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_先进_侍坐》篇看高效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从《论语·侍坐章》看师生的课堂情感沟通作者:王永红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7期摘要:课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所记叙的师生五人间的谈话,目的明确且不失平和,气氛融洽又不失轻松。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这也得益于孔子在课堂上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师生;课堂;情感沟通孔老先生是这次谈话的发起者和主持人,他开了八次口,有三次是单纯地发问“尔何如”,其余五次有引导有回答,在评述学生“志”的同时,还或隐或现地表达了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孔子作为师长,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对我们当代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淡化年龄差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也就是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受拘束而不敢向我说出自己的想法了,提醒自己的学生不要受限于年龄差异。
据史料记载,孔子比子路大9岁,比曾晳大21岁,比冉有大29岁,比公西华大42岁,按照现在人的观念,他们师生之间不只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了,甚至可以说是隔了三代,但孔老先生丝毫没有倚老卖老的姿态,而是努力打消学生不发言的心理顾虑,积极鼓励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
反观我们现在某些教师的做法,动不动就说:“唉,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以沟通呀!我们那时跟老师是多么的亲近!”对学生看不惯这个,不理解那个。
如果我们主动去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流、沟通,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那我们就会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我们的教学也会充满活力,也能建立像孔子和学生一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都享有说话的权利当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陈述完自己的志向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人有较大的差别,有些犹豫,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孔子就热情地鼓励他“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及时打消了他的顾虑,并借此引导曾晳畅谈自己的志向。
浅谈《侍坐》的教学艺术一、得体的教学形式《论语》告诉我们,对话教学是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侍坐》中孔子运用了这一基本方法,由于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孔子倡导的君子法则,所以对这样一场涉及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和弟子们的志向抱负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要了解学生治国方略的目的要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是颇具匠心的,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常规教学模式,显然对这个富有个性色彩案,又必须求真的答题要求,是不太合适的,解惑尚可,但必须让惑出现。
因此只有营造一种轻松宽裕的气氛才能使学生自由和自然的发挥,才能解惑答疑。
故此,孔子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谈话课,话题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即“假如你达,则何以兼济天下”也即各言其志,这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专题谈话教学,可让学生视作是一堂谈治世理想的口头作文来驾轻就熟。
这样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及教学主体获得了最佳组合。
二、巧妙地教学方法在这堂谈话课里,孔子所持的是完全不干预、不设定答题规则和标准答案的开放姿态,其教学方法十分精妙:(一)精炼导语三步曲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教学中起到开闸助跑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在《侍坐》这堂课里孔子的导语是三句话三部曲。
其一是解除师道尊严的压迫,说老师比你们“大不了几天”,所以“别不敢跟我说真话”,创造学生放大胆子说话的言语空间。
其二是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平时你们老说:‘您不了解我!’”,带点仿佛朋辈间的埋怨口气,更有知音之意激将学生。
三是命题布置学习任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启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为人所用啊?这里给学生的教学任务非常具体:“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导语包含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这里孔子教态谦和平易近人,用语及其简洁明了且点到为止,立意明确。
颇具启发性鞭策行。
是一个典范的导语教学。
(二)静观其答,不置可否,尊重个性,循循善诱现在我们来看教学过程:受孔子导语激发,子路率尔对曰,说自己三年能把百里方圆、内忧外患中的诸侯国的百姓教导得英勇善战,明白事理。
《侍坐》章浅说《侍坐》章出自于《论语?先进》,是《论语》当中最长的一篇。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教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主张。
《侍坐》章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在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教育学意义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有所谓“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之称。
他的教育思想即是通过《论语》中只言片语的语录表现出来的。
《侍坐》章记叙的实际是一次以政治理想为主题的讨论课。
以现在的眼光看,其中孔子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对今之教育者亦大有启发。
当今之教育术语中,有启发式教学一说。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现今之启发式教学的滥觞。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起的是引导串联作用,学生则是整个学习中最重要的参与者。
《侍坐》章的整个学习过程正好就体现了这种师生关系。
《侍坐》章中,孔子之言行起到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作用。
开篇有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段话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放松了学生的精神,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在你们面前,你们就有压力,有什么话尽可以畅所欲言。
