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条盘制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860.05 KB
- 文档页数:6
【从泥巴到陶瓷成型的六大技法】你知道的有哪些呢?每件事的解决方法都有很多种,一道题有不同的解法,一道菜也有很多做法,一块木头也有不同的用法,一块石头、一块铁、一栋房子等等…,就算是泥巴也不例外。
下面就是具体的陶瓷成型的六大技法:一、泥条盘筑成型法将经过揉泥之后的泥巴搓成粗细均匀的泥条,按照设计图纸一根一根慢慢盘筑起来,每根都要压实不能有缝隙。
如果盘到一半因为泥条太软不好固定成型,就要停下来将半成品用塑料薄膜或者是布盖起来等待成型,等到泥巴半干的时候又可以继续盘筑,如果泥巴全干的话就不能再往上盘了。
二、泥板(泥片)成型法将揉好的泥巴擀成厚薄均匀的泥片或泥板,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将泥片或泥板进行切割、拼接。
注意这里切割好的泥板要等到泥巴半干的时候才能拿起进行拼接塑形。
三、印坯(压坯)成型法将揉好的泥,取一块均匀大小的泥巴放入制好的器型模具里面,压实并且按压均匀,抹平,等到泥巴半干就可以脱模进行晾晒。
四、捏塑成型法用揉好的泥巴,按照自己的设计图取适当大小的泥巴(搓成泥条,泥片,泥球等)进行捏塑。
五、拉坯成型法将揉好的泥团放在轱辘车上,双手托住泥巴依靠车的旋转将泥巴螺旋向上拉伸再按下,找到中心,根据自己的图纸拉坯成型后,取下晾晒。
等待作品晾干后再次放在修坯车上,用修坯刀将拉坯作品修制光滑。
六、注浆(倒浆)成型法。
用泥巴制成细腻的泥浆,倒入石膏模具里面等待几秒钟再倒出,等到泥浆水分吸干后脱模晾晒,并将模具线打磨光滑。
任何方法成型的泥坯,在烧制之前还可以进行各种装饰例如绘画,雕削,印花,做肌理等等。
这些都是基础技法,后期创作还可综合运用。
希望这些方法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下方评论留言下期更新【陶瓷绘画的各种技法】喜欢的就点个期待你的加入。
泥条盘制法制作实例--大绵羊
在这里,你将欣赏到陶艺大师们是如何运用泥条盘制的方法进行陶艺艺术创作的一些例子,从中你能学到许多方法技巧和创作思维,对你的创作会有很大的启发呢,赶快看看吧。
不过,在进行泥条盘制法创作前,要先对作品有整体的构思。
最好画一个小草图,当然,如果你对此胸有成竹的话,这步就可以省略掉啦!
1.准备泥条。
5.用火烧的方法蒸发水
分。
6.内壁用几根泥条垂直
加固。
8.这是泥条扭结的方法。
9.泥条盘成圆柱体做羊
腿或羊头。
2.一根根地叠加,逐渐完整起来。
3.有规律地将内壁划出槽线。
4.内壁划槽加固同时边调整形体。
7.进行泥条穿插的方法。
10.将泥条连接成为羊的
大尾巴。
*
完。
一.泥条盘筑方法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泥罗河边的陶罐,从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中我们发现,古代的先民们在制作大型生活用陶时,基本上采用泥条盘筑这种成型方法。
泥条盘筑法是人类最古老的陶艺成型方法之一。
它是用粗细一致的泥条,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垒集成所需要的形体。
现代陶艺运用此种成型法,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大型的形体变化较多的自由形态等的形体,为现代陶艺家施展创作才能、抒发情感、表达意念,提供了广阔的间。
这种方法是拉坯等其它一些成型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现代陶艺家创作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成型方法。
(一)底部的制作1、将揉好的泥团取适量放在左手掌里,然后用右手掌用力拍打粘土中心,并随时转动泥团,反复击打,注意保持边缘厚度。
2、将泥饼放在手轮台面的中心部位拍打平整,厚度视作品大小而定。
3、用刮刀将表面压光。
4、用铁针等工具划出底部形状,切去周围部分——便是陶艺作品的底。
(二)泥条的制作1、两手掌相对,掌中合持一块泥团,直径约7厘米。
2、左手轻握泥团抽出右手,挤压拍打下端,随着转动泥块。
3、反复此操作直至泥块两端成锥形。
4、继续滚动泥块,将空气挤压干净形成粗泥条状。
5、将粗泥条放在台面上,两食指分开放在粗泥条上,慢而有力的滚动,由掌心滚到指尖,再由指尖滚回掌心,反复操作数次,并随着泥条由粗变细,自然向两端延伸。
(注意:搓滚泥条时两手食指分开,用力均匀,且向两端使力,这样搓成的泥条则光挺、均匀,不至于出现粗细不均以及断裂现象;泥条粗细视作品大小而定;如果粘土太硬,可用一块较湿的帆布或麻布垫在工作台面上操作,泥条在湿布上滚动,可增加其可塑性和柔韧性。
)(三)泥条和底的衔接处理1、将第一圈泥条与底的粘接部位刻画粗糙并涂抹泥浆。
