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并修改病句之不合逻辑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42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是《中考大纲》中规定的考查内容。
常见语病的主要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方法是辨症施治。
【语病诊断】一、成分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工地上,听不见锹(qiāo)镐声,也看不见人影走动,只有一对对焦急的眼光,在向远处张望。
(“眼光”是不能“张望”的,应改为“眼睛”。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必须扩大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扩大”与“发展”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例:他的家乡是安徽黄山市人。
4.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制造出来。
(“聪明”与“手”搭配不当。
)二、成分残缺或赘余(一)成分残缺1.缺主语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
(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缺谓语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中心词例:今天终于明白我们未来的就在自己脚下。
(缺主语中心词。
应在“未来的”后加上“路”;或者把“未来”去掉,在“的”后加上“路”。
)(二)成分赘余例:这种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复啰嗦,应去掉“可以”。
)三、语序不当1.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例: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规律: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两句话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则要放在主语的前面。
2.多项定语的语序不当例:他是一位优秀的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
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短语,②表示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字的定语放在不带“的”字的定语之前)。
高考病句之“不合逻辑”专项训练(附答案解析)不合逻辑的句子常常表现为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推理无据等,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概念并列不当。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统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属(大)种(小)概念并列的错误。
2.否定失当。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表达出的意思与本义相反。
导致此类病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二是不理解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一重否定。
3.不合事理。
语句陈述的事实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
4.两面失衡。
句子前后说法不一,照应不周,易造成语病。
考向一概念并列不当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VR(虚拟现实)体验收费较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38%的消费者能接受的VR体验价格在30元以内,仅有14%的消费者表示即使人均收费100元也愿意体验。
B.环保和气象部门将协商出台一个更完善的机制,把重污染的预警、发布做得更完善、更有效,让公众和地方政府能更好应对。
C.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
D.截至6月底,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为群众和城乡受援人群提供法律援助40225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81件。
【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题中A项,结构混乱,“据……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显示”;C项,成分残缺,“乱加价”后应加上“等现象”;D项,不合逻辑,“群众和城乡受援人群”有包含关系,并列不当。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B.现在,很多国内医院的诊疗水平都可与欧美比肩。
北京医院的这种先进的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无副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高考专题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温州中学成旭梅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近几年连续考到。
《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有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1.多项修饰语语序不当例①首汽集团今天上午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成为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企业。
分析:a.游击队的那一台藏在山洞里的草绿色的发报机。
b.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例②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2.关联词语语序不当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例③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例④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2.定语和中心语位置不当例⑤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强化训练题:1.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剥夺了读者的现实感,赋予读者一种可供体验的情绪内容,使读者付出心甘情愿的代价。
2.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3.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
4.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5.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6.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各种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7.这期研究班是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
9.巴西队的小罗纳尔多,这个名字对一般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球迷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了。
10.昨日,已逝女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追思会在台北举行。
11.目前,电子计算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12.一块块砖石、一根根钢筋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参天的高楼大厦却是用它们建成的。
13.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日凌晨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2016年中考语文病句常见类型不合逻辑之范围不清
常见病句类型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与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
”正确使用词语”一条已有涉及;《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大致有如下情形:
不合逻辑
在中国古代名家一派中有个叫公孙龙的,写了本书叫《公孙龙子》,其中有篇文章叫《白马非马》,他的著名的论断就是:白马不是马。
这个句子从语法结构上说,没什么毛病,但从逻辑上讲就不正确了。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范围不清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种人才。