其二,假设一个情境,提出谈论的主题:你们平常总说没有人赏识,如果有人重用你们的话,你们会怎么做?果然,在孔子的鼓励下,几个学生相继开口谈论自己的政治理想。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适时引导也非常重要。
这种引导关乎学习是否可以进行下去,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引导中,要求老师必须把握好引导的契机。
《侍坐》章中,孔子先以三言两语使学生放松了精神,并且提出了谈话的主题。
学生在宽松的谈话氛围中围绕老师提出的主题进行了谈论。
从《论语·先进·侍坐》篇看高效课堂靖边中学语文组李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被康熙皇帝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对治世的影响。
有政治的,有思想的,有文化的,有伦理道德的,更有教育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库里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是历代王朝经世治用、不可或缺的宝典。
《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依旧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
然而,习惯白话文学习的人们太多,甚至绝大多数看不懂古文,自然就打不开这个文化宝库,也就无法走进孔子的心灵世界。
我们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例,很多人将其翻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普天之下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校读书的学子们,全都不必用功读书了,反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都是智慧的嘛”。
事实上,孔子之意在“知晓应该知晓的,不应该知晓的不必知晓,这是明智的。
”大家仔细想想,别人家的银行密码我们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私生活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祖传秘方我们能打听吗?如果真的那样做了,显然是自找没趣,更是无礼之举。
所以,《论语》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有关乎它的学问和思想仍然值得今人反复玩味和学习。
那么,这部被后世认为“处世哲学,现世智慧”的《论语》到底对我们高效课堂有什么启示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论语·先进·侍坐》篇为例。
首先,师生关系融洽。
众所周知,上古时候没有桌椅,古人往往席地而坐,两膝并拢,把臀部“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较为正式的坐姿。
孔子也不例外,他是“平等中的首席”。
侍:在尊长旁边陪坐之意。
从《论语·侍坐》看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作者:王祖兰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11期“生态课堂”是如今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一个名词,也是很多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课堂教学境界。
它是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课堂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和谐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式。
现今,学生普遍存在着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低下、人格品质的不健全、不尊重自然、轻视生命等特征,这也正是语文教育中个体生态失衡的表现。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用语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如何打造生态化的课堂?实际上,这种先进的生态化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课堂上就已经生根发芽了,那就是在《论语》中为数不多,有一定情节而显现出原生态课堂的《侍坐》篇,这篇《侍坐》像篇课堂实录,至今读来,对我们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仍旧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一、以尊师重道为主导,保证生态课堂的实施《侍坐》开篇伊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为“陪伴侍候”之意,这一个“侍”字诠释出了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语文生态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教学形式。
其主要构成因素是学生、教师、文本和环境。
学生应该是生态的主体,教师则占着主导的因素,唯有如此,才能让课堂有序和谐的展开,从而保证生态课堂得以顺利的实施。
二、以师生平等为意识,创设生态课堂的心境教师引领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教学生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一开场,就让学生放下长幼有序的顾忌,给了学生“师生平等”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从思想上无所顾忌,为课堂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了生态课堂的情境。
在这样一个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下,老师一提问,直率的子路就“率尔对曰”,从而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应。
所以,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生态起来,离不开教师的“师生平等意识”,扬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舍得感情投资,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讲解》1. 引言在古代我国,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我国历史。
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的言行的集合,被视为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
其中有一篇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的对话,讲述了他们在坐课中的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2. 背景介绍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去请教孔子。
在这篇对话中,孔子以他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并与他们展开了一场思想交流。
3. 主题探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的对话,涉及了很多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比如仁、孝、信、礼、义等。
在这段对话中,他们讨论了怎样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怎样为政、做人等问题。
孔子着重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教育了学生们要善于思考,要懂得收敛、诚实和谦逊。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教益。
