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实验三 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2
实验七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一实验目的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化胺凝胶作支持物的一种区带电泳,由于此种凝胶具有分子筛的性质,所以本法对样品的分离作用,不全决定于样品各组分所带净电荷的多少,即在电泳开始阶段,由于不连续pH梯度的作用,将样品压缩成一条狭窄区带,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网状立体结构,很少带有离子的侧基,惰性好,电泳时,电渗作用小,几乎无吸附作用,对热稳定,呈透明状,易于观察结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和交联剂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含有酰化胺基侧链的脂肪族大分子化合物。
三实验器材1、血清及其他蛋白质样品。
2、移液器。
3、稳压直流电源(500V)。
4、玻璃管0 .5cm×7-10cm(×10)。
5、灯泡瓶。
6、注射器10ml(×1)。
7、滴管。
8、培养皿10cm(×5)。
9、圆盘电泳槽。
10、量瓶25ml(×1)、10ml(×1)。
四实验试剂1、1mol/LHCL。
2、丙烯酰胺(Acr):3、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密封避光保存.可用N-二甲氨基丙腈或三乙醇胺代替,但效果较差.4、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5、三羧甲基氨基甲烷(简称Tris).6、过硫酸铵(A.R)(聚合用催化剂)7、0.05%氨基黑10B溶液:称取50mg溶于100ml水中.8、冰醋酸.9、0.05%溴酚蓝溶液:称取50mg溴酚蓝加水溶解并定容到100ml10、40%蔗糖。
11、20%蔗糖-溴酚蓝溶液:100ml20%蔗糖溶液加50mg溴酚蓝12、甘氨酸-Tris 缓冲液:称取甘氨酸28.8mg,Tris 0.6g加水定容至1000ml (pH8.3)13、1%考马斯亮蓝G250。
血清蛋白的分离——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摘要】目的 1.、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掌握聚丙烯酰胺园盘电泳的操作技术。
3、比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与本法分离血清蛋白质的效果。
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血清蛋白进行电泳分离,最后与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条带进行比较。
结果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法电泳鸡血清蛋白,在凝胶染色后出现了5条染色带。
结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效果要比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好得多。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电泳、血清蛋白近年来我国家禽发生禽流感病状很严重,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禽流感,我们决定先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初步的鉴定鸡血清中含有几种蛋白质,因为大多数病毒都是依赖蛋白质为原料进行复制增多的。
然后再用考马斯亮蓝R250对电泳出来的凝胶进行染色、鉴定。
同时,也为了比较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与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效果。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检测标本:选取一只健康的鸡,杀鸡取血置于一个大烧杯内,用分离法分离血清。
2鸡血清的提取:采用高速离心机对原血进行高速离心,上清液就是鸡血清。
二、方法1、原理(1)盘状电泳是在区带电泳原理的基础上,以孔径大小不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采用电泳基质的不连续体系(即凝胶层的不连续性、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pH的不连续性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使样品在不连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成很薄的起始区带(厚度为10-2厘米),然后再进行电泳分离。
盘状电泳名称来源即由于此法的原理是依靠基质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凑巧分离出的区带也很象圆盘状(discoid shape),取“不连续性”及“圆盘状”的英文字头“disc”。
因此,英文名称为disc electrophoresis,中文直译为盘状电泳。
仪器装置:上下两个槽为圆形或方形,其中注入缓冲液。
上下槽的缓冲液中分别有正、负电极通入。
上槽底部有很多小孔,可插入装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玻璃管。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目的】1 .掌握圆盘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的操作技术。