(各种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这是把种属概念并列了,应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
辨析并修改病句“三大方法,八项注意”《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掌握六种病句类型,并要求考生“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
“辨析并修改病句”应从容易出“毛病”的地方入手,对容易出“毛病”的地方要特别注重,我把它概括为“三大方法,八项注意”。
一、辨析并修改病句的“三大方法”判别病句的最简捷方法是语感审读法、语法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
1.语感审读法在病句分析过程中,我们能够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
如别扭则要再做比较,明辨原因,以便加以修改。
例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管……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此句是病句。
2.语法分析法对于一个句子,我们能够通过度析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看它们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①找主干。
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看是否搭配得当。
如果句子主干没有问题,就理应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②体会语意。
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准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3.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实行分析,这就是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如: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材的。
”①“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为“制造伪劣产品”;②“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去掉“凡是”,把“都”改为“大都”。
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八项注意”1.注意比较复杂的句子和长句子。
病句常常隐藏在较复杂的句子和长句子中间。
对于较复杂的句子和长句子,我们能够采用“去枝叶,留主干”的办法,看各成分之间的搭配是否得当。
即使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纲要求】考纲对“病句修改”这部分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且明确规定了病句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五法】1.语感审读法:对给出的语句先默读或轻读,根据平时的语言习惯感觉一下,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再做分析,辨明原因,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2.枝干梳理法:枝干梳理,就是用语法分析手段,划分句子成分,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和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理清句子枝叶(定语、状语和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3.造句类比法:如果句意一时拿不准,我们还可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4.错例比较法:我们可以通过复习记住六种类型病句的一些句例,在考试时,将被判断的句子与错例做比较5.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就要看其是否违反事理,可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逻辑分析。
【抓八类标志词识病句】:辨析病句,最为关键的是迅速找到病句的病因,确定相应的病句类型。
我们可以从以下“标志词”入手辨析病句。
1.并列短语:并列短语往往使得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容易导致语病。
辨析病句时,看到“和”“与”“并”“而”或用顿号分开的并列短语出现时,需要仔细分析。
如:今天到会的,有干部和青年,还有许多女同志。
句中“干部”“青年”“女同志”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2.两面词:句中若出现“能否”“高低”“成败”“升降”“优劣”等两面词时,应从前后是否照应的角度检查语病。
如: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句中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
“好坏”是两方面,而后文只是从一方面来说。
3.代词:句中有“这”“此”“他”“它”“自己”等代词,要考虑是否表意不明。
如:“五一”假期刚过,赵鹏宇就亲自来到王教授家,请他把自己即将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再认真校对一遍,确保准确无误。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4.4 辨析修改病句——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教学目标1.了解辨析病句最需要的语法常识。
2.掌握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辨析表意不明一、指代不明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C919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位”是指“前方记者”还是指“专家”?指代不明。
2.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可以理解为他生活中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他银幕上的形象,表意不明。
3.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是同意李明的建议,还是同意陈新的建议?句中的“他”指代不明。
关注指示代词在句子中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分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
句中使用代词有使语言简洁的作用。
但由于句子结构成分复杂,往往有多个陈述对象对应一个指示代词或多个指示代词对应一个陈述对象的情况,这就容易出现指代不明的问题。
辨析时要关注句中的指示代词,如“这”“这些”“其”“此”等。
二、歧义(一)因“结构不定”造成歧义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考试说明》中规定了⾼考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不合逻辑”是其中难以辨析的类型之⼀。
因为句⼦虽不合逻辑,但是结构完整,成分相互搭配,因此,有较⼤的迷惑性。
所谓的“逻辑”,根据《现代汉语汉语词典》解释:⼀是思维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性,三是逻辑学。
这⾥指的显然是“客观的规律性”。
句⼦是否合乎逻辑,可以从概念的运⽤是否准确,判断的构成是否恰当,推理的⽅式是否合理等来分析。
但这样说太专业化,不易为中学⽣接受。
语⾔中的“不合逻辑”现象指的就是句⼦内容不合事理、不合实际、不合客观规律的现象,以及句⼦表述不够严密、不合情理、⾃相⽭盾的现象。
前者是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不⾜或不当⽽产⽣的内容上的⽑病,后者则是由于语⾔表达不周密⽽产⽣的形式上的错误。
请看下⾯这些句⼦: 1.许⽼师常为班⾥的贫困学⽣买⼀些⽇常⽤品:⾐服、球鞋、⼿帕、衬衫、拖鞋等。
2.这次代表⼤会的代表包括⼯⼈代表55⼈,农民代表47⼈,妇⼥代表39⼈,⽂艺界代表13⼈。
3.你不⾰命,你就是*。
4.有谁能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呢? 5.他的⽂章写得不长,所以很有特⾊。
1句中“⾐服”包括“衬衫”,这两个概念不能并列使⽤。
2句中“⼯⼈代表”“农民代表”等四个概念存在交叉关系,也不能并列。
3句 “⾰命”和“*”之间还有很多中间概念,这样说太绝对化,违背客观真实。
4句中有三重否定:“否认”“不是”及反问,实际意思是说“地球不是绕太阳运转”违背了⽣活真实。
5 “写得不长”与“很有特⾊”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能“所以”。
这些句⼦,从语法结构⾓度去检查,并没有⽑病;那就得进⾏逻辑分析,看看句⼦在概念使⽤上,在判断、摧理过程中,有没有犯不合逻辑的⽑病;从事理上进⾏分析,看看句⼦中有没有不全事理情理的地⽅,或是有违客观规律的地⽅;还要考虑语句的前后顺序以及句间的关系是否恰当,对于复句,尤其要辨析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等。
“不合逻辑”是中学⽣语⾔运⽤中的常见错误,考⽣必须对形成“不合逻辑”语病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正确辨析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