4.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是一篇极为珍贵的经典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儒家思想中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5. 总结通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这篇课文的深度阐释,我们更好地领略了孔子对于仁、礼、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也对儒家思想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代社会,儒家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的品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传统智慧,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提升自我,造福他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这篇课文,对其中涉及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评述。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
“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
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
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
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
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
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
”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二、“启、谈、讲、质”的课堂结构“侍坐”一文虽然叙述的是四门弟子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
当子路、冉有、公西华(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
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先进(节选)》讲稿一、题解《论语先进(节选)》节选的《侍坐》是传统名篇, 千古流传。
它是《论语》中自成段落的最长的文字之一, 内容丰富, 给人以极大的思索空间。
二、论语的成书及其特点1、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的记录2、出自孔门弟子及后学之手3、汇集和编订大约在战国初期4、《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5、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三、孔子简介孔子字仲尼。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5.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侍坐》一文的教学启示作者:马元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7期【摘要】传统教学除了“导入——题解——读文本——按照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讨论——教师评价——作业”的语文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我们去认真汲取的经验。
《侍坐》给今人的教学启示有许多。
其一,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答疑。
其二,严慈相济,构建师生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
其三,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养成多想多问的习惯。
总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
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应当是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课堂上要大力倡导学生寻疑、质疑、探疑、答疑,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享受过程的快乐。
【关键词】《侍坐》启示循循善诱严慈相济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056-02传统教学除了“导入——题解——读文本——按照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讨论——教师评价——作业”的语文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我们去认真汲取的经验。
《侍坐》里就有许多,今人可以受到哪些启示,值得思考。
其一,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答疑。
《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次交谈,话题是各言其志。
一开头,孔子只说是“一日长乎尔”,你们平时常说“不吾知也” ,孔子说话尽力启发诱导,“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谈了他的志向之后,“夫子哂之”,孔子只是菀尔一笑。
直到弟子们“各言其志”之后,才作评价和指导,这不能不说是孔子实践启发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诱导是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和谐融洽。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去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获得全面发展。
要善于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方法,启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诱导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动脑动口,发表个人的看法,也要鼓励学生互动合作、互相研究、共同讨论、互相补充、互相修正,在和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试论《论语·侍坐章》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2007年第4期青海师专(教育科学)JOURNALoFQGHAIJUNIoRTEACHERs'CoLLEGE(EducationScience)N04.2O07文章编号:1007—0117(2007)04—0108—02试论《论语?侍坐章》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吴小芳(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青海西宁810000)摘要:以《论语?侍坐章》为例,通过分析孔子的教学方法,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原则和方法.关键词: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通常,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在组织观摩教学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者,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一句话,总是让我们习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改革要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运行,不能一味地否定过去,"标新立异",这是因为任何改革都是扬弃,而不是抛弃.下面笔者就从《论语?侍坐章》说起,谈一谈其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i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之一表现在方面.