2 .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原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自身电荷方向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就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介质的电泳。
在电泳时,蛋白质在介质中的移动速率与其分子的大小,形状和所带的电荷量有关。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凝胶,是由丙烯酰胺( Acr )单体和少量交联剂 N,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Bis )在催化剂过硫酸铵( Ap )和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 TEMED )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而制得的(其化学结构式见第 2 篇第 1 章)。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网状结构,其网眼的孔径大小可用改变凝胶液中单体的浓度或单体与交联剂的比例来加以控制。
根据血清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学生实验一般选用 7 %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血清蛋白质。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和电荷效应的三重作用分离物质(见第 2 篇第 1 章),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较高。
一般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只能把血清蛋白质分离出 5 ~ 7 条带,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却能分离出十几条到几十条来(图 3-4 ),是目前较好的支持介质,应用十分广泛。
图 3-4 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根据凝胶支持物的形状不同,分为垂直板电泳和盘状电泳两种,二者原理相同。
本实验采用的盘状电泳是在直立的玻璃管中,以孔径大小不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采用电泳基质的不连续体系,使样品在不连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浓缩效应)成厚度为 10 -2 cm 的起始区带,然后再利用分子筛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双重作用在分离胶中进行电泳分离。
【器材】1 .电泳仪直流稳压电源,电压 400 ~ 500V ,电流 50mA 。
2 .垂直管型圆盘电泳装置目前这类装置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择其中的一种。
这类装置均由两个基本的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载胶玻璃管,须选用内径均匀( 5 ~ 6mm ) , 外径 7 ~ 8mm ,长 80 ~ 100mm 的玻璃管作为材料,也可以使用更细的玻璃管。
实验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原理】将血清脂蛋白用苏丹黑B丙二醇预染,加于聚丙烯酰胺凝胶柱上进行电泳。
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分子筛效应,因此它的分辨率高,可将血清脂蛋白各组分清晰分开。
【试剂】1.TEMED2.10%过硫酸铵溶液称取过硫酸铵1g加蒸馏水溶解10 ml。
冰箱保存不得超过1 周。
最好临用前配制。
3.25%蔗糖溶液称取蔗糖6.25g,溶于25 ml蒸馏水中。
4.0.5 Tris-0.04mol/L EDTA-Na2缓冲液称取Tris 6.057g, EDTA-Na2 1.17g,用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00ml,调pH应为8.8, 贮棕色瓶内, 冰箱保存。
5.30% Acr/Bis (W/V) 称取29g 丙烯酰胺(Acr)和1g 甲叉双丙烯酰胺(Bis), 加60ml 三蒸水溶解后用水补足至100ml, 装入棕色瓶中4℃保存备用。
6.电极缓冲液(pH8.3) 含25mmol/L Tris, 250mmol/L 甘氨酸, 称取3.0g Tris, 甘氨酸18.8g,加适量水溶解(可适当加热), 不必加HCl调pH, pH正好为8.3, 加水至1000ml,室温保存。
7.苏丹黑B丙二醇液丙二醇20ml,加热至100~110℃,加入0.2g苏丹黑B搅动5min,用3号新华滤纸过滤,此溶液在暗处保存,至少稳定1个月.【操作步骤】1.4%凝胶制备将清洁的0.5 ×1.5cm玻璃管若干支垂直插在橡皮座上,以备制胶。
从冰箱中取出下列试剂,在室温中平衡,然后在一小三角瓶中依次加入:30% Acr 1.3mlTris-EDTA-Na2缓冲液 1.2m1蒸馏水7.3mlTEMED(四甲基乙二胺) 0.01ml10%过硫酸铵溶液0.5m1(加入过硫酸铵轻轻混合后即开始聚合。
因此, 装柱要求在5min内完成。
) 2.装柱迅速用吸管吸取上述混合液沿管柱注入玻管中,每管0.8ml-1.0ml,随即用滴管经针头沿管壁缓慢加入蒸馏水约0.5cm高度以隔氧,室温静置30min, 在凝胶表面与水之间出现清晰的界面,表示凝胶聚合己完成,倒去水层,用滤纸条轻轻吸去凝胶表面水分,注意不能损伤已聚合的凝胶表面。
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本实验利用聚烯酰胺凝胶作电泳支持物。
