、多单元给药系统等几大类别。
这几类制剂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和主流.也是与生产应用结合最为紧密的制剂类型【4】。
二、主要制备工艺缓释、控释制剂主要有骨架型和贮库型两类。
药物以分子或微晶、微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各种载体材料中,则形成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药物被包裹在高分子聚合物膜内,则形成贮库型缓释、控释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药剂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口服缓控释制剂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有效性、使用顺应性等方面,具有较普通制剂的优越性。
但其制剂处方、剂型等纷杂,如何科学用药,达到更好的用药效果,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笔者结合临床实际,就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药剂学特点和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处理总结分析如下,与同行分享交流。
1 缓控释制剂的概念
缓控释制剂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或恒速释放药物,较相应的普通制剂,给药频次减少,且能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其中,缓释制剂主要是以一级速度释放药物,控释制剂则主要是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药[1]。
2 缓控释制剂分类及特点
根据处方及制备工艺的不同可分为:膜控型、骨架型、渗透泵型、微丸及胃内滞留制剂。
2.1 膜控型制剂为普通片剂外包具有良好成膜性能和机械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以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一类制剂[2]。
包括: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及肠溶膜控释片。
2.1.1 微孔膜包衣片衣膜材料在胃肠道中不溶解,包衣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性物质为致孔剂,然后包裹在普通片剂上制成。
当与胃肠液接触时,包衣膜上出现无数微孔,使衣膜具有通透性,胃肠道液体通过微孔渗入膜内,溶解片芯中的药物,利用渗透压原理获得零级或接近零级的药物释放速率。
其包衣膜在胃肠道内不被破坏,最后由肠道排出体外。
胃肠道严重狭窄的患者应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梗阻的症状。
2.1.2 膜控释小片将药物和辅料按常规方法制粒,压制成直径仅为3mm的小片,外包缓释膜材料后装入硬胶囊。
茶碱微孔膜缓释小片是此类较典型的例子,其优点在于释放速度可控,可根据需要调节装入胶囊的片剂的包衣材料和厚度;其次,具有包衣颗粒的优点,但又克服了颗粒剂包衣不均匀,影响释药速率的缺点;而且制成小片后包衣,生产工艺简便,易于质量控制。
2.1.3 肠溶膜控释片将药物压制成片芯,外包肠溶衣,再包含药糖衣的制剂,肠溶衣片芯在进入肠道后衣膜溶解,释放药物,因而延长了释药时间。
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林)具有抗酸性,口服后在酸性胃液中不溶解,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可维持药效达15h,并且避免了对胃的刺激。
2.2 骨架型制剂此类制剂是药物和惰性骨架材料通过压制、融合等技术手段制成的片状或粒状制剂[3]。
根据骨架材料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不溶性骨架片、溶蚀性骨架片和亲水凝胶骨架片等。
2.2.1 不溶性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为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或无毒塑料。
为调节释药速度还可加入电解质、糖类和亲水凝胶[4]。
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
2.2.2 溶蚀性骨架片溶蚀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为不溶于水但可溶蚀的蜡类物质。
如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
2.2.3 親水凝胶骨架片以聚合物或天然胶类为骨架材料制得的片剂,遇水或消化液后膨胀,形成凝胶屏障而控制药物释放。
如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
2.3 渗透泵型制剂可分为初级渗透泵片和多室渗透泵片。
初级渗透泵片适用于易溶性药物,由片芯和包衣膜组成;多室渗透泵片多用于水溶性过大或难溶于水的药物,此类片剂具有零级释药特征,体内外释药相关性较好。
如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盖衡)为一种单室渗透泵片,仅需服药1~2次/d。
2.4 微丸剂微丸是直径在0.5~1.5 mm范围内的多单元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倍他乐克)。
2.5 胃内滞留剂:胃内滞留缓释片可分为:胃漂浮制剂、胃沉降制剂、胃黏附制剂和胃膨胀制剂。
胃漂浮制剂如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瑞贝克)比普通制剂在胃内滞留的时间长,可以不断释放药物,杀死幽门螺旋杆菌,从而提高治疗胃炎、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胃沉降制剂则是加入高密度的药用辅料使其总密度大于胃内容物的密度;胃黏附制剂利用某些高分子辅料对生物黏膜产生的特殊黏合力而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延长药物在靶向部位的释放;胃膨胀制剂进入到胃内后会快速膨胀,不能通过幽门很快排出,达到滞留在胃内的目的,当药物充分作用后便逐渐溶蚀变小随胃内容物排出。
3 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
3.1 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消除普通片剂的”突释现象”,避免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头痛、面红、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硝苯地平缓释片(拜新同)、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和地尔硫卓缓释胶囊(艾克朗)需整片或整粒吞服,不可掰开、嚼碎。
3.2 硝酸酯类硝酸酯类长期应用会产生耐药性,不同生产厂家的服用方式不同。
有些为骨架片,药物和骨架材料完全均匀地相互分散,可掰服;有些为薄膜包衣片,需整片吞服,否则易致不良反应[5]。
3.3 降糖药如格列吡嗪控释剂、二甲双胍漂浮缓释剂。
在临床应用中,格列吡嗪控释片(易瑞宁),服用后部分结构在胃肠道中不会破坏,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出现”整吃整排”问题。
因此临床药师须提前告知患者,以免其产生误解。
3.4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
在临床实际
应用中,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往往由于医师和患者按普通药物的用法,3次/d,导致给药次数过多,诱发消化道出血。
3.5 中枢镇痛药此类要在使用中要注意,像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必须整片吞服,不可掰开、碾碎或咀嚼,否则会导致吗啡的立即释放,引发嗜睡、昏迷、呼吸抑制、瞳孔缩小呈针尖样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向患者反复强调正确的服药方法。
尽管缓控释制剂在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上的优越性较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较差;②需要较大剂量以实现长效作用,应特别谨慎药物突释导致中毒;③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较普通制剂昂贵,药物单剂量价格一般高于普通制剂。
因此在临床应中要正确认识缓控释制剂的用药特点及各种药物治疗优势,为患者提供理想给药方案。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0.
[2] 伦冠芬.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4):6436-6439.
[3] 纪前前.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 生物技术世界,2013,07:84-87.
[4] 钱卿,谢云芬.临床常用口服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服用要点[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05);429-433
[5] 于锋. 我院口服缓控释制剂及其服药问题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0):76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