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诊疗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内多个器官发生感染,通常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和邻近组织。
盆腔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有不适感或压迫感,可能会伴随尿频、排便困难、发热等症状。
2. 体征: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下腹部压痛、双侧附件触痛、宫颈活动度受限和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盆腔炎的症状,例如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呈阳性等。
4.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使用超声波、X光或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帮助确定盆腔炎的诊断,检查结果可能显示损害区域的结构改变或积液等。
5. 诊断依据: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基于严格的诊断标准进行盆腔炎的诊断。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肠道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
总之,盆腔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以明确诊断并有效治疗。
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炎)【概述】妇人腹痛是指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亦称“妇人腹中痛”。
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
临床常见的有肾阳虚衰、血虚失荣、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及寒湿凝滞等类型。
禀赋肾气不足,或房事过度,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人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行迟滞,以致腹痛。
素禀体虚,血虚气弱,或忧思太过,或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耗伤血气,以致冲任血虚,胞脉失养而痛;且血虚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亦可致腹痛。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气滞而血瘀,冲任阻滞,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伤及胞脉,血为寒湿所凝,冲任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本诊疗技术是指西医慢性盆腔炎(CPID)等引起的腹痛。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3.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
一、概述
盆腔炎症状是属于女性内生殖器和周围的结缔组织,还有盆腔腹膜等部位发生的炎症。
慢性的盆腔炎症状主要是由于急性盆腔炎症状没有彻底的治疗好,时间长了之后炎症反复的发生导致的。
慢性盆腔炎症状可能会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等症状出现。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导致不孕的情况发生。
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采用西医或者是中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二、步骤/方法:
1、中医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主要是望闻问切,首先要看病人身体上的具体病症。
慢性盆腔炎的病人一般都是据有腹部坠胀、低热、浑身无力、失眠等症状。
另外还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经血量多痛经等情况。
2、除了检查这些身体的症状外,中医在诊断的时候还要采用号脉的方法来确诊慢性盆腔炎的症状。
慢性盆腔炎由于是有炎症的情况发生,所以在脉相上会表现的比较沉和弱,少数的病人会有把不到脉的情况。
3、由于现在的医学科技非常的先进,所以中医在确诊慢性盆腔炎的时候还可以采用血象、B超等辅助方法来进行治疗。
这样可以让检查的结果更加的准确,不会因为误诊而耽误病情的治疗。
三、注意事项:
慢性盆腔炎的症状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治疗,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千万不要稍微有点好转就停止治疗,这样很容易会让病情反复发生的。
盆腔炎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方案主要指慢性盆腔炎、一、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妇科学》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辩证分型治疗(1)湿热瘀结证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体胖大,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银甲丸。
(2)气滞血瘀证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除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3)寒湿凝滞证下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则缓,经行错后,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漓;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药慢盆汤。
(4)气虚血瘀证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理冲汤。
(二)、专方治疗本院制剂“妇康冲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组方: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茯苓、黄柏、丹皮、薏苡仁、茵陈、延胡索等功效:清热利湿,健脾理气,活血止痛主治: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