2、将搓好的泥条准确地沿底部的轮廓线放置,用刀斜切泥条接头,并将接头两端涂抹泥桨后接合。
3、沿第一圈泥条和底的接缝处在里面加一根细泥条,然后先里后外准确地和底挤压在一起(注意:泥条与底衔接处的空气须用力挤压排出,否则烧成后容易产生底部断裂或脱底现象。
古代泥条盘筑法古代泥条盘筑法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技术,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泥条盘筑法采用泥条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巧妙地搭建和连接泥条,构建出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泥条盘筑法的特点、应用和发展。
一、特点古代泥条盘筑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建筑材料简单且环保。
泥条是由黏土和秸秆混合而成,无化学成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泥条易于获取,成本低廉。
2. 施工简单便捷。
泥条盘筑法不需要复杂的施工设备,只需用手将泥条搭建成所需的形状即可。
这种施工方法简单易学,不需要专业技术,因此适用于普通人群。
3. 结构坚固耐用。
泥条之间采用糜烂连接,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坚固。
泥条相互交叉、缠绕,形成了紧密的网状结构,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二、应用古代泥条盘筑法广泛应用于农村地区的房屋建设。
因为泥条盘筑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技术,因此适合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
泥条盘筑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房屋建筑,还可以用于城市的城墙、寺庙和宫殿等建筑物。
例如,中国古代城墙中的著名建筑——古长城,就是采用泥条盘筑法建造的。
泥条盘筑法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发展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被更加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所取代。
然而,泥条盘筑法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保留在一些乡村地区。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也为了满足一些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向往。
古代泥条盘筑法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技术,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泥条盘筑法简单而实用,为中国古代建筑带来了独特的韵味。
尽管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得泥条盘筑法逐渐边缘化,但它仍然在一些乡村地区得到保留和传承,成为了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
保护和传承泥条盘筑法,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古代泥条盘筑法的魅力,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泥条盘筑泥片成型拉胚成型总结在陶艺制作中,较为常有的成型工艺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石膏模具成型等。
这些陶瓷成型工艺自成一格,各具工艺成型特点。
接下来就是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拉坯成型的制作技法以及各样成型技法的特点。
一、泥条盘筑成型1.简介泥条盘筑成型是最古老的一种成型手段,远在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就采纳此方法成型。
泥条盘筑成型是将泥料搓成平均的圆条,在依据所需形体造型一层层叠加或用一根长泥条作螺旋形向上回旋筑造成型的一种技巧。
2.方法1)先把泥条搓好,保持泥条粗细平均。
2)把泥条连结在一块预先做好的器底泥片上,并用手指在里面把它压紧。
