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侧脑室肿瘤性占位的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7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1、听神经瘤:本病病程较长,随病程发展,可出现耳鸣、耳聋等听神经刺激和破坏症状,患侧面部麻木、知觉减退等面神经受累症状。
病程后期可出现小脑体征,严重时可出现枕骨大孔疝。
CT检查示: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MRI检查示小脑脑桥角区长T1,长T2信号。
结合该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该病可能性大。
2、胆脂瘤: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多位于侧脑室内,早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长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少数位于第三、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可可有嗜睡症征等,并可反复发作。
结合患者病史及体征,不能排除此病的可能性.3、脑膜瘤:60-70%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等蛛网膜颗粒存在的地方。
生长缓慢,病史长,良性多见。
MRI在T1WI多呈等或高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可见硬膜尾征,从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此病可能性不大。
4、转移癌:老年人多见,多有其它器官的原发病灶,以肺部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引起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头部MRI显示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影,占位效应及周边水肿明显,从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尚不能排除此病。
5、脑脓肿:病人多有中耳炎等感染史,发热明显。
有脑膜炎的体征,头部MRI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可见脓肿周围的囊壁,病灶中央信号不变,附近脑组织可有水肿信号影,脑室系统可受压、移位,从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见可基本排除本病。
诊治计划:拟提检项目及次数:检凝血象、血型,外科综合,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离子,心电,胸透。
1、颅内炎性改变:包括化脓性及结核性,常有发热史或感染结核史,肺内结核或胃肠道结核,化脓性分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包括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包膜形成期。
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结合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脑脓肿可能性大。
2、胶质瘤: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急,病程短,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晰,生长迅速,病灶周围有水肿。
脑瘤确诊书《脑瘤确诊书》脑瘤是一种在脑部形成的肿瘤,它的确诊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
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脑瘤的确诊过程,并提供一些指导意义的建议。
首先,脑瘤的确诊离不开临床表现和病史的综合分析。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能出现某个特定区域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了解病史,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瘤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脑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这些检查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并探查是否存在异常肿块。
如果发现了异常肿块,医生还可以通过影像学分析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补充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神经系统检查也是确诊脑瘤的重要手段。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行走、肌力、感觉、反射等方面。
通过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况,判断是否存在与脑瘤相关的异常表现。
最后,如果前面的检查结果提示可能存在脑瘤的话,为了确诊和明确脑瘤的性质,医生可能会选择脑部活组织检查。
这种检查方法需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式取得患者脑部组织样本,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的检查。
这样可以得出确诊结果并进一步分析脑瘤的恶性程度,为治疗提供针对性建议。
在确诊脑瘤后,患者和家人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合理安排治疗方案。
脑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式,具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此外,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患者和家人应加强沟通,相互鼓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对脑瘤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脑瘤的确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等方法。
在确诊脑瘤后,患者和家人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并提供心理支持。
相信在科学治疗和全面护理下,脑瘤患者能够尽早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脑室肿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蓝岚【摘要】目的分析脑室肿瘤的MRI影像特点,提高脑室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占位性病变的MRI影像表现.结果不同脑室肿瘤的MRI表现有所不同,部分肿瘤具有某些特征性的表现.而大多数肿瘤具有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特征.如脑膜瘤及中枢神经细胞瘤常见于中年人,而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瘤则好发于儿童.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而室管膜瘤则好发于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则好发于侧脑室前角.结论 MRI影像学表现结合肿瘤的发病年龄及部位等可以提高脑室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1【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脑室;肿瘤;磁共振成像【作者】蓝岚【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厦门 36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脑室肿瘤是指起源于脑室、大部分或全部位于脑室内的一类肿瘤。
脑室肿瘤发病率低,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8%~1.6%[1]。
但肿瘤种类繁多,可起源于室管膜、脉络丛组织、透明隔或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等[2]。
尽管大部分肿瘤可通过MRI检查发现,但由于肿瘤缺乏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征象,所以往往难以在术前对肿瘤的病理类型做出准确的诊断。
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 年6月—2016年10月,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的影像特点,以期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2±5.6)岁。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行走不稳、肢体乏力等。
1.2 设备与方法20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S检查。
MRI扫描采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标准头颈正交线圈,层厚5 mm,层间距1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