(三)、外治法适应症:输卵管阻塞、输卵管积水、盆腔粘连1.中药自拟方通管汤,水煎取之100ml,深部结肠灌注,非经期隔日一次,三个月为一疗程。
药渣湿热敷于腹部疼痛部位。
方药组成:当归、赤芍、白芍、路路通、丝瓜络、鸡血藤、薏苡仁、细辛、天仙藤2.理疗:红外线治疗,每次30min,每日两次.三、中医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积分为0。
中医盆腔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
盆腔炎患者易感疲劳。
慢性炎症形成瘢痕粘连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劳累、性交、月经前后加剧。
二、治疗方法
1.中药外敷
【药物】双柏散(成分为柏叶、黄柏、薄荷、大黄等)。
【操作】上药取出适量,放在调配中药专用碗内,加适量温开水、蜂蜜调成糊状,保持适当温度(约40℃左右),备用。
患者取平卧位,暴露患处,如前次有敷药,应先取下原敷料,用盐水棉球洗净患处,纱块擦干,冬天应注意保暖。
根据疼痛面积选择大小合适的舒适妥胶布,用压舌板将调好的双柏散平摊于舒适妥胶布上。
再将舒适妥胶布覆盖患者盆腔的患处,敷药厚度,2~3cm,敷药后用药时间6~8小时为宜。
敷药温度适当。
2.推拿疗法
【操作】腹部双掌环形抚摩5~7遍;腹部波形揉5~7遍;双掌交替推摩下腹部1~2遍;双掌轻柔腹部约1分钟;点左大巨、曲骨、气海、子宫等穴。
一手点中脘,另一手点
左阴池;双手拇指快速交替按压两侧胫骨内缘约1分钟;之后重复第一式;大腿两侧,做手掌上行重推5~7遍,掌揉5~7遍;小腿内侧,做双手指揉,压法各3~5遍;双手拇指同点气海、足五里、太溪、阴陵泉各1分钟,交叉同足三里、三阴交;双手拇指同时推、揉、压,双足内缘2分钟,揉点然谷、太阳穴各1分钟。
俯卧位推拿治疗:双掌下行揉腰背部3~5遍,重点揉压肝俞、带约1分钟;手根重压腰部两侧,揉点穴位肾俞约1分钟;双手掌重迭揉腰骶部,揉点腰俞、次醪1分钟;用双手拇指揉压骶尾骨部两侧边缘,有压痛时重揉;搓八醪部、搓承山、涌泉,均以发热为度。
盆腔炎性疾病诊疗规范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指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扩散到整个内膜层,引起急性炎症。
【诊断标准】
(一)病史:流产或产后或经宫腔手术后史。
(二)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有时起病急,寒战、发热、高达40℃,全身乏力、出汗。
2.下腹部疼痛,下坠、腰酸。
3.阴道排液增多,水样混浊或脓性,有臭味。
4.严重者出现败血症症状,有时并发感染性休克。
5.妇科检查下腹部压痛,子宫颈口见大量脓性或血性臭味分泌物流出。
(三)辅助检查
1.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2.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作宫腔培养应消毒外阴,用窥器暴露宫颈口,以无菌棉球擦净宫颈外口及阴道内的排液,用无菌吸管伸人宫腔,吸取分泌物置入无菌试管内送培养。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取半卧位以利宫腔分泌物引流,并使炎症局限在盆腔内。
2.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半流质为宜,支持疗法,不能进食者应予静脉输液。
3.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二)抗炎治疗
1.根据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重症者不必等培养结果,先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
2.宫腔内如有胎膜、胎盘残留或宫内节育器放置者应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去除残留组织或取出宫内节育器。
盆腔炎急性盆腔炎【概述】急性盆腔炎是指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的急性炎症。
急性盆腔炎绝大部分由阴道和宫颈的细菌经生殖道黏膜或淋巴系统上行感染而引起,少数是由邻近脏器炎症(如阑尾炎)蔓延及血液传播所致。
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淋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等。
【临床表现】1.月复痛一般为下腹痛,弥漫性腹膜炎为全腹痛。
2.发热严重者出现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食欲不振。
3.阴道分泌物增多脓性或脓血性白带,月经期患者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4.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5.膀胱直肠剌激症状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和里急后重、排便困难。
6.全身检查急性病容,体温高,心率快,腹胀,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7.妇科检查阴道可有充血,宫颈举痛,宫颈日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子宫稍大,有压痛,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扪及包块;宫骶韧带增粗、触痛;若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穹隆有肿块且有波动感。
【诊断要点】1.病史常有产后、流产后和盆腔手术感染史,或有经期卫生不良、放置宫内节育器、慢性盆腔炎及不良性生活史等。
2.临床表现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膀胱和直肠刺激症状,腹膜刺激征阳性,宫颈举痛,宫颈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子宫稍大,有压痛,附件增厚,压痛明显,可扪及包块。
3.辅助检查(1)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2)血液培养,宫颈管分泌物和后穹隆穿刺液涂片,免疫荧光检测,病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等,若涂片找到淋球菌则可确诊;(3)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有助于盆腔炎的诊断;(4)B超可发现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积脓;(5)腹腔镜可见输卵管表面充血、管壁水肿、伞部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取分泌物做病原体培养和药敏最准确。