3)依据造型再一层一层盘高,注意胚体里面抹平,以使泥条之间连结更紧。
3. 注意事项1)每层泥条之间要按抹结实,不然会因烧制而开裂。
2)作品盘筑到必定高度后,如遇底面未干,造成重心不稳、作品变形或倾斜等问题,应立刻停止盘筑,先将正在盘筑的上面接口用塑料布扎紧,保持接口的湿润,干燥一段时间,待底面有必定强度后再持续盘筑。
3)较大作品的泥条盘筑简单产生中心不稳和向外倾斜的问题,在盘筑外形的同时需要在作品内从下至上盘筑泥撑,泥撑能使外形保持均衡。
4)每层泥条的干湿度要平均,不然会因缩短不一致而开裂。
5)泥条较干,可用毛笔把接头泥涂于泥条与泥条之间,以加强黏度。
4.特点泥条盘筑成型的自由度和任意性较强,在陶艺形体造型中的宽容度较大,便于塑造比较复杂的形体。
它不单能塑造规整的造型,还可以塑造一些扭动和曲折的造型,为我们发挥才能、抒发感情、表达意念供给了广阔的空间。
二、泥板成型1.简介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之一,它制作便利有较强的站立性,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楚的造型。
泥板成型不单能做有棱角的器形,也能做一些齐心圆的造型。
比如:宜兴紫砂器皿好多造型都是泥板成型或是泥板拍打成型的。
2.方法1)拍打法:用手掌或木板、木棒等工具,拍打泥块,使其成为板状形态。
泥条盘制方法
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尼罗河边的陶罐,泥条盘制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陶瓷造型方法之一。
就是把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
此法是制陶的技法中最为古
老的方法。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已经大量使用盘制泥条的方法成型。
日本的绳纹古陶也是利用泥条盘制的方法成型。
泥条盘制的方法应该说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
它几乎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
古人创造出在辘轳上拉坯以前,泥条盘筑法可以制作较大型的器物,比如大缸、罐子等,现在西双版纳等地的原始部落依然保留这种方法制作日常陶器。
国外常常将泥条盘筑和手捏成型一并通称为“手筑”(Handbuilding),指不借助任何工具纯粹用手制作。
现代陶艺家之所以喜欢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由于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另一方面是他们更倾向于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
搓泥条:
方法一:
1.取一块稍湿的陶土,大小为刚刚容于两手之中为宜。
两手交互前后滑动,手掌靠近的小指部分一面勒紧粘土,一面捻出使其向下延伸。
2.揉搓的过程中,感觉双手的手掌稍稍向内倾斜,而用力靠近小指,轻轻用力尽量少摆动。
方法二:取一团泥,先由粗捏至长条的形状,1. 放在案板上。
452.双手五指岔开,手指和泥
成度,
用力均匀轻轻前后滚动,
由掌心到指尖反复地操作。
3.随着泥条的伸长由粗变细,
双手逐渐向两侧移动。
4.搓泥条的过程中,
有时用力不匀把泥条压扁,可以将压扁的
泥条拧成麻花状,继续在案上搓动,
即可复原。
盘制方法:
通常泥条成型的作品的做法又有两种。
一是泥条盘制成型时,尽量保留泥条捏压的原始形态和起
伏关系,着眼与表现泥条的原始粗狂和其丰富的肌理变化之美;另外就是盘制起型后,修整作品使之光整。
操作过程中可以在一定基础上按顺序一环一环盘筑,叫做单环盘制;还可以多根泥条
首尾相接,逐层盘筑,称为连续盘制。
连续盘制法
1.将陶土放在转盘中心,一面慢慢旋转
转台,一面用手掌侧面拍打,做出适当
厚度的泥片为底。
泥片下最好垫上纸片
或撒上干泥粉,以免泥片粘在转台上。
2.将搓好的泥条盘在泥片的周边,用
手指挤压泥条的内侧使其与泥片粘接
结实。
3.第二根泥条接前一根连续盘上,
泥条外部也用指尖轻压与底片粘接。
注意泥条与痛片之间不可以有气泡
进入。
4.顺势向上盘起,转动转盘,
用指尖将上一层泥条与下层的内外
依次挤压粘劳。
5.大拇指在内四指在外轻捏坯体,
调整作品形状。
.
单环盘制法
l.把泥条盘与泥片旋转一周,独立
成行,同样指压泥条内侧与泥片粘接。
2.上一层平行盘与下层之上独立层
行,指压b层内侧与下层粘接,外部
不作处理,保留泥条排列效果。
3.每做一层随时调整作品造型。
做敞
口造型,需将上层泥条盘与下层偏外
一点,依次向上盘起;收口则反之。
注意变化不能太突然,以免塌落变形。
4.口部回收后用水拍拍平。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