电荷和分子大小不一的各种血清蛋白质通过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而被精细地分离。
由于具有以上三种效应,所以此方法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
血清蛋白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仅能分成5~7个组份,而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中可分出12~30个组份。
操作(一)凝胶柱的制备:1.取已准备好的10×0.6cm的玻管,从一端量至7cm处,用玻璃腊笔划线。
起始端用胶布包封好后,插入橡皮塞中,垂直放好。
2.分离胶的制备:(1)按分离胶配制表的比例(附后),取1号、2号试剂和蒸馏水加入一小烧杯中,混合后,再加入3号和4号试剂,混匀后即成为分离胶溶液(此溶液约在半小时内聚合为聚丙烯酰胺凝胶,故应尽快操作。
如室温较高时,为防止过快聚合,可放置冰浴中操作。
或根据聚合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TEMED的加入量)。
(2)用5ml注射器、18号针头或用长细滴管吸取分离胶溶液,将其沿玻管管壁注入玻管,直至7cm划线平面。
(3)用长细滴管吸取蒸馏水,沿管壁在分离胶的液面上加注0.5cm高的水层。
加水时必须缓慢细流,尽量减少胶液表面的震动与混合。
(加注水层是为了使凝胶聚合后的表面平整而不致出现弯月形,并能使凝胶与空气隔绝。
这一步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分辨率与带形)。
(4)将加注好的凝胶管静置1小时,以进行聚合反应。
在聚合过程中,起初凝胶与水层的界面逐渐消失,待胶体形成后,其界面又将重新可辨。
这一现象可用来观察判断凝胶的聚合是否完成。
3.浓缩胶的制备(1)按浓缩胶配制表的比例取2号、5号试剂和蒸馏水加入另一小烧杯中,混合后,再加入3号和4号试剂,混匀后即成为浓缩胶溶液。
(在制备浓缩胶时,也常用核黄素催化的光聚合来代替过硫酸铵催化的化学聚合作用)。
(2)用滴管和滤纸小心地吸去已聚合好的分离胶胶面上的水液。
注意切勿触及胶面。
(3)用长细滴管或注射器吸取浓缩胶溶液,在分离胶胶面上沿玻管壁小地注入0.5~1 cm高的胶液。
实验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机械强度好,透明且有弹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受PH和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在很多溶剂中不溶,是非离子型的,几乎不产生吸附和电渗作用。
在制备凝胶时通过改变单体浓度和交联度,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及样品分子特性,随意控制凝胶孔径大小,且制备的凝胶重复性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简称PAGE)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鉴定,也可用于分离小分子核酸或核酸片段。
此外,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纯度高及不溶性,不致污染样品,该法还适用于少量样品的制备。
本实验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一、[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acrylamide ,简称Arc)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 bisacrylamide,简称Bis)在催化系统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具有三维网状立体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本实验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过硫酸胺(AP)为引发剂。
O —CH2—CH—[CH2—CH]x—CH2—CH2=CH—C C=O CONH2NH NHCH2=CH—CONH2+ CH2CH2NH NHCH2=CH—C C=O CONH2O —CH2—CH—[CH2—CH]x—CH2—丙烯酰胺N,N’-甲叉(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一般情况下,凝胶的浓度大或交联度大,蛋白质迁移的速度慢,电泳时间长,反之迁移速度快,电泳时间短。
通常凝胶的筛孔透明度和弹性是随着凝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而机械强度却随着凝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所以能把一个蛋白质混合物分离开来 , 除决定于被分离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外 , 还决定于分子所带的电荷等因素本实验采用电泳基质的不连续体系,这种不连续的PAGE在电泳过程中有三种物理效应:①样品的浓缩效应;②凝胶的分子筛效应;③一般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Separating Serum Protein by PAGE一、目的1.把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大体原理2.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操作技术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是在区带电泳原理的基础上,以孔径大小不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采纳电泳基质的不持续体系(即凝胶层的不持续体系、缓冲液离子成份的不持续性、pH的不持续性及电位梯度的不持续性),使样品在不持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成薄的起始区带(厚度1—2mm),然后再进行电泳分离。
