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不合逻辑.doc
- 格式:doc
- 大小:25.01 KB
- 文档页数:11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4)主客倒置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修改病句专项练习六不合逻辑【方法指导】不合逻辑主要有概念分类或并列不当、自相矛盾、主客颠倒、否定不当、不合事理、复句关系混乱六种类型。
高考常考的是以下五类。
(一)概念分类或并列不当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
【例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牙膏、牙刷、日用品间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把“和”字改为“等”字。
)【例2】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例3】(2006年江西卷):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球衣、球鞋”不属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属同一范畴的概念)(二)自相矛盾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矛盾。
【例4】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正即将到来。
(时态上矛盾:“正”是现在式,“即将”是将来式。
)(三)否定不当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例5】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应去掉“是”字。
)【例6】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语气相当一次否定,语意恰好相反。
)【例7】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忘”即“任何时候”都“忘”,句子表述刚好相反,把“忘”改为“在”。
)2、“避免”、“预防”、“防止”、“忌”、“缺乏”、“杜绝”“忘”等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例8】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
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把“不再”改为“再次”。
)【例9】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法轮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语文复习资料:修改病句之不合逻辑语文网小升初,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语文复习资料:修改病句之不合逻辑”的相关要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具体内容,如下述: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并掌握《考纲》中规定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之一——不合逻辑2、过程与方法:给出知识点,讲练结合,逐步掌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语感是关键,学以致用。
不合逻辑:1、偷换概念2、前后矛盾3、不合事理4、判断不当5、否定不当6、照应不当7、概念并列不当 8、分类不当1、偷换概念在会上,大家谈了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看法”与“希望”,更换了概念。
2、前后矛盾①进考场什么也不准带,只能带钢笔、铅笔、直尺和圆规。
其它什么也不准带②我校编写的语文复习资料已经在付印中。
(删除已经)3、不合事理①只要是生病,就一定会发烧。
不合情理,太绝对。
②他是南方人,很会游泳,可见,南方人都很会游泳。
以偏概全4、判断不当①青年人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青年人是时期”不当,“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时期”。
②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一个崭新的题材。
“崭新的题材”可以改为“新电视剧”之类。
5、否定不当①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②会议达成了重要协议,难道还能否认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吗?6、照应不当①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②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7、概念并列不当①学雷锋小组常常为孤寡老人做饭、挑水、搞卫生、干活等。
②植树节那天,不少青年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都参加了植树活动。
8、分类不当①校图书馆有许多小说,有长篇的,古典的,中国的,短篇的,现代的,外国的。
分类概念混乱。
改为:有长篇的,短篇的;有古典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
辨析并修改病句(六)1.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2.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文字的规范意识。
4.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但它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5.我基本上把不良的学习习惯完全改过来了。
6.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7.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8.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人民是不陌生的。
9.试问那些买官的人民“公仆”们,你们民的钱有多少是老百姓的血汗呢?10.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1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12.这个工厂由于生产搞上去了,所以各项政策也落实了。
13.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科学家,我也必然成为科学家。
14.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15.我市已形成以机械、电子、食品、纺织、轻工、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16.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17.摇滚乐那强烈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到眼花缭乱。
18.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19.屋里陈设着鲁迅先生过去曾用过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和书籍。
20.我和一些傣族演员觉得,这种色香味俱全的饭菜非用手抓着吃才过瘾,要不然就吃不出独特的傣族风味。
21.水库和运河如同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布满了原野和山谷。
22.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23.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24.对于这个人,我既不了解他,更没见过他。
25.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一、主要类型1.自相矛盾。
2.否定不当。
3.主客颠倒。
4.分类不当。
5.两方面对应一方面。
二、解题技巧1.注意否定词。
如出现“不、非、无、没有、勿、未、否”等,“不能不、不得不、不会不、没有不、非……不可、难道不”等,“禁止、切忌、杜绝、避免、防止、预防”等时,要注意表达的意思有没有说反了。
2.注意并列短语。
要注意并列短语前后是否对应。
三、针对练习(1)今天的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一道化学题还未算出答案。
将“全都”改为“基本”。
(2)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3)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否保证产品质量,是求得生存、获取发展的关键。
删去“能否”。
(4)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删去第二个“不”。
(5)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
删去“和妇女”。
(6)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删去“不”。
(7)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用上写景技巧,是写好景物的关键。
在“是”后面加上“能否”。
(8)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
删去“不”。
(9)阳光普照的夜晚,我和他漫步在白桦林间。
“阳光”改为“月光”。
(10)能否营造人人敬业奉献的浓厚氛围,关键是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删去“能否”。
(11)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感怀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不要蹉跎岁月。
删去“不要”。
202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修改病句(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修改病句:不合逻辑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4)主客倒置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4)主客倒置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4)主客倒置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4)主客倒置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4)主客倒置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