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连通器(新编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348.50 KB
- 文档页数:17
教科版初二物理第九章第三节连通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初二物理第九章第三节,主要包括连通器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有:1. 连通器的定义: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
2. 连通器的特点:静止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3. 连通器的应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乳牛自动喂水器、锅炉水位计、茶壶、尿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通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连通器。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连通器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难点:理解连通器原理,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连通器模型、图片、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乳牛自动喂水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连通器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连通器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在连通器中的分布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
5. 知识巩固:分析茶壶、尿壶等连通器的工作原理。
六、板书设计连通器:1. 定义: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
2.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3. 应用:乳牛自动喂水器、锅炉水位计、茶壶、尿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判断题:连通器是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
()(2) 选择题:下列哪个是连通器?()A. 茶壶B. 杯子C. 碗D. 瓶子(3) 简答题:请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2. 答案:(1) 正确(2) A(3) 答案示例:茶壶是连通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连通器特点,当茶壶倾斜时,液体在茶壶内部连通,使液面保持水平,便于倒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演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连通器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连通器一、教学内容1. 连通器的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的容器。
2. 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内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 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洗手盆的回水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定义和原理,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连通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连通器模型、实验器材(如茶壶、水槽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茶壶,提问学生:“茶壶是如何工作的?”引导学生思考连通器的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及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连通器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连通器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在连通器中的流动情况,验证连通器原理。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连通器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连通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锅炉水位计、洗手盆的回水弯等。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连通器1. 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的容器。
2. 原理:连通器内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 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洗手盆的回水弯等。
七、作业设计1. 描述连通器的原理,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连通器的原理是,当连通器内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例如,茶壶就是一个连通器,当茶水不流动时,茶壶中的液面是相平的。
2. 设计一个连通器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连通器实验,将两个玻璃杯分别装满水,用一个塑料管连接两个杯底,然后将塑料管放入水中,观察两个杯中的水面变化。
实验现象是,当塑料管放入水中时,两个杯中的水面会逐渐上升,直至相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茶壶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连通器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连通器的原理。
3.连通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教学难点】船闸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连通器及其特点1.引出问题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4)什么是“连通器”?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学习连通器的概念。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从概念出发,让同学回想生活中有哪些是连通器,记录下来。
学生对照概念,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
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9-3-2 所示)。
对照连通器概念分析仪器,验证该仪器确实是连通器。
认识仪器,观察实验。
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连通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连通器》。
本节课主要介绍连通器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连通器是一种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它能够保持容器内液体的高度相等,从而实现液体的平衡。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连通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连通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
难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连通器模型、液体、测量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连通器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工作原理,引发学生对连通器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连通器的定义、特点和原理,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连通器的工作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连通器中液面的高度变化,验证连通器的原理。
4. 练习: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液体高度相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连通器的特点和原理。
2. 举例说明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连通器的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练习,对连通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连通器原理时,部分学生仍有困惑,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连通器在不同液体和不同高度下的工作原理,研究连通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连通器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连通器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连通器是一种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它能够保持容器内液体的高度相等,从而实现液体的平衡。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连通器》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连通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和应用;液体的压强与连通器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连通器中液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和应用,能正确区分连通器。
2. 使学生掌握液体的压强与连通器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和应用;液体的压强与连通器的关系。
难点:连通器中液面变化的实验观察与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连通器模型、实验器材(液体、容器、压力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液体、容器、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连通器实例,如水壶、洗手盆的排水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1)介绍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2)讲解液体的压强与连通器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分析连通器中液体压强的计算。
(2)解答生活中的连通器相关问题。
4. 实验演示与观察(1)进行连通器实验,观察液面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连通器中液面变化的原因。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连通器中液体压强。
(2)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连通器现象。
六、板书设计1. 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2. 液体的压强与连通器的关系。
3. 实验现象与解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连通器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2)计算连通器中液体压强。
(3)解释生活中的连通器现象。
2. 答案:(1)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相连通的容器。
原理:液体在连通器中自由流动,使各部分液面保持相平。
应用:水壶、洗手盆排水管等。
(2)液体压强计算:P = ρgh,其中P为液体压强,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高度。
(3)生活现象解释:如水壶倒水时,液体从壶嘴流出,壶身液面下降,但壶嘴液面保持不变。
第九章《压强》第3节连通器1.(2019烟台)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如图所示的实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2.(2018 四川攀枝花市)关于液体和气体压强及相关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小汽车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在高速行驶时增强对地面的压力B.青藏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饭要用高压锅C.三峡船闸通行轮船利用了连通器原理D.二滩电站大坝根据液体压强规律设计成“上窄下宽”3.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A.茶壶B.船闸C.拦河大坝D.下水道U形管4.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A.三峡船闸B.下水管中“存水弯”C.用吸管“吸饮料”D.乳牛自动喂水器5.下列容器中,不是连通器的是()A.U形管 B.茶壶 C.锅炉水位计 D.帕斯卡裂桶实验6.连通器内的液体,在不流动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B.各容器中同一种液体同一水平面上的压强总是相等的C.各容器中液面的高低与该容器的横截面积成正比D.各容器中液面的高低与该容器的横截面积成反比7.中国是建造船闸最早的国家。
现代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规模举世无双,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它利用了物理学上的原理。
8.(2019 绥化)如图所示,水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一个简单的。
若水对壶底压强是1.5×103Pa,则壶中水深cm。
9.(2019四川南充)如图,容器中装有深度为10cm,质量为60g的水,已知容器的质量为30g,底面积为5cm2,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_________Pa,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是_________Pa.(ρ水=1×103kg/m3,g=10N/kg)10.(2019长春)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0.8kg的保温杯,杯底对桌面的压强为2×103Pa,g取10N/kg.求:(1)保温杯对桌面压力的大小.(2)桌面的受力面积.1.下列底部相通的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当静止时页面位置正确的是()2.关于连通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连通器中,若液体不流动,各容器中的液面一定相平B.连通器中,液面的高低与容器的形状有关C.只要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都属于连通器D.连通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在同一水平面的压强均相等3.甲、乙两个水池深度不同,两池之间有一倾斜的涵洞将其连通,两池水平,如图所示.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A.洞A端比B端高,涵洞中的水由A端流向B端B.涵洞B端液体压强大于A端液体压强,涵洞中的水从B端流向A端C.涵洞B端液体压强等于A端液体压强,涵洞中的水不流动D.涵洞B端液体压强大于A端液体压强,涵洞中的水不流动4.如图所示的敞口容器中加水,则水能达到的最高位置是()A.容器A的顶端B.容器B的顶端C.容器C的顶端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5.下列关于茶壶嘴的设计说法中,正确的是()A.壶嘴远高于壶口B.壶嘴远低于壶口C.壶嘴做得与壶口一样高D.以上设计都可以6.厨房、卫生间里的脏水,通过下水管流到阴沟,我们却闻不到沟里的臭味。