聚丙烯酰凝胶电泳的进程中有三种物理效应:(1)样品的浓缩效应,(2)凝胶的分子筛效应,(3)一样电泳的电荷效应。
使样品分离成效好,分辨率高。
例如人血清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能够分成5—7个成份,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那么可分成20—30条带清楚的成份。
下面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说明三种物理效应的原理。
1、样品的浓缩效应:由于电泳基质的4个不持续性,使样品在电泳开始时,得以浓缩然后再被分离。
(1)凝胶层的不持续性:两层不同的凝胶,其作用如下:浓缩胶:为大孔胶,样品在其中浓缩,并按其迁移率递减的顺序慢慢在其与分离胶的界面积聚成薄层。
分离胶:为小孔胶,样品在其中进行电泳和分子筛分离。
(2)缓冲液离子成份和电位梯度的不持续性:在浓缩胶当选择,电泳槽缓冲液pH为,HCl几乎全数释放出Cl-,甘氨酸(等电点在;羧基解离 pKa1=, 氨基—NH3+解离pKa2=)在此条件下有极少部份的分子(1—%)解离成为甘氨酸负离子NH2CH2COO-在下,大部份蛋白质都以负离子形式存在(大多数蛋白质等电点接近于)。
这三种离子都带有相同电荷,当电泳系统通过必然电流后三种离子同时向正极移动,而且它们的有效泳动率按以下顺序排列。
(有效泳动率=泳动率m·解离度d)m Cl d Cl>m蛋d蛋>m甘d甘依照有效率泳动率的大小,最快的称为快离子,最慢的称为慢离子,电泳刚开始时,两种凝胶都含有快离子,只有电泳槽中电泳含慢离子,电泳开始后,由于快离子的泳动率最大,就会专门快超过蛋白质,因此,在快离子的后面形成一离子浓度低的区域即低电导区。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一、实验目的:1、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2、掌握圆盘电泳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1.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凝胶,是由丙烯酰胺( Acr )单体和少量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Bis )在催化剂过硫酸铵( Ap )和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 TEMED )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而制得的。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网状结构,其网眼的孔径大小可用改变凝胶液中单体的浓度或单体与交联剂的比例来加以控制。
即凝胶的浓度决定凝胶筛孔的平均直径,凝胶的交联度决定凝胶筛孔的最大直径。
2.采用不连续系统(即缓冲液成分、pH及凝胶孔径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过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电荷效应,将血清中各蛋白质成份依其分子大小、电荷多少不同而进行高效分离。
3.连续系统缓冲液的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及分子筛效应得到分离4.不连续系统①浓缩效应:a.凝胶层孔径不连续:浓缩胶大孔径,具有浓缩效应;分离胶小孔径,具有分子筛效应。
b.pH值不连续:电泳缓冲液pH=8.3;浓缩胶pH=6.7;分离胶pH=8.9。
c.缓冲液离子不连续:电泳液中Gly-(慢离子);凝胶中CI+(快离子);Pr介于二者之间。
d.电位梯度不连续:电泳时,氯离子跑得最快,留下一段低电导区,产生高电位梯度(电位与电导率成反比),使甘氨酸离子追赶氯离子,蛋白质夹在中间而被压缩。
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此时解离度又不大,自然状态下电荷密度不高,但在等速电泳界面,为满足各横断面电流相等的要求,唯一可能就是分子相互靠近,以达到与Cl-离子、Gly-离子相同的电荷密度,于是发生浓缩效应。
②电荷效应:v=Eq/6πrη③分子筛效应:样品组分根据其分子量大小不同而分离,分子量小的泳动速度大。
三、实验步骤:1.准备电泳管每人取电泳管1支,标好号码,玻棒堵住底部,加1—2滴40%蔗糖于底端。
2.分离胶制备吸取1号2ml、2号4ml、水2ml,在桑玻氏管中混匀,用真空泵抽气至无气泡为止,抽气后加3号8mL,混匀备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测定,并研究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2. 实验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测定方法。
在此方法中,蛋白质样品首先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反应,使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带有负电荷。
然后,蛋白质样品被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经过电泳分离。
由于SDS的作用,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与其分子量成反比。
