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第四讲救亡图存早期探索解析共5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95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试题库目录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2)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5)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6)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8)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8)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10)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1)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2)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2)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4)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15)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5)1、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5)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18)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19)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0)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0)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1)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21)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22)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23)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人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3)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6)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27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9)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9)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2)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5)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6)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36)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37)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38)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9)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39)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赵朋·2009年修订版目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 (1)目录 (1)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3)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4)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4)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5)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5)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6)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6)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6)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6)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7)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7)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7)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7)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8)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8)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 (9)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9)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9)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0)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0)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10)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11)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1)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1)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1)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2)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12)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2)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2)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2)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3 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13)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3)2、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14)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5)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5)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5)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5)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6)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6)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16)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6)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8)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8)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
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奋斗道路。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给祖国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近代以来开始形成新知识分子群体。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现象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产生的。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西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张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
严复为主要嗲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以下主张进行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其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的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近代史课后答案~安娜与七七倾力奉献~比较精简的版本,资料来源以老师PPT为主,书本、百度文库为辅,亲们答题时还要自己编一些哦~打印时把这段话删了正好六张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1)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
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4)革命性质、任务发生变化。
反对本国封建势力→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传统的农民战争→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反之,则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者相互交织,贯穿始终,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起决定作用。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①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成为阻碍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黑暗衰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③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但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发展,但是力量薄弱;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⑥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及备考题库第一部分课后习题解析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贯穿作用。
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融的,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和综合题及答案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统治工具。
课程结构和逻辑框架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八、九、十、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难点:第二编全部和第三编中的第八章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难点是我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事情特点:抑旧扬新、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大纲要求考查14分,实际考查20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2092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Compendium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学分: 2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国史、国情的了解,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国史、国情,熟悉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深刻领会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能力要求:具有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以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但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有交叉的内容,要把握教学角度,力求避免重复。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根据专题教学,设讲授一个学期,建议开设4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实践学时总学时第一讲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第二讲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4 6第三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 4第四讲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历史巨变 3 3第五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 4 7第六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2第七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4 8第八讲为新中国而奋斗 2 2第九讲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2 4 6总计24 16 40五、教材与参考书辅学读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