4.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三项必备条件,即下腹压痛、附件压痛和宫颈举痛或摇摆痛。
慢性盆腔炎诊疗常规
【概述】
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低热乏力,精神不振,胃纳欠佳。
2、下腹隐痛、腰痛、肛门坠胀不适,多于劳累、性交、排
便及月经前后加重。
3、白带增多,经量增多,痛经,继发不孕
(二)体征
子宫后位,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条索状,压痛或囊性肿物。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B超、血CAI25、抗子宫内膜抗体、腹腔镜检查。
【鉴别诊断】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综合征、盆腔结核鉴别。
【治疗】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注意经期保健。
2、物理疗法: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NBP-3特种光盆
腔炎治疗仪等。
3、中药治疗: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中药保留灌肠,热敷下腹部)。
4、药物治疗:
胎盘组织液2支,im,qd×10d o
α-ME5mg,im,qod×IOd
透明质酸酶1500cc,im,qod×IOd
5、手术治疗: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久治不愈的附件炎性包块可行手术治疗(腹腔镜检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盆腔炎怎样治疗
导语:女性盆腔炎有慢性和急性两种,因为急性患者发病的时候所显示出来的症状较明显,所以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治疗,不过慢性盆腔炎因为在一开
女性盆腔炎有慢性和急性两种,因为急性患者发病的时候所显示出来的症状较明显,所以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治疗,不过慢性盆腔炎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症状不是很明显,所以往往患者在发现去进行治疗的时候,疾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给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其实临床上很多慢性盆腔炎患者,都是因为急性盆腔炎在治疗的时候,没有彻底的治愈慢慢演变而成的,所以它本身的伤害就要比急性盆腔炎大很多,而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步骤为:
一、修复病损阶段
修复病灶病损组织,消除慢性炎症,组织粘连,积液等,恢复生殖器官的正常组织结构,这一期应以此治疗为主,由于生殖器官的损伤,必然时导致生殖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女子生育和月经周期等,并引发诸多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
因此,在修复病灶为主的同时,辅助以生殖功能的调整,以及症状的缓解和消除。
但一定要谨遵此期的治疗一定要以修复病损病灶为主。
二、功能调整阶段
病灶病损组织经过治疗得到明显的改善后,就要以对生殖系统功能的调剂为主,因为在生殖器官得到良好的修复后,其自身功能的恢复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是病损组织器官,其自身不能对其功能达到完全调整,所以辅以治疗调整其生殖功能是很关键的,这一期的治疗尤以功能调整为主,辅以病损病灶的持续修复和巩固治疗。
以及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2年)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2002年)(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慢性盆腔炎及亚急性盆腔炎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曾有急性盆腔炎的病史。
2.有下腹痛、腰痛、肛门坠胀、白带增多、低热、精神不振、全身不适以及失眠等,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后加重。
3.月经失调,周期不规则,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伴有痛经。
4.常有继发不孕史。
【妇科检查】
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有输卵管炎时可摸到增粗的输卵管并有压痛。
在有输卵管积水或卵巢囊肿时,在一侧或两侧可扪及囊性肿块,周围有粘连,不易活动;有盆腔结缔组织炎症时两侧有增厚或压痛,子宫骶骨韧带增粗有压痛,变硬。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沉;
2.必要时取宫腔分泌物培养;
3.有块状物时作超声检查。
【诊断】
1.一般治疗: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注意营养及劳逸结合。
2.物理治疗:常用超短波、短波、激光等,10次为1个疗程。
3.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第一周用强的松5mg qid 口服,第二周5mg tid,第三周5mg bid,第四周5mg qd,第一、二周时加用抗生素,以后单用激素。
4.药物治疗粘连:
(1)糜蛋白酶:2.5~5mg(im)隔日1次共5~10次
(2)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肌注,隔日1次,共5~10次,每日3次。
(3)菠萝蛋白酶,每日3次,7~10天为1个疗程。
5.手术治疗:如炎性包块久治无效且反复发作者,盆腔内肿块尚不能排除卵巢肿块,盆腔粘连而产生肠梗阻者可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且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作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6.中医中药治疗。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及消毒隔离,避免感染,积极彻底治疗急性盆腔炎。
盆腔炎性疾病最低诊断标准盆腔炎性疾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病人常去医院就诊的疾病,主要包括盆腔淋巴结炎、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等。