最后,通过染色或蛋白质标记物检测,可以确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3. 实验步骤: a. 准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按照制备凝胶的方法制备所需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包括配制凝胶溶液、注射样品孔和负载样品等步骤。
b. 样品制备: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加入SDS缓冲液,并加热至高温,使蛋白质与SDS反应,使其带负电荷。
c. 电泳操作:将样品加载到凝胶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进行分离。
d. 染色和可视化:电泳完成后,将凝胶染色以可视化蛋白质条带,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银染、共染等。
e. 分析和测定:根据标准蛋白质的移动距离和相对分子量,通过比较和分析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4.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和染色,观察到样品中的蛋白质条带。
根据标准蛋白质的移动距离和相对分子量,可以推断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实验结果可以用图表形式展示,包括蛋白质条带的位置和相对分子量的估计。
1/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比较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与已知标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之间的差异。
根据条带的位置和相对分子量的估计,可以推断样品中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
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6.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关于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和组成的结论。
总结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实验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一、目的要求(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过硫酸铵),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加速剂或光催化聚合作用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
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血清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般可分成12~25个组分。
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材料的特性人工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化学体系的组成及功能:Acr:丙烯酰胺Bis:甲叉双丙烯酰胺AP:过硫酸铵——化学催化剂TEMED:四甲基乙二胺——加速剂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SO32-带负电荷。
在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可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结合大量带负电荷的SDS,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了。
从而起到消除各蛋白质分子之间自身的电荷差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一)试剂1、30%丙烯酰胺混合液(Acr:Bis 为29:1)称取丙烯酰胺(Acr)29g及甲叉丙烯酰胺(Bis)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贮棕色瓶中于4℃保存,可用一个月。
2、1.5mol/L pH8.8 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三羟甲基甲烷(Tris)36.6g,加双蒸馏水至80ml使其溶解,调pH至8.8,然后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3、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Tris5.98g,加双蒸馏水至80ml,调pH6.8,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4、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称取Tris 6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850ml,调pH至8.3,加蒸馏水到1000ml,4℃贮存。
教案首页第__3__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11月13日~11月17日总黄酮生物总黄酮是指黄酮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是黄酮和黄酮醇,其它包括双氢黄(醇)、异黄酮、双黄酮、黄烷醇、查尔酮、橙酮、花色苷及新黄酮类等。
简介近年来,由于自由基生命科学的进展,使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作用的类黄酮受到空前的重视。