作为中国早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和教学方法,诸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温故知新","不愤不J等都是值得肯定,研究和学习的.第一,"启发式"的原则.《论语?收稿日期:2007—04—03作者简介:吴小芳(1965一),女,陕西汉中108?写到:"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前一句是说,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些就受拘束不说了.孑L子十分谦虚和顺,注意教师的模范作用,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很快打消了学生的思想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垫底. 后一句意为:平时你们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将做些什么呢?这几句语言又极其委婉,简捷,充满对学生的挚爱与期望,是真正大教育家的风度.因为,他深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归根结底是要靠他们自己, 教师且不可越俎代庖,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启发.孔子善于引导,耐心启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各个跃跃欲试,在下文中,子路不就抢先回答了吗?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他一向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学生已是"愤悱"不已,很顺利地引出下面的讨论."启发式"原则,在这里得以具体的表现,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知识与智能的迁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启发"的因素,但"启发"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发挥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却在于教师的运作.那种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虽具一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吴小芳:试论《论语?侍坐章》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启发"的程式,却达不到"启发"的效果.第二,"因材施教"的原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虽同是孔子的学生,但年龄差别大(当时子路51岁,曾皙略小于子路,冉有30岁左右,而公西华年仅18岁),性格各异(如子路刚直,冉有温和等).孔子听完他们各自的"述志"后,态度也就各不相同:对子路"夫子哂之",这种微笑,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心的态度,恰到好处.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则不置可否;而对曾皙的发言,却大加赞赏.这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反之,则不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的千差万别,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的先天的资质(即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整齐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而最适合于千差万别资质的学生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人的资质才能被充分催化而得以发展,才能使那些"大智若愚"的天质被掩盖的学生顺利成材."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顺利成材的最佳教学原则,也由于"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实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实质.现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宽,涉猎范围广,思想活跃,聪明好动,但情绪不稳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以为是等特点,因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及行政管理式的教学方式均难被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每个中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存在意识,渴求得到教师的关注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从喜欢教师到喜欢该教师所授之课.为此,掌握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课堂及课后时间,对所有学生的特点一一掌握在心,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熟悉程度如同父母,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然后循循善诱,使其逐渐产生学习的冲动和兴趣.第三,"循循善诱"的谈话法.教师用循循善诱的问答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不仅教师讲,而且学生也讲.用循循善诱的谈话法讲授新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拟出谈话题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循循善诱的谈话法也可以用于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此外,在学生进行参观,实习,实验,练习等活动时,也可以运用循循善诱的谈话法.循循善诱的谈话法在于能集中学生注意,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探讨问题的习惯,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论语?侍坐章》中,在谈话之初,孔子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话便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启迪学生的思路,中间部分,与曾皙,子路谈话时,又两次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又一次次帮助曾皙消除顾虑,态度和蔼,语气轻舒.正如《学记》所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孔子真是把这种循循善诱的谈话法用到了绝妙的程度,真令人赞叹不已!第四,辅导提高的讲授法.辅导提高的讲授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要求辅导者要有一定的辅导目标,进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设计和情景设计,可以促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富有生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会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学效果.此外, 辅导提高的讲授法还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通过辅导提高的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真诚的气氛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在轻松,无虑的活动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了解他人;进而解决学习上的困惑,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论语?