临床诊断盆腔炎性疾病的最低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检查1、腹部检查:常见的下腹痛或不适,腹壁肌肉一般未见震颤。
2、下体外周检查:正常情况只发现外阴和阴道正常,如见子宫腹膜炎表现,可发现下腹痛、腹部压痛、外阴或阴道炎性改变,如血性白带、性状异常、分泌物增多等。
3、宫颈口检查:可发现宫颈肥大,质地硬,侧面未见脂肪等,以及宫颈口外出血灶等情况。
4、盆腔颈淋巴结触诊:颈淋巴结多见肿大,硬质,触感僵硬,难以活动。
二、实验室检查1、尿常规:可发现尿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细菌增多等情况。
2、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检测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肠道感染的可能。
3、血生化:血生化检查可检测甲胎蛋白、肌酐清除率和凝血因子,结果可以用于鉴别诊断。
4、分泌物细菌培养:通过阴道分泌物或宫颈脱落细胞培养,可发现病原体。
三、影像学检查1、腹部超声检查: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宫腔增宽、轮廓不清、子宫多囊变形等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子宫内膜粘膜厚度检查:正常子宫内膜粘膜厚度小于5mm,如厚度持续超过5mm,可能为子宫内膜炎。
3、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子宫增大等情况,加快确定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有很多种,临床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前,必须要做一系列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只有通过上述完整检查,才能确诊盆腔炎性疾病,从而为患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获得最佳疗效。
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经期卫生不良或不禁房事,处理分娩、流产、阴道或宫腔手术时消毒不严,以及阑尾炎、腹膜炎的蔓延等原因所造成,临床所见有急、慢性两种。
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瘢痼”、“痛经”、“带下”等病范畴。
发病多由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导致湿热瘀毒,潴留下焦而为病;日久则气血瘀滞,络脉失和,甚则结成瘀块。
【诊断】1.主要症状为下腹部持续性疼痛,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2 .急性期伴有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
3 .慢性期时有低热,易感疲乏,下腹部坠胀,有腰舐部酸痛、月经不调、痛经或不孕等症状。
4 .妇科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子宫体有压痛,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形成,伴明显压痛。
急性期下腹部可有反跳痛,子宫颈有触痛。
5 .急性盆腔炎需与阑尾炎及异位妊娠相鉴别。
阑尾炎:先有脐周围或上腹部疼痛,后转右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墨菲试验阳性。
异位妊娠:有闭经史及早孕反应,尿妊娠试验阳性,阴道不规则少量流血,一侧下腹剧烈疼痛(撕裂样),可蔓延至全腹痛,常伴有休克症状。
【治疗】一、辨证论治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为下焦湿热瘀毒,当以清利湿热、解毒化瘀为治疗大法;慢性盆腔炎则为气郁瘀滞,湿热未除,治疗需以行气活血为主,清热利湿为佐。
如有脓肿或包块形成,经药物治疗不能消失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急性盆腔炎微恶寒,发热,有汗,下腹部及少腹两侧疼痛拒按,带下色黄如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方药举例:大黄牡丹皮汤合红藤煎加减。
败酱草30g,红藤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15g,连翘15g,大黄10g,坟仁15g,牡丹皮10g,赤芍Iog,桃仁IOg0加减:湿热甚,见口渴不欲饮,胸闷、恶心、尿黄、苔黄腻等症状的,酌力口苍术5g,黄柏10g,车前草IOg,猪苓10g,泽泻10g。
有包块,酌加土鳖虫5g,三棱10g,载术10g。
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炎)【概述】妇人腹痛是指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亦称“妇人腹中痛”。
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
临床常见的有肾阳虚衰、血虚失荣、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及寒湿凝滞等类型。
禀赋肾气不足,或房事过度,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人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行迟滞,以致腹痛。
素禀体虚,血虚气弱,或忧思太过,或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耗伤血气,以致冲任血虚,胞脉失养而痛;且血虚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亦可致腹痛。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气滞而血瘀,冲任阻滞,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伤及胞脉,血为寒湿所凝,冲任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本诊疗技术是指西医慢性盆腔炎(CPID)等引起的腹痛。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3.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增高;或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可增高;血清CA125可增高。
(2)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病原菌。