类黄酮参与了磷酸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蛋白质的磷酸化、钙离子的转移、自由基的清除、抗氧化活力的增强、氧化还原作用、螯合作用和基因的表达。
它们对健康的好处有:( 1 )抗炎症( 2 )抗过敏( 3 )抑制细菌( 4 )抑制寄生虫( 5 )抑制病毒( 6 )防治肝病(7 )防治血管疾病(8 )防治血管栓塞(9 )防治心与脑血管疾病(10 )抗肿瘤(11 )抗化学毒物等。
天然来源的生物黄酮分子量小,能被人体迅速吸收,能通过血脑屏障,能时入脂肪组织,进而体现出如下功能:消除疲劳、保护血管、防动脉硬化、扩张毛细血管、疏通微循环、活化大脑及其他脏器细胞的功能、抗脂肪氧化、抗衰老。
近年来国内外对茶多酚、银杏类黄酮等的药理和营养性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类黄酮既是药理因子,又是重要的营养因子为一种新发现的营养素,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健功效。
目前,很多著名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都是类黄酮。
例如,茶叶提取物和银杏提取物。
葛根总黄酮在国内外研究和应用也已有多年,其防治动脉硬化、治偏瘫、防止大脑萎缩、降血脂、降血压、防治糖尿病、突发性耳聋乃至醒酒等不乏数例较多的临床报告。
从法国松树皮和葡萄籽中提取的总黄酮" 碧萝藏"-- (英文称PYCNOGENOL )在欧洲以不同的商品名实际行销应用25 年之久,并被美国FDA 认可为食用黄酮类营养保健品,所报告的保健作用相当广泛,内用称之为" 类维生素" 或抗自由基营养素,外用称之为" 皮肤维生素"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碧萝藏的抗氧化作用比VE 强50 倍,比VC 强20 倍,而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尤其对皮肤的保健、年轻化及血管的健康抗炎作用特别显著。
在欧洲碧萝藏已作为保健药物,在美国作为膳食补充品(相当于我国的保健食品),风行一时。
随着对生物总黄酮与人类营养关系研究的深入,不远的将来可能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是人类必需的微营养素或者是必需的食物因子。
性状:片剂。
功能主治与用法用量功能主治:本品具有增加脑血流量及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可用于缓解高血压症状(颈项强痛)、治疗心绞痛及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疗效。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片含总黄酮60mg,每次5片,1日3次。
不良反应与注意不良反应和注意:目前,暂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洛伐他丁【中文名称】:洛伐他丁【英文名称】:Lovastatin【化学名称】:(S)-2-甲基丁酸-(1S,3S,7S,8S,8aR)-1,2,3,7,8,8a-六氢-3,7-二甲基-8-[2-(2R,4R)-4-羟基-6氧代-2-四氢吡喃基]-乙基]-1-萘酯【化学结构式】:洛伐他丁结构式【作用与用途】洛伐他丁胃肠吸收后,很快水解成开环羟酸,为催化胆固醇合成的早期限速酶(HMG -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含量。
亦可中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降低血浆甘油三酯。
可有效降低无并发症及良好控制的糖尿病人的高胆固醇血症,包括了胰岛素依赖性及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般始服剂量为每日20mg,晚餐时1次顿服,轻度至中度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可以从10mg开始服用。
最大量可至每日80mg。
【注意事项】①病人既往有肝脏病史者应慎用本药,活动性肝脏病者禁用。
②副反应多为短暂性的:胃肠胀气、腹泻、便秘、恶心、消化不良、头痛、肌肉疼痛、皮疹、失眠等。
③洛伐他丁与香豆素抗凝剂同时使用时,部分病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使用抗凝剂的病人,洛伐他丁治疗前后均应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并按使用香豆素抗凝剂时推荐的间期监测。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
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汀(Pravastatin)。
体内过程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
除普伐他汀外,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用药注意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关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已经超过10年。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多,主要是肝酶增高,其中部分为一过性,并不引起持续肝损伤和肌瘤。
定期检查肝功能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使用的前3个月,如果病人的肝脏酶血检查值高出正常上线的3倍以上,应该综合分析病人的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变化的可能,如果确实是他汀引起的,有必要考虑是否停药;如果出现肌痛,除了体格检查外,应该做血浆肌酸肌酸酶的检测,但是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罕见。
