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 格式:doc
- 大小:22.01 KB
- 文档页数:7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2.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3.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
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
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的主权。
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推动B.民主意识的觉醒C.中国国力的增强D.外交策略的得当4.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5.太平天国运动在宣传“四海皆兄弟”等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名分,“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指导思想B.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束缚D.与传统农民起义斗争方式一致6.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
它反映了我国()类型数量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工人(单位:人)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 5 000万10 000洋务派民用企业27个 2 964万25 500~29 500私人资本企业170个879万60 000A.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高涨7.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鸦片战争与开眼看世界(一)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①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巨大的生产变革,原有的供给矛盾进一步激化,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②清朝前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③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原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2.时间:1840年-1842年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意义: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仍然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编成了《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③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④借口:“亚罗号”事件【注意】关于英国等侵略者的修约要求的缘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中美、中法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改条约的要求,而英国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因而也享有了修改条约的权力。
2.经过:①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③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专题04 晚清: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列强侵华加剧与晚清的政治变革】【命题点02 晚清经济的变化与社会变革】【命题点03 晚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列强侵华加剧与晚清的政治变革】1.(2023·河北高考·6)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
”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
由此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咸使知悉”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的惯例,而且条约规定清廷上下都要熟悉条约内容,这说明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外关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且部分地方官员抵触的是布告条约谕令,是思想僵化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表现,而非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排除A 项;材料主要涉及统治集团在对外关系中的心态,试图挽救国家颓势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北京条约》的签订对清统治集团的冲击,并没有涉及英国在华势力范围的信息,得不出“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
2.(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
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
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
由此可知,该局()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故选A项;“未曾处于劣势”“年年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给与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只有洋务企业才能享有,无法带动同行业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试论述1840年到1949年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等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将西方的一些书籍翻译成中文,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1851年—1864年,农民阶级洪秀全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仁玕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前期所到之处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了裹脚等恶习,但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
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
”(3)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剧的背景下,以李鸿章等为首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进行洋务运动。
但由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甲午战争失败为破产的标志。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最终形成,为挽救民族危难,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进行改革,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这是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维护了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抵抗和没有群众基础,以失败告终。
(5)清政府腐败无能,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民主革命的纲领,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但它结束了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先进分子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7)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第七讲近代中国人民对中国出路的艰难探索第七讲近代中国人民对中国出路的艰难探索冲刺要点归纳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其中有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都失败了。
无疑,其进步的主张和失败的教训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范例。
当然,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就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自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近代中国,一步步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进行不停地反侵略和对中国出路进行不屈不挠的艰难探索的过程。
尽管都失败了,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一、毛泽东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述1938年5月,毛泽东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这是毛泽东在其著述中第一次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完整概念。
此后,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不但明确地使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完整概念,而且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指出:“自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和对中国出路探索的过程(一)人民群众与爱国官兵反侵略的战争1、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试论述1840年到1949年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等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将西方的一些书籍翻译成中文,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1851年—1864年,农民阶级洪秀全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仁玕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前期所到之处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了裹脚等恶习,但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
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
”(3)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剧的背景下,以李鸿章等为首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进行洋务运动。
但由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甲午战争失败为破产的标志。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最终形成,为挽救民族危难,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进行改革,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这是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维护了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抵抗和没有群众基础,以失败告终。
(5)清政府腐败无能,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民主革命的纲领,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但它结束了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先进分子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7)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
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奋斗道路。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
败告终。
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给祖国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
传播者。
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
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西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张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
严复为主要嗲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以下主张进行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其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的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展开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戊戌变法的序幕由此拉开。
百日维新期间,想要有所作为的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
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教育方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但是光绪帝的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但却遭到封建保守派的残酷镇压,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3)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