(3)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4)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5)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鉴别诊断】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4.陈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5.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内膜结核,腹胀,偶有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1.治疗原则首先辨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发作时间,结合全身症状、月经和带下的情况,以审其寒、热、虚、实。
临床以慢性腹痛多见,因此,本病多属虚中夹实的病证。
治疗原则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
对于发病急、重者,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2.证治分类临床常见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瘀滞、肾虚血瘀、气虚血瘀等证。
(1)湿热瘀结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⑨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①银蒲四逆散《伤寒论》、四妙散《成方便读》、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银花藤、蒲公英、柴胡、枳壳、赤芍、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生蒲黄、炒五灵脂、延胡索、炒川楝子。
②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金银花、连翘、桔梗、生黄芪、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琥珀粉(冲服)、砂仁、蛇床子。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金刚藤胶囊、花红片、妇康口服液等。
(2)气滞血瘀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代表方: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寒湿瘀滞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血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
②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
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制香附、乌药。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等。
(4)肾虚血瘀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自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代表方: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
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党参、杜仲、莲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川续断。
中成药:妇宝颗粒(冲剂)等。
(5)气虚血瘀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③带下量多,宦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⑧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莲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代表方:①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当归、丹参、广木香。
②举元煎《景岳全书》合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丹参、莪术、香附。
中成药:丹黄祛瘀片(胶囊)等。
【中医特色疗法】将“服、敷、灌、灸、刺络拔罐法等”与中药针灸静滴有机结合,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加速盆腔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炎症。
1.中成药2.中药针剂3.针灸疗法4.中药热奄包、中药硬膏热贴敷、脉冲、TDP神灯等。
5.穴位贴敷6.保留灌肠(红藤煎:红藤30g,败酱草30g,鸭跖草30g,桃仁10g,公英 30g,地丁30g,三棱10g,莪术10g)。
7.中药封包。
(千年健60g,川断120g,追地风60g川椒60g,五加皮120g,白芷120g,桑寄生120g,艾叶500g,透骨草250g,羌活60g,独活60g,赤芍120g,归尾120g,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
8.中药熏药治疗。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辨证施治不同的中药配方,以中药蒸汽为载体渗入体内,改善人体微循环,在热力、蒸汽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从而起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9.刺络拔罐法:关元、气海、血海、膈俞等穴位,先刺络,后拔罐。
10.艾灸。
(将艾条点燃后悬置在关元穴上,进行温熨,借灸火的热力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辨证施护】【西医治疗】多用于急性发作期。
抗生素:宜联适用药,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青霉素G:逐日24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减至逐日80万160万单位,分次肌肉注射。
红霉素:逐日11.5g,静脉滴注,加用卡那霉素0.5g,逐日2次,肌肉注射。
庆大霉素:逐日16万32万单位,静脉滴注或分23次肌肉注射。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用α一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质酸1500单位,肌肉注射,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
也可抗生素与泼尼松同时应用,泼尼松5mg,逐日口服3次,停药后应逐渐减量。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