另外,它还可能引起消化道的不适,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忍受而能够继续用药。
红曲米天然降压降脂食品——红曲米红曲红曲米又称红曲、红米,主要以籼稻、粳稻、糯米等稻米为原料,用红曲霉菌发酵而成,为棕红色或紫红色米粒。
红曲米是中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其味甘性温,入肝、脾、大肠经。
早在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红曲的功效:营养丰富、无毒无害,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功效。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远藤章教授从红曲霉菌的次生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能够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物质莫纳可林K(Monacolin-k )或称洛伐他汀,(Lovastatin),引起医学界对红曲米的关注。
1985 年,美国科学家Goldstein 和Brown 进一步找出了Monacolin-k 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机理,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红曲也由此名声大噪。
红曲米的医疗保健功效如下:1.降压降脂:研究表明,红曲米中所含的Monacolin-K 能有效地抑制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的作用,降低人体胆固醇合成,减少细胞内胆固醇贮存;加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与代谢,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从而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肝脏内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合成,促进脂质的排泄,从而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升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降血糖:远藤章教授等人曾直接以红曲菌的培养物做饲料进行动物试验,除确定含有红曲物的饲料可以有效地使兔子的血清胆固醇降低18%~25%以上外,又发现所有试验兔子在食入饲料之后的0.5 小时内血糖降低23%~33%,而在 1 小时之后的血糖量比对照组下降了19%~29%。
说明红曲降糖功能显著。
3.防癌功效:红曲橙色素具有活泼的羟基,很容易与氨基起作用,因此不但可以治疗胺血症且是优良的防癌物质。
4.保护肝脏的作用:红曲中的天然抗氧化剂黄酮酚等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压乐胶囊压乐胶囊成分压乐胶囊”唯一成分“红曲酵素”大纪事1970:红曲米提取6种他汀,制成降脂药世界第一红曲,是寄生在红曲米上,发酵提取压乐胶囊的活性生物菌。
70年代日本科学家远藤根据《本草纲目》上记载红曲的“活血”功效的启示,从红曲营养液中分离出优良的6种含胆固醇抑制剂和甘油三酯分解剂的红曲菌,被命名为“莫纳可林”即“他汀类”,此后30多年来,红曲米提取的“他汀”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最好的降脂药,在临床上大量使用。
2002:降压史上历史性突破----6种他丁+2种红曲降压素=“红曲酵素”2002年,震惊世界的生物领域重大发明,红曲中的降糖、降压、抗癌成分(GABA-GLUCOSAMINE)通过发酵提取,在原来6种他丁的基础上合成“红曲酵素(Monacolin-R),经大量的临床试验,这种复合酵素不仅保留了生物他丁的降脂功效,而且它的降血压效果堪比任何药物,《药日新闻》撰文品论,红曲酵素的出现,将开辟降压药新时代。
2008:6年临床证实“红曲酵素”降血压、治心脑、防猝死、能停药随后的6年,5万名高血压患者临床运用证实:“红曲酵素”对调理器官微血循环、帮助血液进行重新分配,迅速降压,修复受损心脑肝肾作用显著。
而且“红曲酵素”降压同时、养心、护脑、清肝、活肾的功效,达到了降压药的顶峰!“红曲酵素”也被世界医学界誉为“可以媲美青霉素的旷世发现!”“红曲酵素”摘取美国医学界最高荣誉“拉斯克奖”“红曲酵素”的发现者日本Biopharm研究所所长远藤章(74岁),因此项发明被授予美国医学界最高荣誉“拉斯克奖”,纽约市长布隆博格将颁奖理由归结于“数千万人因此得以延长生命!”通知各地消费者:为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利益,公司从2011年4月起,正式委托国家GMP认证企业吉林市隆泰参茸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我公司产品《压乐牌鑫康延平胶囊》(以下简称压乐)。
按照国家规定,《压乐》产品盒子和说明书做以下相应调整:1.委托生产企业由原来的“山西天特鑫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改为“吉林市隆泰参茸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2.生产地址由原来的“山西省大同县马连庄”,改为“吉林省桦甸市经济开发区”。
3.产品企业标准由“Q140200TTX009-2010”改为“Q/HDLTS.09-2011”.4.卫生许可证由“晋卫食证字(2007)140000-110039号”,改为吉卫食证字(2008)第220282-SC4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