侍坐章》为例,孔子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十分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论语?侍坐章》中的最后一节:"子日:'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当四个学生讲完自己的"志"后,孔子连用几个反问句, 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灌输自己的政治主张,辅导及时而又深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至此,前面的疑团便淡然冰释了.总之,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行为手段机学有育吞高眼图匙J口厂口'侣p/l,疋腿思口'义/l,疋腿lIJ和方法的实施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在实施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时事先要,要有具体的目标,要体现出一定的教些不从学生,教学的实际出发,而生谓好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达不到提的的.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的发展,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力教师教学,逐渐掌握终身学习的金钥109?。
《论语》“四子侍坐”章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论语》“四子侍坐”章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作者:郭鹏摘要:《师说》开篇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位老师想要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修养己身、提升智慧。
本文意在从《论语》“四子侍坐”章中,探究孔子的教育之道,引导当代教育者对师德建设和育人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思索。
关键词:《论语》;“四子侍坐”章;孔子;教育之道文以载道,道在经典。
谈及经典的智慧与价值,始终绕不开一部书,那便是《论语》了。
《论语》作为儒家要典,既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后辈修身立德、平治天下的重要典籍。
“四子侍坐”章为《论语·先进》篇的最后一章,由孔子问志、四子述志和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再现了一幅孔子与四位弟子对坐交流、畅言己志的和谐、温暖的教学场景。
对于《论语》这样的语录体书籍而言,“四子侍坐”章无论在字数上还是在情节描述上都是比较完整的。
通观本章,寥寥数笔,孔子许多教育之道便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思想巨人的厚度与温度。
一、仁者爱人,尊重平等在“四子侍坐”章中,孔子首先向弟子们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的倒装形式,这里是说让弟子各言己志,不要介意我的年龄与看法。
”[1]孔子作为师者是有一颗仁心的,“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他对每个弟子都充满了真诚地关爱。
《师说》讲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孔子希望弟子们都能有所成就,都应该有自己志向与见解,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而不是只拘泥于老师的所教范围之内。
当其他三位弟子讲述完自己的志向时,孔子便问到在一旁鼓瑟的曾皙,他讲道:“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皙所言与其他三位师兄弟的观点不一样。
孔子便引导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常高贵的,每个人的志向都值得被尊重,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讲的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在彼此礼敬的前提下为人处事。
浅析《论语·侍坐》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启示作者:陈瑞鑫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4期《论语·侍坐》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
文章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
《侍坐》是散文名篇,又有小说的特点,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深刻的思想,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出发,分析它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短小的谈治世理想的口头作文课的课堂实录。
这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儒家的“兼济天下”为话题。
它能给我们哪些启发呢?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在《侍坐》篇里,虽然师生只有五个人,但是也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学习环境,孔子主要采用谈话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他就用一段平易近人的话,结合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引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提出疑问。
可以看到孔子在教学时,已经利用创设情境来展开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遵循诱发性和真实性等创设原则,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展开课堂教学。
二、循循善诱,启发有道循循善诱指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孔子的第一句话两次用了“吾”,让人感到平易近人,目的是希望弟子能畅所欲言。
第二句利用假设情境点出了谈话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子路率尔而对;曾皙鼓瑟明志,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场面。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有道的教学艺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师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走入文本,发表见解,做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本文中的四个弟子,年龄、性格大有不同。
孔子听完他们的述志后,态度也就各不相同,对子路“夫子哂之”;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则不置可否;而对曾皙的发言,大加赞赏。
这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
也可以看到,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是相当了解的,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和尊重他们的个性。
现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但情绪不稳定。
从“侍坐”看教师倾听的智慧与技巧在《论语》记录的孔子众多“课堂实录”中,“侍坐”(《论语·先进》)当是着墨最多,也最为华彩的一章,它详细描述了孔子倾听四名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谈论个人志向的场景,我认为是对他倾听智慧与技巧难得一见的集中展示,无论“冷读”,还是“热品”,或许都能“念一句受用一句,得到一句就是一句”(余时英),补益个人倾听之能力与才干。
故才有下文之思与想:一、善听者更长于“造势”。
对话需要激发;倾听难离实境。
这是我们每一个稍具教育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并一直在积极运用的教学策略之一,但一直用不好,在这一方面,一个人自学《诗》、《书》,也不忘操“雅言”以“自娱”(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的孔子反而比我们今人做得更为大胆、前卫和超前,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学习氛围的“造势”大师。
单“侍坐”一课,就有两个典例,可供我们模范。
(一)自贬。
就是通过抑己扬人的方式,给学生做精神按摩,以营造出祥和的对话环境。
我们来看“侍坐”伊始,孔子的做法:轻捋长髯,悄声一叹:“你瞧你瞧,我虽然都一大把年纪了,却只不过比你们虚长几岁,希望你们不要拘泥。
平日里你们都说没人了解你,如果现在给你个机会,你们会怎么做?”(子曰:“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这种“自贬”行为,与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的说法,二者有所同,但又有不同,后者是一种“识时务”的清醒,主要指向“教学相长”的方面,而前者则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自觉暗合,更多的是出于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倾听关照。
它就像“砸向”学生的“糖衣炮弹”,使得严肃、严谨的教与学行为有了一个甜蜜的结合,熨贴的出口,教师不压制,学生有尊严,课堂不火都不行。
(二)自由。
学生有决定自己投入课堂姿态的自由,而不是“一二三,小手背后”绑缚式的被投入。
稍有《论语》阅读经历的人,不难发现孔子教学多自由而少条框约束,学生可以在课上“弹琴鼓瑟”,恣意行坐的事例。
从《论语·先进·侍坐》篇看高效课堂
靖边中学语文组李玉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被康熙皇帝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对治世的影响。
有政治的,有思想的,有文化的,有伦理道德的,更有教育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库里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是历代王朝经世治用、不可或缺的宝典。
《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依旧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
然而,习惯白话文学习的人们太多,甚至绝大多数看不懂古文,自然就打不开这个文化宝库,也就无法走进孔子的心灵世界。
我们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例,很多人将其翻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普天之下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校读书的学子们,全都不必用功读书了,反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都是智慧的嘛”。
事实上,孔子之意在“知晓应该知晓的,不应该知晓的不必知晓,这是明智的。
”大家仔细想想,别人家的银行密码我们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私生活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祖传秘方我们能打听吗?如果真的那样做了,显然是自找没趣,更是无礼之举。
所以,《论语》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有关乎它
的学问和思想仍然值得今人反复玩味和学习。
那么,这部被后世认为“处世哲学,现世智慧”的《论语》到底对我们高效课堂有什么启示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论语·先进·侍坐》篇为例。
首先,师生关系融洽。
众所周知,上古时候没有桌椅,古人往往席地而坐,两膝并拢,把臀部“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较为正式的坐姿。
孔子也不例外,他是“平等中的首席”。
侍:在尊长旁边陪坐之意。
所以“侍坐”二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门师生亲密无间,轻松和谐,气氛融洽的关系,这恐怕是开展施教活动的重要前提。
伯牛有疾,孔子说:“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孔子深爱自己的弟子。
当然,孔门弟子也对孔子万分敬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定会有理由相信,孔子与弟子关系极为融洽。
没有“亲其师”也就难得“信其道”。
所以,融恰的师生关系依旧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其次,不好为人师。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常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孔子只是这次侍坐的“主持人”。
孔子循循善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孔子自知“人各有志”。
所以他并不把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强加于弟子。
绝不摆出自己威严的姿态来,倒像是长者,更是朋友。
整个侍坐期间,孔子发言极少,大多时间在聆听,待几个弟子述志毕,孔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而今高效率的课堂提出“生进师退”的理念正与孔子“不好为人师”做法高度一致。
再次,尊重个性。
此次侍坐中,有个学生叫子路,他性子急,脾气暴,认死理,于是第一个轻率匆忙地回答孔子的问志,口出狂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后,并未批评子路大言不惭,不着边际,只是对子路微微一笑。
(夫子哂(shěn)之)
还有,孔子问到:“点,尔何如?”(曾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呢?)曾点原到老师问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曾点听到老师在问他,瑟音渐稀,接着,弹瑟的手指弦上一拢,发出铿然的响声,然后离开弹瑟的位置,站起来回答孔子的问题。
)面对曾点的“异乎三子者之撰”。
(和他们三个人的都不相同),孔子不但不为曾点的清高等行为而恼怒,还继续打消曾点的顾虑,“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就是各自阐述各自的志向嘛!)。
试想,而今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期间依旧演奏乐器,台上的老师恐怕难以像孔子一样给予如此人性的处理。
最后,评价即引领。
当听到曾点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涉水(祈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作出了及时的评价,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不安定,天下不太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场景,比比皆是。
孔子赞成曾点,正是基于曾点所描绘出的太平盛世的场景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天下子民都能够真正享受生命,人们生活安详、自得,天下大同,这正是师生之间共同对完美人生的向往与憧憬。
所以,此句点评言简意赅,更是对人生的引领。
真可谓“灵魂不散,评价不休。
”
综上所述,《论语》中给予我们“师生关系融洽,不好为人师,尊重个性,评价即引领”等思想与我校正在实施的高效课堂的理念和做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凝聚着中国古老智慧的《论语》为我们更好的开展高效课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供了极具科学的依据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